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全》~
1. 卷之三
2. 周身折量法
夫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念鳳幸遇明師,口傳心受,逐部折量。謹按《明堂》、《銅人》、《資生》、《甲乙》諸經,參考訂定孔穴,集成歌括,名曰《周身折量法》也。使學者易於記誦,則孔穴瞭然在目。倘有未具,以俟後之君子更加削正,庶斯道之不朽云。
白話文:
關於取穴的方法,一定有其一定的尺寸,我念鳳很幸運地遇到明師,口頭傳授並用心領會,依各部位來測量。我謹慎地參考了《明堂》、《銅人》、《資生》、《甲乙》等醫學典籍,並加以整理訂定了穴位,集結成歌訣,命名為《周身折量法》。目的是讓學習的人容易記憶背誦,如此一來穴位就能清楚地映入眼簾。如果內容有不夠完善的地方,就等待後來的賢達君子們來增刪修正,希望這個醫學道理能夠流傳不朽。
3. 先論取周身寸法
《千金》云:尺寸之法,依古者八寸為尺,八分為寸。仍取本人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節為一寸。又有取手大拇指第一節橫度為一寸。以意消詳,巧拙在人。亦有長短不定者,今考定以男左女右大指與中指相屈如環,取中指中節橫紋上下相去長短為一寸,謂之周身寸法為準則。
中指屈其中節,以邊兩文之尖相去者,量之是為一寸。
中指自上節下之橫文,量至中節下之中文,相去之間為一寸。
白話文:
《千金方》說:關於尺寸的測量方法,古代是以八寸為一尺,八分為一寸。現在採用以個人自身男性左手或女性右手的中指第一節長度作為一寸。也有人取用手的大拇指第一節的橫向寬度作為一寸。這些方法需要自行仔細衡量,巧妙運用與否因人而異。而且,每個人的尺寸長短可能不一致。現在我們考證確定,以男性左手或女性右手的大拇指與中指彎曲成環狀,取中指中間關節的橫紋上下之間的長度為一寸,這個稱為周身寸的測量方法作為標準。
中指彎曲,取其關節兩側紋路尖端之間的距離,量測出來就是一寸。
從中指第一節下方的橫紋,量到中指中間關節下方的橫紋,這之間的距離就是一寸。
4. 頭部中行一十四穴
平眉三寸定髮際,大杼三寸亦如是。卻來折作尺二寸,發上五分神庭位,庭上五分名上星,星上一寸囟會真。前頂去囟一寸五,頂上寸半百會所。神聰百會四花求,各取一寸風癇主。後頂會後寸半中,強間頂後過寸五。腦戶去間寸五分,戶後寸半定風府,府下五分啞門中,門下五分發際終,更有明堂一穴差。(諸經俱作上星穴,頭部中行折量法。)
白話文:
從眉毛往上三寸處,對應到髮際的位置,大杼穴也是一樣,都是從眉毛往上三寸。再往後退一尺二寸,髮際往上五分是神庭穴,神庭穴往上五分是上星穴,上星穴往上一寸是囟會穴。前頂穴在囟會穴往後一寸五分處,頂上穴在囟會穴往後一寸半,也就是百會穴的位置。四神聰穴在百會穴的四周,向前後左右各取一寸,是治療風癇的主要穴位。後頂穴在百會穴往後一寸半的位置,強間穴在後頂穴往後超過一寸五分處。腦戶穴在強間穴往後一寸五分處,腦戶穴往後一寸半是風府穴,風府穴往下五分是啞門穴,啞門穴往下五分到達髮際,頭部中行線還有一個明堂穴位置有些差異。(各經脈都將其視為上星穴,以上是頭部中行線的折量取穴法。)
