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鳳

《針灸大全》~ 卷之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

1. 周身折量法

夫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念鳳幸遇明師,口傳心受,逐部折量。謹按《明堂》、《銅人》、《資生》、《甲乙》諸經,參考訂定孔穴,集成歌括,名曰《周身折量法》也。使學者易於記誦,則孔穴瞭然在目。倘有未具,以俟後之君子更加削正,庶斯道之不朽云。

白話文:

要取穴道的方法,一定要有分寸。我十分幸運地遇到一位明師,口授心傳,逐個部位地測量。我謹慎地參考《明堂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資生經》、《甲乙經》等經典,校定和確定了穴位,編寫成歌訣,取名為《周身折量法》。這樣可以讓學習者容易記憶,穴位就會一目瞭然。如果還有不足之處,就等待後世的高人繼續增補和修正,這樣,我們的中醫之道就能永世流傳。

2. 先論取周身寸法

《千金》云:尺寸之法,依古者八寸為尺,八分為寸。仍取本人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節為一寸。又有取手大拇指第一節橫度為一寸。以意消詳,巧拙在人。亦有長短不定者,今考定以男左女右大指與中指相屈如環,取中指中節橫紋上下相去長短為一寸,謂之周身寸法為準則。

白話文:

《千金要方》裡記載了測量尺寸的方法:

按照古人的標準,八寸為一尺,八分為一寸。但實際上,我們用自己手上的尺寸來測量。男性用左手,女性用右手,以中指的第一個關節為一寸。還有人用拇指的第一個關節橫向的長度為一寸。具體用哪種方法根據個人情況而定。有些人的手指長短不一,所以我們考量以後,用男性左手、女性右手的大拇指和中指彎曲成環狀,取中指中節橫紋上下之間的長度為一寸,這種方法稱為「周身寸法」,作為準則。

中指屈其中節,以邊兩文之尖相去者,量之是為一寸。

中指自上節下之橫文,量至中節下之中文,相去之間為一寸。

3. 頭部中行一十四穴

平眉三寸定髮際,大杼三寸亦如是。卻來折作尺二寸,發上五分神庭位,庭上五分名上星,星上一寸囟會真。前頂去囟一寸五,頂上寸半百會所。神聰百會四花求,各取一寸風癇主。後頂會後寸半中,強間頂後過寸五。腦戶去間寸五分,戶後寸半定風府,府下五分啞門中,門下五分發際終,更有明堂一穴差。(諸經俱作上星穴,頭部中行折量法。)

白話文:

平眉到髮際有三寸,大椎穴到髮際也是三寸。 用尺子量自己,折起來只有十二寸。 從髮際到神庭穴有五分,從神庭穴到上星穴有五分,從上星穴到囟會穴有一寸。 從前頂到囟會穴有一寸半,從頂上到百會穴有一寸半。 百會穴有四個花穴,每個花穴取一寸,可以治療風癇。 從百會穴到後頂會穴有一寸半,從強間穴到後頂會穴超過一寸五。 從腦戶到強間穴有一寸五分,從腦戶到風府穴有一寸半,從風府穴到啞門穴有五分,從啞門穴到髮際有五分,還有一個明堂穴。 (所有經絡都經過上星穴,頭部是從中間折量的方式測量。)

4. 頭部二行左右一十四穴

曲差俠庭寸半量,五處仍俠上星傍。處後承光寸半中,寸半通天絡卻在。玉枕橫紋於腦戶,尺寸仍准銅人數。天柱在頂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是。眉沖二穴兩眉頭,直上入髮際相求。《銅人》經中不曾載,《明堂》經載近曲差。

白話文:

曲差穴在耳前方約一寸半處,五個穴位都分佈在曲差穴上方。曲差穴後方一寸半處是承光穴,再往上一寸半是通天絡穴。玉枕穴是頭頂與後腦交接處的橫紋,大小約為一寸。天柱穴在後腦髮際線處,大筋側邊凹陷的地方就是。眉沖穴位於兩眉頭,直往上走到髮際線處。這些穴位在《銅人經》中沒有記載,但在《明堂經》中記載著位於曲差穴附近。

5. 頭部三行左右一十二穴

臨泣二穴當兩目,直入髮際五分屬。目窗泣後量一寸,正營窗後一寸足。承靈營後寸五分,去靈寸半是腦空。風池腦後取少陽,陽經督會已當陽。三穴直上入發一寸,《銅人》不載《明堂》載,風眩鼻塞不可廢也。

白話文:

臨泣穴:在兩眼上,垂直向上深入髮際五分。

目窗穴:從臨泣穴後量一寸。

正營穴:從目窗穴後量一寸。

承靈穴:從正營穴後量一寸五分。

腦空穴:從承靈穴再後量一寸半。

風池穴:在後腦取少陽經,少陽經、督脈、會陽穴都在這附近。

這三個穴位向上進入髮際一寸,傳統醫學書籍《銅人》沒有記載,但《明堂》有記載。如果頭暈鼻塞,可以用這些穴位治療。

6. 側頭部左右二十六穴

腦空上廉為頷厭,腦空之中號懸顱。懸釐腦空下廉取,耳上三寸天衝居。率谷耳上一寸半,曲鬢耳上當曲隅,角孫耳廓當中取,開口有空治目齒。竅陰耳上動有空,浮白耳後入髮際,一寸之中審端的,顱囟耳後青絡脈,瘈脈耳本後邊中,雞足青脈上相逢,完骨耳後四分際,耳尖後陷是翳風。

白話文:

顱骨上方延伸到前額的位置,叫做頷厭;顱骨中間凹陷的部分,稱為懸顱。在懸顱下方,取耳上三寸的位置,叫做天衝穴。耳上約一寸半處,叫做率谷穴;耳上靠近鬢角的彎曲處,叫做曲鬢穴;耳廓的正中間,叫做角孫穴;開口時,耳旁有一凹陷處,叫做治目齒穴。耳上有一空洞,叫做竅陰穴;耳後髮際線內一寸處,叫做浮白穴;耳後一寸的正中點,叫做顱囟穴;耳根後方的脈絡,叫做瘈脈;此脈絡上延,與青色的雞足脈相交匯;耳後約四分之一處,有一個凹陷,叫做完骨穴;耳尖後方的凹陷,叫做翳風穴。

7. 面部中行六穴

素髎二穴鼻柱頭,鼻下人中是水溝。兌端開口唇珠上,齦交唇內齒上求。唇下宛宛承漿穴,頷下廉泉到結喉。

8. 面部二行左右十穴

眉頭有穴名攢竹,面眥之畔睛明屬。巨髎八分俠鼻傍,孔畔五分迎香錄。更有禾髎俠人中,相去五分左右同。

9. 面部三行左右十穴

面部三行十穴通,眉上一寸陽白宮。目下七分取承泣,四白目下一寸同。地倉四分俠口吻,大迎曲頷前陷中。

10. 面部四行左右十穴

本神寸半曲差傍,頭維本神寸五量。絲竹空居眉後傍,瞳子目眥五分詳。顴髎面頰下廉取,兌骨端下陷中當。

11. 側面部左右十四穴

(更二穴)

上關一名客主人,下關之禁久留針。上關耳前開口取,下關耳下合口尋。前門目後量寸半,聽會耳前陷中看。耳前缺處號耳門,聽宮耳前珠子畔。耳下曲頰名頰車,和窌上前銳發下。

白話文:

上關:又稱「客主人」,在耳朵前緣的開口處取穴。

下關 :禁止久留針灸,在耳朵下緣的合口處尋找。

聽會 :穴位在前門(耳珠)後方約一寸半,位於耳前凹陷處。

耳門 :在耳前凹陷處的缺口上,與聽宮(耳珠)相鄰。

頰車 :在耳朵下方的彎曲處,稱為「頰車」,用針灸時先在前上方銳利刺入,再往下發力。

12. 肩膊部左右二十六穴

肩膊之穴二十六,缺盆之上肩井當。天髎盆上毖骨際,巨骨肩端上兩行。肩之前廉為臑會,肩髃膊骨陷中揣。肩髎臑上舉臂取,髃後肩貞當骨解。臑腧髀上大骨中,大骨之下名天宗。天宗之前秉風穴,肩中曲髀曲垣中,肩外俞髀上廉折,肩中俞髀下廉通。

白話文:

肩部有 26 個穴位:

  • 天井穴位於肩胛骨上方,與肩井穴相對。
  • 秉風穴位於肩胛骨上方,接近脊柱。
  • 肩外俞穴位於肩胛骨外側,肩胛骨與肱骨交界處上方。
  • 臑會穴位於肩部前側,肱骨大結節上方。
  • 臑俞穴位於肩部後側,肩胛骨與肱骨交界處後方。
  • 肩髃穴位於肩胛骨下角,肱骨與肩胛骨交界處的外側凹陷中。
  • 肩髎穴位於肩胛骨上端,舉起手臂時能找到。
  • 肩貞穴位於肩髃穴後方,肩胛骨下角外側。
  • 天宗穴位於肩胛骨後方,肩胛骨內側脊柱旁,與大椎穴相對。
  • 曲垣穴位於肩胛骨外側,與肩中穴相對。
  • 肩中俞穴位於肩胛骨內側下緣,肱骨與肩胛骨交界處下方。

