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鳳

《針灸大全》~ 卷之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

1. 論經脈有奇經八脈

《難經》云:脈有奇經八脈者,不拘於十二經,何謂也?然,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蹺,有陰蹺,有沖,有任,有督,有帶之脈。凡此八脈,皆不拘於經,故曰奇經八脈也。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何獨不拘於經也?然,聖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然。

白話文:

《難經》上說:有八條不同的經脈稱為奇經八脈,它們不受十二經脈的約束。什麼叫奇經八脈呢?它們包括陽維脈、陰維脈、陽蹺脈、陰蹺脈、沖脈、任脈、督脈和帶脈。這八條經脈都不受十二經脈的約束,所以稱為奇經八脈。十二經脈和十五條絡脈相連,它們都有主治的範圍,為什麼奇經八脈不受這些約束呢?因為聖人將它們設定為溝通十二經脈的溝渠,暢通經絡的氣血,以備不時之需。

天雨降下,溝渠溢滿,當此之時,霶霈妄行,聖人不能復圖也。此絡脈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也。既不拘於十二經絡皆從何起何繼,詳見下文。

白話文:

大雨滂沱而下,溝渠中水流滿溢。此時,雨水氾濫成災,即使聖人也無法控制。人體的經絡也是如此,當氣血過於充盈時,各條經絡都會無法承載。既然經絡無法承載,那麼奇經八脈又是如何產生和繼承的呢?詳情請見下文。

2. 奇經八脈周身交會歌

督脈起自下極腧,並與脊裡上風府,過腦額鼻入齗交,為陽脈海都綱要。任脈起於中極底,上腹循喉承漿里,陰脈之海任所為。衝脈出胞至胸止,從腹會咽絡口唇,女人成經為血室,脈並少陰之腎經,與任督本於會陰,三脈並起而異行。陽蹺起足跟之底,循外踝上入風池。陰蹺內踝循喉嗌,本是陰陽脈別支。

白話文:

督脈從會陰穴開始,沿著脊椎內側上行至風府穴,再經過頭部、額頭、鼻樑、嘴脣,作為所有陽脈的總綱領。

任脈從會陰穴開始,往上經過腹部、喉嚨、口腔,是所有陰脈的總綱領。

衝脈從子宮出發,向上到胸部,與任脈在腹部匯合,並連接喉嚨和嘴脣。女性的衝脈形成月經,成為貯藏經血的場所。衝脈與足少陰腎經相接,與任督二脈同源於會陰,三脈同時發出,但運行路線不同。

陽蹺脈從腳後跟開始,沿着外腳踝向上,進入風池穴。

陰蹺脈從內腳踝開始,沿着喉嚨向上,是陰陽脈系的別支。

諸陰會起陰維脈,發足少陰築賓郄。諸陽會起陽維脈,太陽之郄金門是。帶脈周迴季脅間,會於維道足少陽。所謂奇經之八脈維繫諸經乃順常。

白話文:

所有陰性經脈的交會點集中在陰維脈,它從足少陰經的築賓穴開始。所有陽性經脈的交會點集中在陽維脈,太陽經的金門穴就是陽維脈的交會點。帶脈環繞在腰肋之間,在足少陽經的維道穴與其他經脈交會。所謂的奇經八脈就是維繫著所有經脈正常運作的特殊經脈。

3. 八脈交會八穴歌

公孫衝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後谿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蹺絡亦通。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蹺照海膈喉嚨。

白話文:

公孫穴(手太陰肺經):連接任脈、胃經、心包經、胸中。

內關穴(手厥陰心包經):連接陰維脈、總脈。

臨泣穴(足厥陰肝經):連接膽經、帶脈。

陽維脈(奇經八脈之一):與目銳穴(手陽明大腸經)相連。

後谿穴(手少陰心經):連接督脈、內眥、頸。

申脈(奇經八脈之一):與陽蹺脈(奇經八脈之一)相通,並與絡脈相連。

列缺穴(手太陰肺經):與任脈相連,通達肺系。

陰蹺脈(奇經八脈之一):與照海穴(足少陰腎經)、膈、喉嚨相連。

4. 八脈配八卦歌

乾屬公孫艮內關,巽臨震位外關還。離居列缺坤照海,後谿兌坎申脈間。補瀉浮沉分逆順,得時呼吸不為難。祖傳秘訣神針法,萬病如拈立便安。

白話文:

乾卦的公孫穴和艮穴,以及內關穴。巽卦和震卦之間有外關穴。離卦有列缺穴。坤卦有照海穴。後谿穴在兌卦和坎卦之間。補和瀉的手法,要分逆向和順向。掌握好時機配合呼吸,施針就不難。這套祖傳祕訣的神奇針灸療法,各種疾病都可以立竿見影地治癒。

5. 八穴相配合歌

公孫偏與內關合,列缺能消照海疴。臨泣外關分主客,後谿申脈正相合。左針右病知高下,以意通經廣按摩。補瀉迎隨分逆順,五門八法是真科。

白話文:

公孫穴和內關穴搭配使用,列缺穴可以消除照海穴的疼痛。臨泣穴和外關穴分別主治手部和足部的疾病,後谿穴可以調理經脈,與臨泣穴相輔相成。

對於左側的疾病,使用右手的針灸,對於右側的疾病,使用左手的針灸,可以瞭解疾病的嚴重程度。結合意念疏通經絡,廣泛按摩,就能達到補瀉迎隨的作用,分清寒熱虛實,按照五門八法的原則進行治療,纔是真正的醫術。