5. 頭部二行左右一十四穴
曲差俠庭寸半量,五處仍俠上星傍。處後承光寸半中,寸半通天絡卻在。玉枕橫紋於腦戶,尺寸仍准銅人數。天柱在頂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是。眉沖二穴兩眉頭,直上入髮際相求。《銅人》經中不曾載,《明堂》經載近曲差。
白話文:
頭部兩側共有十四個穴道:
曲差穴位於俠庭穴旁邊約半寸的距離;五處穴則在俠星穴的上方。承光穴在五處穴的後方約一寸半的位置;寸半穴在通天穴的旁邊。玉枕穴則位於腦戶穴的上方,其距離大小與銅人像所標示的尺寸相同。天柱穴在頭頂後方的髮際邊,大筋外側凹陷處就是穴位。眉衝穴位於兩眉頭的上方,直直進入髮際邊即可找到。這個穴道在《銅人》經中沒有記載,但《明堂》經中有記載,位置靠近曲差穴。
6. 頭部三行左右一十二穴
臨泣二穴當兩目,直入髮際五分屬。目窗泣後量一寸,正營窗後一寸足。承靈營後寸五分,去靈寸半是腦空。風池腦後取少陽,陽經督會已當陽。三穴直上入發一寸,《銅人》不載《明堂》載,風眩鼻塞不可廢也。
白話文:
在眼睛兩側,直接進入髮際五分的地方,有兩個穴位叫做臨泣。從臨泣穴往後量一寸,是目窗穴。從目窗穴往後再量一寸,就是正營穴。從正營穴往後量一寸五分,是承靈穴。從承靈穴往後再量一寸半,就是腦空穴。在腦後,取少陽經的穴位,這個地方也是陽經和督脈會合的地方,叫做風池穴。這三個穴位(風池、腦空、承靈)直上,進入髮際一寸的地方,《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沒有記載,但是《明堂鍼灸圖》有記載,對於治療頭暈、鼻塞等症狀,這些穴位非常重要,不能廢棄不用。
7. 側頭部左右二十六穴
腦空上廉為頷厭,腦空之中號懸顱。懸釐腦空下廉取,耳上三寸天衝居。率谷耳上一寸半,曲鬢耳上當曲隅,角孫耳廓當中取,開口有空治目齒。竅陰耳上動有空,浮白耳後入髮際,一寸之中審端的,顱囟耳後青絡脈,瘈脈耳本後邊中,雞足青脈上相逢,完骨耳後四分際,耳尖後陷是翳風。
白話文:
頭部側面左右共有二十六個穴位: 腦空穴的上方是頷厭穴,腦空穴的正中是懸顱穴。懸釐穴在腦空穴的下方,耳上三寸處是天衝穴。率谷穴在耳上的一寸半處,曲鬢穴在耳朵上方彎曲的角落處,角孫穴在耳廓的中間,張開嘴時會有空隙,可以治療眼睛和牙齒的疾病。竅陰穴在耳朵上方,按壓時會有空隙,浮白穴在耳朵後方,進入髮際的地方,要在一寸的範圍內仔細找尋。顱囟穴在耳朵後方有青色的絡脈,瘈脈穴在耳朵根部的後方中間,雞足青脈會在這裡相會。完骨穴在耳朵後方的四分處,耳朵尖後方的凹陷處是翳風穴。
8. 面部中行六穴
素髎二穴鼻柱頭,鼻下人中是水溝。兌端開口唇珠上,齦交唇內齒上求。唇下宛宛承漿穴,頷下廉泉到結喉。
白話文:
鼻柱頭有兩個穴位叫做素髎,鼻下人中處叫做水溝。嘴唇正中間的唇珠上方叫做兌端,在嘴唇內側、牙齦上面的地方叫做齦交。下唇中間凹陷處叫做承漿穴,下巴下方、喉結上方的部位叫做廉泉。
9. 面部二行左右十穴
