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鳳

《針灸大全》~ 卷之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

1. 卷之五

此金針賦,乃先師秘傳之要法。得之者,每每私藏而不以示人,必待價之金乃可得也。予今以活人為心,更不珍藏,載於卷中,與同志之士共知。學者慎勿輕視,若能熟讀詳味,久當見之,則用針之法,盡於此矣。

白話文:

這本金針賦,是我的老師秘密傳授的重要法則。得到它的人,往往都私自珍藏而不給別人看,一定要等到有高價的金錢才肯出售。我現在以救活人命為心,不再把它當作珍貴的東西藏起來,將它記載在這書卷中,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了解。學習的人千萬不要輕視它,如果能夠熟讀並仔細體會其中的含義,久了自然就能明白,那麼用針的方法,都包含在這裡了。

2. 金針賦序

大明洪武庚辰仲春,予學針法。初學於洞玄先生,孟仲倪公。明年公沒過維陽,又學於東隱先生、九思彭公。深得二先生髮明,竇太師針道之書、梓岐風谷、飛經走氣補瀉之法,遊江湖間,以之參問他師,皆不過能談其概,及求精微之妙,百無一二。間有知者,亦莫盡知其奧。

予於是甚悅於心,則知世所得者鮮矣。固深胸臆,寶而重之。數年間用之而百發百中,無不臻效。永樂己丑,惜予遭誣,徙居於民樂耕鋤之內,故退寓西河,立其堂曰「資深」,其號曰「泉石」。心以遁守自娛,過者皆曰此讀書耕者之所也。凡有疾者求治,不用於針,多用於灸,自是梓岐風谷之法荒廢,而名不聞。

非不以濟人之心為心,蓋不欲取譽於時矣。今也,予年向暮,髭鬢皆霜,恐久失傳,拳拳在唸,正統己未春末,養疾之暇,閱其所傳針法之書,繁而無統,於是撮其簡要,不愧疏庸,編集成文,名曰「金針賦」。金乃世之寶也,非富貴不能得之,豈貧賤所能有也。名其金,稱其貴也。

貴能劫疾於頃刻之間,故以觀夫發端,而嗟夫結之,則深嘆美其法,而有收效之捷異耳。篇中首論頭病取足,左病取右,男女早晚之氣,手足經絡順逆之理;次論補瀉下針,調氣出針之法;末論治病驅運氣血,通接至微之妙,而又叮嚀勉其學者,務必以盡精誠,則可以起沉疴之疾。言雖直簡,其義詳明,尤其貫穿次第有序,使後之學者易為記誦,其傳不泯。

俟他日有竇漢卿復出,而攻之熟,造之深,得於心而應手,顯用光大,必念乎今之刪繁撮簡成文者誰歟。是亦遺言於後也,必學者敬之哉。

時正統四年己未歲八月既望

白話文:

明朝洪武庚辰年仲春,我開始學習針灸之術。最初師從洞玄先生孟仲倪公。隔年,孟公過世於維陽,我又向東隱先生彭九思公學習。我深深領悟了兩位先生所傳授的,以及竇太師的針灸著作、梓岐風谷的飛經走氣、補瀉之法。我遊歷江湖,以此向其他醫師請教,他們大多只能談論個大概,若要探求精微奧妙之處,卻幾乎沒有人能真正理解。偶爾遇到一兩個略知一二的人,也無法完全了解其中的精髓。

我因此內心十分欣喜,也明白世間真正掌握精髓的人實在太少了。所以我將這些奧秘深藏心中,像寶物一樣珍視。數年間,我運用這些方法,幾乎百發百中,沒有不見效的。到了永樂己丑年,我因為被人誣陷,被遷居到偏遠的民樂耕種之地。所以我退隱到西河,建立了一個叫做「資深」的堂號,自號「泉石」。我決心遁世自娛,路過的人都認為這裡是一個讀書耕種的人所居住的地方。有生病的人來求醫,我很少用針灸,大多用艾灸治療。從此,梓岐風谷的針灸之法就此荒廢,名聲也逐漸不為人知。

並非我不以濟世救人的心為心,而是不想在世俗中追求名聲。如今,我已年近暮年,鬚髮皆白,擔心這門技藝會失傳,心中一直掛念著。正統己未年春末,我在養病閒暇之時,翻閱了過去所傳下來的針灸書籍,發現內容繁雜而無系統。因此,我擷取了其中的精華要點,不顧自己才疏學淺,將其編輯成書,命名為《金針賦》。金,是世間的珍寶,不是富貴之人不能得到,更不是貧賤之人所能擁有的。我取名為「金」,正是為了彰顯其珍貴。

