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覺人編

《外科十三方考》~ 囑言

回本書目錄

囑言

1. 囑言

夫人之一身,血脈貫通,似河海周流而無絲毫阻滯,設一旦有邪毒竄入五臟、六腑,或風濕中入皮膚肌腠之間,便血脈不行,而患斯作矣。但毒之所發,變應萬千,有中於臟者,有中於腑者,有中於陽分、陰分、氣分、血分者,種種原因,不一而足。發於陽者,則紅腫高大而痛甚,發於陰者,則低塌平伏以灰白,或則日輕夜重,或則晝重夜輕,其呈象頗不一致。

症之初起,以草藥愈者有之,而久治不效者亦有之,遷延日久,遂有成繭及不收口之諸般壞象矣。吾門在此萬般困難、諸醫束手時,而有四味異藥、十三奇方以濟之,此種困難遂迎刃而解,醫盡世間奇症,從未輕授外人,得之者可坐獲厚利,救濟群生,此中至藥,雖南面王不易也,吾子孫當世代遵守,是所至囑!

又據黃承昊折肱漫錄第七卷,腫毒條有云:「凡患毒者,多服十三方及仙方活命飲以敗毒,但老弱之人不能堪此,故薛立齋以托裡敗毒散易之。」又醫藥編有云:「一人患瘧,久不愈,以金蚣丸投之,瘧止」云云。黃氏為明季萬曆丙辰進士,折肱漫錄成於崇禎乙亥,是外科十三方之來,當不始自清代矣。

白話文:

囑言

人體的血脈如同江河大海般貫通循環,若無阻礙。但若一旦有邪毒入侵五臟六腑,或風濕侵犯皮膚肌肉之間,就會導致血脈不通,而生病。邪毒發作的表現變化多端,有的侵犯臟腑,有的侵犯陽分、陰分、氣分、血分,原因複雜多樣。發作在陽分者,則紅腫高大且疼痛劇烈;發作在陰分者,則腫塊低平,顏色灰白。病情輕重也各有不同,有的白天輕晚上重,有的白天重晚上輕,症狀表現很不一致。

疾病初期,有些可以用草藥治癒,但有些久治不愈,時間久了,還會形成潰瘍或久治不癒等嚴重後果。我這裡掌握著治療此類疑難雜症的四味奇藥和十三個奇方,能解決其他醫生束手無策的棘手問題,治愈世間罕見的奇症。這些藥方從未輕易傳授給外人,得到它們的人可以獲得巨大的利益,救濟眾多百姓。這些珍貴的藥方,即使是國君也很難得到,我的子孫後代應世代遵守,謹記於心!

此外,《黃承昊折肱漫錄》第七卷中關於腫毒的記載也提到:治療腫毒,多用十三方和仙方活命飲來解毒,但體弱年老的人承受不了,所以薛立齋用托裡敗毒散替代。另外,《醫藥編》中記載:「一人患瘧疾,久治不愈,服用金蚣丸後,瘧疾痊癒。」黃承昊是明朝萬曆丙辰科進士,《折肱漫錄》完成於崇禎乙亥年,可見這外科十三方出現的時間,應當早於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