6. 八法逐日乾支歌

甲己辰戌丑未十,乙庚申酉九為期。丁壬寅卯八成就,戊癸巳午七相依。丙辛亥子亦七數,逐日乾支即得知。

7. 八法臨時干支歌

甲己子午九宜用,乙庚丑未八無疑。丙辛寅申七作數,丁壬卯酉六須知。戊癸辰戌各有五,巳亥單加四共齊。陽日除九陰除六,不及零餘穴下推。

白話文:

甲己日、子午時,可用九分;乙庚日、醜未時,可用八分。丙辛日、寅申時,可用七分;丁壬日、卯酉時,可用六分。戊癸日、辰戌時,各可用五分;巳亥時,各可用四分。陽日減九分,陰日減六分,如果有剩餘,減完後再到穴位下面推算。

按靈龜飛騰圖有二,人莫適從,今取其效驗者錄之耳。

假如甲子日,戊辰時,就數逐日支幹內。甲得十數,子得七數。又算臨時支幹內,戊得五數,辰得五數,共成二十七數。此是陽日,該除二九一十八數,余有九數,離九列缺穴也。

白話文:

如果遇到甲子日、戊辰時,就要計算日支和時支中的數字。甲的數字是 10,子的數字是 7。再計算時支中的數字,戊的數字是 5,辰的數字是 5,一共是 27。因為是陽日,所以要減去 29(18+9+2),剩下的數字是 9,對應的穴位是離九列缺穴。

又如乙丑日,壬午時,就算逐日支幹內。乙得九數,醜得十數。又算臨時支幹內,壬得六數,午得九數,共成三十四數。此是陰日,該除五六方三十數,零有四數,是巽四臨泣也。余皆仿此。

白話文:

例如乙丑日,壬午時,先計算日柱的支幹數。乙得 9,醜得 10。再計算時柱的支幹數,壬得 6,午得 9,共得 34。因為是陰日,應減去 5、6 兩方共 30,餘 4,即巽四臨泣。其他情況以此類推。

8. 飛騰八法歌

(與前法不同)

壬甲公孫即是乾,丙居艮上內關然。戊午臨泣生坎水,庚屬外關震相連。辛上後谿裝巽卦,乙癸申脈到坤傳。己土列缺南離上,丁居照海兌金全。

白話文:

腎與肝對應乾卦,丙火在艮位,對應內關穴。戊土在臨泣穴,生出坎水,庚金在關外穴,與震卦相連。辛金在上後谿穴屬巽卦,乙癸之氣在申脈流向坤卦。己土在列缺穴屬離卦,丁火在照海穴,對應兌金。

其法只取本時天干為例,假如甲己日戊辰時,即取戊干臨泣穴,己巳時,即列缺;庚午時,即外關。余皆仿此。

(愚謂奇經八脈之法,各有不相同。前靈龜八法,有陽九陰六、十干十變開闔之理,用之得時,無不捷效。後飛騰八法,亦明師所授,故不敢棄,亦載於此,以示後之學者。)

白話文:

我認為奇經八脈的治療方法各有不同。前期的靈龜八法,有陽九陰六和十干十變開闔的道理,在適當時機使用,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後期的飛騰八法,也是明師傳授的,所以也不敢捨棄,也記載在此,給後學者參考。

9. 八法交會八脈

公孫二穴父通,衝脈。

內關二穴母通,陰維脈。(合於心胸胃。)

後谿二穴夫通,督脈。

申脈二穴妻通,陽蹺脈。(合於目內眥、頸項、耳、肩膊、小腸、膀胱)。

臨泣二穴男通,帶脈。

外關二穴女通,陽維脈。(合於目內眥、耳後、頰、頸肩)。

列缺二穴主通,任脈。

照海二穴客通,陰蹺脈。(合於肺系、咽喉、胸膈)。

10. 八法主治病證

公孫二穴通衝脈,脾之經,在足大指內側本節後一寸陷中。令病人坐合兩掌相對取之,主治三十一證。

凡治後證,必先取公孫為主,次取各穴應之。

九種心疼,一切冷氣。

大陵二穴,中脘一穴,隱白二穴。

痰膈涎悶,胸中隱痛。

勞宮二穴,膻中一穴,間使二穴。

臍腹脹滿,氣不消化。

天樞二穴,水分一穴,內庭二穴。

脅肋下痛,起止艱難。

支溝二穴,章門二穴,陽陵泉二穴。

泄瀉不止,裡急後重。

下脘一穴,天樞二穴,照海二穴。

胸中刺痛,隱隱不樂。

內關二穴,大陵二穴,彧中二穴。

兩脅脹滿,氣攻疼痛。

陽陵泉二穴,章門二穴,絕骨二穴(一名懸鐘)

中滿不快,翻胃吐食。

中脘一穴,太白二穴,中魁二穴(一名陽谿)

氣膈五噎,飲食不下。

膻中一穴,三里二穴,太白二穴

胃脘停痰,口吐清水。

巨闕一穴,厲兌二穴,中脘一穴

中脘停食,疼刺不已。

解谿二穴,太倉一穴(一名中脘穴),三里二穴

嘔吐痰涎,眩暈不已。

豐隆二穴,中魁二穴,膻中一穴

心瘧令人心內怔忡。

神門二穴,心俞二穴,百勞一穴(即大椎穴)