針灸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祛除疾病,所以觀察針灸的起始,並且感嘆它所達成的效果,深深讚嘆其方法的巧妙,以及療效的迅速。書中首先論述了頭部疾病要取足部穴位,左邊的疾病要取右邊的穴位,男女氣血運行早晚的差異,以及手足經絡的順逆之理。接著論述了補瀉、下針、調氣和出針的方法。最後論述了如何運用針灸驅動氣血,打通至微之處的奧妙。並且叮囑勉勵學習者,務必盡心盡力,竭盡誠意,這樣才能夠治癒沉疴痼疾。書中的文字雖然直白簡潔,但其中的道理卻闡述得非常詳盡,尤其在編排上層次分明,使後來的學習者容易記憶背誦,讓這門技藝得以流傳下去,不致泯滅。

日後若有像竇漢卿一樣精通針灸的人再次出現,能夠深入研究,精通理解,達到心手相應的境界,將這門技藝發揚光大時,必然會想到今天將繁雜內容刪減提煉成書的人是誰。這也是我留給後人的遺言,希望學習的人能以此為鑑,敬重這門技藝。

時為正統四年己未年八月十六日。

3. 梓岐風谷飛經撮要金針賦

觀夫針道,捷法最奇。須要明於補瀉,方可起於傾危。先分病之上下,次定穴之高低。頭有病而足取之,左有病而右取之。男子之氣,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之必明其理;女子之氣,早在下而晚在上,用之必識其時。午前為早屬陽,午後為晚屬陰。男女上下,憑腰分之。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

陰升陽降,出入之機。逆之者,為瀉為迎;順之者,為補為隨。春夏刺淺者以瘦,秋冬刺深者以肥。更觀原氣之厚薄,刺分淺深之尤宜。

原夫補瀉之法,妙在呼吸手指。男子者,大指進前左轉,呼之為補,退後右轉,吸之為瀉,提針為熱,插針為寒;女子者,大指退後右轉,吸之為補,進前左轉,呼之為瀉,插針為熱,提針為寒。左與右有異,胸與背不同。午前者如此,午後者反之。是故爪而切之,下針之法;搖而退之,出針之法;動而進之,催針之法;循而攝之,行氣之法。搓則去病,彈則補虛。

肚腹盤旋,捫為穴閉。沉重豆許曰按,輕浮豆許曰提。一十四法,針要所備。補者一退三飛,真氣自歸;瀉者一飛三退,邪氣自避。補則補其不足,瀉則瀉其有餘。有餘者為腫為痛,曰實;不足者為癢為麻,曰虛。氣速效速,氣遲效遲。死生富貴,針下皆知。賤者硬而貴者脆,生者澀而死者虛。

候之不至,必死無疑。

且夫下針之法,先須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聲,隨咳下針。凡補者呼氣,初針刺至皮肉,乃曰天才;少停進針,刺至肉內,是曰人才;又停進針,刺之筋骨之間,名曰地才。此為極處,就當補之。再停良久,卻須退針至人之分,待氣沉緊,倒針朝病。進退往來,飛經走氣,盡在其中矣。

凡瀉者吸氣,初針至天,少停進針,直至於地,得氣瀉之。再停良久,卻須退針,復至於人,待氣沉緊,倒針朝病,法同前矣。其或暈針者,神氣虛也,以針補之,以袖搗之口鼻而氣回,熱湯與之,略停少頃,依前再施之。

及夫調氣之法,下針至地之後,復人之分。欲氣上行,將針右捻,欲氣下行,將針左捻。欲補先呼後吸,欲瀉先吸後呼。氣不至者,以手循攝,以爪切掐,以針搖動,進捻搓彈,直待氣至。以龍虎升騰之法,按之在前,使氣在後;按之在後,使氣在前,運氣走至疼痛之所,以納氣之法,扶針直插,復向下納,使氣不回。若關節阻澀,氣不過者,以龍虎龜鳳通經接氣。

大段之法,驅而運之,仍以循攝爪切,無不應矣。此通仙之妙。

況夫出針之法,病勢既退,針氣微松;病未退者,針氣如根,推之不動,轉之不移,此為邪氣吸拔其針,乃真氣未至,不可出之。出之者,其病即復,再須補瀉,停以待之,直候微松,方可出針豆許,搖而停之。補者吸之去疾,其穴急捫;瀉者呼之去徐,其穴不閉。欲令腠密,然後調氣,故曰下針貴遲,太急傷血;出針貴緩,太急傷氣。以上總要,於斯盡矣。

白話文:

梓岐風谷飛經撮要金針賦白話譯文:

針灸的方法,快捷有效的技巧最為神奇。必須明瞭補瀉的原理,才能處理危急的病情。首先要區分病症的部位(上下),其次確定穴位的深淺(高低)。頭部有病,可以在腳部取穴;左側有病,可以在右側取穴。男子的氣血,早晨在上半身,晚上在下半身,取穴時必須明白這個道理;女子的氣血,早晨在下半身,晚上在上半身,施針時必須了解這個時間規律。上午屬陽,下午屬陰。男女氣血的上下變化,以腰部為界。手足三陽經,從手走頭,再從頭走足;手足三陰經,從足走腹,再從胸走手。

陰氣上升,陽氣下降,這是氣血出入的規律。逆著這個規律施針,就是瀉法和迎氣法;順著這個規律施針,就是補法和隨氣法。春夏季節,針刺要淺一些,以瘦弱為宜;秋冬季節,針刺要深一些,以肥胖為宜。還要觀察患者的元氣盛衰,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針刺的深淺。

補瀉的精妙之處,在於配合呼吸和手指的運用。男子施針時,大拇指向前左轉,呼氣為補,向後右轉,吸氣為瀉,提起針為熱性,插入針為寒性;女子施針時,大拇指向後右轉,吸氣為補,向前左轉,呼氣為瀉,插入針為熱性,提起針為寒性。左右手施針有所不同,胸部和背部施針也不同。上午施針如此,下午則相反。用指甲按壓穴位,是下針的方法;搖動針柄使針退出來,是出針的方法;快速進針,是催動針氣的方法;沿著經絡循行方向提攝針柄,是運行氣血的方法。搓動針柄可以去除病邪,彈動針柄可以補益虛弱。

腹部穴位,要仔細摸索尋找,確定穴位閉合與否。按壓穴位時,感覺沉重如豆粒大小,稱為按;感覺輕浮如豆粒大小,稱為提。十四種手法,是針灸必備的技巧。補法是退針一次,然後快速進針三次,真氣自然歸位;瀉法是快速進針三次,然後退針一次,邪氣自然排除。補法是補益不足之處,瀉法是瀉出多餘之處。腫痛屬於實證,有餘;癢麻屬於虛證,不足。氣血運行快,療效就快;氣血運行慢,療效就慢。生死富貴,都能從針灸反應中得知。體質虛弱者,皮膚硬;體質強健者,皮膚柔軟;身體健康者,經絡澀滯;身體虛弱者,經絡空虛。

如果候氣不到,病人必死無疑。

下針的方法是:先用指甲按壓穴位,用力按壓,然後讓病人咳嗽一聲,趁著咳嗽的工夫下針。補法時呼氣,針尖初刺入皮肉,稱為天部;稍停片刻再進針,刺入肌肉,稱為人部;再停片刻進針,刺入筋骨之間,稱為地部。這是針刺的極限,應該在此處補益。然後停留很久,將針退至人部,待氣沉緊後,將針尖朝向病灶。進針、退針、往復操作,使經氣運行,都在這之中。

瀉法時吸氣,針尖初刺入天部,稍停片刻再進針,直達地部,得氣後瀉之。然後停留很久,將針退回人部,待氣沉緊後,將針尖朝向病灶,方法與補法相同。如果出現暈針現象,是因為元氣虛弱,用針灸補益元氣,用衣袖輕輕按壓患者口鼻,使氣血恢復,用熱水給患者喝,稍停片刻後,再按之前的方法施針。

調氣的方法:下針到達地部後,再退至人部。如果想使氣向上運行,就將針向右旋轉;如果想使氣向下運行,就將針向左旋轉。想補則先呼氣後吸氣,想瀉則先吸氣後呼氣。如果氣至不到,就用手沿著經絡循行方向提攝,用指甲按壓掐按,用針搖動,進針、旋轉、搓動、彈動,直到氣至。用龍虎升騰的方法,先按壓針尖前面的穴位,使氣血運行到後面;先按壓針尖後面的穴位,使氣血運行到前面,運行氣血到達疼痛部位,用納氣的方法,扶住針柄直刺,再向下推動,使氣血不回流。如果關節阻滯,氣血不通,就用龍虎龜鳳的方法,通經接氣。

大範圍的治療方法,要驅動和運轉氣血,仍然要運用循攝、爪切等手法,沒有什麼效果達不到。這是通達神仙境界的妙法。

出針的方法:病情好轉,針感輕微鬆動;病情沒有好轉,針感像根一樣牢固,推動不動,旋轉不移,這是邪氣吸附在針上,說明真氣還沒有到達,不能出針。如果勉強出針,病情會復發,必須再次進行補瀉,暫時等待,直到針感微鬆,才能出針一點點,然後搖動針柄停住。補法時吸氣,可以快速去除病邪,穴位按壓後會緊閉;瀉法時呼氣,可以緩慢去除病邪,穴位按壓後不會緊閉。要使皮膚毛孔閉合,然後再調氣,所以說下針要慢,太快會傷血;出針要緩,太快會傷氣。以上總要,都在此盡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