徐鳳

《針灸大全》~ 卷之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4)

1. 標幽賦

口藏比火,進陽補羸。

口藏,以針含於口也。氣之溫,如火之溫也。羸,瘦也。凡欲下針之時,必效仿真人,口溫針暖,使榮衛相接。進己之陽氣,補彼之瘦弱。故言針應火也。

循機捫而可塞以象土。

循者,用手上下循之,使氣血往來也。機捫者,針畢以手捫閉其穴,如用土填塞之義。故言針應土也。

實應五行而可知。

五行者,金水木火土也。此結上文,針能應五行之理可知矣。

然是一寸六分,包含妙理。

言針雖但長一寸六分,能巧運神機之妙,中含水火,回倒陰陽,其理最玄妙也。

或細楨於毫髮,同貫多岐。

楨,針之干也。岐,氣血往來之路也。言針之干雖如毫髮之微小,能貫通諸經血氣之道路也。

可平五臟之寒熱,能調六腑之虛實。

平,治也;調,理也。言針能調治臟腑之疾。有寒則溫之,有熱則清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拘攣閉塞,遣八邪而去矣。

拘攣者,筋脈之拘束也,閉塞者,氣血不通也。八邪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也。言疾有攣閉者,必驅散八風之邪也。

寒熱痛痹,開四關而已之。

寒者,身作顫而發寒也。熱者,身作潮而發熱也。痛,疼痛也。痹,麻木也。四關者,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太衝,合谷是也。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後入。即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凡用針者,必使患者精神已朝,而後方可入針。既刺之,必使患者精神才定,而後施針行氣。若氣不朝,其針為輕滑,不知疼痛,如插豆腐者,莫與進之,必死之候。如神氣既至,針自緊澀,可與依法察虛實而施之。

定腳處,取氣血為主意。

言欲下針之時,必取陰陽氣血多少為主,詳見上文。

下手處,認水木是根基。

下手,亦言用針也。水者,母也。木者,子也。是水能生木也。是故濟母裨其不足,奪子平其有餘。此言用針必先認子母相生之義。舉水木而不及土金火者,省文也。

天、地、人三才也。湧泉同璇璣、百會。

百會一穴在頭,以應乎天;璇璣一穴在胸,以應乎人;湧泉二穴在足掌心,以應乎地,是謂三才也。

上、中、下三部也,大包與天樞、地機。

大包二穴在乳後,為上部。天樞二穴在臍傍,為中部。地機二穴在足䯒,為下部。是謂三部也。

陽蹺、陽維並督脈,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

陽蹺脈起於足跟中,循外踝,上入風池。陽維脈維持諸陽之會。如腑會太倉之類。督脈起自下極之腧,並與脊裡上行風府過腦、額、鼻,入齦交也。言此奇經三脈屬陽,主治肩、背、腰、腿在表之疾也。

陰蹺、陰維、任、沖、帶,去心腹脅肋在裡之凝。

陰蹺脈,亦起於足跟,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陰維脈,維持諸陰之交,如足太陰之脈交出厥陰之前。任脈,起於中極之下,循腹上至咽喉而終。衝脈,起於氣衝,並足少陰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帶脈,起於季脅,回身一周,如繫帶也。言此奇經五脈屬陰,能治心腹脅肋在裡之疾也。

白話文:

口中含針,如同火般溫暖,藉此來補足虛弱的身體。

將針含在口中,是為了讓針的溫度像火一樣溫熱。這裡的「羸」指的是身體瘦弱。凡是準備下針的時候,一定要模仿真人,用口溫暖針,使針的溫熱之氣與身體的氣血相接應。這樣可以將自身的陽氣導入,補足病人身體的虛弱。所以說針應像火一樣溫暖。