脾瘧令人怕寒,腹中痛。

商丘二穴,脾俞二穴,三里二穴

肝瘧令人氣色蒼蒼,惡寒發熱。

中封二穴,肝俞二穴,絕骨二穴

肺瘧令人心寒怕驚。

列缺二穴,肺俞二穴,合谷二穴

腎瘧令人灑熱,腰脊強痛。

大鐘二穴,腎俞二穴,申脈二穴

瘧疾大熱不退。

間使二穴,百勞一穴,絕骨二穴

瘧疾先寒後熱

後谿二穴,曲池二穴,勞宮二穴

瘧疾先熱後寒。

曲池二穴,百勞一穴,絕骨二穴

瘧疾心胸疼痛。

內關二穴,上脘一穴,大陵二穴

瘧疾頭痛眩暈,吐痰不已。

合谷二穴,中脘一穴,列缺二穴

瘧疾骨節痠痛。

魄戶二穴,百勞一穴,然谷二穴

瘧疾口渴不已。

關衝二穴,人中一穴,間使二穴

胃瘧令人善飢而不能食。

厲兌二穴,胃俞二穴,大都二穴

膽瘧令人惡寒怕驚,睡臥不安。

臨泣二穴,膽俞二穴,期門二穴

黃疸四肢俱腫,汗出染衣。

至陽一穴,百勞一穴,腕骨二穴,中脘一穴,三里二穴

黃疸,遍身皮膚及面目小便俱黃。

脾俞二穴,隱白二穴,百勞一穴,至陽一穴,三里二穴,腕骨二穴

榖疸,食畢則頭眩心中拂鬱,遍體發黃。

胃俞二穴,內庭二穴,至陽一穴,三里二穴,腕骨二穴,陰谷二穴

酒疸,身目俱黃,心中俱痛,面發赤斑,小便赤黃。

膽俞二穴,至陽一穴,委中二穴,腕骨二穴

女癆疸,身目俱黃,發熱惡寒,小便不利。

關元一穴,腎俞二穴,然骨二穴,至陽一穴

內關二穴,陰維脈。心包絡之經,在掌後二寸兩筋之間陷中,令患人穩坐仰手取之,主治二十五證。

中滿不快,胃脘傷寒。

中脘一穴,大陵二穴,三里二穴

中焦痞滿,兩脅刺痛。

支溝二穴,章門二穴,膻中一穴

脾胃虛冷,嘔吐不已。

內庭二穴,中脘一穴,氣海一穴,公孫二穴

脾胃氣虛,心腹脹滿。

太白二穴,三里二穴,氣海一穴,水分一穴

脅肋下疼,心脘刺痛。

氣海一穴,行間二穴,陽陵泉二穴

痞塊不散,心中悶痛。

大陵二穴,中脘一穴,三陰交二穴

食癥不散,人漸羸瘦。

腕骨二穴,脾俞二穴,公孫二穴

食積血瘕,腹中隱痛。

胃俞二穴,行間二穴,氣海一穴

五積氣塊,血積血癖。

膈俞二穴,肝俞二穴,大敦二穴,照海二穴

臟腑虛冷,兩脅痛疼。

支溝二穴,建里一穴,章門二穴,陽陵泉二穴

風壅氣滯,心腹刺痛。

風門二穴,膻中一穴,勞宮二穴,三里二穴

大腸虛冷,脫肛不收。

百會一穴,命門一穴,長強一穴,承山二穴

大便艱難,用力脫肛。

照海二穴,百會一穴,支溝二穴

臟毒腫痛,便血不止。

承山二穴,肝俞二穴,膈俞二穴,長強一穴

五種痔疾,攻痛不已。

合陽二穴,長強一穴,承山二穴

五癇等證,口中吐沫。

後谿二穴,神門二穴,心俞二穴,鬼眼四穴

心性呆癡,悲泣不已。

通里二穴,後谿二穴,神門二穴,大鐘二穴

心驚發狂,不識親疏。

少衝二穴,心俞二穴,中脘一穴,十宣十穴

健忘易失,言語不記。

心俞二穴,通里二穴,少衝二穴

心氣虛損,或歌或笑。

靈道二穴,心俞二穴,通里二穴

心中驚悸,言語錯亂。

少海二穴,少府二穴,心俞二穴,後谿二穴

心中虛惕,神思不安。

乳根二穴,通里二穴,膽俞二穴,心俞二穴

心驚中風,不省人事。

中衝二穴,百會一穴,大敦二穴

心臟諸虛,心怔驚悸。

陰郄二穴,心俞二穴,通里二穴

心虛膽寒,四體顫掉。

膽俞二穴,通里二穴,臨泣二穴

臨泣二穴,通帶脈、膽之經,在足小指次指間,去俠谿一寸五分。令患者垂足取之。主治二十四證。

足跗腫痛,久不能消。

行間二穴,申脈二穴

手足麻痹,不知癢痛。

太衝二穴,曲池二穴,大陵二穴,合谷二穴,三里二穴,中渚二穴

兩足顫掉,不能移步。

太衝二穴,崑崙二穴,陽陵泉二穴。

兩手顫掉,不能握物。

曲澤二穴,腕骨二穴,合谷二穴,中渚二穴

足指拘攣,筋緊不開。

丘墟二穴,公孫二穴,陽陵泉二穴

手指拘攣,伸縮疼痛。

尺澤二穴,陽谿二穴,中渚二穴,五處二穴

足底下發熱,名曰濕熱。

湧泉二穴,京骨二穴,合谷二穴

足外踝紅腫,名曰穿踝風。

崑崙二穴,丘墟二穴,照海二穴

足跗發熱,五指節痛。

