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全》~ 卷之二 (1)
卷之二 (1)
1. 標幽賦
拯救之法,妙用者針。
白話文:
拯救的方法之中,巧妙而有效的應用便是鍼灸。
夫今人愈疾,豈離於醫治。劫病之功,莫妙於針刺。故經云: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正此之謂。
察歲時於天道。
白話文:
現在的人們在治病的時候,怎麼能少得了醫治呢?治療疾病的方法中,沒有比針灸更巧妙的了。所以《黃帝內經》上說:被鬼神迷惑的人,不能和他討論高深的道理;厭惡針灸的人,不能和他談論高超的技術。這句話正是這個意思。
夫人身十二經,三百六十節,以應一歲十二月三百六十日。歲時者,春暖、夏熱、秋涼、冬寒、此四時之正氣。苟或春應暖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暖。是故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上逆而咳。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焉。
白話文:
人體有十二經脈,三百六十個關節,對應一年中的十二月和三百六十日。一年中的四季氣候變化包括:春季溫暖、夏季炎熱、秋季涼爽、冬季寒冷,這是四季的正常氣候。
但是,如果出現異常,比如春季應溫暖卻寒冷,夏季應炎熱卻涼爽,秋季應涼爽卻炎熱,冬季應寒冷卻溫暖,就會引起疾病。例如:冬季受寒,春季容易出現溫病;春季受風寒,夏季容易出現腹瀉;夏季受暑熱,秋季容易出現瘧疾;秋季受濕氣,容易咳嗽。
《黃帝內經》中說:針灸治療時,必須根據日月星辰和四季的變化,在氣候適宜的時候進行。
是故天溫月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滯而衛氣沉。月始生,則氣血始精,衛氣始行;月廓滿,則氣血實,肌肉生;月廓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天寒無刺,天溫無疑;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廓空無治,是謂得天時而調之。
白話文:
因此,天氣溫暖,月亮明亮,人的血液會稀薄流動,衛氣會浮升,所以血液容易流失,氣息容易運行;天氣寒冷,太陽隱藏,人的血液會凝固滯留,衛氣會下降。
月亮初升時,氣血開始充盈,衛氣開始運行;月亮圓滿時,氣血充實,肌肉生長;月亮殘缺時,肌肉減少,經絡空虛,衛氣散去,獨留形體。
所以順應天時來調整氣血。天氣寒冷時不要針灸,天氣溫暖時不要遲疑;月亮升起時不要瀉血,月亮滿月時不要進補,月亮殘缺時不要治療,這樣纔是根據天時的變化來調整。
若日月生而瀉,是謂臟虛;月滿而補,血氣揚溢,絡有留血,名曰重實。月廓空而治,是謂亂經。陰陽相錯,真邪不別,沉以留止,外虛內亂,淫邪乃起。又曰:天有五運,金水木火土也;地有六氣,風寒暑濕燥熱也。學者必察斯焉。
定形氣於予心。
白話文:
如果陰陽像日月升起後又沉沒,表示臟腑虛弱;陰陽像滿月一樣圓滿而充盈,氣血旺盛,經絡中鬱積著血液,稱為「重實」。陰陽像天空一樣空曠而紊亂,表示月經失調。陰陽顛倒錯亂,真氣和邪氣難以分辨,邪氣沉積鬱滯,外虛內亂,就會導致病邪乘虛入侵。
此外,天有金、水、木、火、土這五種運氣;地有風、寒、暑、濕、燥、熱這六種氣候。學習中醫的人一定要瞭解這些知識。
經云:凡用針者,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無問其病,而平調理,期細察形氣,得於心矣。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生,不調者病,相失者死。是故色脈不順而莫針,戒之戒之。
春夏瘦而刺淺,秋冬肥而刺深。
白話文:
古籍中記載:使用針灸前,必須先評估病人的體型是肥胖還是瘦弱,才能調整氣血的虛實。實證則瀉,虛證則補。必須先避開經絡和血管,然後再進行調整。不論病證如何,都要平穩地調理,仔細觀察病人的體型和氣色,瞭然於心。體型肥胖而脈搏細弱,氣息不足以支撐呼吸的,情況危急。體型瘦弱而脈搏強盛,胸中氣息過多的,會死亡。體型和氣色相符的,生機旺盛;不協調的,則會生病;相差太遠的,則會死亡。因此,顏色和脈象不協調的,就不可以針灸。這一點,一定要謹記在心。
經云:病有沉浮,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之則內傷,不及則外壅,外壅則邪從之。淺深不得,反為大賊。內傷五臟,後生大病。故曰:春病在毫毛腠理,夏病在皮膚。故春夏之人,陽氣輕浮,肌肉瘦薄,血氣未盛,宜刺之淺。秋病在肌肉血脈,冬病在筋骨。秋冬則陽氣收藏,肌肉肥厚,血氣充滿,刺之宜深。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說:疾病有表淺和深沉之分,針刺也有淺刺和深刺之別,務必符合疾病的性質,不可超過適當的深度。如果過度針刺,就會損傷內臟;如果針刺深度不夠,就會導致氣血瘀滯於體外,邪氣會趁虛而入。如果針刺深度不當,就會成為治療上的大患。損傷五臟,將來會引發嚴重的疾病。因此,春季的疾病發病在皮膚腠理之間,夏季的疾病發病在皮表。春季和夏季人體的陽氣浮於表,肌肉瘦薄,氣血未盛,針刺時宜淺。秋季的疾病發病在肌肉血脈,冬季的疾病發病在筋骨。秋季和冬季陽氣潛藏,肌肉肥厚,氣血充盛,針刺時宜深。
又云:春刺十二井,夏刺十二滎,季夏刺十二俞,秋刺十二經,冬刺十二合,以配木火土金水。理見子午流注。
不窮經絡陰陽,須逢禁刺。
白話文:
在春季時,針刺十二井穴;夏季則刺十二滎穴;季夏(長夏)時節,針刺十二俞穴;到了秋季,則針刺十二經穴;冬季則是刺十二合穴,這樣做是為了配合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元素。其理論基礎可見於子午流注的原理。
如果不充分理解經絡與陰陽的理論,就必須避免進行針刺療法。
經有十二:手太陰肺,少陰心,厥陰心包絡,太陽小腸,少陽三焦,陽明大腸;足太陰脾,少陰腎,厥陰肝,太陽膀胱,少陽膽,陽明胃也。絡有十五:肺絡列缺,心絡通里,心包絡內關,小腸絡支正,三焦絡外關,大腸絡偏歷,脾絡公孫,腎絡大鐘,肝絡蠡溝,膀胱絡飛揚,膽絡光明,胃絡豐隆,陰蹺絡照海,陽蹺絡申脈脾之大絡大包,督脈絡長強,任脈絡屏翳也。陰陽者,天之陰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
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
白話文:
經脈有十二條: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陽明大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絡脈有十五條:肺絡合於列缺穴、心絡合於通裏穴、心包絡合於內關穴、小腸絡合於支正穴、三焦絡合於外關穴、大腸絡合於偏歷穴、脾絡合於公孫穴、腎絡合於大鐘穴、肝絡合於蠡溝穴、膀胱絡合於飛揚穴、膽絡合於光明穴、胃絡合於豐隆穴、陰蹺絡合於照海穴、陽蹺絡合於申脈穴。脾經的大絡是「大包」;督脈的絡脈是「長強」;任脈的絡脈是「屏翳」。陰陽是天地的陰陽,從黎明到中午是天地的陽,而陽中的陽指的就是這個時候。
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手足皆以赤白肉分之。言臟腑之陰陽,則五臟為陰,六腑為陽。是以春夏之病在陽,秋冬之病在陰,皆視其所在,與施針石也。又言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陽中之陰,肺也。
白話文:
從雞鳴到天亮這段時間,代表的是一天中陰氣最盛的時候,也是陰氣中包含陽氣的時刻。因此,人體也應該順應這個時段。
當我們談論人體的陰陽時,外部屬陽,內部屬陰。當我們談論身體的陰陽時,背部屬陽,腹部屬陰。手足則以肉的顏色來區分,紅色屬陽,白色屬陰。