用手來回撫摸穴位,如同用土填塞一般。

用手上下撫摸穴位,是為了使氣血順暢流動。在針灸結束後,用手按壓閉合穴位,就像用土填滿坑洞一樣。所以說針應像土一樣具有閉合的作用。

針灸的作用符合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

五行指的是金、水、木、火、土。這句話總結了以上所說,針灸能夠應對五行之間的關係和道理。

雖然針只有一寸六分長,卻蘊含著精妙的道理。

意思是說,雖然針的長度只有一寸六分,但它能巧妙地運用神機,其中包含了水火之氣,能使陰陽逆轉,其中的道理非常玄妙。

針的粗細如同毫毛,卻能貫穿許多經脈。

「楨」指的是針的針身。「岐」指的是氣血流動的道路。意思是說,針的針身雖然細如毫毛,卻能貫通各經脈的氣血通道。

針能調和五臟的寒熱,也能調理六腑的虛實。

「平」指的是治療,「調」指的是調理。意思是說,針灸能調理和治療臟腑的疾病。有寒症就用溫熱的方法治療,有熱症就用清涼的方法治療。虛弱就用補益的方法,實證就用瀉法。

對於筋脈拘攣、氣血閉塞的問題,用八邪穴就能使其消散。

「拘攣」指的是筋脈的拘束,「閉塞」指的是氣血不通。「八邪」指的是會出現八種邪氣的穴位。意思是說,如果疾病有筋脈拘攣或氣血閉塞的症狀,就必須驅散從八風而來的邪氣。

對於寒熱、疼痛、麻木等症狀,打開四關穴就能治癒。

「寒」指的是身體發冷顫抖,「熱」指的是身體發熱潮紅。「痛」指的是疼痛,「痹」指的是麻木。「四關」指的是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穴,十二原穴出自四關穴,也就是太衝穴和合谷穴。

凡是針刺,都要等到病人的精神安定後才可下針。下針後,要等病人的氣機順暢後才能行針。如果病人的精神不集中,就不要下針,因為這時下針會像針刺豆腐一樣,沒有效果,甚至會危及生命。如果病人的精神集中,下針時會有緊澀的感覺,這時就可以根據病情虛實來施針。

確定下針的部位,要以氣血的多少作為主要考慮。

意思是說,準備下針的時候,一定要以陰陽氣血的多少作為主要考量,詳細內容見上文。

下針時,要認識到水和木的關係是根本。

「下手」指的是用針。水是母,木是子。水能生木。所以要用補母瀉子的方法來治療疾病。這裡只提到水和木,而省略了土、金、火,是為了簡潔。

天、地、人三才,分別對應湧泉、璇璣、百會穴。

百會穴在頭頂,對應天;璇璣穴在胸部,對應人;湧泉穴在腳底,對應地,這就是所謂的三才。

上、中、下三部,分別對應大包、天樞、地機穴。

大包穴在乳房後方,屬於上部;天樞穴在肚臍兩旁,屬於中部;地機穴在腳踝附近,屬於下部,這就是所謂的三部。

陽蹺脈、陽維脈和督脈,主要治療肩、背、腰、腿等體表疾病。

陽蹺脈起於腳跟,沿著外踝向上,進入風池穴。陽維脈負責維護身體的陽氣。督脈起於身體下部,沿著脊椎向上,經過風府穴,進入腦部、額頭、鼻子,最終到達牙齦。這三條奇經八脈屬於陽,主要治療肩、背、腰、腿等體表疾病。

陰蹺脈、陰維脈、任脈、衝脈、帶脈,主要治療心、腹、脅肋等體內疾病。

陰蹺脈也起於腳跟,沿著內踝向上,到達咽喉,與衝脈相交。陰維脈負責維護身體的陰氣。任脈起於身體下部,沿著腹部向上,到達咽喉。衝脈起於氣衝穴,與足少陰經相伴,沿著肚臍向上,到達胸部。帶脈起於季脅,環繞身體一周,像繫在腰上的帶子。這五條奇經八脈屬於陰,能治療心、腹、脅肋等體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