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鳳

《針灸大全》~ 卷之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2)

1. 定取四花六穴之穴

崔氏灸骨蒸癆瘵,若人初得此疾,即便如此法灸之,無不效者。但醫者多不得真穴,以致有誤。今具真格,使學者一見了然無誤,豈非活人之心哉。廷瑞謹識。

先用細繩一條,約三、四尺,以蠟抽之,勿令展縮。以病人腳底貼肉量,男取左足,女取右足,從足大拇指頭齊起,從腳板底,當腳跟中心向後引繩,循腳肚貼肉直上,至膝腕曲叉中大橫紋截斷。

次令病人解發,分開兩邊,令見頭縫,自囟門平分至腦後,乃平身正坐,取前所截繩子,一頭從鼻端齊引繩向上,正循頭縫至腦後,貼肉垂下,循脊骨引繩向下,至繩盡處,當脊骨以墨點記。(此墨不是灸穴)。別以稻稈心,令病人合口,將稈心按於口上,兩頭至吻,卻勾起稈心中心,至鼻端根下,如人字樣,齊兩吻截斷,將稈展直,於先在脊中墨記處,取中橫量。勿令高下,於稈心兩頭以墨點之,此是灸穴,名曰患門二穴,初灸七壯,累灸至一百壯妙。

初只灸此二穴,次令其人平身正坐,稍縮臂膊,取一繩繞項向前,平結喉骨,乃平大杼骨,俱以點記。向前雙垂下與鳩尾齊,即截斷,灸鳩尾穴,竟卻翻繩向後,以繩原點結喉墨放大杼上,大杼墨放結喉上,脊中雙繩頭齊會處,以墨點記。(此亦不是灸穴)。別取稈心,令其人合口,無得動笑,橫量齊兩吻截斷,還於背上墨記處,摺中橫量兩頭點之,此是灸穴。又將循脊直量,上下點之,此是灸穴,名曰四花穴。

初灸七壯,累灸至百壯,迨瘡愈。疾未愈,依前法復灸。故云:累灸至百壯。但當脊骨上兩穴,切宜少灸,凡一次只可灸三五壯,多灸恐人蜷背。凡灸此六穴,亦要灸足三里,以瀉火氣為妙。若婦人纏帛裹足以至短小,所取第一次患門穴難以準確,但取右手肩髃穴,貼肉量至中指為畫亦可。不若只取膏肓穴灸之,其穴備載於後。

次灸四花穴亦效。予嘗見人初有此疾,即與依法灸之,無有不效。微恐病根深固,亦依此法灸之,亦有可愈者,況初病乎。具圖於此。

白話文:

確定四花穴與六穴的方法

崔氏用灸法治療骨蒸勞病(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果有人剛患上這個病,就立即用這種方法灸療,沒有不見效的。但是,很多醫生都找不到真正的穴位,以致於出現錯誤。現在我將正確的方法寫下來,讓學習的人一看就明白不會有錯,這難道不是救人的心意嗎?廷瑞謹記。

首先準備一條約三、四尺長的細繩,用蠟塗抹過,使其不會伸縮。讓病人腳底貼著地面,用繩子量取長度,男性量左腳,女性量右腳。從腳大拇指指尖開始,沿著腳底,經過腳跟中心向後拉繩子,然後順著小腿肚貼著皮膚向上拉,到膝蓋彎曲處的橫紋中點截斷。

接下來,讓病人解開頭髮,分開兩邊,露出頭頂的頭縫。讓病人身體坐正,用之前截斷的繩子,一頭從鼻尖開始向上拉,沿著頭縫一直到後腦勺,貼著皮膚向下,沿著脊椎向下,到繩子盡頭的地方,在脊椎上用墨點記號。(這個墨點不是灸穴)另外取一根稻草稈的中心,讓病人閉上嘴巴,將草稈放在嘴唇上,兩頭對齊嘴角,再將草稈中心勾起,到鼻根下方,形成一個人字形,在兩嘴角處截斷。將草稈展開伸直,在先前脊椎上做的墨點記號處,橫向比量,不要讓草稈太高或太低,在草稈的兩頭用墨點記號,這就是灸穴,叫做患門二穴。第一次灸七壯(艾炷),然後逐漸增加灸的次數,到一百壯效果最好。

一開始只灸這兩個穴位,接著讓病人坐正,稍稍收縮手臂,用一條繩子繞過脖子前面,平齊喉結,再平齊大杼穴,都用墨點做記號。然後將繩子向前雙垂下,與鳩尾穴齊平,就將繩子截斷,灸鳩尾穴。接著將繩子翻轉到背後,將原來在喉結處的墨點移到大杼穴上,將原來在大杼穴上的墨點移到喉結上,脊椎上兩條繩子頭相交的地方,用墨點記號。(這個墨點也不是灸穴)另外取一根稻草稈中心,讓病人閉上嘴巴,不要動也不要笑,橫向比量對齊兩嘴角,截斷。再將草稈放到背部剛才做的墨點記號處,對摺橫向比量,在兩頭做墨點,這就是灸穴。然後再沿著脊椎上下比量,上下兩處做墨點,這就是灸穴,叫做四花穴。