至於臟腑的陰陽,五臟屬陰,六腑屬陽。所以,春夏的疾病多半發生在陽氣旺盛的部位,而秋冬的疾病則多半發生在陰氣旺盛的部位。我們必須根據疾病發生的部位,來決定針灸或服藥的治療方法。
另外,背部屬陽,而陽氣中又以心為最盛,陰氣中以肺為最盛。
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陰中之陽,肝也;陰中之至陰,脾也。此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是以應天之陰陽。學者苟不明此經絡、陰陽升降,左右不同之理,如病在陽明,反攻厥陰,病在太陽,反和太陰,遂致賊邪未除,本氣受弊,則有勞無功,禁刺之犯,豈可免哉。
既論臟腑虛實,須向經尋。
白話文:
腹腔為陰,陰中的陰是腎;陰中的陽是肝;陰中的最陰是脾。這些都是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互對應,因此可以與天地的陰陽相呼應。如果求學者不明白這些經絡、陰陽的升降、左右不同的道理,例如疾病在陽明經脈,卻反過來攻取厥陰經脈,或者疾病在太陽經脈,卻反過來與太陰經脈相合,這樣就會導致邪氣沒有清除,身體的元氣受到損傷,就只能徒勞無功,難免會觸犯禁刺的原則。
臟者,心、肝、脾、肺、腎也。腑者,膽、胃、大、小腸、三焦、膀胱也。虛者癢麻也,實者腫痛也。臟腑居在內,經絡行乎外。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如心病虛,則補肝木,實則瀉脾土。又且本經亦有子母,如心之虛,取少海穴以補之,實則取少府穴以瀉之。諸經皆然,並不離乎五行相生之理矣。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陰為始,至厥陰而方終。穴出雲門,抵期門而最後。
白話文:
人體內部的器官可分為五臟和六腑。五臟包括心、肝、脾、肺、腎,它們負責儲存精氣與維持生命活動;六腑則包含膽、胃、大小腸、三焦和膀胱,主要負責消化吸收、排泄等生理功能。在中醫理論中,症狀表現上,虛弱的狀況常伴隨著癢感或麻木,而實證則通常會有腫脹或疼痛的情形。臟腑位於身體內部,而經絡則運行於身體表面,連接並調節各臟腑的功能。治療原則上,遇到臟腑機能虛弱時,就強化其相生的母臟(根據五行理論);若是實證,則減緩其相生的子臟機能。例如,心臟出現虛弱問題,可以通過補益屬木的肝臟來治療;若心臟實證,則需減緩屬土的脾胃機能。並且,在同一條經脈上也有子母穴道的概念,心臟虛弱時,可以針刺少海穴來滋養,心臟實證時,則可針刺少府穴來疏導。各種經脈的治療都遵循這樣的原則,都不脫離五行相生的原理。
此外,人體氣血運行的起點大致在中焦位置,水分初下滲時,從太陰經開始,直到厥陰經結束。經脈的路徑從雲門穴開始,最終到達期門穴。這描述了人體經脈循行的大概過程。
此言平人氣象氣脈,行於十二經,一周為身,除任督之外,計三百九十三穴。一日一夜有百刻,分為十二時,每一時有八刻二分,每一刻計六十分,一時共計五百分。每日寅時,太陰肺脈生自中焦中府穴,出於雲門起,至少商穴止。卯時陽明大腸經,自商陽穴至迎香穴。辰時陽明胃經,自頭維至厲兌。
白話文:
這段話描述了人體氣息脈絡的運行規律。
氣息運行於十二條經脈之中,走一圈為身一週,除了任督兩脈之外,共有三百九十三個穴位。
一天一夜有百刻,分為十二個時辰,每一個時辰有八刻二分,每一刻有六十分,一個時辰共有五百零二分。
每天寅時,肺經的氣息從中焦的中府穴開始產生,從雲門穴的位置開始運行,到少商穴的位置結束。
卯時,大腸經的氣息從商陽穴運行到迎香穴。
辰時,胃經的氣息從頭維穴運行到厲兌穴。
巳時太陰脾經,自隱白至大包。午時少陰心經,自極泉至少衝。未時太陽小腸經,自少澤至聽宮。申時太陽膀胱經,自睛明至至陰。酉時少陰腎經,自湧泉至俞府。戌時心包絡,自天池至中衝。亥時少陽三焦經,自關衝至禾髎。子時少陽膽經,自童子髎至竅陰。丑時厥陰肝經,自大敦至期門而終。
經有十二,別絡走三百餘支。
白話文:
*早上9-11點:太陰脾經,從隱白穴到太包穴。 *中午11-1點:少陰心經,從極泉穴到少衝穴。 *下午1-3點:太陽小腸經,從少澤穴到聽宮穴。 *下午3-5點:太陽膀胱經,從睛明穴到至陰穴。 *下午5-7點:少陰腎經,從湧泉穴到俞府穴。 *晚上7-9點:心包絡,從天池穴到中衝穴。 *晚上9-11點:少陽三焦經,從關衝穴到禾髎穴。 *凌晨11-1點:少陽膽經,從童子髎穴到竅陰穴。 *凌晨1-3點:厥陰肝經,從大敦穴到期門穴,結束。
十二經者,即手足三陰三陽之正經也。別絡者,除十五絡,又有橫絡、絲絡、孫絡,不知其紀,散走於三百餘支之脈也。
白話文:
十二正經指的是手足上三條陰經和三條陽經。除了十五絡外,還有橫絡、絲絡、孫絡,數量繁多,分佈在三百多條分支經脈中。
正側偃伏,氣血有六百餘候。
此言經絡或正或側,或仰或覆,而氣血循行孔穴,一周於身,榮行脈中,三百餘候,衛行脈外,三百餘候。
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
此言經絡陰升陽降氣血出入之機,男女無以異矣。
要識迎隨,須明順逆。
白話文:
人體的經絡,無論是正著側著、仰著還是覆著,氣血在其中運行,經過穴位,循環全身,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榮氣」,在脈絡裡運行,每天三百多個節奏;另一部分是「衛氣」,在脈絡外運行,每天也三百多個節奏。
手部的三陽經絡,從頭部開始,走至足部;手部的三陰經絡,從足部開始,走至腹部,再到胸部,最後到手部。
這些都是經絡陰陽升降、氣血出入的規律,男女之間沒有什麼不同。
要想了解「迎氣」和「隨氣」,必須清楚它們的順逆之分。
迎隨者,要和榮衛之流注,經脈之往來也。明其陰陽之經,逆順而取之。迎者,以針頭朝其源而逆之;隨者,以針頭從其流而順之。是故逆之為瀉、為迎,順之為補、為隨。若能知迎知隨,令氣必和,和氣之方,必通陰陽升降上下,源流往來,逆順之道明矣。
白話文:
迎隨之法,就是配合人體氣血流動和經脈走向。要了解陰陽經絡,按照氣血流向的順逆進行針灸。迎法,是指針頭朝向氣血來源,逆氣血流動;隨法,是指針頭順著氣血流向,順應氣血流動。所以,逆氣血流動為瀉法、為迎法;順氣血流動為補法、為隨法。如果能掌握迎隨之法,一定能使氣血和順。和氣的行方,必定是通暢陰陽升降上下,源流往來,逆順的道理就很清楚了。
況夫陰陽氣血,多少為最。厥陰太陽,少氣多血;太陰少陰,少血多氣;而又氣多血少者,少陽之分;氣盛血多者,陽明之位。
白話文:
至於陰陽氣血,各有其最佳的比例。
厥陰和太陽經絡,氣較少而血較多;太陰和少陰經絡,血較少而氣較多;而氣多血少的,是少陽經絡的分支;氣盛血多的,是陽明經絡的所在。
此言三陰三陽,氣血多少之不同,取之必記為最要也。
先詳多少之宜,次察應至之氣。
言用針者,先明正文氣血之多少,次觀針氣之來應也。
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
白話文:
在中醫學中,提到三陰三陽以及氣與血在不同情況下的多寡,進行鍼灸治療時,必須牢記這些差異至關重要。
首先,詳細辨明個體氣血的盈缺狀態,接著觀察針刺時應當觸及的氣的變化。
對於使用針灸治療的人,首先要清楚理解患者正文中氣血充沛與貧乏的狀況,然後再留意針下氣機的反應情況。
如果感受到的脈象輕浮、滑順且緩慢,這表示所期待的氣尚未到來;相反地,如果脈象沉滯、緊繃,則表示所應對的氣已經到達。
輕浮、滑虛、慢遲也。入針之後,值此三者,乃真氣之未到也。沉重、澀滯、緊實也。入針之後,值此三者,是正氣之已到也。
既至也,量寒熱而留疾。
白話文:
針灸手法應輕柔、靈活、緩慢。如果針刺後遇到輕浮、滑虛、慢遲的阻力,表示真氣尚未到達。
如果針刺後遇到沉重、澀滯、緊實的阻力,表示正氣已經到達。
留,住也;疾,速也。此言正氣既至,必審寒熱而施之。故經云:刺熱須至寒者,必留針。陰氣隆至,乃呼之去徐,其穴不捫。刺寒須至熱者,陽氣隆至,針氣必熱,乃吸之去疾,其穴急捫。
白話文:
留: 滯留的意思 疾: 快速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施針時,必須根據患者的寒熱來調整針法。因此,經典上說:
- **刺熱者需等到身體變寒時,才能拔針。**因為此時陰氣旺盛,針氣會變寒,所以要慢慢拔出針來,且不用按壓穴位。
- **刺寒者需等到身體變熱時,才能拔針。**因為此時陽氣旺盛,針氣會變熱,所以要快速拔出針來,且要立即按壓穴位。
未至也,據虛實而痏氣。
此言針氣之未來也。經云:虛則推內進搓,以補其氣。實則循捫彈怒,以引其氣。
氣之至,如魚吞釣餌之浮沉;氣未至,如閉處幽堂之深邃。
邃氣既至,則針自澀緊,似魚吞釣,或沉或浮而動。其氣不來,針自輕滑,如閉居靜室之中,寂然無所聞也。
氣至速而效速,氣遲至而不治。
白話文:
針灸時,要根據病人的虛實情況來判斷針氣的走向。經書上說,病人虛弱,就要往內推針、搓針,以補益氣血;病人實證,就要循著經脈彈撥針,以引導氣血流通。
針氣到達時,就像魚兒吞食釣餌一樣,會上下浮動;針氣未到,就如同身處幽暗深邃的房間一樣。
當針氣到達,針感會變得沉重緊澀,就像魚吞釣餌一樣,會上下浮動;如果針氣沒有到達,針感就會輕滑,就像身處寂靜的房間一樣,毫無動靜。
針氣到達迅速,療效也快;針氣到達遲緩,就無法治病。
言下針若得氣來速,則病易痊,而效亦速也。氣若來遲則病難愈,而有不治之憂。故賦云:氣速效速,氣遲效遲,候之不至,必死無疑矣。
觀夫九針之法,毫針最微,七星可應,眾穴主持。
白話文:
當針灸能快速得氣時,疾病就容易痊癒,效果也快。如果得氣緩慢,疾病就難以治癒,甚至會導致無法治癒的風險。因此,古籍中說:得氣快,效果就快;得氣慢,效果就慢;如果遲遲無法得氣,那肯定會死亡。
昔黃帝制九針者,上應天地,下應陰陽四時。九針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鑱針以應天,長一寸六分,頭尖末銳,去瀉陽氣。二曰員針以應地,長一寸六分,針如卵形,楷磨分肉間,不得傷肌肉,以瀉分氣。三曰鍉針以應人,長三寸半,鋒如黍粟之銳,主脈如陷,以致其氣。四曰鋒針,以應四時,長一寸六分,刃三隅,以發痼疾。
白話文:
從前,黃帝制定了九種針灸針法,這些針法與天地相應,代表了陰陽和四季。九種針灸針的名稱和形狀各不相同。
一曰鑱針,與天相應,長一寸六分,頭尖末部鋒利,用於發散陽氣。
二曰員針,與地相應,長一寸六分,針身呈卵形,輕柔地穿過肌肉間隙,不傷及肌肉,用於發散風氣。
三曰鍉針,與人相應,長三寸半,針尖像黍米那樣鋒利,用於治療因脈絡阻塞而造成的疾病,以疏通氣血。
四曰鋒針,與四季相應,長一寸六分,針刃有三面,用於治療頑固的疾病。
五曰鈹針,以應五音,長四寸,廣二分半,末如劍鋒,以取大膿。六曰員利針,以應六律,長一寸六分,尖如氂,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七曰毫針,以應七星,長三寸六分,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癢,以取痛痹。八曰長針,以應八風,長七寸,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痹。
白話文:
第五種是鈹針,它對應五個音階,長四寸,寬二分半,末端像劍鋒,用於處理大膿包。 第六種是員利針,它對應六個律呂,長一寸六分,末端尖如錐子,既圓潤又鋒利,針身稍粗,用於處理急發性氣血阻滯。 第七種是毫針,它對應七星,長三寸六分,末端尖如蚊蟲嘴,輕輕緩緩地插入,停留時間較長而不引起疼痛,用於治療疼痛性關節炎。 第八種是長針,它對應八風,長七寸,鋒利而針身細薄,可以治療深層的關節炎。
九曰大針,以應九野,長四寸,其鋒微員,尖如挺,以瀉機關之水。九針畢矣。此言九針之妙,毫針最精,能應七星,又為三百六十穴之備也。
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
白話文:
第九種針是大針,用於治療九個方向的疾病,長四英寸,針尖微圓,尖如槍,用於排放體內阻塞的水分。這樣,九種針就完備了。這是說九種針的妙用,其中毫針最精巧,可以對應北斗七星,也可以治療三百六十個穴位。
本形,言針也,針本出於金。古人以砭石,今人以針代之。蠲,除也。邪氣盛,針能除之。扶,輔也。正氣衰,針能輔也。
短長水也,有決凝開滯之機。
白話文:
針灸的本質是針,針的材料源於金屬。古代用砭石,現在則用針代替。針灸的作用是祛除病邪,當邪氣盛行時,針能將之清除。同時,針也能扶助正氣,當正氣衰弱時,針能加以輔助。
針灸就像水一樣,能疏通經絡、消除阻塞,起到化解凝滯的作用。
此言針有長短,猶水之長短也。人之氣血凝滯而不通,猶水之凝滯而不通也。水之不通,決之使流於湖海。氣血不通,針之使周於經絡,故言針應水也。
定刺象木,或斜或正。
白話文:
這句話強調針灸的針長短不一,就像水有長短一樣。人體中的氣血凝滯不通,就像水凝結不通一樣。如果水不通暢,疏通它讓它流入湖海。氣血不通暢,用針讓它在經絡中循環,所以說針灸類似於疏通水流。
此言木有斜正,而用針亦有或斜或正之不同,刺陽經者,必斜臥其針,無傷其衛;刺陰分者,必正立其針,毋傷其榮。故言針應木也。
口藏比火,進陽補羸。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針灸時不像用木針一樣有斜向和正向的區別,而是根據不同的情況使用不同的針法。刺陽經時,針要斜刺,這樣不會損傷衛氣;刺陰經時,針要正刺,這樣不會損傷營血。所以說,針法應該根據不同的經絡特性來調整。
口藏,以針含於口也。氣之溫,如火之溫也。羸,瘦也。凡欲下針之時,必效仿真人,口溫針暖,使榮衛相接。進己之陽氣,補彼之瘦弱。故言針應火也。
白話文:
「口藏」是指將針含在口中。「氣之溫」意指針灸針上附著的氣息溫暖,如同火一樣。羸,指的是瘦弱。通常在針灸之前,必須效法真人,利用口中的溫暖來溫熱針灸針,讓身體中的氣血循環暢通,將自身的陽氣傳遞給瘦弱的部位。因此,古人說針灸針應當像火一樣溫熱。
循機捫而可塞以象土。
循者,用手上下循之,使氣血往來也。機捫者,針畢以手捫閉其穴,如用土填塞之義。故言針應土也。
實應五行而可知。
五行者,金水木火土也。此結上文,針能應五行之理可知矣。
然是一寸六分,包含妙理。
言針雖但長一寸六分,能巧運神機之妙,中含水火,回倒陰陽,其理最玄妙也。
或細楨於毫髮,同貫多岐。
楨,針之干也。岐,氣血往來之路也。言針之干雖如毫髮之微小,能貫通諸經血氣之道路也。
可平五臟之寒熱,能調六腑之虛實。
平,治也;調,理也。言針能調治臟腑之疾。有寒則溫之,有熱則清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拘攣閉塞,遣八邪而去矣。
白話文:
順著經脈上下按摸,就能讓氣血流通。針灸完畢後,用手指按住穴位,就像用土填塞一樣,所以說針灸應和土性。
實際上,針灸應該與五行相應,就能明白了。
五行就是金、水、木、火、土。這段話是承接上一段的,針灸能應和五行原理,由此可知。
但是,一寸六分的針,蘊藏著奇妙的道理。
雖然針只有短短一寸六分,卻能巧妙地運用神機,其中包含著水火,回旋著陰陽,其道理非常玄妙。
有時針細如毫髮,卻能貫通多條經脈。
「楨」指的是針的針身。「岐」指的是氣血流動的道路。意思是說,針身雖然細如毫髮,卻能貫通各種經絡的血氣道路。
針灸可以治療五臟的寒熱,能調節六腑的虛實。
「平」指的是治療,「調」指的是調節。意思是說,針灸可以治療臟腑的疾病,有寒就溫熱它,有熱就清涼它,虛就補它,實就瀉它。
拘攣閉塞,八種邪氣也就消散了。
拘攣者,筋脈之拘束也,閉塞者,氣血不通也。八邪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也。言疾有攣閉者,必驅散八風之邪也。
寒熱痛痹,開四關而已之。
白話文:
拘攣:是指筋脈緊繃不舒展。 閉塞:是指氣血運行不暢。 八邪:用來指稱八種外來的風邪。 當疾病出現拘攣或閉塞的症狀時,就必須驅散八種風邪。
寒者,身作顫而發寒也。熱者,身作潮而發熱也。痛,疼痛也。痹,麻木也。四關者,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太衝,合谷是也。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後入。即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白話文:
寒證: 身體發抖發冷。 熱證: 身體潮熱發熱。 痛證: 身體疼痛。 痺證: 身體麻木。 四關:
- 人體有五臟六腑,六腑有十二條原經。
- 這十二條原經分別從四關而出。
- 四關指的是太衝穴和合谷穴。
凡用針者,必使患者精神已朝,而後方可入針。既刺之,必使患者精神才定,而後施針行氣。若氣不朝,其針為輕滑,不知疼痛,如插豆腐者,莫與進之,必死之候。如神氣既至,針自緊澀,可與依法察虛實而施之。
定腳處,取氣血為主意。
言欲下針之時,必取陰陽氣血多少為主,詳見上文。
下手處,認水木是根基。
白話文:
使用針灸時,必須讓患者的精神狀態安穩良好,才能開始針灸。針灸後,必須讓患者的精神平穩,然後再施以針灸手法。如果患者的精神狀態不穩定,針灸的效果會很輕微,患者不會感到疼痛,就像把針插入豆腐一樣。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就不能繼續針灸,這是死亡的徵兆。如果患者的精神狀態 جيدة,針灸會變得緊緻,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判斷虛弱或強健並進行相應的治療。
下手,亦言用針也。水者,母也。木者,子也。是水能生木也。是故濟母裨其不足,奪子平其有餘。此言用針必先認子母相生之義。舉水木而不及土金火者,省文也。
白話文:
「下手」指使用針灸。水代表「母親」,木代表「兒子」。因為水能滋生木,所以用針灸來幫助不足的水,就是補「母」,用針灸來減低有餘的木,就是瀉「子」。這句話說明使用針灸時,必須先認識「母子相生」的原理。只舉水和木的例子,不提到土、金、火,是為了簡略說明。
天、地、人三才也。湧泉同璇璣、百會。
百會一穴在頭,以應乎天;璇璣一穴在胸,以應乎人;湧泉二穴在足掌心,以應乎地,是謂三才也。
上、中、下三部也,大包與天樞、地機。
大包二穴在乳後,為上部。天樞二穴在臍傍,為中部。地機二穴在足䯒,為下部。是謂三部也。
陽蹺、陽維並督脈,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
白話文:
天、地、人合稱三才,分別對應著頭頂的百會穴、胸部的璇璣穴和腳掌心的湧泉穴。百會穴位於頭頂,應天;璇璣穴位於胸部,應人;湧泉穴位於腳掌心,應地,這就是三才的對應關係。
人體可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別對應著乳後的「大包」穴、臍旁的「天樞」穴和足䯒的「地機」穴。「大包」穴位於乳後,屬上部;「天樞」穴位於臍旁,屬中部;「地機」穴位於足䯒,屬下部,這就是三部的對應關係。
陽蹺脈、陽維脈以及督脈,主要負責治療肩、背、腰、腿等部位表面的病症。
陽蹺脈起於足跟中,循外踝,上入風池。陽維脈維持諸陽之會。如腑會太倉之類。督脈起自下極之腧,並與脊裡上行風府過腦、額、鼻,入齦交也。言此奇經三脈屬陽,主治肩、背、腰、腿在表之疾也。
陰蹺、陰維、任、沖、帶,去心腹脅肋在裡之凝。
白話文:
陽蹺脈 起於腳後跟中央,沿著外腳踝往上行,進入風池穴。
陽維脈 負責連接所有陽經。就像穀倉儲存各種糧食一樣,它負責儲存陽氣。
督脈 起於會陰穴,沿著脊椎內部往上走,經過風府穴、腦部、額頭和鼻子,最後進入牙齦。
這些奇經三脈都屬陽,主要治療肩、背、腰、腿等表面的疾病。
陰蹺脈,亦起於足跟,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陰維脈,維持諸陰之交,如足太陰之脈交出厥陰之前。任脈,起於中極之下,循腹上至咽喉而終。衝脈,起於氣衝,並足少陰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帶脈,起於季脅,回身一周,如繫帶也。言此奇經五脈屬陰,能治心腹脅肋在裡之疾也。
二陵、二蹺、二交,似續而交五大。
白話文:
陰蹺脈也從腳後跟開始,沿著內踝向上行到喉嚨,與衝脈相交。陰維脈維持所有陰經的交會,就像足太陰之脈會出在厥陰之脈之前一樣。任脈起於中極之下,沿著腹部向上行到喉嚨而結束。衝脈起於氣衝,與足少陰之經平行,夾著肚臍向上行,到胸部時散開。帶脈起於季脅,繞身體一週,就像一條繫帶一樣。這五條奇經都屬於陰經,可以治療心腹脅肋部位的內在疾病。
二陵者,陰陵,陽陵也。二蹺者,陰蹺、陽蹺也。二交者,陰交、陽交也。續,接續也。五大者,五體也。言此六穴,遞相交接於兩手兩足並頭也。
白話文:
「二陵」指的是陰陵穴和陽陵穴。「二蹺」指的是陰蹺穴和陽蹺穴。「二交」指的是陰交穴和陽交穴。「續」是指連續的意思。「五大」指的是五個身體部位(頭、上肢、下肢、胸、腹)。這句話的意思是,這六個穴位依次相連,連接於兩手、兩足和頭部。
兩間、兩商、兩井,相依而列兩支。
兩間者,二間三間也。兩商者,少商商陽也。兩井者,天井肩井也。言此六穴,相依而分別於手之兩支也。
另見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審自意,次觀肉分。
白話文:
所說的「兩間」,是指手太陰肺經上的「二間」和「三間」這兩個穴位。「兩商」則是指手太陰肺經末端的「少商」以及手陽明大腸經起點的「商陽」這兩個穴位。「兩井」則代表的是「天井」(屬手少陽三焦經)和「肩井」(位於肩部,屬足少陽膽經)這兩個穴位。這裡的意思是這六個穴位分別對應並排列在雙手的兩個側面上。
另外,提到在進行取穴時,必定要遵循一定的尺度和方法。首先要內心專注、明確意圖,接著細心觀察皮肉的分佈和結構,這樣才能精確地找到穴位的位置。
此言取量穴法,必以男左女右,中指與大指相屈如環,取內側紋兩角為一寸,各隨長短大小取之,此乃同身之寸。先審病者,是何病,屬何經,用何穴,審於我意。次察病者,瘦肥長短,大小肉分,骨節髮際之間,量度以取之。
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
白話文:
上面說的取穴的方法,一定要依照男左女右的原則,用中指和大拇指相扣成環狀,取內側紋路的兩角為一寸,根據(病患的身體)長短大小來酌量,這就是同身之寸。先了解病人的病情,屬於哪個經絡,要用哪個穴位,心裡先有個譜。接著察看病人的特徵,瘦、胖、高、矮,肌肉骨骼的粗細分佈,髮際線之間的距離,根據這些特徵來取穴。
伸屈者,如取環跳之穴,必須伸下足,屈上足以取之,乃得其穴。平直者,或平臥而取之,或正坐而取之,或直立而取之。自然安定,如承漿在唇下宛宛中之類也。
在陽部筋骨之側,陷下為真。在陰分郄膕之間,動脈相應。
白話文:
伸展彎曲的取穴:比如取環跳穴,必須伸直下肢,彎曲上肢才能取到該穴位。平直的取穴:有的平躺著取,有的正坐著取,也有的站立著取。自然穩定的取穴:比如承漿穴位於下嘴脣正中凹陷處。
陽部者,諸陽之經也。如合谷、三里、陽陵泉等穴,必取俠骨側指陷中為真也。陰分者,諸陰之經也,如箕門、五里、太衝等穴,在屈心之間,必以動脈應指,乃為真穴也。
白話文:
陽部經絡:屬於所有陽經的穴位,比如合谷穴、足三里穴、陽陵泉穴等,務必在骨頭側面凹陷處取穴,纔是正確的位置。
陰部經絡:屬於所有陰經的穴位,比如箕門穴、五里穴、太衝穴等,位於肢節彎曲處,務必用手指按壓時能感覺到動脈搏動,纔是正確的穴位。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
此言取穴之法,必須點取五穴之中而用一穴,則可為端的矣。若用一經,必須取三經而正一經之是非也。
頭部與肩部詳分,督脈與任脈易定。
白話文:
在選取穴位時,應當從五個可能的穴位中,細心地挑選出一個最合適的穴位來使用,這樣才能確保治療的效果精準無誤。同樣地,如果要針對某一條經絡進行治療,應該先參考其他兩條相關的經絡,通過比較和確認,來正確決定該如何調整或治療這條經絡,確保診療的正確性。
對於頭部和肩部的穴位選擇,需要詳細地區分它們的位置和功能;在確定督脈和任脈的穴位時,也要能夠明確地區分和定位,以便更準確地進行治療。
頭部與肩部,則穴繁多,但醫者以自意詳審大小、肥瘦而分之;督、任二脈、值乎背腹中行,而有分寸則易定也。
明標與本,論刺深刺淺之經。
白話文:
頭部和肩部,穴位繁多,但醫生會根據自己的觀察來仔細區分穴位的深淺、大小和位置。督脈和任脈貫穿背部和腹部,只要確定它們的長度和位置,就能夠輕鬆地確定。
