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十三方考
《外科十三方考》是一部在中醫外科學領域佔有重要地位的著作,其問世歷程頗具傳奇色彩。溯其源頭,本書實為對一部約成書於明代、名為《外科十三方》的古籍進行整理、校勘與闡釋後的成果。《外科十三方》原書據稱由一位姓張的民間佚名醫生所撰,內容精簡,僅記述了治療外科疾病的十三個有效方劑。這部原著因其被視為珍秘之術,在漫長的歲月裡並未經由正式刊刻廣傳,而是主要依賴師徒之間口耳相傳、手抄流布,形成了多種不同的傳本。這種特殊的傳承方式,既凸顯了其在民間的實用價值與療效,也造成了版本上的差異與流失的風險。
直到1950年代,張覺人先生根據他所搜集到的多種抄本,進行了深入的校勘考證工作。他不僅梳理了原書的文字與內容,更結合自身的豐富臨床經驗,將個人的心得體會及一些驗方附入其中,最終編撰成這部《外科十三方考》。這部經過整理和增補的著作,於1955年由上海衛生出版社印行(修訂本),這也標誌著《外科十三方》這份珍貴的民間外科醫學遺產,首次以較為系統和公開的形式呈現在世人面前,打破了長期以來秘傳不刊的狀態,使其得以廣泛流傳和研究。
從書名「考」字即可見,張覺人先生的工作不僅是簡單的彙集,更帶有研究和考證的性質。他試圖還原《外科十三方》的原貌,並在此基礎上加以發揮。書中開篇的〈囑言〉,便透露出原書作者將此術視為「至藥」,「非南面王不易也」,並囑咐子孫世代遵守,足見其價值不菲及秘傳的原因。〈囑言〉中引述黃承昊《折肱漫錄》及《醫藥編》的記載,提及「外科十三方」與「仙方活命飲」、「托裡敗毒散」等名方並列,以及金蚣丸的應用,間接證明了《外科十三方》在明代或更早已有流傳及應用,而非始於清代,這為其歷史淵源提供了佐證。這篇〈囑言〉也揭示了外科病變的複雜性:「變應萬千」、「呈象頗不一致」,以及延誤治療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成繭、不收口等),從而引出「四味異藥、十三奇方」在應對這些困難病症時的獨特作用,為全書內容奠定了一層神秘而高效的基調。
雖然名為「十三方」,但《外科十三方考》的內容遠不止於列舉方劑。根據書介及提供的章節內容,本書包含對外科疾病,尤其是癰疽、瘡癤等常見病症的全面論述,涵蓋了診斷、治療和預防等方面。書中內容簡要精煉,但重點突出,體現了中醫外科辨證論治的思維模式。
在診斷方面,書中雖然提及了中醫傳統的望、聞、問、切四診,但在提供的〈癰疽總論〉及相關歌訣和歌解中,對於「望診」的闡述尤為細緻和重要。通過觀察患部的色澤(紅、白、灰白、黯、紫黑)、形態(高大、低塌、平伏、粟大、疙瘩、漫腫、根束、盤清、如弓、塌陷)、熱度(焮熱、不燒不熱)、疼痛(甚痛、微痛、不痛、木硬不痛)、膿液(有膿、無膿、膿稀、臭穢)、以及患者的整體狀況(面色、舌苔、脈象在總論中提及,而歌訣中更強調聲音、精神、飲食、二便、畏寒熱、口渴等),來判斷病情的陰陽屬性、虛實寒熱,並預測預後(善惡)。這種對局部病灶及全身症狀的細微觀察與歸類,是中醫外科診斷的精髓所在。書中特別強調「凡業醫者,不可徒從表裡、寒熱而辨陰陽,以貽害於人」,提示診斷的複雜性與精準辨析陰陽的重要性。
在對癰疽的病因認識上,《外科十三方考》繼承並發展了中醫經典理論。書中明確指出癰疽「本由心經而發」,源於「實火動」,並將其歸納為內因、外因、不內外因三大類。內因包括心、肝、脾、肺、腎及心包絡等臟腑的病變,或因寒熱導致氣血凝滯,或因膏粱厚味積聚生毒;外因則指感受風、暑、濕、燥、寒六淫及八風侵襲;不內外因則涵蓋飲食不節、起居不慎、過勞、外傷等生活習慣及外界因素對臟腑及氣血的影響。這種全面的病因觀,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核心思想,認識到外科疾病的發生不僅與局部受邪有關,更與人體內部的臟腑功能、氣血運行狀態密切相連。
