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鳳

《針灸大全》~ 卷之四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9)

1. 八法主治病證

三焦熱極,舌上生瘡。

關衝二穴,外關二穴,人中一穴,迎香二穴,金津一穴,玉液一穴,地倉二穴

口氣衝人,臭不可近。

少衝二穴,通里二穴,人中一穴,十宣十穴,金津一穴,玉液一穴

冒暑大熱,霍亂吐瀉。

委中二穴,百勞一穴,中脘一穴,曲池二穴,十宣十穴,三里二穴,合谷二穴

中暑自熱,小便不利。

陰谷二穴,百勞一穴,中脘一穴,委中二穴,氣海一穴,陰陵泉穴

小兒急驚風,手足搐搦。

印堂一穴,百會一穴,人中一穴,中衝二穴,大敦二穴,太衝二穴,合谷二穴

小兒慢脾風,目直視,手足搐,口吐沫。

百會一穴,上星一穴,人中一穴,大敦二穴,脾俞二穴

消渴等證。

三消其證不同,消脾、消中、消腎。《素問》云:胃府虛,飲食鬥不能充飢,腎臟渴,飲百杯不能止渴及房勞不稱心意,此為三消也。乃土燥承渴,不能克化,故成此。

人中一穴,公孫二穴,脾俞二穴,中脘一穴,照海二穴,三里二穴(治食不充飢),太谿二穴(治房不稱心),關衝二穴

黑砂,腹痛頭疼,發熱惡寒,腰背強痛,不得睡臥。

百勞一穴,天府二穴,委中二穴,十宣十穴

白砂,腹痛吐瀉,四肢厥冷,十指甲黑,不得睡臥。

大陵二穴,百勞一穴,大敦二穴,十宣十穴

黑白砂,腹痛頭疼,發汗口渴,大腸泄瀉,惡寒,四肢厥冷,不得睡臥,名曰絞腸砂,或腸鳴腹響。

委中二穴,膻中一穴,百會一穴,丹田一穴,大敦二穴,竅陰二穴,十宣十穴

以上八脈主治諸證,用之無不捷效,但臨時看證,先取主治之穴,次取隨證各穴而應之。或行針,或著艾,在乎用之者之能以臨時機變,活法施之,不可獨拘於針也。

白話文:

八法主治病證

三焦(身體上中下部位)的熱氣極盛,導致舌頭上生瘡。 可取用:關衝穴(雙側)、外關穴(雙側)、人中穴(單側)、迎香穴(雙側)、金津穴(單側)、玉液穴(單側)、地倉穴(雙側)。

口氣非常難聞,臭到讓人難以靠近。 可取用:少衝穴(雙側)、通里穴(雙側)、人中穴(單側)、十宣穴(十指尖)、金津穴(單側)、玉液穴(單側)。

因暑熱而感到不適,出現霍亂,上吐下瀉。 可取用:委中穴(雙側)、百勞穴(單側)、中脘穴(單側)、曲池穴(雙側)、十宣穴(十指尖)、足三里穴(雙側)、合谷穴(雙側)。

中暑發熱,小便不順暢。 可取用:陰谷穴(雙側)、百勞穴(單側)、中脘穴(單側)、委中穴(雙側)、氣海穴(單側)、陰陵泉穴(雙側)。

小兒罹患急驚風,出現手腳抽搐。 可取用:印堂穴(單側)、百會穴(單側)、人中穴(單側)、中衝穴(雙側)、大敦穴(雙側)、太衝穴(雙側)、合谷穴(雙側)。

小兒罹患慢脾風,眼睛直視,手腳抽搐,口吐白沫。 可取用:百會穴(單側)、上星穴(單側)、人中穴(單側)、大敦穴(雙側)、脾俞穴(雙側)。

出現消渴等症狀(即多飲、多食、多尿等症狀)。 消渴症狀可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消脾(脾臟功能失常)、消中(胃腸功能失常)、消腎(腎臟功能失常)。《素問》裡說,胃功能虛弱,吃再多東西都覺得餓;腎臟功能失調,喝再多水都覺得渴,以及因性事過度而感到不適,這就是所謂的三消。這是由於體內乾燥導致的口渴,身體無法正常消化吸收,因此造成此病。 可取用:人中穴(單側)、公孫穴(雙側)、脾俞穴(雙側)、中脘穴(單側)、照海穴(雙側)、足三里穴(雙側,可治吃不飽),太谿穴(雙側,可治因性事過度而不適),關衝穴(雙側)。

(黑砂)症狀:腹痛、頭痛、發熱、怕冷、腰背僵硬疼痛、無法安睡。 可取用:百勞穴(單側)、天府穴(雙側)、委中穴(雙側)、十宣穴(十指尖)。

(白砂)症狀:腹痛、吐瀉、四肢冰冷、十指甲發黑、無法安睡。 可取用:大陵穴(雙側)、百勞穴(單側)、大敦穴(雙側)、十宣穴(十指尖)。

(黑白砂)症狀:腹痛、頭痛、發汗、口渴、腹瀉、怕冷、四肢冰冷、無法安睡,這種情況稱作絞腸砂,或是腸鳴腹響。 可取用:委中穴(雙側)、膻中穴(單側)、百會穴(單側)、丹田穴(單側)、大敦穴(雙側)、竅陰穴(雙側)、十宣穴(十指尖)。

以上所列舉的八種病症,用這些穴位治療,效果都非常快速。但臨場診斷時,應先取主要治療的穴位,再根據伴隨症狀取用其他穴位。可以用針刺或艾灸,關鍵在於施治者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不可只拘泥於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