標本者,非止一端也,有六經之標本,有天地陰陽之標本,有傳病之標本。夫六經之標本者,足太陽之本,在足跟上五寸,標在目也。足少陽之本在竅陰,標在耳也。足陽明之本在厲兌,標在人迎、頰挾、頏顙也。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標在背脾俞與舌本也。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上三寸中,標在背腎俞與舌下兩脈也。
白話文:
內容中所提到的「標本」,不僅僅指一個方面,它包括了六經的標本、天地陰陽的標本,以及傳病(疾病傳變)的標本。
在六經的標本概念中:
- 足太陽經的本部位在腳跟上方五寸的地方,其標部位在眼睛。
- 足少陽經的本部位在竅陰(耳朵附近的穴位),其標部位在耳朵。
- 足陽明經的本部位在厲兌穴(腳部的穴位),其標部位在人迎穴(頸部)、面頰旁和額頭上。
- 足太陰經的本部位在中封穴前方上四寸的位置,其標部位在背部的脾俞穴及舌根。
- 足少陰經的本部位在內踝上方三寸的中點,其標部位在背部的腎俞穴及舌下的兩條脈絡。
這些描述反映了中醫理論中對於人體經絡「標」(表面或終端反映)與「本」(根本或源頭)相對應關係的理解,用於診斷和治療時作為參考。
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中所,標在背肝俞也。手太陽之本在手外踝後,標在命門之上一寸也。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一寸,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也。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上別陽,標在額下合鉗上也。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標在腋內動脈也。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標在背心俞也。
手厥陰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標在筋下三寸也。此乃十二之行取也。
白話文:
足厥陰經 的原穴位於小腿前側,距腳踝上五寸處,其標穴在背部,與肝俞穴相對。 手太陽經 的原穴位於手腕後側的外踝骨處,其標穴在命門穴上方一寸處。 手少陽經 的原穴位於小指和中指之間上方一寸處,其標穴在耳後上方的外眼角下方。 手陽明經 的原穴位於肘骨中段的「別陽」穴,其標穴在額頭下方,兩眉之間。 手太陰經 的原穴位於寸口脈搏處,其標穴在腋窩內,動脈跳動處。 手少陰經 的原穴位於尺骨下端的「銳骨」處,其標穴在背部,與心俞穴相對。
經云:病有標本,刺有逆從淺深之理。凡刺之方,必別陰陽,前後相應,逆從得施,標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本。故治有取標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故知逆從正行無間。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說:疾病分為標證和本證,針刺療法有正針和逆針、淺刺和深刺的道理。針刺治療的方法,必須分辨陰陽,針與針之間要相互呼應,正逆手法要得當,才能讓標證和本證互相轉化。
所以說,有的疾病在標證上治療,有的在本證上治療。有的在標證上治療,但會影響到本證;有的在標證上治療,會影響到本證。所以治療疾病的方法,有治標而有效,有治本而有效,有正針而有效,有逆針而有效的。因此,正針和逆針,沒有絕對的界限。
明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者,是謂妄行。夫陰陽標本,逆從之道也。小而言大,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淺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淺而知深,察近而知遠,標本易言而世人識見無能及也。治反為逆,治得為從。先病而後逆者,先逆而後病者,先病而後生寒者,先熱而後生病者,此五者俱治其本也。
白話文:
明白治病的標本關係,醫術就能百發百中;不明白標本關係,就容易出錯。陰陽標本理論,是順應疾病發展規律的治療原則。從小見大,從一例得知百病原因。疾病症狀由少到多,由淺到深,可以舉一反三。通過知淺推測知深,觀察表徵判斷遠因,標本理論雖然容易理解,但世人卻常常識見不夠。治療方法順應病情發展為順治,逆轉病情發展為逆治。先發病後受寒,先受寒後發病,先發病後生寒熱,先發熱後生病,這五種情況都屬於治本。
先熱而後中滿者,治其標。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後中滿者,治其標;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大小便不利治其標,大小便利,治其本。大小便不利而生病者,治其本。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
白話文:
- 先出現發熱,後出現腹脹腹滿,治療其表證。
- 先有疾病,後出現腹瀉,治療其本源。
- 先出現腹瀉,後又產生其他疾病,治療其本源,同時必須調理身體,再治療其他疾病。
- 先有疾病,後出現腹脹腹滿,治療其表證。
- 先出現腹脹腹滿,後出現煩躁不安,治療其本源。
- 大小便不通暢,治療其表證。
- 大小便通暢,治療其本源。
- 大小便不通暢而導致疾病,治療其本源。
- 疾病發生後,存在過剩,先治療其本源,再治療其表證。
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又云:得病日為本,傳病為標也。淺深者,刺陽經必中榮,須淺而臥針,無傷於衛也。刺陰分中衛,須深而立針,無損於榮也。此謂陰陽標本,淺深之道也。
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貫之經。
白話文:
疾病發生時,既要治療表面症狀(標),也要治療根本原因(本)。先治療表面症狀,再治療根本原因。
又說:發病當天為根本,傳染給他人為表面症狀。
對於淺層症狀,針灸陽經(陽經主氣)時必須扎到營分(營分主血),所以針要扎淺,並且平臥,避免傷害衛分(衛分主表)。
對於深層症狀,針灸陰分(陰經主血)時必須扎到衛分(衛分主表),所以針要扎深,並且站立,避免損傷營分(營分主血)。
這就是陰陽表本和針灸深度方面的道理。
此言用針之法,有住痛移疼之功者,必先以針左行左轉,而得九數,復以右行右轉而得六數,此乃陰陽交貫之道也。經脈亦有交貫,如太陰肺之列缺。交於陽明大腸之路,陽明胃之豐隆別走於太陰脾經,此之類也。
豈不聞臟腑病而求門、海、俞、募之類。
白話文:
這段文字在討論針灸的技巧,提到了一種可以止痛並移動疼痛的方法。這種方法需要先用針向左旋轉,達到九次,然後再向右旋轉,達到六次。這是因為針灸遵循陰陽交錯的原理。經脈之間也有交錯的情況,例如太陰肺經的列缺穴連接到陽明大腸經,陽明胃經的豐隆穴會通達太陰脾經,就是這種情況。
門海者,如章門,氣海之類。俞者,五臟六腑之俞也,俱在背部二行中。募者,臟腑之募。肺募中府,心募巨闕,胃募中脘,肝募期門,膽募日月,脾募章門,腎募京門,大腸募天樞,小腸募關元,但三焦、包絡,膀胱無募矣。此言五臟六腑之有病,必取此門海俞募之穴而刺之,最微妙矣。
經絡滯而求原別交會之道。
白話文:
門海: 像是章門和氣海這樣的穴位。
俞穴: 指五臟六腑的俞穴,都位於背部的兩條經脈上。
募穴: 指臟腑的募穴。肺募在中府穴,心募在巨闕穴,胃募在中脘穴,肝募在期門穴,膽募在日月穴,脾募在章門穴,腎募在京門穴,大腸募在天樞穴,小腸募在關元穴。但三焦、包絡和膀胱沒有募穴。
這句話的意思是:五臟六腑如果有疾病,一定要取這些門海、俞穴和募穴進行針灸,這是最精妙的方法。