衝陽二穴,俠谿二穴,足十宣十穴

兩手發熱,五指疼痛。

陽池二穴,液門二穴,合谷二穴

兩膝紅腫疼痛,名曰鶴膝風。

膝關二穴,行間二穴,鶴頂二穴,陽陵泉二穴

手腕起骨痛,名曰繞踝風。

太淵二穴,腕骨二穴,大陵二穴

腰胯疼痛,名曰寒疝。

五樞二穴,委中二穴,三陰交二穴

臂膊痛連肩背。

肩井二穴,曲池二穴,中渚二穴

腿胯疼痛,名曰腿肞風。

環跳二穴,委中二穴,陽陵泉二穴

白虎歷節風疼痛。

肩井二穴,三里二穴,曲池二穴,委中二穴,合谷二穴,行間二穴,天應一穴

遇痛處針,強針出血。

走注風遊走,四肢疼痛。

天應一穴,曲池二穴,三里二穴,委中二穴

浮風,渾身搔癢。

百會一穴,太陽紫脈,百勞一穴,命門一穴,風市二穴,絕骨二穴,水分一穴,氣海一穴,血海二穴,委中二穴,曲池二穴

白話文:

  • 百會穴:陽脈匯聚之處,百病皆可治療。
  • 命門穴:生命之門,元氣會聚之所。
  • 風市穴(2個):祛風散寒要穴。
  • 絕骨穴(2個):舒緩骨頭疼痛要穴。
  • 水分穴:調節體內水液代謝要穴。
  • 氣海穴:丹田所在,元氣之海。
  • 血海穴(2個):活血化瘀要穴。
  • 委中穴(2個):舒緩腿部疼痛要穴。
  • 曲池穴(2個):清熱解毒要穴。

頭項紅腫強痛。

承漿一穴,風池二穴,肩井二穴,風府一穴

腎虛腰痛,舉動艱難。

腎俞二穴,脊中一穴,委中二穴

閃挫腰痛,起止艱難。

脊中一穴,腰俞一穴,腎俞二穴,委中二穴

虛損濕滯,腰痛,行動無力。

脊中一穴,腰俞一穴,腎俞二穴,委中二穴

諸虛百損,四肢無力。

百勞一穴,心俞二穴,三里二穴,關元一穴,膏肓俞二穴

脅下肝積,氣塊刺痛。

章門二穴,支溝二穴,陽陵泉二穴,中脘一穴,大陵二穴

外關二穴,陽維脈、三焦之經。在手背腕後二寸陷中。令患人穩坐,覆手取之。主治三十六證。

臂膊紅腫,肢節疼痛。

肘髎二穴,肩髃二穴,腕骨二穴。

足內踝骨紅腫痛,名曰繞踝風。

太谿二穴,丘墟二穴,臨泣二穴,崑崙二穴

手指節痛,不能伸屈。

陽谷二穴,五處二穴,腕骨二穴,合谷二穴

足指節痛,不能行步。

內庭二穴,太衝二穴,崑崙二穴

五臟結熱,吐血不已。取五臟俞穴,並血會治之。

心俞二穴,肝俞二穴,脾俞二穴,肺俞二穴,腎俞二穴,膈俞二穴

六腑結熱,血妄行不已。取六腑俞,並血會治之。

膽俞二穴,胃俞二穴,小腸俞二穴,膀胱俞穴,三焦俞穴大腸俞二穴,膈俞二穴

鼻衄不止,名血妄行。

少澤二穴,心俞二穴,膈俞二穴,湧泉二穴

吐血昏暈,不省人事。

肝俞二穴,膈俞二穴,通里二穴,大敦二穴

虛損氣逆,吐血不已。

膏肓二穴,膈俞二穴,丹田一(穴),肝俞二穴

吐血衄血,陽乘於陰,血熱妄行。

中衝二穴,肝俞二穴,膈俞二穴,三里二穴,三陰交二穴

血寒亦吐,陰乘於陽,名心肺二經嘔血。

少商二穴,心俞二穴,神門二穴,肺俞二穴,膈俞二穴,三陰交二穴

舌強難言,及生白苔。

關衝二穴,中衝二穴,承漿一穴,聚泉一穴

重舌腫脹,熱極難言。

十宣十穴,海泉一穴(在舌理中),金津一穴(在舌下左邊),玉液一穴(在舌下右邊)。

口內生瘡,名曰枯曹風。

兌端一穴,支溝二穴,承漿一穴,十宣十穴

舌吐不收,名曰陽強。

湧泉二穴,兌端一穴,少衝二穴,神門二穴

舌縮不能言,名曰陰強。

心俞二穴,膻中一穴,海泉一穴

唇吻裂破,血出干痛。

承漿一穴,少商二穴,關衝二穴

項生瘰癧,繞頸起核,名曰蟠蛇癧。

天井二穴,風池二穴,肘尖二穴,缺盆二穴,十宣十穴

瘰癧延生胸前連腋下者,名曰瓜藤癧。

肩井二穴,膻中一穴,大陵二穴,支溝二穴,陽陵泉二穴

左耳根腫核者,名曰惠袋癧。

翳風二穴,後谿二穴,肘尖二穴

右耳根腫核者,名曰蜂巢癧。

翳風二穴,頰車二穴,後谿二穴,合谷二穴

耳根紅腫痛。

合谷二穴,翳風二穴,頰車二穴

頸項紅腫不消,名曰項疽。

風府一穴,肩井二穴,承漿一穴

目生翳膜,隱澀難開。

睛明二穴,合谷二穴,肝俞二穴,魚尾二穴(在眉外頭)

