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全》~ 卷之四 (2)
卷之四 (2)
1. 八法交會八脈
公孫二穴父通,衝脈。
內關二穴母通,陰維脈。(合於心胸胃。)
後谿二穴夫通,督脈。
申脈二穴妻通,陽蹺脈。(合於目內眥、頸項、耳、肩膊、小腸、膀胱)。
臨泣二穴男通,帶脈。
外關二穴女通,陽維脈。(合於目內眥、耳後、頰、頸肩)。
列缺二穴主通,任脈。
照海二穴客通,陰蹺脈。(合於肺系、咽喉、胸膈)。
白話文:
公孫穴這兩個穴位,與父親相通,聯繫著衝脈。
內關穴這兩個穴位,與母親相通,聯繫著陰維脈。(對應於心、胸、胃的相關問題。)
後谿穴這兩個穴位,與丈夫相通,聯繫著督脈。
申脈穴這兩個穴位,與妻子相通,聯繫著陽蹺脈。(對應於眼睛內角、頸項、耳朵、肩膀、小腸、膀胱等部位的相關問題。)
臨泣穴這兩個穴位,與男性相通,聯繫著帶脈。
外關穴這兩個穴位,與女性相通,聯繫著陽維脈。(對應於眼睛內角、耳朵後方、臉頰、頸部、肩膀等部位的相關問題。)
列缺穴這兩個穴位,主要聯繫著任脈。
照海穴這兩個穴位,次要聯繫著陰蹺脈。(對應於肺部相關系統、咽喉、胸膈等部位的相關問題。)
2. 八法主治病證
公孫二穴通衝脈,脾之經,在足大指內側本節後一寸陷中。令病人坐合兩掌相對取之,主治三十一證。
凡治後證,必先取公孫為主,次取各穴應之。
九種心疼,一切冷氣。
大陵二穴,中脘一穴,隱白二穴。
痰膈涎悶,胸中隱痛。
勞宮二穴,膻中一穴,間使二穴。
臍腹脹滿,氣不消化。
天樞二穴,水分一穴,內庭二穴。
脅肋下痛,起止艱難。
支溝二穴,章門二穴,陽陵泉二穴。
泄瀉不止,裡急後重。
下脘一穴,天樞二穴,照海二穴。
胸中刺痛,隱隱不樂。
內關二穴,大陵二穴,彧中二穴。
兩脅脹滿,氣攻疼痛。
陽陵泉二穴,章門二穴,絕骨二穴(一名懸鐘)
中滿不快,翻胃吐食。
中脘一穴,太白二穴,中魁二穴(一名陽谿)
氣膈五噎,飲食不下。
膻中一穴,三里二穴,太白二穴
胃脘停痰,口吐清水。
巨闕一穴,厲兌二穴,中脘一穴
中脘停食,疼刺不已。
解谿二穴,太倉一穴(一名中脘穴),三里二穴
嘔吐痰涎,眩暈不已。
豐隆二穴,中魁二穴,膻中一穴
心瘧令人心內怔忡。
神門二穴,心俞二穴,百勞一穴(即大椎穴)
脾瘧令人怕寒,腹中痛。
商丘二穴,脾俞二穴,三里二穴
肝瘧令人氣色蒼蒼,惡寒發熱。
中封二穴,肝俞二穴,絕骨二穴
肺瘧令人心寒怕驚。
列缺二穴,肺俞二穴,合谷二穴
腎瘧令人灑熱,腰脊強痛。
大鐘二穴,腎俞二穴,申脈二穴
瘧疾大熱不退。
間使二穴,百勞一穴,絕骨二穴
瘧疾先寒後熱
後谿二穴,曲池二穴,勞宮二穴
瘧疾先熱後寒。
曲池二穴,百勞一穴,絕骨二穴
瘧疾心胸疼痛。
內關二穴,上脘一穴,大陵二穴
瘧疾頭痛眩暈,吐痰不已。
合谷二穴,中脘一穴,列缺二穴
瘧疾骨節痠痛。
魄戶二穴,百勞一穴,然谷二穴
瘧疾口渴不已。
關衝二穴,人中一穴,間使二穴
胃瘧令人善飢而不能食。
厲兌二穴,胃俞二穴,大都二穴
膽瘧令人惡寒怕驚,睡臥不安。
臨泣二穴,膽俞二穴,期門二穴
黃疸四肢俱腫,汗出染衣。
至陽一穴,百勞一穴,腕骨二穴,中脘一穴,三里二穴
黃疸,遍身皮膚及面目小便俱黃。
脾俞二穴,隱白二穴,百勞一穴,至陽一穴,三里二穴,腕骨二穴