原者,十二經之原也。別,陽別也。交,陰交也。會,八會也。夫十二原者,膽原丘墟,肝原太衝,小腸原腕骨,心原神門,胃原衝陽,脾原太白,大腸原合谷,肺原太淵,膀胱原京骨,腎原太谿,三焦原陽池,包絡原大陵。八會者,血會膈俞,氣會膻中,脈會太淵,筋會陽陵泉,骨會大杼。
白話文:
**原:**十二經絡的根本。
別: 陽經的支脈。
交: 陰經的交會點。
會: 人體中重要的八個會聚點。
十二原: 每個經絡都有自己的原穴:
- 膽經原:丘墟
- 肝經原:太衝
- 小腸經原:腕骨
- 心經原:神門
- 胃經原:衝陽
- 脾經原:太白
- 大腸經原:合谷
- 肺經原:太淵
- 膀胱經原:京骨
- 腎經原:太谿
- 三焦經原:陽池
- 包絡經原:大陵
八會: 人體中重要的八個會聚點:
- 血會:膈俞
- 氣會:膻中
- 脈會:太淵
- 筋會:陽陵泉
- 骨會:大杼
髓會絕骨臟會章門,腑會中脘也。此言經絡血氣凝結不通者,必取此原別交會之穴而刺之。
更窮四根三結,依標本而刺無不痊。
白話文:
在中醫學中,有這樣的原則:「髓會絕骨,臟會章門,腑會中脘」。這表示當經絡中的血液和氣息凝結阻塞時,必須針刺這些原始、特殊且連接的穴位。再深入研究「四根三結」,依照經脈的標本理論進行針刺,這樣針灸治療通常都能達到痊癒的效果。其中,「四根」可能指的是經脈的起始點,「三結」可能是指經脈在體表的特定連接點。
根結者,十二經之根結也。《靈樞經》云:足太陰根於隱白,結於太倉也。足少陰根於湧泉,結於廉泉也。足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堂也。足太陽根於至陰,結於目也。足陽明根於厲兌,結於鉗耳也。少陽根於竅陰,結於耳也。手太陽根於少澤,結於天窗、支正也。手少陽根於關衝,結於天牖、外關也。
白話文:
根結:經絡系統的根源
根據《靈樞經》的記載:
足太陰經 源於隱白穴,止於太倉穴。
足少陰經 源於湧泉穴,止於廉泉穴。
足厥陰經 源於大敦穴,止於玉堂穴。
足太陽經 源於至陰穴,止於眼睛。
足陽明經 源於厲兌穴,止於鉗耳穴。
少陽經 源於竅陰穴,止於耳朵。
手太陽經 源於少澤穴,止於天窗穴和支正穴。
手少陽經 源於關衝穴,止於天牖穴和外關穴。
手陽明根於商陽,結於扶突、偏歷也。手三陰之經未載,不敢強注。又云四根者,耳根、鼻根、乳根、腳根也。三結者,胸結、腹結、便結也。此言能究根結之理,依上文標本之法刺之,則疾無不愈也。
但用八法五門,分主客而刺無不效。
白話文:
手陽明經的根部在商陽穴,與扶突穴相連接,這是偏離經絡循行的。手三陰經的根部未有記載,不敢妄加註解。另外所謂的「四根」是指耳根、鼻根、乳根、腳根。而「三結」是指胸結、腹結、便結。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能夠深入探究根結的道理,根據上文所說的標本治療法進行針灸治療,則疾病無不痊癒。
八法者,奇經八脈也。公孫衝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後谿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蹺絡亦通,列缺肺任行肺系,陰蹺照海膈喉嚨。五門者,天干配合,分於五也。甲與己合,乙與庚合,丙與辛合,丁與壬合,戊與癸合也。主客者,公孫主內關客也,臨泣主外關客也,後谿主申脈客也,列缺主照海客也。
此言用八法,必以五門,推時取穴,先主後客,而無不效也。詳載於後。
八脈始終連八會,本是紀綱。
白話文:
「八法」是指八條奇經脈。
- 公孫穴:衝脈,連接胃、心、胸
- 內關穴:陰維脈,與總脈相通
- 臨泣穴:膽經,連帶脈
- 陽維脈:與目銳穴相通,在手背外側
- 後谿穴:督脈,連接內眥(眼角)、頸部
- 申脈:陽蹺脈,與申脈相通
- 列缺穴:肺經、任脈,運行於肺系
- 陰蹺脈:與照海穴相通,連接膈肌和喉嚨
「五門」是指天地五行與天干相配,分為五類:
- 甲與己相配
- 乙與庚相配
- 丙與辛相配
- 丁與壬相配
- 戊與癸相配
「主客」是指:
- 公孫穴是主穴,內關穴是客穴
- 臨泣穴是主穴,外關穴是客穴
- 後谿穴是主穴,申脈穴是客穴
- 列缺穴是主穴,照海穴是客穴
八脈者,即奇經也,注見上文。八會者氣、血、脈、筋、骨、髓、臟、腑之會也,亦注見前。紀綱者,如綱之有綱也。此言奇經八脈起止,連及八會,本是人身經脈之綱領也。
白話文:
八脈就是奇經,詳見上文。八會是指氣、血、經脈、筋、骨、髓、臟腑的交會之處,也詳見前文。紀綱就像綱紀,用來約束其他事物。這句話的意思是,奇經八脈的起點和終點,都連接著八會,它們是人體經脈的綱領和主線。
十二經絡十二原,是一樞要。
十二經、十五絡、十二原穴,俱注見前。此言十二原者,乃十二經絡出入門戶之樞紐也。
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見幽微。
白話文:
十二條經脈、十五條絡脈以及十二個原穴,它們的詳細說明已在此之前有所記載。這裡所提到的「十二原」,是指十二條經脈氣血流動出入的主要關鍵點,就像是大門或樞紐一樣重要。
至於每天取用六十六個穴位的療法,其內涵更為深奧細微,相關方法與原理則將在後續內容中呈現。
六十六穴者,即子午流注,井滎俞原經合也。陽干注腑三十六穴,陰乾注臟三十穴,共成六十六穴,俱載於後子午流注圖中。此言經絡一日一周於身,歷行十二經穴。當此之時酌取流注之中一穴用之,則幽微之理可見矣。
一時取一十二經之原,始知要妙。
白話文:
六十六個穴位是指子午流注中,井穴、滎穴、俞穴、原穴、經穴、合穴。其中,陽幹流注腑臟的穴位有三十六個,陰幹流注臟腑的穴位有三十個,共計六十六個穴位,都記載在後面的子午流注圖中。這說明經絡在人體中每天循環一週,運行於十二經穴。在這個時間點,酌情選擇流注中的一個穴位使用,就能夠顯現幽微的道理了。
十二經原,注見於前。此言一時之中,當審此日是何經所主,當此之時該取本日此經之原穴而刺之,則流注之法玄妙始可知矣。
原夫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
白話文:
十二經脈的原穴,前面已經說明瞭。這句話的意思是,在一天的某個特定時間,你要判斷出當日是由哪條經脈主導,並且在這個時間點刺取當天這條經脈的原穴,這樣流注的規律才能精準掌握。
此言補瀉之法,非但呼吸,而在乎手指之法也。法分十四者,循捫提按,彈捻搓盤,推內動搖,爪切進退出攝者是也。法則如斯,巧拙在人之活法,備詳金針賦內。
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識本經。
白話文:
這裡所說的補瀉方法,並不單靠呼吸,還在於手指的操作手法。手法分為十四種:按壓、提拉、按揉、彈捏搓揉、推動內搖、爪形掐切、進出退縮。手法法則固然如此,但靈活運用則在於個人的手法運用能力。詳細內容請參閱《金針賦》。
交正者,如大腸與肺為傳送之府,心與小腸為受盛之官,脾與胃為消化之官,肝與膽為清淨之位,膀胱合腎為津液之官,陰陽相通,表裡相應也。本經者,受病之經。如心之病,必取小腸之穴兼之。余仿此。言能識本經之病,又要認交經正經之理,則針之功必速矣。
白話文:
交互存在的經絡,就像大腸和肺是傳遞氣血的器官,心和小腸是接收氣血的器官,脾和胃是消化氣血的器官,肝和膽是清除毒素的器官,膀胱和腎是儲存津液的器官。陰陽互相聯通,表裡互相影響。本經穴位是指經絡病變的根源所在,例如心臟有病,必須同時取用小腸的穴位。其他經絡以此類推。能辨識本經病症,並掌握交互經絡和正經的原理,就能加快針灸的效果。
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
繆刺者,刺絡脈也。右痛而刺左,左痛而刺右,此乃交經繆刺之理也。
瀉絡遠針,頭有病而腳上針。
三陽之經,從頭下足,故言頭有病,必取足穴而刺之。
巨刺與繆刺各異。
白話文:
交經繆刺的意思是,當人體左右兩側出現病痛時,治療時並非直接在疼痛的一側施針,而是交叉到另一側相應的絡脈進行鍼刺。比如說,如果左側身體有問題,就從右側相對應的位置進行鍼灸;反之,如果右側有病痛,則在左側進行治療,這就是交經繆刺的基本原理。
繆刺的特點在於其針對的是絡脈,而非主經脈。當身體一側感到痛楚時,治療師會在對側選取適當的絡脈進行鍼刺,即右邊痛就刺左邊,左邊痛則刺右邊。