開始灸七壯,然後逐漸增加灸的次數到一百壯,等到瘡癒合。如果病還沒好,按照先前的方法再灸。所以說:要累積灸到一百壯。只是脊椎上的兩個穴位,一定要少灸,每次最多只能灸三五壯,灸太多怕人會彎腰駝背。凡是灸這六個穴位,也要灸足三里穴,以達到瀉火氣的效果。如果婦女因為纏足而導致腳變得短小,第一次量取的患門穴可能不準確,那就用右手肩髃穴貼著皮膚量到中指的長度來畫線也可以。或者直接灸膏肓穴,效果更好,膏肓穴的具體位置在後面會詳細記載。

接下來灸四花穴也有效果。我曾經見過有人剛得這個病,就按照這個方法灸,沒有不見效的。稍微擔心病根深固,也按這個方法灸,也有可能會好,更何況是剛得病呢。圖示如下。

2. 《千金方》論取膏肓俞穴法

膏肓俞穴,無所不治,主羸瘦虛損,夢中失精,上氣咳逆,狂或失志誤。取穴之法,令人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勿令臂得搖動,從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灸中間依胛骨之裡,肋間深處是穴。骨容側指許,摩肋肉之表筋骨空處,按之但覺牽引骨節動。

灸兩胛中各一穴,至六百壯,多至千壯,當覺氣下礱上然如若水狀,亦當有所下出,非無停痰宿疾則無所下也。若病人已困不能正坐,當令側臥,換一臂令前求穴灸之也。求穴大法,以右手從左肩上住指頭表所不及者是也。左手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正坐,常伸兩臂,亦可伏衣袱上伸兩臂。

令人挽兩胛骨,使相離,不爾胛骨遮穴不可得也。所伏衣袱當令大小常定,不然則失其穴。此灸訖後,令人陽氣康盛,當消息以自補養,身體平復。其穴在五椎之上四椎之下,橫去六寸許,相准望取之。論曰:昔秦緩不救晉侯之疾,以在膏之下肓之上,針藥所不及,即此穴也。

孫真人笑其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疴難遣。若能用心方便,必得灸之,無疾不愈矣。具而明白備載於此,學者仔細詳審,依法取之,無不得其真穴也。一取穴法,醫者先自坐,以目平正,卻於壁上以墨作一大圈,卻令患者坐,常使其目視圈,無得斜視別處,此亦良法也。

令灸人正坐,曲脊伸臂依法,醫士以指揣頸後脊骨,一節為一寸,自一柱至五柱,逐一墨點記,令上下端直分明。且人有頸骨者,亦有無者,當以平肩為一柱是也。以四柱至五柱,用稈心比量兩柱上下遠近,摺為三分,亦以墨界脊上柱間,取第四柱下二分微多,五柱上一分微少,用筆點定,橫過相去六寸之中,左右以為兩穴,交下遠近之准。大要兩柱上下,合同身寸一寸三分七纏微縮,有無大段長短不同,以參考《甲乙經》。

自大杼至尾骶,作二十一柱,量三尺之數分之。若柱節分明,縱之尺寸不同,穴以柱數為定。若人肥大背厚,骨節難尋,當以平臍十四柱命門穴為準。上自大杼,下至命門,摺為一十四柱,每柱一寸三分,合其穴無不真矣。

白話文:

膏肓俞穴,幾乎能治療所有疾病,主要針對身體消瘦虛弱、做夢時遺精、氣喘咳嗽、精神失常或意志消沉等狀況。

取穴的方法是:讓病人端正坐好,彎曲背部,伸出雙手,使手臂貼著膝蓋前側,讓手的大拇指與膝蓋頭齊平,用東西支撐住手肘,避免手臂晃動。從肩胛骨上角摸索到肩胛骨下端,這中間大約有四根肋骨和三個肋間,在中間肋間、貼近肩胛骨內側、肋間較深的地方就是穴位。穴位的大小大概能容納一根手指側放,用手按摩肋骨肌肉表面的筋骨空隙處,按下去會感覺到牽引骨節的動作。

在兩側肩胛骨中間各灸一個穴位,可以灸到六百壯,甚至更多到一千壯。當感覺到有氣從下往上竄,像水流一樣的感覺,並且會有東西排出時,就表示治療有效果,如果沒有停滯的痰液或舊疾,就不會有東西排出。如果病人已經虛弱到無法端坐,就讓他側躺,換一隻手在前,用同樣的方法找穴位進行艾灸。找穴位的大概方法是:用右手從左肩上方去摸,手指頭摸不到的地方就是穴位,左手也用同樣的方法。然後按照之前的方法進行艾灸。如果病人無法長時間端坐,也可以伸出雙臂伏在衣服或墊子上。

