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鳳

《針灸大全》~ 卷之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

1. 標幽賦

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

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手足皆以赤白肉分之。言臟腑之陰陽,則五臟為陰,六腑為陽。是以春夏之病在陽,秋冬之病在陰,皆視其所在,與施針石也。又言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陽中之陰,肺也。

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陰中之陽,肝也;陰中之至陰,脾也。此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是以應天之陰陽。學者苟不明此經絡、陰陽升降,左右不同之理,如病在陽明,反攻厥陰,病在太陽,反和太陰,遂致賊邪未除,本氣受弊,則有勞無功,禁刺之犯,豈可免哉。

既論臟腑虛實,須向經尋。

臟者,心、肝、脾、肺、腎也。腑者,膽、胃、大、小腸、三焦、膀胱也。虛者癢麻也,實者腫痛也。臟腑居在內,經絡行乎外。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如心病虛,則補肝木,實則瀉脾土。又且本經亦有子母,如心之虛,取少海穴以補之,實則取少府穴以瀉之。諸經皆然,並不離乎五行相生之理矣。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陰為始,至厥陰而方終。穴出雲門,抵期門而最後。

此言平人氣象氣脈,行於十二經,一周為身,除任督之外,計三百九十三穴。一日一夜有百刻,分為十二時,每一時有八刻二分,每一刻計六十分,一時共計五百分。每日寅時,太陰肺脈生自中焦中府穴,出於雲門起,至少商穴止。卯時陽明大腸經,自商陽穴至迎香穴。辰時陽明胃經,自頭維至厲兌。

巳時太陰脾經,自隱白至大包。午時少陰心經,自極泉至少衝。未時太陽小腸經,自少澤至聽宮。申時太陽膀胱經,自睛明至至陰。酉時少陰腎經,自湧泉至俞府。戌時心包絡,自天池至中衝。亥時少陽三焦經,自關衝至禾髎。子時少陽膽經,自童子髎至竅陰。丑時厥陰肝經,自大敦至期門而終。

經有十二,別絡走三百餘支。

十二經者,即手足三陰三陽之正經也。別絡者,除十五絡,又有橫絡、絲絡、孫絡,不知其紀,散走於三百餘支之脈也。

正側偃伏,氣血有六百餘候。

此言經絡或正或側,或仰或覆,而氣血循行孔穴,一周於身,榮行脈中,三百餘候,衛行脈外,三百餘候。

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

此言經絡陰升陽降氣血出入之機,男女無以異矣。

要識迎隨,須明順逆。

迎隨者,要和榮衛之流注,經脈之往來也。明其陰陽之經,逆順而取之。迎者,以針頭朝其源而逆之;隨者,以針頭從其流而順之。是故逆之為瀉、為迎,順之為補、為隨。若能知迎知隨,令氣必和,和氣之方,必通陰陽升降上下,源流往來,逆順之道明矣。

白話文:

從日中午時到黃昏,是天地的陽氣,也是陽氣中的陰。從夜晚到雞鳴,是天地的陰氣,也是陰氣中的陰。

從雞鳴到天亮,是天地的陰氣,但卻是陰氣中的陽。人體的陰陽也應該如此對應。如果說到人體的陰陽,那麼體表為陽,體內為陰。如果說到身體的陰陽,那麼背部為陽,腹部為陰。手和腳則以紅色和白色肉的區分來劃分陰陽。如果說到臟腑的陰陽,那麼五臟為陰,六腑為陽。所以春夏季的疾病多發於陽,秋冬季的疾病多發於陰,都需要根據疾病所在的位置來決定如何使用針灸。另外,背部為陽,其中陽氣最盛的是心臟,陽氣偏陰的是肺。

腹部為陰,其中陰氣最盛的是腎臟,陰氣偏陽的是肝臟,陰氣極盛的是脾臟。這些都是陰陽、表裡、內外、雌雄之間相互對應的關係,因此也呼應了天地的陰陽變化。學習醫術的人如果不明確經絡、陰陽升降、左右不同的道理,就像是疾病在陽明經,反而去攻擊厥陰經;疾病在太陽經,反而去調和太陰經,就會導致病邪無法去除,自身的元氣反而受損,這樣就會徒勞無功,犯了禁忌,又怎麼能夠避免呢?

既然要討論臟腑的虛實,就必須從經絡來尋找答案。

臟指的是心、肝、脾、肺、腎。腑指的是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虛指的是發癢和麻木,實指的是腫脹和疼痛。臟腑位於身體內部,經絡運行於體表。虛則應該補其母經,實則應該瀉其子經。例如心臟虛弱,就應該補肝木,心臟實熱,就應該瀉脾土。而且,本經也有子母穴位的關係,例如心經虛弱,就取少海穴來補,心經實熱,就取少府穴來瀉。各條經絡都是如此,不脫離五行相生的道理。

最初氣從中焦開始,就像水開始向下滲漏一樣,太陰經是起始,到厥陰經結束。穴位從雲門開始,到期門為最後。

這是說正常人氣血運行的情況,氣脈在十二經絡中運行,繞身體一週,除了任脈和督脈,共有三百九十三個穴位。一天一夜有百刻,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有八刻二分,每一刻分為六十分,一個時辰共計五百分。每天寅時,太陰肺經從中焦的中府穴開始產生,從雲門穴出發,到少商穴結束。卯時,陽明大腸經從商陽穴到迎香穴。辰時,陽明胃經從頭維穴到厲兌穴。

巳時,太陰脾經從隱白穴到大包穴。午時,少陰心經從極泉穴到少衝穴。未時,太陽小腸經從少澤穴到聽宮穴。申時,太陽膀胱經從睛明穴到至陰穴。酉時,少陰腎經從湧泉穴到俞府穴。戌時,心包絡經從天池穴到中衝穴。亥時,少陽三焦經從關衝穴到禾髎穴。子時,少陽膽經從童子髎穴到竅陰穴。丑時,厥陰肝經從大敦穴到期門穴結束。

經絡有十二條,別絡則行走三百多條分支。

十二經指的是手足三陰三陽的正經。別絡除了十五絡之外,還有橫絡、絲絡、孫絡,數量不詳,散佈在三百多條脈絡之中。

無論身體是正立、側臥、仰躺還是俯臥,氣血都有六百多種不同的表現。

這是說經絡無論是正向、側向、仰躺還是俯臥,氣血都會在身體的穴位中運行一週,衛氣在脈外運行有三百多種表現,營氣在脈中運行也有三百多種表現。

手足三陽經,手上的經脈往頭部走,頭部的經脈往腳部走;手足三陰經,腳上的經脈往腹部走,胸部的經脈往手上走。

這是說明經絡陰升陽降、氣血出入的規律,男女都一樣。

要了解迎隨補瀉的方法,必須明白順逆的道理。

迎隨指的是要調和營衛氣血的流注,經脈的往來。要明白陰陽經的道理,根據經脈的順行或逆行來取穴。迎是針頭朝向氣血來源逆向刺入;隨是針頭順著氣血流動的方向刺入。所以逆向為瀉、為迎,順向為補、為隨。如果能夠了解迎隨補瀉的方法,就能夠使氣血調和,調和氣血的方法,必然能通達陰陽升降、上下、來源去向、順逆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