所謂「瀉絡遠針」,是指在治療頭部疾病時,可能選擇在腳部遠端的穴位施針。這是因為足部的三條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都是從頭部向下延伸到腳部,因此,當頭部出現問題時,按照這種原理,可以通過刺激足部的相應穴位來達到治療效果。
巨刺和繆刺是兩種不同的針刺方法。巨刺涉及到的是身體前後或更遠距離的交叉治療,而繆刺則專注於左右兩側的交叉治療,兩者各有其獨特的應用方式和治療原理。
巨刺者,刺經脈也。痛在左而右脈病者,則巨刺之,左痛刺右,右痛刺左,中其經也。繆刺者,刺絡脈也,身形有痛,九候無病,則繆刺之,右痛刺左,左痛刺右,中其絡也。經云: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亦有移易者,右痛未已而左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中其經,非絡脈也。
白話文:
巨刺:
刺入經脈。如果身體左側疼痛,而右側經脈有病,則進行巨刺。左側疼痛刺右側,右側疼痛刺左側,就能刺中經脈。
繆刺:
刺入絡脈。身體局部有疼痛,但九種檢查沒有發現疾病,則進行繆刺。右側疼痛刺左側,左側疼痛刺右側,就能刺中絡脈。
經文說:
左側旺盛則右側疼痛,右側旺盛則左側疼痛。也有發生轉移的情況,如右側疼痛尚未痊癒,左側經脈卻先有病。遇到這種情況,必須進行巨刺,因為刺中的是經脈,而不是絡脈。
故絡病,其經與經脈繆處,故曰繆刺。此刺法之相同,但一中經,一中絡之異耳。
微針與妙刺相通。
微針者,刺之巧也;妙刺者,針之妙也。言二者之相通。
觀部分而知經絡之虛實。
白話文:
在中醫古籍中所提到的“故絡病”,是指疾病影響到經絡之間相互聯繫的部位,因此採用一種稱為“繆刺”的治療方法。繆刺這種刺法的基本原理相同,但其區別在於,一種是刺入主經脈之中,另一種則是刺入經絡的支脈部位,這就是所謂的“一中經,一中絡”的不同。
“微針與妙刺相通”這句話,意思是說精細的針刺技巧(微針)與高明的刺法策略(妙刺)是相輔相成的。其中,“微針”強調的是刺灸技術的巧妙與精細操作;而“妙刺”則是指能夠巧妙地運用針刺療法達到最佳治療效果的智慧。兩者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和互補性。
“觀部分而知經絡之虛實”則是指出,通過觀察人體各部位的狀況,可以判斷出相關經絡的能量狀態是虛弱還是充盈。這是中醫診斷的重要原則之一,即通過外在表現來推斷身體內部經絡系統的功能狀態,進而指導治療。
言針入肉分,則以天人地三部而進,必察其得氣,則內外虛實而可知矣。又云:察脈之三部,則知何經虛,何經實也。
白話文:
當針刺入肉分時,則按天部、人部和地部三部來進行,必須觀察是否得氣,那麼內外的虛實情況就可以知道了。另外,觀察脈的三部,就可以知道哪條經脈虛,哪條經脈實。
視沉浮而辨臟腑之寒溫。
言下針之後,看針氣緩急,可決臟腑之寒熱也。
且夫先令針耀,而慮針損;次藏口內,而欲針溫。
言欲下針之時,必先令針光耀,看針莫有損壞,次將針含於口內,令針溫暖,與榮衛相接,無相觸犯也。
目無外視,手如握虎,心無內慕,如待貴人。
白話文:
观察针灸后针的浮沉就能判断脏腑的寒热程度。
针灸后,观察针气的缓急,就能判断脏腑的寒热。
下针之前,要先让针光亮,检查针是否损坏,然后含在嘴里使针温热,与人体荣卫相接,避免冲突。
下针时要目不斜视,手如握虎,心无杂念,如同对待贵人一般。
此戒用針之士,貴乎專心誠意而自重也。令目無他視,手如握虎,恐有傷也。心無他想,如待貴人,恐有責也。經云:凡刺之道,必觀其部,心無別慕,手如擒虎,猶待貴人,不知日暮,著意留心,不失其所,此之謂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給針灸從業者的告誡,強調專心致志和自我尊重的重要性。
- 保持專注:針灸時眼睛不要四處張望。
- 專心致志:握針時就像抓著老虎一樣,仔細小心,生怕傷到患者。
- 心無雜念:心裡不要想其他事情,就像對待貴賓一樣,專心對待患者的治療。
- 經書上說:針灸之道,務必要仔細觀察患者的部位,心裡沒有其他雜念,手像抓老虎一樣小心,對待患者就像貴賓一樣,不分晝夜,全神貫注,不會有疏忽,這就是針灸的真諦。
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
言欲下針之時,必先以左手大指爪甲於穴上切之,則令其氣散,以右手持針,輕輕徐入,此乃不痛之因也。
空心恐怯,直立側而多暈。
空心者,未食之前。此言無刺飢人,其氣血未定,則令人恐懼,有怕怯之心,或直立或側臥,必有眩暈之咎也。
背目沉掐,坐臥平而少昏。
此言欲下針之時,必令患人勿視所針之處。以手爪甲重切其穴,或臥或坐,而無昏悶之患也。
推於十干十變,知孔穴之開闔。
十干者,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十變者,逐日臨時之變也。備載於《靈龜八法》之中。
故得時為之開,失時為之闔。苟能明此,則知孔穴之得失也。
論其五行、五臟,察日時之旺衰。
白話文:
針灸時,左手用力按壓穴位,讓氣散開,右手輕輕緩慢地將針插入,這樣就不會痛。空腹時容易感到恐懼和頭暈,因此針灸時不要在病人空腹時進行,因為空腹時氣血不穩定,容易讓人感到恐懼,站立或側臥都會引起頭暈。針灸時,讓病人不要看針刺的地方,用指甲用力按壓穴位,無論是躺著還是坐著,都不會感到昏沉。根據十干十變的理論,可以判斷穴位開合的時機,十干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變指每天不同的變化,這些內容都在《靈龜八法》中記載。因此,要根據時間來決定穴位的開合,懂得這個道理,就能掌握穴位開合的關鍵。還要根據五行、五臟,觀察時間的旺衰。
五行、五臟俱注見前。此言病於本日時之下,得五行生者旺,受五行克者衰。知心之病,得甲乙之日時者,生旺;遇壬癸之日時者,克衰。余皆仿此。
伏如橫弩,應若發機。
此言用針之捷效,如射之發中也。
陰交、陽別而定血暈,陰蹺、陽維而下胎衣。
白話文:
五行、五臟的對應關係已在前面提到。這裡說的是,在某一天時下生病,五行生旺的會強盛,被五行剋制的會衰弱。知道心臟的病,在甲乙日時發病的,會生旺;遇到壬癸日時發病的,則會克衰。其他臟腑以此類推。
陰交穴有二,一在臍下一寸,一在足內踝上三寸,名三陰之交也。此言二穴能定婦人之血暈,又言照海、內關二穴,能下產婦之胎衣也。
痹厥偏枯,迎隨俾經絡接續。
白話文:
陰交穴有兩個,一個在肚臍下方一寸處,另一個在腳踝內側上方三寸處,這個穴位也稱為「三陰交」。這兩個穴位可以治療婦女的暈血癥狀,另外「照海穴」和「內關穴」這兩個穴位,則可以幫助產婦排出胎盤。
痹厥者,四肢厥冷麻痹也。偏枯者,中風半身不遂偏枯也。言治此證,必須接氣通經,更以迎隨之法,使血脈貫通,經絡接續也。
白話文:
痹厥:四肢冰冷麻痺。偏枯:中風半身不遂。對於治療上述症狀,必須疏通氣血,暢通經絡,並配合迎隨之法,使血脈暢通,經絡相連。
漏崩帶下,溫補使氣血依歸。
漏崩帶下者,女子之疾也。言有此證,必須溫針待暖以補之,使榮衛調和而歸依也。
靜以久留,停針待之。
此言下針之後,必須靜而久停之。
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端的處,用大鐘治心內之呆癡。
照海等穴,俱載折量法中,故不重錄。
大抵疼痛實瀉,癢麻虛補。
此言疼痛者熱,宜瀉之以涼;癢麻者冷,宜補之以暖。
體重節痛而俞居,心下痞滿而井主。
俞者,十二經中之俞穴。井者,十二經中之井也。
心脹咽痛,針太衝而必除;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胸滿腹痛,刺內關;脅痛肋疼,針飛虎。
太衝等穴,俱載後圖。但飛虎穴即章門穴也。又云是支溝穴,以手於虎口一飛,中指盡處是穴也。
白話文:
漏崩帶下,要溫補以使氣血恢復正常。
漏崩帶下是女人的疾病,出現這種症狀,就必須用溫針灸法,讓針灸部位溫暖起來,以補益身體,使營衛調和,氣血恢復正常。
針灸之後,要保持靜止,讓針灸停留一段時間。
意思是下針之後,必須靜止地停留一段時間。
