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覺人編

《外科十三方考》~ 下編 (2)

回本書目錄

下編 (2)

1. 瘰癧

瘰癧為瘍科中最難治之一種頑固症候,其症之成也,往往三五成群,牽藤成串,故有癧串之稱,亦有竄胸竄脅者,種種現象不一而足,潰後則膿水常流,終歲窮年,纏綿不愈,名雖有五,治法則一。在初起時可用紫背天葵草服之,或以紫花地丁草服之,間有愈者,如不愈而反擴大時,則當以順氣行痰、開鬱軟堅之方(順氣消痰飲)主之,方如次:

石燕(一對入鍋炭火煆紅醋淬七次為末),陳皮,半夏,茯苓(各五錢),廣香(三錢),海藻,海帶,昆布(各一兩),檳榔(五錢),防風(三錢),川芎,枳實,白芷,夏枯草(各五錢),黃連,黃芩,梔子(各一錢),赤芍,桔梗(各三錢)

或水煎服,或成丸服均可,或兼服金蚣丸更妙。

如系男子,則加入知母、黃柏各八分;如系女子,則加入當歸、地黃、川芎、白芍各八分。如有孕者,則忌金蚣丸,恐其傷胎。

此方久服之後,消散者有之;如不消時,則有落核一法,內服中九丸兼金蚣丸,如未穿頸者,以化肉膏貼於頭上,俟肉變黑色而不疼痛時,用針剝開一孔,插入藥線,一日一插,至七日後,核必自行落出(凡上藥線,當以雞蛋油搽於孔部,以減少其疼痛,然後以解毒膏掩蓋之)。用熏洗湯洗淨汙濁後,用加味天然散加細藥,生肌平口,須忌發物,免礙藥效。

加味天然散乳香,沒藥,兒茶,血竭(各一錢),赤石脂(三錢),海螵蛸(三錢),冰片(一分)

如系冬月則加龍骨、象皮各三錢。

上共研細末,加入天然散中用之,約一月久可愈。

大藥方(能消百毒,去腐爛,即藥線方)

白砒(三錢),明礬(七錢)

先將礬末鋪入鍋內,次將砒放在礬中心,滴清油五、六滴,候煙消盡,取出聽用。如瘡口爛大時,用清油、白蠟煎溶,入大藥在內,以油紙敷貼。

小藥方(能縮血,干膿水)

蚊蛤一個,開一口,灌入明礬末於內,用皮紙封固,火中燒至內部呈黑色時,取起研為細末,入生肌散用。

脫繭風涼膏(上大藥後,以此方潤繭,其核自落)

煮雞蛋五個,去白留黃,同麻油久煎去渣,傾入碗內,加雄黃五錢為末,入油內攪勻,敷搽患處。

白話文:

瘰癧是一種頑固的皮膚病,難以治療。此病常成群出現,如同藤蔓般串聯,故稱「癧串」,甚至蔓延至胸脅。潰爛後膿水常年流淌,難以痊癒。雖然名稱多樣,但治療方法相同。

初期可用紫背天葵或紫花地丁服用,部分患者可痊癒。若病情加重擴散,則需使用疏通氣機、化痰散結的藥方(順氣消痰飲)。藥方如下:

石燕(炮製:將一對石燕在炭火上燒紅,用醋淬七次,研成粉末)、陳皮、半夏、茯苓(各五錢)、廣香(三錢)、海藻、海帶、昆布(各一兩)、檳榔(五錢)、防風(三錢)、川芎、枳實、白芷、夏枯草(各五錢)、黃連、黃芩、梔子(各一錢)、赤芍、桔梗(各三錢)。

藥物可水煎服或製成丸劑服用,也可同時服用金蚣丸效果更佳。

男性患者需加入知母、黃柏各八分;女性患者需加入當歸、地黃、川芎、白芍各八分;孕婦忌服金蚣丸,以免傷胎。

長期服用此方後,部分患者腫塊會消散。若未消散,可採用落核法:內服中九丸和金蚣丸,若腫塊未穿透皮膚,則用化肉膏貼於患處,待腫塊變黑且不痛時,用針刺一小孔,每日穿入藥線,七日後腫塊會自行脫落(穿藥線前,應以雞蛋油塗抹孔部以減輕疼痛,再用解毒膏覆蓋)。清洗乾淨後,使用加味天然散(生肌平口),忌食發物,以免影響藥效。

加味天然散組成:乳香、沒藥、兒茶、血竭(各一錢)、赤石脂(三錢)、海螵蛸(三錢)、冰片(一分)。冬季需加龍骨、象皮各三錢。將所有藥物研磨成細粉,加入天然散中使用,約一個月可痊癒。

大藥方(能消腫解毒,去除腐肉,即藥線方):

白砒(三錢)、明礬(七錢)。將明礬粉鋪於鍋內,將白砒放在中間,滴入清油五、六滴,待煙消盡後取出使用。若瘡口潰爛嚴重,可用清油、白蠟煎溶,加入大藥,用油紙敷貼。

小藥方(能止血,乾燥膿水):

取蚊蛤一個,在其開口處灌入明礬粉末,用紙封好,用火燒至內部呈黑色,研磨成細粉,加入生肌散使用。

脫繭風涼膏(使用大藥後,用此藥潤澤腫塊,使其自行脫落):