讓人在病人背後拉開兩側肩胛骨,使它們分開,不然肩胛骨會遮擋住穴位,就找不到穴位了。所趴的衣服或墊子應該大小固定,不然也會找錯穴位。艾灸後,病人的陽氣會變得強盛,要好好調養身體,讓身體恢復健康。這個穴位在第五胸椎之上、第四胸椎之下,橫向離開脊椎大約六寸左右,對照著位置找到穴位。

古人說,以前秦國的醫緩沒能治好晉侯的病,就是因為病在膏之下、肓之上,針藥都無法到達,說的就是這個穴位。

孫真人嘲笑他笨拙,找不到這個穴位,所以舊病難以痊癒。如果能夠用心鑽研方法,一定可以艾灸到這個穴位,沒有治不好的疾病。我將詳細記錄在此,希望學者仔細審查,按照方法取穴,一定能找到真正的穴位。

另一個取穴方法是:醫生先自己坐好,眼睛平視,在牆上用墨畫一個大圓圈,然後讓病人坐好,要讓病人一直盯著圓圈看,不能斜視別的地方,這也是一個好方法。

讓接受艾灸的人端正坐好,彎曲背部,伸出雙臂,按照之前的方法。醫生用手指觸摸病人頸後的脊椎骨,一節算一寸,從第一節到第五節,逐一用墨點做記號,讓上下端直線分明。而且有些人有頸椎骨,有些人則沒有,應該以肩膀平直的位置作為第一節脊椎。取第四節和第五節脊椎,用燈芯桿比量兩節脊椎之間的距離,將距離分成三等分,用墨在脊椎上標記脊椎間的位置,在第四節脊椎下兩分多一點,第五節脊椎上一分少一點的地方用筆點好,然後橫向離開脊椎六寸左右,左右兩邊各取一個穴位,作為交會的基準。大概來說,兩節脊椎之間的距離,相當於自身一寸三分七厘微縮,每個人的長短會有不同,需要參考《甲乙經》。

從大杼穴到尾椎,共有二十一節脊椎,量取三尺的距離將其均分。如果脊椎節數分明,縱向尺寸不同,就以脊椎節數為準。如果人比較肥胖、背部厚實、脊椎關節難以尋找,就應該以肚臍平行的第十四節脊椎命門穴為基準。從大杼穴到命門穴,將其分成十四節,每一節一寸三分,這樣找到的穴位就一定準確。

3. 取腎俞穴法

令患人平身垂手,正立於平正木石之上,目無斜視,身無偏屈,去上衣服,用勁直杖子,從地比至臍中央,截斷,卻回杖子於背上,當脊骨中杖盡處,即是十四柱命門穴也。以墨記,卻用稈心取同身三寸,摺作一寸五分,兩頭是腎俞穴也。

白話文:

讓病人身體平直站立,雙手自然下垂,站在平坦的木板或石頭上,眼睛不要斜視,身體不要彎曲。脫去上衣,用一根直的木棍,從地面比到肚臍中央,把木棍截斷。然後將這根木棍放到背上,靠在脊椎骨上,木棍的盡頭處就是第十四個椎骨,也就是命門穴。用墨水在這裡做個記號。再用稻草稈心取與病人同身寸的三寸長度,對摺後變成一寸五分,這兩端的位置就是腎俞穴。

4. 取騎竹馬灸穴法

其法從男左女右,臂腕中橫紋起,用薄篾一條,量至中指齊肉盡處,不量爪甲,截斷。次用薄篾,取前同身寸一寸則可,卻令病人脫去上下衣服,以大竹槓一條,跨定,兩人隨徐扛起。足要離地五寸許,兩旁更以兩人扶定,毋令搖不穩。卻以前量長篾,點定竹槓豎起,從尾骶骨,貼脊量至篾盡處,以筆點記,此不是灸穴。

卻用後取同身寸篾,取兩寸平摺,自中穴橫量,兩旁各一寸,方是灸穴。可灸三七壯。此二穴專治癰疽惡瘡,發背癤𤸚,瘰癧諸風,灸之極效如神。

白話文:

這個方法是:男生從左邊、女生從右邊開始測量。從手腕中間的橫紋開始,用薄竹片一條測量到中指指尖肉的末端(不包含指甲),然後截斷。接著再用薄竹片,以前面量好的長度再取一寸,這樣就可以了。

然後讓病人脫掉上衣和褲子,用一根大竹竿讓病人跨坐在上面,由兩個人慢慢抬起來。腳要離地約五寸,兩旁再由兩個人扶穩,不要讓竹竿搖晃不穩。然後用之前量好的長竹片,在竹竿上垂直豎起,從尾椎骨,貼著脊椎測量到竹片末端,用筆做上記號,這個不是灸的穴位。

再用後來取的一寸竹片,取兩寸長度對摺,從剛剛做記號的地方橫向測量,兩旁各一寸的地方,才是灸的穴位。可以灸三七二十一壯。這兩個穴位專門治療癰疽、惡瘡、發背、癤子、瘰癧等各種風症,灸的效果非常好,簡直像神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