必須準確地找到穴位,比如用照海穴治療喉嚨閉塞;也要準確地找到穴位,比如用大鐘穴治療心神呆滯。
照海等穴位,都記載在《折量法》中,這裡就不重複列出。
總而言之,疼痛屬於實證,應該用瀉法來治療,而癢麻屬於虛證,應該用補法來治療。
意思是疼痛是熱證,應該用寒涼的瀉法來治療;癢麻是寒證,應該用溫熱的補法來治療。
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應該灸俞穴;心下痞滿,應該灸井穴。
俞穴是十二經脈中的俞穴,井穴是十二經脈中的井穴。
心臟脹痛、咽喉疼痛,針刺太衝穴就能消除;脾胃寒冷、胃部疼痛,瀉血公孫穴就能馬上痊癒。胸部脹滿、腹部疼痛,針刺內關穴;脅肋疼痛,針刺飛虎穴。
太衝等穴位,都在後面的圖中記載。飛虎穴就是章門穴,也可以說是支溝穴,方法是用手放在虎口,食指盡處就是這個穴位。
筋攣骨痛而補魂門,體熱勞嗽而瀉魄戶。頭風頭痛,刺申脈與金門;眼癢眼痛,瀉光明於地五。瀉陰郄止盜汗,治小兒骨蒸;刺偏歷利小便,醫大人水蠱。中風環跳而宜刺,虛損天樞而可取,地五者,即地五會也。
由是午前卯後,太陰生而疾溫;離左酉南,月死朔而速冷。
白話文:
筋骨痙攣疼痛,補強魂門穴位;身體發熱、咳嗽,瀉掉魄戶穴位。
頭痛頭風,刺申脈穴和金門穴;眼睛發癢疼痛,瀉掉地五穴位的光明。
瀉掉陰郄穴位可止盜汗,治療小兒骨蒸;刺偏歷穴位可利尿,治療成年人水腫。
中風時刺環跳穴位,虛弱時取天樞穴位,地五穴位,即指地五會穴。
此以月生死為期,午前卯後者,辰、巳二時也。當此之時,太陰月之生也,是故月廓空無瀉,宜疾溫之。離左酉南者,未、申二時也。當此之時,太陰月之死也。是故月廓盈無補,宜速冷之。將一月而比一日也。經云: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至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十七日十三痏,漸退至三十日一痏也。月望巳前謂之生,月望巳後謂之死。
午前謂之生,午後謂之死也。
循捫彈弩,留吸母而堅長。
白話文:
這個按月亮的盈虧週期為時間界限。早上卯時和卯時之後到辰時、巳時,這段時間是太陰月亮生長的時期。這時候月亮空洞光亮沒有陰影,適合溫熱治療。下午酉時和酉時之後到未時、申時,這段時間是太陰月亮衰減的時期。這時候月亮盈滿發光沒有空洞,適合冷卻治療。將一個月分為每天來對應。醫經中說:月亮生長時,每天增加一痏,兩天增加兩痏,到十五日增加十五痏,十六日減少一痏,十七日再減少一痏,逐漸減少到三十日剩下一個痏。在月圓之前稱為月亮的生長,月圓之後稱為月亮的衰減。
循者,用針之後,以手上下循之,使血氣往來也。捫者,出針之後,以手捫閉其穴,使氣不泄也。彈弩者,以手輕彈而補虛也。留吸母者,虛則補其母,須待熱之至後,留吸而堅長也。
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噓短。
白話文:
**循:**針灸後,用手上下移動針具,讓血氣往來流動。
捫: 拔針後,用手按住針孔,防止氣血外泄。
彈弩: 用手輕彈針孔,補充虛氣。
留吸母: 如果身體虛弱,則要補虛,等到熱氣達到後,按住針孔,吸氣並堅定而綿長。
爪下者,切而下針也。伸提者,施針輕浮豆許曰提。疾呼子者,實則瀉其子,務待寒至之後,去之速,而噓且短矣。
動退空歇,迎奪右而瀉涼。
白話文:
爪下:將針刺入皮膚較深。
伸提:將針輕輕提出來,高度約為一粒豆子。
疾呼子:當針刺入體內時,會感到酸脹感,此時迅速將針拔出,並用熱氣吹拂拔針處,以加速散熱。
動退者,以針搖動而退也。如氣不行,將針伸提而已。空歇者,撒手而停針也。迎以針逆而迎之,奪即瀉其子也。如心之病,必瀉脾胃之子。此言欲瀉必施此法也。
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暖。
白話文:
動退法: 利用針灸針的擺動來使邪氣退散。若氣血不通,只需將針針刺入後輕輕提動即可。
空歇法: 鬆開手,讓針停留在穴位上不動。
迎法: 用針逆著氣血流動的方向刺入,並立即瀉血放氣。
奪法: 通過瀉血放氣,消除邪氣的本源。例如,心臟疾病,需要瀉掉脾胃的邪氣。這些方法都是為了瀉除邪氣而使用的。
推內進者,用針推內而入也。搓者,猶如搓線之狀,慢慢轉針,勿令太緊也。隨,以針順而隨之。濟則濟其母也,如心之病,必補肝膽之母。此言欲補必用此法也。
白話文:
推內進者:使用針灸法,將針推入體內。
搓者:就像搓線那樣,緩慢地轉動針頭,不要太緊。
隨:用針順著穴位或經絡的走向,緩慢地移動。
濟:指治療其母。比如心臟病,必須補益心臟的母臟——肝膽。這句話的意思是,想要補益臟腑,一定要使用這種方法。
慎之,大凡危疾色脈不順而莫針。
慎之者,戒之也。此言有危篤之疾,必觀其形色,而察其脈,若相反者,莫與用針。恐勞而無功,反獲罪也。
寒熱風陰,飢飽醉勞而切忌。
此言無針大寒、大熱、大風、大陰雨、大飢、大飽、大醉、大勞,凡此之類,決不可用針,實大忌也。
望不補而晦不瀉,弦不奪而朔不濟。
白話文:
小心谨慎,一般来说,病情危重,面色脉象不顺畅的患者,不要针灸。因为如果病情危重,一定要观察患者的脸色,并且仔细诊察脉象,如果两者相矛盾,就不要用针灸。否则会徒劳无功,反而招致罪过。
寒热风阴、饥饱醉劳等情况,都要忌针。
也就是说,大寒、大热、大风、大阴雨、大饥、大饱、大醉、大劳等情况,绝对不能用针灸,这是非常忌讳的。
观察患者的面色,不能盲目地补益,如果面色晦暗,就不要泻火。脉象弦紧的患者,不要用夺气的方法,脉象细弱的患者,不要用补益的方法。
望,每月十五日也。晦,每月三十日也。弦、有上弦、下弦。上弦,或初七或初八。下弦,或二十二或二十三也。朔,每月初一日也。凡值此日,不可用針施法也。暴急之疾,豈可拘於此哉?
白話文:
望日,是每月的十五日。晦日,是每月的三十日。弦日有上弦和下弦。上弦,有的在初七或初八。下弦,有的在二十二或二十三。朔日,是每月的初一日。凡是遇上這些日子,不能用針灸治療。暴發性疾病,怎能拘泥於這些日子呢?
精其心而窮其法,無灸艾而壞其皮。
此言灸也,勉醫者宜專心究其穴法,無誤於著艾之功,庶免於犯于禁忌,而壞人之皮肉也。
正其理而求其原,勉投針而失其位。
此言針也,勉學者要明其針道之理,察病之原,則用針不失其所也。
避灸處而和四肢,四十有九;禁刺處而除六俞,二十有二。
禁灸之穴四十五,更和四肢之井,共四十九也。禁針之穴二十二,外除六腑之俞也,俱載於前。
白話文:
要用心鑽研針灸手法,不要因為不精通而誤用艾灸,以免傷及患者皮膚。針灸要明白其原理,找出病根,才能準確地施針。灸療有49個禁灸處,針刺也有22個禁刺處,這些都記載在前面的文獻中。
抑又聞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闕而復甦,太子暴死為厥,越人針維會而再醒。肩井、曲池,甄權刺臂痛而復射。懸鐘、環跳,華佗刺躄足而立行。秋夫針腰俞而鬼免沉疴,王纂針交俞而妖精立出。取肝俞與命門,使瞽士視秋毫之末。刺少陽與交別,俾聾夫聽夏蚋之聲。
此引先師用針,有此立效之功,以礪學者用心之誠耳。
白話文:
此外,還聽說漢高祖生病尚未痊癒,李氏刺巨闕穴而蘇醒;太子突然昏死,越人針刺維會穴而再次醒來。肩井穴、曲池穴,甄權針刺手臂緩解疼痛後再次射箭。懸鐘穴、環跳穴,華佗針刺後癱瘓的腳能夠站立行走。秋夫針刺腰俞穴後,鬼魅導致的重病消除;王纂針刺交俞穴後,妖精立刻逃出。取肝俞穴和命門穴,讓瞎子能看到細小的秋毫。刺少陽穴和交別穴,讓聾子能聽到細小的夏天的蚊子聲。
且夫去聖逾遠,此道漸墜,或不得意而散其學,或愆其能而犯禁忌。愚庸智淺,難契於玄言。至道淵深,得之者有幾,偶述斯言,不敢示諸明達者焉。庶幾乎童蒙之心啟。
白話文:
祖師感嘆聖賢先賢離我們很遙遠,針灸之道逐漸衰微。它的理論和方法深奧複雜,難以達到高峯,而祖師卻用謙虛的言語來結束。太師竇材深思盡悟,洞察玄妙,仍舊謙虛示人,用以警醒後輩。世間那些只知皮毛,就自誇自大的人,豈不慚愧? 此先師嘆聖賢之古遠,針道之漸衰。理法幽深,難造其極,復以謙遜之言以結之。籲,竇太師乃萬世之師,窮道契玄,尚且謙言以示後學。世之徒知一二,而自矜自伐者,豈不愧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