書中對癰與疽、瘍與癤的區分,以及對癰疽陽症、陰症、半陰半陽症的詳細描述與辨析,構成了其理論體系的重要部分。
- 癰:發於血脈之間,屬陽,表現為初起焮腫、色赤、疼痛劇烈、根部束縛、腫勢高起(如弓),一般易於潰爛、容易癒合,視為順症。
- 疽:發於筋骨之內,屬陰,表現為初起時較小(如粟大)、顏色黯淡、不紅不熱、局部木硬不痛、腫勢不高甚至塌陷、根部平大,通常難以潰爛、難以癒合,視為逆症。
- 瘍毒:發於皮裡肉外。
- 瘡癤:發於皮膚表層。 這種層次分明、陰陽相對的分類方法,是中醫外科辨識病變深淺、判斷預後的重要依據。書中通過《癰疽陽症歌》、《癰疽陰症歌》、《陰陽相半歌》及其解釋,生動細緻地描繪了各種類型的臨床表現和發展趨勢,為臨床醫生提供了明確的辨證指引。特別是「半陰半陽」一症,被視為「險症」,其特點是腫而不高、痛熱不甚,介於陰陽之間,預後較難確定,需要醫者具備更高的辨識能力和應變能力。
預後判斷在本書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通過「五善」與「七惡」來衡量。儘管提供的文本中未列出完整的五善和七惡,但歌訣與歌解中反覆強調其重要性,並指出「見三善者必生,見四惡者必死」,這是一個非常明確且強調生死界線的判斷準則。五善通常指病情向好的方面發展的跡象,如精神振奮、聲音洪亮、飲食知味、二便調和、瘡形變化良性等;七惡則指病情惡化的徵兆,如精神萎靡、語聲低微、瘡色惡變、飲食不進、二便失調、或出現其他危險症狀。這種通過觀察細節來判斷整體趨勢和預後的思想,是中醫臨床經驗的結晶,對於外科急重症的處理具有實質性的指導意義。
在治療原則上,《外科十三方考》強調根據診斷結果精準施治。雖然具體的「十三方」及張覺人增補的驗方內容未在提供的文本中展示,但從《總論歌解》中「宜溫者則溫之,宜涼者則涼之,宜補則補,宜汗則汗,宜攻則攻」的論述可以看出,本書的治療策略是多元且靈活的,絕非簡單的「一方治一病」。它遵循中醫「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的基本原則,並將「汗法」也納入外科治療考量,這可能與某些外科疾病伴隨表證有關,或者通過汗法幫助排毒。結合書介提及的內服、外用、手術等方法,可以推測《外科十三方考》是一部集內外治法於一體的外科專著。內服方劑用於調整臟腑功能、氣血狀態,從整體上祛邪扶正;外用藥物(外敷、藥膏等)直接作用於病灶,以消腫、拔毒、生肌、斂瘡;而手術(如切開排膿、切除病變組織)則是必要的物理手段,與藥物治療相互配合。
書中將「善治癰疽」與「善治傷寒」相提並論,認為能精準辨識癰疽的表裡、陰陽、虛實、寒熱,便能觸類旁通,治療諸多雜症和瘡瘍。這不僅拔高了外科在醫學體系中的地位,也強調了辨證論治這一核心能力在中醫各科的普適性與重要性。這句話反映了作者對外科辨證複雜性的深刻認識,以及掌握外科辨證論治對於提升整體醫術水平的價值。
總之,《外科十三方考》作為《外科十三方》的修訂和發揚版本,不僅保存了一份寶貴的明代民間外科經驗,更在張覺人先生的整理和增補下,成為一部理論與實踐結合較好的中醫外科學著作。它以癰疽為主要論述對象,系統闡述了其病因、病機、分類、診斷要點(特別是陰陽辨證與善惡預後)及治療原則。書中對病變細緻入微的觀察、對陰陽屬性的精準劃分、對預後判斷的高度重視,以及靈活多樣的治療思路,都體現了中醫外科辨證論治的特色與優勢。1955年的印行,使得這部原本秘而不宣的著作得以廣傳,對後世中醫外科學的教學、研究和臨床實踐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醫外科經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