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全》~ 卷之二 (5)
卷之二 (5)
1. 標幽賦
二陵、二蹺、二交,似續而交五大。
二陵者,陰陵,陽陵也。二蹺者,陰蹺、陽蹺也。二交者,陰交、陽交也。續,接續也。五大者,五體也。言此六穴,遞相交接於兩手兩足並頭也。
兩間、兩商、兩井,相依而列兩支。
兩間者,二間三間也。兩商者,少商商陽也。兩井者,天井肩井也。言此六穴,相依而分別於手之兩支也。
另見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審自意,次觀肉分。
此言取量穴法,必以男左女右,中指與大指相屈如環,取內側紋兩角為一寸,各隨長短大小取之,此乃同身之寸。先審病者,是何病,屬何經,用何穴,審於我意。次察病者,瘦肥長短,大小肉分,骨節髮際之間,量度以取之。
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
伸屈者,如取環跳之穴,必須伸下足,屈上足以取之,乃得其穴。平直者,或平臥而取之,或正坐而取之,或直立而取之。自然安定,如承漿在唇下宛宛中之類也。
在陽部筋骨之側,陷下為真。在陰分郄膕之間,動脈相應。
陽部者,諸陽之經也。如合谷、三里、陽陵泉等穴,必取俠骨側指陷中為真也。陰分者,諸陰之經也,如箕門、五里、太衝等穴,在屈心之間,必以動脈應指,乃為真穴也。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
此言取穴之法,必須點取五穴之中而用一穴,則可為端的矣。若用一經,必須取三經而正一經之是非也。
頭部與肩部詳分,督脈與任脈易定。
頭部與肩部,則穴繁多,但醫者以自意詳審大小、肥瘦而分之;督、任二脈、值乎背腹中行,而有分寸則易定也。
明標與本,論刺深刺淺之經。
標本者,非止一端也,有六經之標本,有天地陰陽之標本,有傳病之標本。夫六經之標本者,足太陽之本,在足跟上五寸,標在目也。足少陽之本在竅陰,標在耳也。足陽明之本在厲兌,標在人迎、頰挾、頏顙也。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標在背脾俞與舌本也。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上三寸中,標在背腎俞與舌下兩脈也。
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中所,標在背肝俞也。手太陽之本在手外踝後,標在命門之上一寸也。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一寸,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也。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上別陽,標在額下合鉗上也。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標在腋內動脈也。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標在背心俞也。
手厥陰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標在筋下三寸也。此乃十二之行取也。
經云:病有標本,刺有逆從淺深之理。凡刺之方,必別陰陽,前後相應,逆從得施,標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本。故治有取標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故知逆從正行無間。
白話文:
陰陵、陽陵、陰蹺、陽蹺、陰交、陽交這六個穴位,它們的走向看起來像互相連接,並且交會於身體的四肢和頭部。
陰陵、陽陵指的是陰陵泉穴和陽陵泉穴。陰蹺、陽蹺指的是陰蹺脈和陽蹺脈。陰交、陽交指的是陰交穴和陽交穴。這裡說的「續」,是指接連的意思。而「五大」指的是身體的軀幹和四肢。這段話的意思是,這六個穴位,在兩手兩腳和頭部之間,是互相交接的。
二間穴、三間穴、少商穴、商陽穴、天井穴、肩井穴這六個穴位,它們互相靠近,分列在手部的兩條分支上。
二間指的是二間穴和三間穴。兩商指的是少商穴和商陽穴。兩井指的是天井穴和肩井穴。這段話的意思是,這六個穴位互相靠近,並且分別位於手部的兩條分支上。
另外,關於取穴的方法,一定要有分寸,首先要自己心裡清楚,然後再觀察患者的肌肉分佈情況。
這是在說量取穴位的方法,一定要按照男左女右的原則,將中指和大拇指彎曲成環狀,取內側指紋兩角之間的距離為一寸,然後根據每個人的身材高矮胖瘦來取穴,這就是同身寸。首先要仔細判斷病人的病情,屬於哪條經絡,要用哪個穴位,這些都要在自己心裡清楚。然後再觀察病人的胖瘦、高矮,肌肉的分布情況,骨骼關節和髮際之間的位置,量取合適的尺寸來找到穴位。
有的穴位需要在伸展或彎曲肢體時才能找到,有的穴位則在肢體平直安定的狀態下才能找到。
例如,要找環跳穴時,必須讓病人伸直下面的腿,彎曲上面的腿才能找到穴位。而要找承漿穴時,則需要病人在平躺、正坐或站立的狀態下,自然安定地找到唇下凹陷處的位置。
在身體陽面的筋骨旁邊,凹陷的地方才是真正的穴位。在身體陰面的膕窩之間,能摸到動脈跳動的地方才是真正的穴位。
陽面指的是身體陽經的部位,例如合谷穴、足三里穴、陽陵泉穴等,必須在骨頭旁邊的凹陷處才能找到真正的穴位。陰面指的是身體陰經的部位,例如箕門穴、五里穴、太衝穴等,在彎曲肢體的凹陷處,必須能摸到動脈跳動的地方才是真正的穴位。
取五個穴位時,要確定其中一個穴位的準確位置。找三條經脈時,要通過一條經脈來確定其他經脈的準確位置。
這段話說的是,在選擇穴位時,必須從五個穴位中選取一個最準確的穴位來作為基準。如果要取一條經脈上的穴位,則必須通過參考其他三條經脈的位置來確定這條經脈的準確性。
頭部和肩部的穴位要仔細區分,督脈和任脈的位置則比較容易確定。
頭部和肩部的穴位繁多,醫生要根據病人的身材高矮胖瘦來仔細區分。督脈和任脈位於背腹部的中線,只要掌握好分寸,就比較容易確定位置。
要明白穴位的「標」和「本」,才能知道針刺時的深淺。
「標」和「本」不是單一的概念,有六經的標本,有天地陰陽的標本,有傳病的標本。六經的標本是:足太陽經的本在足跟上五寸,標在眼睛;足少陽經的本在竅陰穴,標在耳朵;足陽明經的本在厲兌穴,標在人迎穴、面頰和額頭;足太陰經的本在中封穴前上四寸,標在背部的脾俞穴和舌根;足少陰經的本在內踝上三寸的位置,標在背部的腎俞穴和舌下的兩條脈絡;足厥陰經的本在行間穴上五寸的位置,標在背部的肝俞穴;手太陽經的本在手外踝後面,標在命門穴上一寸的位置;手少陽經的本在小指和無名指之間上一寸的位置,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手陽明經的本在肘骨中上的位置,標在額頭下方;手太陰經的本在寸口的位置,標在腋窩內的動脈;手少陰經的本在銳骨的末端,標在背部的中心;手厥陰經的本在手掌後兩筋之間的二寸位置,標在筋下三寸。這就是十二經脈的標本取穴方法。
經書上說:疾病有標本,針刺有順逆和深淺的道理。凡是針刺的方法,一定要區分陰陽,前後相互呼應,順著或逆著針刺,並且根據疾病的標本變化而調整。所以說,有的疾病是病在「標」而要從「標」治療,有的是病在「本」而要從「本」治療,有的是病在「本」而要從「標」治療,有的是病在「標」而要從「本」治療。因此,有的治療是取「標」而有效,有的治療是取「本」而有效,有的是逆向治療而有效,有的是順向治療而有效。由此可知,順逆的治療方法是沒有間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