煮雞蛋五個,取蛋黃,與麻油同煎去渣,倒入碗中,加入雄黃粉末(五錢)攪拌均勻,敷於患處。

2. 痰核

痰核者其核亦成串,三、五不等,多生於左右二頰下,或左右二頦,有氣、血、風、痰、酒之五種,名雖有五,而其根則一,惟治法當分別虛實,不可籠統。男子在未患痰核之先,原患火症者,則為火盛生痰;婦人在未患痰核之先,先患火症,如子午潮燒,體質虛弱,而後生痰核者(即腺癆),可照瘰癧方法治之,以落其核。惜乎十有九皆不可治,事前當使病家知道,免致醫治不愈時,召來譭譽。

其治療法與瘰癧同,服中九丸,貼解毒膏,落核之後,亦以熏洗湯洗之,再用加味天然散收功。

凡寒痰凝結者,最忌貼涼膏,服涼藥,治法服中九丸或陽和湯為妙。

白話文:

痰核指的是一串串的腫塊,數量從三到五個不等,大多長在左右兩邊的腮幫子下,或左右兩邊的下巴上。 痰核的成因包含氣、血、風、痰、酒五種因素,雖然名稱很多,但根本原因都是一樣的,只是治療方法需根據虛實情況區分,不能一概而論。男性在患痰核之前,如果原本有火症,就是火氣旺盛導致痰核產生;女性在患痰核之前,如果有火症,例如子午潮熱,體質虛弱,之後才出現痰核(也就是淋巴結核),可以參考治療瘰癧的方法,讓腫塊消散。可惜的是,十個病人中幾乎都治不好,治療前應先讓病人家屬知道,避免治療無效時招致批評。

治療方法與瘰癧相同,服用中九丸,貼解毒膏,腫塊消散後,再用熏洗藥水清洗,最後再用加味天然散來鞏固療效。

凡是寒痰凝結引起的痰核,最忌諱貼涼膏或服用涼藥,最好的治療方法是服用中九丸或陽和湯。

3. 鬢疔

鬢疔生於太陽下,左右形一樣,頭尖如癤,堅硬如石,起初頂上如粟米大,起白泡,或癢或痛,色紅者吉,紫黑者凶,治法內服中九丸,兼服千金內托散(即十宣散)。方如下:

川芎,當歸,生地(各八分),赤芍,白芷,防風(各三錢),黃耆(一錢),梔子,連翹,荊芥,白朮,黃芩(各八分),茯苓,銀花,人參,甘草(各三分)

上煎服。有膿者可治,無膿者難治,故可以預決生死。

外治法:或貼麻涼膏,或塗太歲墨以止其痛,兼用熏洗湯洗之,俟六、七日後,紅色或烏色回弦,起白漿泡產膿,頭頂上不硬而棉軟,飲食如常者,是為可治之症。若痛不止,烏黑如前,又不成膿者,其症危矣。當辨五善、七惡,以決生死存亡;如成膿之症,已經潰爛化膿者,可以清油、黃蠟、隔紙膏等貼之:

隔紙膏方

乳香,沒藥,血竭(各一錢),輕粉(二錢),銀硃(二錢),鉛粉(三錢),硃砂(二錢),冰片(一分),石鐘乳(三錢煆過)

上共為末,用清油四兩,黃蠟四兩,入鍋熔化取起,瓷碗貯之,候冷定,入藥在內攪勻,以棉紙攤膏,貼於患處,一日兩換。貼去腐肉後,視其肉色如石榴尖樣時,用熏洗湯洗淨,貼解毒膏,摻加味天然散,生肌、平口。

白話文:

鬢角長出的疔瘡,位於太陽穴附近,左右對稱,形狀尖銳像癰疽,堅硬如石。初期頂端像小米粒大小,會起白色水泡,或癢或痛,顏色發紅是好的徵兆,紫黑色則預後不良。治療方法:內服中九丸,並服用千金內托散(即十宣散)。藥方如下:

川芎、當歸、生地黃(各八分),赤芍藥、白芷、防風(各三錢),黃耆(一錢),梔子、連翹、荊芥、白朮、黃芩(各八分),茯苓、金銀花、人參、甘草(各三分),煎水服用。

若已化膿則可治療,未化膿則難治,因此可以預測疾病的生死。

外治方法:可以貼敷麻黃膏,或塗抹太歲墨止痛,並用熏洗藥水清洗患處。六七天后,如果顏色由紅轉黑或黑轉紅,出現白色膿泡並化膿,頂端不再堅硬而是柔軟,飲食正常,則表示病情可治。如果持續疼痛,顏色仍然烏黑,且不化膿,則病情危急。需根據五善七惡(判斷病情輕重的標準,文中未詳述)來判斷生死。如果已經化膿潰爛,可以用清油、黃蠟、隔紙膏等貼敷:

隔紙膏藥方:

乳香、沒藥、血竭(各一錢),輕粉(二錢),銀朱(二錢),鉛粉(三錢),硃砂(二錢),冰片(一分),石鐘乳(三錢,經煅燒處理),研磨成粉末。用清油四兩、黃蠟四兩,加熱融化後,倒入瓷碗,待冷卻凝固後,加入藥粉拌勻,用棉紙攤開藥膏貼敷患處,一天換兩次。待腐肉脫落後,如果肉色像石榴籽一樣,則用熏洗藥水清洗乾淨,再貼敷解毒膏,並撒上加味天然散,促進傷口癒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