眉頭有穴名攢竹,面眥之畔睛明屬。巨髎八分俠鼻傍,孔畔五分迎香錄。更有禾髎俠人中,相去五分左右同。
白話文:
眉頭的地方有個穴道叫做攢竹,眼角內側的地方有個穴道叫做睛明。顴骨下緣外側八分(約一指寬)靠近鼻子的旁邊有個穴道叫做巨髎,鼻孔外側五分的地方有個穴道叫做迎香。另外,人中旁邊,離人中五分左右(約半指寬)的地方有個穴道叫做禾髎,兩邊都有。
10. 面部三行左右十穴
面部三行十穴通,眉上一寸陽白宮。目下七分取承泣,四白目下一寸同。地倉四分俠口吻,大迎曲頷前陷中。
白話文:
臉部分為三條線,左右共有十個穴道,這些穴道彼此相通。眉毛上方一寸處是陽白穴,眼睛下方七分處是承泣穴,四白穴的位置在眼睛下方一寸處,與承泣穴相近。地倉穴在嘴角旁四分的位置,大迎穴則在下頷彎曲處前方凹陷的地方。
11. 面部四行左右十穴
本神寸半曲差傍,頭維本神寸五量。絲竹空居眉後傍,瞳子目眥五分詳。顴髎面頰下廉取,兌骨端下陷中當。
白話文:
本神穴在彎曲的曲差穴旁邊一寸半的位置,頭維穴在本神穴外側一寸五分的地方。絲竹空穴在眉毛後方旁邊的位置,瞳子髎穴在眼角外側五分的地方。顴髎穴在臉頰下緣,兌骨穴在嘴角外側的骨頭下緣凹陷處。
12. 側面部左右十四穴
(更二穴)
上關一名客主人,下關之禁久留針。上關耳前開口取,下關耳下合口尋。前門目後量寸半,聽會耳前陷中看。耳前缺處號耳門,聽宮耳前珠子畔。耳下曲頰名頰車,和窌上前銳發下。
白話文:
(總共兩個穴位)
上關穴,又名客主人穴,下關穴則是禁忌久留針的穴位。上關穴在耳朵前方,張開嘴巴時取穴;下關穴在耳朵下方,閉合嘴巴時尋找。前門穴在眼睛後方量取一寸半的位置;聽會穴在耳朵前方凹陷處尋找。耳朵前方缺口處稱為耳門穴;聽宮穴則在耳朵前方珠子狀突起旁邊。耳朵下方彎曲的臉頰處,叫做頰車穴;和窌穴則在鬢角上方,靠近髮際線下方。
13. 肩膊部左右二十六穴
肩膊之穴二十六,缺盆之上肩井當。天髎盆上毖骨際,巨骨肩端上兩行。肩之前廉為臑會,肩髃膊骨陷中揣。肩髎臑上舉臂取,髃後肩貞當骨解。臑腧髀上大骨中,大骨之下名天宗。天宗之前秉風穴,肩中曲髀曲垣中,肩外俞髀上廉折,肩中俞髀下廉通。
白話文:
肩膊部位的穴道共有二十六個,從缺盆穴往上,肩井穴就在那裡。天髎穴在鎖骨上方,靠近肩胛骨邊緣的地方;巨骨穴在肩膀末端,這兩個穴位在肩部形成上下兩行。肩膀前面邊緣的穴位叫臑會穴;肩髃穴在肩膀骨頭凹陷的地方。肩髎穴在手臂往上舉時,肩胛骨上方可以取到;肩貞穴在肩髃穴的後方,也就是肩胛骨的關節處。臑腧穴在肩胛骨上,大骨頭的中央;大骨頭下方則是天宗穴。天宗穴前面是秉風穴;肩中穴在彎曲手臂時,手肘彎曲處的中央;肩外俞穴在肩胛骨上緣的轉折處;肩中俞穴在肩胛骨下緣可以找到。
14. 背部中行十二穴
上有大椎下尾骶,分為二十有一椎。古來自有折量法,同身三寸而取俞。七寸八分分上七,上之七節即是椎。平肩大椎大骨下。第二陶道三身柱,四柱無穴神道五,靈臺第六柱下數。至陽七椎八又缺,筋縮九柱十又歇。脊柱十一十二無,十三椎下號懸樞。十四命門穴十五,陽關十六椎下睹。
十七至二十俱無,二十一椎名腰俞。下去更有長強穴,請君逐一細尋之。間中七節長二分,大要十四與平臍。一尺二寸一分四,後有密戶宜審思。
白話文:
背部正中線的十二個穴位,上面從大椎穴開始,下面到尾骶骨,總共分為二十一節脊椎骨。古時候就有一套計算穴位位置的方法,是以患者自身的三寸為基準來找穴位。從大椎穴往下數,七寸八分的位置是上七節脊椎骨,也就是頸椎的位置。大椎穴就在肩膀平齊的地方,在最大的那塊骨頭下方。第二節脊椎對應的是陶道穴,第三節是身柱穴,第四節沒有穴位,第五節是神道穴,第六節是靈臺穴,這些穴位都在脊椎骨的下方數。第七節是至陽穴,第八節沒有穴位,第九節是筋縮穴,第十節又沒有穴位。第十一節和第十二節脊椎都沒有穴位,第十三節脊椎下方的穴位叫做懸樞穴。第十四節是命門穴,第十五節沒有穴位,第十六節是陽關穴。
第十七節到第二十節脊椎都沒有穴位,第二十一節是腰俞穴。再往下還有一個長強穴,請各位仔細一個個找出來。每七節脊椎骨的長度間隔約二分,重點是第十四節脊椎骨的位置與肚臍是平行的。從第七節脊椎往下量一尺二寸一分四釐的位置,背後有密戶穴,要仔細辨認。
15. 背部二行左右四十六穴
中行各開寸五分,第一大杼二風門。肺俞三柱厥陰四,五椎之下是心俞。督俞六椎膈俞七,八柱無俞肝九覓。膽俞下十一脾俞,十二柱下胃俞知。三焦腎俞氣海俞,十三十四十五居。大腸關元俞怎量,十六十七椎兩旁。十八椎下小腸俞,十九椎下取膀胱。中膂內俞柱二十,白環二十一椎量。上髎次髎中與下,一空二空俠腰踝。此為背部之二行,又有會陽陰尾傍。
白話文:
背部脊椎中心線旁開一寸五分處,左右兩側各有兩行穴位,第一胸椎對應的穴位是大杼和風門。第二胸椎對應肺俞,第三胸椎對應厥陰俞,第四胸椎對應心俞。第五胸椎對應督俞,第六胸椎對應膈俞,第七胸椎對應肝俞,第八胸椎無穴位,第九胸椎對應膽俞。第十胸椎對應脾俞,第十一胸椎對應胃俞,第十二胸椎對應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分別位於第十二胸椎、第一腰椎、第二腰椎。第十六、十七胸椎旁對應大腸俞和關元俞,第十八胸椎對應小腸俞,第十九胸椎對應膀胱俞,第二十椎對應中膂俞和內俞,第二十一椎對應白環俞。另外還有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以及位於腰部兩側的髖關節外側的穴位。以上是背部兩行的穴位,另外還有會陽穴位於尾骨旁。
16. 背部三行二十八穴
去脊左右各三寸,第二椎下名附分。魄戶第三柱下取,膏肓四椎下三分。神堂第五噫嘻六,膈關七柱八魂門。陽綱十意舍十一,胃倉十二椎下覓。肓門十三直肋間,志室十四椎下看。胞肓二穴十九取,秩邊二十椎下止。
白話文:
背部脊椎左右各三寸的地方,第二個脊椎骨下方叫做附分穴。第三個脊椎骨下方取穴叫做魄戶穴。第四個脊椎骨下方三分處是膏肓穴。第五個脊椎骨下方是神堂穴,接著第六個是噫嘻穴。第七個脊椎骨下是膈關穴,第八個脊椎骨下是魂門穴。第十個脊椎骨下方是陽綱穴,接著第十一個是意舍穴。第十二個脊椎骨下方可以找到胃倉穴。第十三個脊椎骨下方,與肋骨末端平行的位置是肓門穴。第十四個脊椎骨下方是志室穴。第十九個脊椎骨下方取胞肓穴兩個。第二十個脊椎骨下方是秩邊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