榖疸,食畢則頭眩心中拂鬱,遍體發黃。
胃俞二穴,內庭二穴,至陽一穴,三里二穴,腕骨二穴,陰谷二穴
酒疸,身目俱黃,心中俱痛,面發赤斑,小便赤黃。
膽俞二穴,至陽一穴,委中二穴,腕骨二穴
女癆疸,身目俱黃,發熱惡寒,小便不利。
關元一穴,腎俞二穴,然骨二穴,至陽一穴
內關二穴,陰維脈。心包絡之經,在掌後二寸兩筋之間陷中,令患人穩坐仰手取之,主治二十五證。
中滿不快,胃脘傷寒。
中脘一穴,大陵二穴,三里二穴
中焦痞滿,兩脅刺痛。
支溝二穴,章門二穴,膻中一穴
白話文:
八法主治病證
公孫穴(位於足大拇指內側指甲根部後方一寸的凹陷處)與衝脈、脾經相通,病人坐著,雙手相對,取此穴位,主治三十一種病症。治療後天疾病,必須先取公孫穴為主穴,再根據病情配伍其他穴位。
九種心痛,一切寒邪入侵引起的症狀:大陵穴、中脘穴、隱白穴。
痰阻食滯、胸部隱痛:勞宮穴、膻中穴、間使穴。
腹部脹滿,消化不良:天樞穴、水分穴、內庭穴。
脅肋疼痛,呼吸困難:支溝穴、章門穴、陽陵泉穴。
腹瀉不止,裡急後重(腹瀉時裡急便意):下脘穴、天樞穴、照海穴。
胸部刺痛,隱隱作痛且不適:內關穴、大陵穴、彧中穴。
兩脅脹滿,氣機阻滯疼痛:陽陵泉穴、章門穴、絕骨穴(或稱懸鐘穴)。
胃脘脹滿不適,噁心嘔吐:中脘穴、太白穴、中魁穴(或稱陽谿穴)。
氣逆呃逆,飲食不下:膻中穴、三里穴、太白穴。
胃脘停滯痰液,吐清水:巨闕穴、厲兌穴、中脘穴。
胃脘積食,疼痛難忍:解谿穴、太倉穴(或稱中脘穴)、三里穴。
嘔吐痰涎,頭暈不止:豐隆穴、中魁穴、膻中穴。
心瘧(心臟部位瘧疾):神門穴、心俞穴、百勞穴(即大椎穴)。
脾瘧(脾臟部位瘧疾):商丘穴、脾俞穴、三里穴。
肝瘧(肝臟部位瘧疾):中封穴、肝俞穴、絕骨穴。
肺瘧(肺臟部位瘧疾):列缺穴、肺俞穴、合谷穴。
腎瘧(腎臟部位瘧疾):大鐘穴、腎俞穴、申脈穴。
瘧疾高熱不退:間使穴、百勞穴、絕骨穴。
瘧疾先寒後熱:後谿穴、曲池穴、勞宮穴。
瘧疾先熱後寒:曲池穴、百勞穴、絕骨穴。
瘧疾心胸疼痛:內關穴、上脘穴、大陵穴。
瘧疾頭痛頭暈,嘔吐痰涎不止:合谷穴、中脘穴、列缺穴。
瘧疾骨節酸痛:魄戶穴、百勞穴、然谷穴。
瘧疾口渴不止:關衝穴、人中穴、間使穴。
胃瘧(胃部瘧疾):厲兌穴、胃俞穴、大都穴。
膽瘧(膽部瘧疾):臨泣穴、膽俞穴、期門穴。
黃疸伴四肢腫脹,汗出濕衣:至陽穴、百勞穴、腕骨穴、中脘穴、三里穴。
黃疸,全身皮膚及面部、尿液均發黃:脾俞穴、隱白穴、百勞穴、至陽穴、三里穴、腕骨穴。
穀疸(飲食積滯導致的黃疸):飯後頭暈、胸悶、全身發黃:胃俞穴、內庭穴、至陽穴、三里穴、腕骨穴、陰谷穴。
酒疸(飲酒過度導致的黃疸):身目俱黃,胸痛,面部出現紅斑,尿液黃赤:膽俞穴、至陽穴、委中穴、腕骨穴。
女勞疸(女性勞累導致的黃疸):身目俱黃,發熱惡寒,小便不利:關元穴、腎俞穴、然骨穴、至陽穴。
內關穴(位於手掌後腕橫紋上二寸,兩筋之間的凹陷處),屬於陰維脈、心包絡經,病人穩坐,手背向上取穴,主治二十五種病症。
胃脘脹滿不適,胃脘傷寒:中脘穴、大陵穴、三里穴。
中焦痞滿,兩脅刺痛:支溝穴、章門穴、膻中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