13. 背部中行十二穴

上有大椎下尾骶,分為二十有一椎。古來自有折量法,同身三寸而取俞。七寸八分分上七,上之七節即是椎。平肩大椎大骨下。第二陶道三身柱,四柱無穴神道五,靈臺第六柱下數。至陽七椎八又缺,筋縮九柱十又歇。脊柱十一十二無,十三椎下號懸樞。十四命門穴十五,陽關十六椎下睹。

白話文:

人體的脊椎上有大椎穴,下有尾骶骨,共有21個椎骨。古人有根據身高的測量方法來取俞穴。身高的三分之一處是上七椎,上七椎的位置就是椎骨。平齊肩部的大椎穴在第七椎骨的下面。第二個椎骨是陶道穴,第三個椎骨是三身柱穴,第四個椎骨沒有穴位,第五個椎骨是神道穴,第六個椎骨是靈臺穴。從第七椎骨開始往下數,第八椎骨是至陽穴,第九椎骨是筋縮穴,第十椎骨沒有穴位。第十一和第十二椎骨沒有穴位,第十三椎骨以下稱為懸樞穴。第十四椎骨是命門穴,第十五椎骨是陽關穴。

十七至二十俱無,二十一椎名腰俞。下去更有長強穴,請君逐一細尋之。間中七節長二分,大要十四與平臍。一尺二寸一分四,後有密戶宜審思。

白話文:

從十七椎到二十椎都沒有穴道。二十一椎為腰俞穴。腰俞穴的下方有長強穴,請逐一仔細尋找。長強穴每個關節間隔長二分,總共十四個關節與肚臍平齊。一尺二寸一分四,後方有密戶穴,需仔細辨別。

14. 背部二行左右四十六穴

中行各開寸五分,第一大杼二風門。肺俞三柱厥陰四,五椎之下是心俞。督俞六椎膈俞七,八柱無俞肝九覓。膽俞下十一脾俞,十二柱下胃俞知。三焦腎俞氣海俞,十三十四十五居。大腸關元俞怎量,十六十七椎兩旁。十八椎下小腸俞,十九椎下取膀胱。中膂內俞柱二十,白環二十一椎量。上髎次髎中與下,一空二空俠腰踝。此為背部之二行,又有會陽陰尾傍。

白話文:

從脊椎正中央往下量五寸五分,第一個穴位是大杼,第二個穴位是風門。再往下三寸是肺俞,四寸是厥陰俞,五個椎骨之下是心俞。

再往下六個椎骨是督俞,七個椎骨是膈俞。八個椎骨沒有特定穴位,九個椎骨是肝俞。

肝俞往下十一寸是膽俞,十二個椎骨之下是脾俞。三焦俞在腎俞與氣海俞之間,分別位於十、十三、十五個椎骨處。

大腸俞和關元俞位於十六和十七個椎骨兩側。十八個椎骨之下是小腸俞,十九個椎骨之下是膀胱俞。

中膂俞位於二十個椎骨內側,白環俞位於二十一個椎骨。

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這四個穴位,分別位於腰部和尾骨兩側。

以上所述就是背部十二經穴的分佈。此外,還有會陽穴和陰尾穴,位於尾骨兩側。

15. 背部三行二十八穴

去脊左右各三寸,第二椎下名附分。魄戶第三柱下取,膏肓四椎下三分。神堂第五噫嘻六,膈關七柱八魂門。陽綱十意舍十一,胃倉十二椎下覓。肓門十三直肋間,志室十四椎下看。胞肓二穴十九取,秩邊二十椎下止。

白話文:

從脊椎左右各測量三寸,第二椎下稱為附分穴。魄戶穴在第三椎下,膏肓穴在第四椎下三分處。神堂穴在第五椎下,噫嘻穴在第六椎下,膈關穴在第七椎下,魂門穴在第八椎下。陽綱穴在第十椎下,意舍穴在第十一椎下,胃倉穴在第十二椎下。肓門穴在第十三椎旁直肋間,志室穴在第十四椎下。胞肓穴在第十九椎下,秩邊穴在第二十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