風沿爛眼,迎風冷淚。

攢竹二穴,絲竹空穴,二間二穴,小骨空穴(在手小指二節尖上)

目風腫痛,胬肉攀睛。

禾窌二穴,睛明二穴,攢竹二穴,肝俞二穴,委中二穴,合谷二穴,肘尖二穴,照海二穴,列缺二穴,十宣十穴

牙齒兩頷腫痛。

人中一穴,合谷二穴,呂細二穴(即太谿穴也)

上片牙痛及牙關緊急不開。

太淵二穴,頰車二穴,合谷二穴,呂細二穴

下片牙疼及頰項紅腫痛。

陽谿二穴,承漿一穴,頰車二穴,太谿二穴

耳聾氣痞疼痛。

聽會二穴,腎俞二穴,三里二穴,翳風二穴

耳內或鳴或癢或痛。

客主人穴,合谷二穴,聽會二穴

雷頭風暈,嘔吐痰涎。

百會一穴,中脘一穴,太淵二穴,風門二穴

腎虛頭痛,頭重不舉。

腎俞二穴,百會一穴,太谿二穴,列缺二穴

陰厥頭暈,及頭目昏沉。

大敦二穴,肝俞二穴,百會一穴

頭頂痛,名曰正頭風。

上星一穴,百會一穴,腦空二穴,湧泉二穴合谷二穴

目暴赤腫及疼痛。

攢竹二穴,合谷二穴,迎香二穴

後谿二穴,通督脈、小腸之經,在手小指本節後,握拳尖上是穴。令疾者穩坐,仰手握拳取之。主治一十四證。

手足攣急,屈伸艱難。

三里二穴,曲池二穴,尺澤二穴,合谷二穴,行間二穴,陽陵泉二穴

手足俱顫,不能行步握物。

陽谿二穴,曲池二穴,腕骨二穴,陽陵泉二穴,絕骨二穴,公孫二穴,太衝二穴

頸項強痛,不能回顧。

承漿一穴,風池二穴,風府一穴

兩腮頰痛紅腫。

大迎二穴,頰車二穴,合谷二穴

咽喉閉塞,水粒不下。

天突一穴,商陽二穴,照海二穴,十宣十穴

雙鵝風,喉閉不通。此乃心肺二經熱。

少商二穴,金津一穴,玉液一穴,十宣十穴

單鵝風,喉中腫痛。肺三焦經熱。

關衝二穴,天突一穴,合谷二穴

偏正頭風及兩頤角痛。

頭臨泣穴,絲竹空穴,太陽紫穴,列缺二穴,合谷二穴

兩眉角痛不已。

攢竹二穴,陽白二穴,印堂一穴(兩眉中間),合谷二穴,頭維二穴

頭目昏沉,太陽痛。

合谷二穴,太陽紫脈,頭維二穴(在額角發尖處)

頭項拘急,引肩背痛。

承漿一穴,百會一穴,肩井二穴,中渚二穴

醉頭風,嘔吐不止,惡聞人言。

湧泉二穴,列缺二穴,百勞一穴,合谷二穴

眼赤痛腫,風淚下不已。

攢竹二穴,合谷二穴,小骨空穴,臨泣二穴

破傷風,因他事搐發,渾身發熱顛強。

大敦二穴,合谷二穴,行間二穴,十宣十穴,太陽紫脈

申脈二穴,通陽蹺脈,膀胱之經。在足外踝下二寸,微前赤白肉際是穴。令人垂足取之。主治二十四證。

腰背強,不可俯仰。

腰俞一穴,膏肓二穴,委中二穴(決紫脈出血)

肢節煩痛,牽引腰腳疼。

肩髃二穴,曲池二穴,崑崙二穴,陽陵泉二穴

中風不省人事。

中衝二穴,百會一穴,大敦二穴,印堂一穴

中風不語。

少商二穴,前頂一穴,人中一穴,膻中一穴,合谷二穴,啞門一穴

中風半身癱瘓。

手三里穴,腕骨二穴,合谷二穴,絕骨二穴,行間二穴,風市二穴,三陰交二穴

中風偏枯,痛疼無時。

絕骨二穴,太淵二穴,曲池二穴,肩髃二穴,三里二穴,崑崙二穴

中風四肢麻痹不仁。

肘髎二穴,上廉二穴,魚際二穴,風市二穴,膝關二穴,三陰交二穴

中風手足瘙癢,不能握物。

臑會二穴,腕骨二穴,合谷二穴,行間二穴,風市二穴,陽陵泉二穴

中風口眼喎斜,牽連不已。

頰車二穴(針入一分,沿皮肉透地倉穴。喎左瀉右,喎右瀉左,可灸二七壯。),人中一穴,合谷二穴,太淵二穴,十宣十穴,童子髎二穴

白話文:

頰車穴: 針刺深度為一寸,沿著皮肉透入地倉穴。左邊痠痛取右邊的穴位,右邊痠痛取左邊的穴位。可以艾灸 27 壯。

其他穴位:

  • 人中:1 個穴位
  • 合谷:左右各 1 個穴位,共 2 個穴位
  • 太淵:左右各 1 個穴位,共 2 個穴位
  • 十宣:10 個穴位
  • 童子髎:左右各 1 個穴位,共 2 個穴位

中風角弓反張,眼目盲視。

百會一穴,百勞一穴,合谷二穴,曲池二穴,行間二穴,十宣十穴,陽陵泉二穴

中風口噤不開,言語蹇澀。

地倉二穴(宜針透),頰車二穴,人中一穴,合谷二穴

且夫中風者,有五不治也。開口閉眼,撒手遺尿,喉中雷鳴,皆惡候也。且中風者,為百病之長,至其變化各有不同焉。或中於臟或中於腑,或痰或氣,或怒或喜。逐其隙而害成也。中於臟者,則令人不省人事,痰涎上壅,喉中雷鳴,四肢癱瘓,不知疼痛,語言蹇澀,故難治也。中於腑者,則令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知癢痛,能言語,形色不變,故易治也。

白話文:

中風這種病,有五種情況是不治的:嘴巴張開、眼睛閉著,手腳不自覺地亂動、小便失禁,喉嚨裡有雷鳴般的聲音,這些都是兇險的徵兆。

中風是很嚴重的疾病,變化很多,每個人都不一樣。有的中在臟器,有的中在腑臟,有的由痰引起,有的由氣引起,有的因為生氣,有的因為高興。這些都乘虛而入,造成傷害。

中在臟腑的,會讓人神智不清,痰涎上湧,喉嚨裡有雷鳴般的聲音,四肢麻痺,感覺不到疼痛,說話困難,所以難以治療。中在腑臟的,會讓身體的一半不能動彈,嘴巴和眼睛歪斜,還能感覺到癢痛,可以說話,面色不變,所以比較容易治療。

治之先審其證而後刺之,其中五臟六腑形證各有名,先須察其源,而名其證,依標本刺之,不無效也。

一、肝中之狀,無汗惡寒,其色青,名曰怒中。

二、心中之狀,多汗怕驚,其色赤,名曰思慮中。

三、脾中之狀,多汗身熱,其色黃,名曰喜中。

四、肺中之狀,多汗惡風,其色白,名曰氣中。

五、腎中之狀,多汗身冷,其色黑,名曰氣勞中。

六、胃中之狀,飲食不下,痰涎上壅,其色淡黃,名曰食後中。

七、膽中之狀,自侵牽連,鼾睡不醒,其色綠,名曰警中。

腰脊項背疼痛。

腎俞二穴,人中一穴,肩井二穴,委中二穴

腰疼頭項強,不得回顧。

承漿一穴,腰俞一穴,腎俞二穴,委中二穴

腰痛,起止艱難。

然谷二穴,膏肓二穴,委中二穴,腎俞二穴

足背生毒,名曰背發。

內庭二穴,俠谿二穴,行間二穴,委中二穴

手背生毒,名曰附筋。

液門二穴,中渚二穴,合谷二穴,外關二穴

手臂背生毒,名曰附骨疽。

天府二穴,曲池二穴,委中二穴,治之無不愈矣。

照海二穴,通陰蹺脈、腎之經,在足內踝下微前,赤白肉際陷中是穴。主治二十九證。

小便淋瀝不通。

陰陵泉穴,三陰交穴,關衝二穴,合谷二穴

小腹冷痛,小便頻數。

氣海一穴,關元一穴,三陰交穴,腎俞二穴

膀胱七疝,賁豚等證。

大敦二穴,蘭門二穴,丹田一穴,三陰交穴,湧泉二穴,章門二穴,大陵二穴

偏墜水腎,腫大如升。

大敦二穴,曲泉二穴,然谷二穴,三陰交穴,歸來二穴,蘭門二穴(在曲骨兩旁各三寸,脈是穴),膀胱俞穴,腎俞二穴(橫紋可灸七壯)

白話文:

  • **大敦穴:**在大腳趾內側,赤白肉際處。
  • **曲泉穴:**在膝蓋內側,髕骨內上緣。
  • **然谷穴:**在手掌心,中指無名指指縫後1寸處。
  • **三陰交穴:**在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 **歸來穴:**在足內踝後方,跟腱旁,伸肌腱與跟腱之間。
  • **蘭門穴:**在膝蓋外側,彎曲小腿時,髕骨外側上方凹陷處。
  • **膀胱俞穴:**在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2寸處。
  • **腎俞穴:**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2寸處。可在橫紋上灸7壯。

乳弦疝氣,發時衝心痛。

帶脈二穴,湧泉二穴,太谿二穴,大敦二穴

小便淋血不止,陰器痛。

陰谷二穴,湧泉二穴,三陰交二穴

遺精白濁,小便頻數。

關元一穴,白環俞穴,太谿二穴,三陰交穴

夜夢鬼交,遺精不禁。

中極一穴,膏肓二穴,心俞二穴,然谷二穴,腎俞二穴

婦人難產,子掬母心不能下。

巨闕一穴,合谷二穴,三陰交穴,至陰二穴灸效

女人小便不通。

申脈二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太谿二穴

婦人產後臍腹痛,惡露不已。

水分一穴,關元一穴,膏肓二穴,三陰交穴

婦人脾氣,血蠱、水蠱、氣蠱,石蠱。

膻中一穴,水分一穴,關元一穴,氣海一穴,三里二穴,行間二穴(治血),公孫二穴(治氣),內庭二穴,支溝二穴,三陰交穴

白話文:

**膻中:**位於胸骨正中,兩乳頭連線中點。 水分: 位於小腿內側,內踝尖上三寸。 關元: 位於下腹部,臍下三寸。 氣海: 位於下腹部,臍下一點五寸。 三里: 位於小腿外側,犢鼻穴下三寸。 行間: 位於足背,第二、三趾間。 公孫: 位於足背,大拇指根部外側。 內庭: 位於足背,第二、三趾縫隙處。 支溝: 位於小拇指外側,掌指關節後方。 三陰交: 位於小腿內側,太溪穴上三寸。

女人血分,單腹氣喘。

下脘一穴,膻中一穴,氣海一穴,三里二穴,行間二穴

女人血氣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皆痛,頭目昏沉。

百會一穴,膏肓二穴,曲池二穴,合谷二穴,絕骨二穴,腎俞二穴

老人虛損,手足轉筋,不能舉動。

承山二穴,陽陵泉穴,臨泣二穴,太衝二穴,尺澤二穴,合谷二穴

霍亂吐瀉,手足轉筋。

京骨二穴,三里二穴,承山二穴,曲池二穴,腕骨二穴,尺澤二穴,陽陵泉穴

寒濕腳氣,發熱大痛。

太衝二穴,委中二穴,三陰交二穴

腎虛腳氣紅腫,大熱不退。

氣衝二穴,血海二穴,太谿二穴,公孫二穴,委中二穴,三陰交穴

乾腳氣,膝頭並內踝及五指疼痛。

膝關二穴,崑崙二穴,絕骨二穴,委中二穴,(陽陵泉穴,三陰交穴)

渾身脹滿,浮腫生水。

氣海一穴,三里二穴,曲池二穴,合谷二穴,內庭二穴,行間二穴,三陰交穴

單腹蠱脹,氣喘不息。

膻中一穴,氣海一穴,水分一穴,三里二穴,行間二穴,(三陰交穴)

心腹脹大如盆。

中脘一穴,膻中一穴,水分一穴,行間二穴,三陰交穴

四肢面目浮腫,大熱不退。

人中一穴,合谷二穴,三里二穴,臨泣二穴,曲池二穴,三陰交二穴

婦人虛損形瘦,赤白帶下。

百會一穴,腎俞二穴,關元一穴,三陰交二穴

女人子宮久冷,不受胎孕。

中極一穴,三陰交穴,子宮二穴(在中極兩旁各二寸)

女人經水正行,頭暈小腹痛。

陰交一穴,內庭二穴,合谷二穴

室女月水不調,臍腹疼痛。

天樞一穴,氣海一穴,三陰交二穴

室女月水不調,淋瀝不斷,腰腹痛。

腎俞二穴,關元一穴,三陰交二穴

婦人產難,不能分娩。

三陰交穴,合谷二穴,獨陰二穴(即至陰穴灸)

列缺二穴,通任脈,肺之經,在手腕後一寸五分,以兩穴,相來鹽指頭盡處是穴,兩筋間。主治三十三證。

鼻流濁涕臭,名曰鼻淵。

曲差二穴,上星一穴,百會一穴,風門二穴,迎香二穴

鼻生息肉,閉塞不通。

印堂一穴,迎香二穴,上星一穴,風門二穴

傷風面赤,發熱頭痛。

通里二穴,曲池二穴,絕骨二穴,合谷二穴

傷風感寒,咳嗽脹滿。

膻中一穴,風門二穴,合谷二穴,風府一穴

傷風四肢煩熱,頭痛。

經渠二穴,曲池二穴,合谷二穴,委中二穴

腹中腸痛,下利不已。

內庭二穴,天樞二穴,三陰交二穴

赤白痢疾,腹中冷痛。

水道二穴,氣海一穴,外陵二穴,天樞二穴,三里二穴,三陰交二穴

胸前兩乳紅腫痛。

少澤二穴,大陵二穴,膻中一穴

乳癰紅腫痛,小兒吹乳。

中府二穴,膻中一穴,少澤二穴,大敦二穴

腹中寒痛,泄瀉不止。

天樞二穴,中脘一穴,關元一穴,三陰交二穴

婦人血積痛,敗血不止。

肝俞二穴,腎俞二穴,膈俞二穴,三陰交穴

咳嗽寒痰,胸膈閉痛。

肺俞二穴,膻中一穴,三里二穴

久咳不愈,咳唾血痰。

風門二穴,太淵二穴,膻中一穴

哮喘氣促,痰氣壅盛。

豐隆二穴,俞府二穴,膻中一穴,三里二穴

吼喘胸膈急痛。

彧中二穴,天突一穴,肺俞二穴,三里二穴

吼喘氣滿,肺脹不得臥。

俞府二穴,風門二穴,太淵二穴,膻中一穴,中府二穴,三里二穴

鼻塞不知香臭。

迎香二穴,上星一穴,風門二穴

鼻流清涕,腠理不密,清涕不止。

神庭一穴,肺俞二穴,太淵二穴,三里二穴

婦人血瀝,乳汁不通。

少澤二穴,大陵二穴,膻中一穴,關衝二穴

乳頭生瘡,名曰妒乳。

乳根二穴,少澤二穴,肩井二穴,膻中一穴

胸中噎塞痛。

大陵二穴,內關二穴,膻中一穴,三里二穴

五癭等證。

夫項癭之證有五:一曰石癭,如石之硬;二曰氣癭,如綿之軟;三曰血癭,如赤脈細絲;四曰筋癭,乃無骨;五曰肉癭,如袋之狀。此乃五癭之形也。

白話文:

造成項部腫塊的證狀有五種:第一種是石癭,硬得像石頭;第二種是氣癭,軟得像棉花;第三種是血癭,有如紅色的細小血管;第四種是筋癭,沒有骨頭;第五種是肉癭,形狀像袋子。以上是五種腫塊的形態。

扶突二穴,天突一穴,天窗二穴,缺盆二穴,俞府二穴,膺俞一穴(喉上),膻中一穴,合谷二穴,十宣十穴(出血)

白話文:

  • 扶突穴:兩個穴位,位於位於耳垂後方的凹陷處。
  • 天突穴:一個穴位,位於鎖骨正中點下方的凹陷處。
  • 天窗穴:兩個穴位,位於天突穴兩側,鎖骨上方。
  • 缺盆穴:兩個穴位,位於鎖骨上方的凹陷處。
  • 俞府穴:兩個穴位,位於胸骨兩側,第 2-3 肋間處。
  • 膺俞穴:一個穴位,位於喉嚨上方的胸骨中線。
  • 膻中穴:一個穴位,位於胸骨正中點,兩乳頭連線的中間。
  • 合谷穴:兩個穴位,位於拇指和食指之間的虎口處。
  • 十宣穴:十個穴位,位於手指尖端,出血時可用來止血。

口內生瘡,臭穢不可近。

十宣十穴,人中一穴,金津一穴,玉液一穴,承漿一穴,合谷二穴

三焦熱極,舌上生瘡。

關衝二穴,外關二穴,人中一穴,迎香二穴,金津一穴,玉液一穴,地倉二穴

口氣衝人,臭不可近。

少衝二穴,通里二穴,人中一穴,十宣十穴,金津一穴,玉液一穴

冒暑大熱,霍亂吐瀉。

委中二穴,百勞一穴,中脘一穴,曲池二穴,十宣十穴,三里二穴,合谷二穴

中暑自熱,小便不利。

陰谷二穴,百勞一穴,中脘一穴,委中二穴,氣海一穴,陰陵泉穴

小兒急驚風,手足搐搦。

印堂一穴,百會一穴,人中一穴,中衝二穴,大敦二穴,太衝二穴,合谷二穴

小兒慢脾風,目直視,手足搐,口吐沫。

百會一穴,上星一穴,人中一穴,大敦二穴,脾俞二穴

消渴等證。

三消其證不同,消脾、消中、消腎。《素問》云:胃府虛,飲食鬥不能充飢,腎臟渴,飲百杯不能止渴及房勞不稱心意,此為三消也。乃土燥承渴,不能克化,故成此。

白話文:

三種消證的症狀不同,分別為脾消、中消和腎消。《素問》中提到:脾胃虛弱,飲食很多也不能填飽肚子;腎臟缺水,喝很多水也不能止渴,房事不能滿足慾望,這就是三消。這是因為身體內部乾燥,不能夠消化食物,因此導致了這些症狀。

人中一穴,公孫二穴,脾俞二穴,中脘一穴,照海二穴,三里二穴(治食不充飢),太谿二穴(治房不稱心),關衝二穴

白話文:

人中穴(位於鼻下正中),公孫穴(位於足內側,第2腳趾根部),脾俞穴(位於背部第11椎骨旁,左右各一),中脘穴(位於肚臍上方4寸),照海穴(位於足內側,腎臟經上),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外側,膝蓋下3寸),太谿穴(位於足內側,腎臟經上),關衝穴(位於足背,大拇指和第2腳趾之間)

應用範圍:

  • 脾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治療食量大但總是感到飢餓)
  • 太谿穴(治療性慾減退)

黑砂,腹痛頭疼,發熱惡寒,腰背強痛,不得睡臥。

百勞一穴,天府二穴,委中二穴,十宣十穴

白砂,腹痛吐瀉,四肢厥冷,十指甲黑,不得睡臥。

大陵二穴,百勞一穴,大敦二穴,十宣十穴

黑白砂,腹痛頭疼,發汗口渴,大腸泄瀉,惡寒,四肢厥冷,不得睡臥,名曰絞腸砂,或腸鳴腹響。

委中二穴,膻中一穴,百會一穴,丹田一穴,大敦二穴,竅陰二穴,十宣十穴

以上八脈主治諸證,用之無不捷效,但臨時看證,先取主治之穴,次取隨證各穴而應之。或行針,或著艾,在乎用之者之能以臨時機變,活法施之,不可獨拘於針也。

白話文:

這八條主要的經脈能治療各種疾病,運用它們總是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臨牀上看病時,要先選取主治疾患的穴位,然後根據具體症狀再選取相應的穴位。可以進行針灸,也可以艾灸,具體使用哪一種方法,需要施術者根據當時的情況靈活變化,不能拘泥於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