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覺人編

《外科十三方考》~ 中編 (1)

回本書目錄

中編 (1)

1. 中編

2. 處方篇

十三方中最神秘而令人難索解者,厥為首方中之「中九丸」,十人十樣,使人莫名所以,尤以三打靈藥為特甚,銀翠次之,金丹、石青,則所差尚屬無多。今特先將四味異藥之製法詳述於前,以中九丸配合法殿之於後,然後再及其他之十二靈方,以成其全。

白話文:

[處方篇]

十三個方劑中最神秘、最難理解的,就是第一個方劑中的「中九丸」。十個人會有十種不同的解釋,讓人摸不著頭腦,尤其「三打靈藥」更是如此,其次是「銀翠」,至於「金丹」、「石青」,差異就相對小一些了。現在先詳細說明這四種特殊藥物的製作方法,然後再講解中九丸與法殿的配合方法,最後再說明其他的十二個靈方,使之完整。

3. 鍋烈製法

(即三打靈藥)

(處方),水銀(一兩),白礬(一兩微煆去水分),火硝(一兩焙去水分),食鹽(一兩,焙乾),硃砂(五錢),皂礬(一兩)

(製法)(1)先將白礬、火硝、食鹽、皂礬硃砂共研極細,再加水銀又研,直研至不見水銀星珠時為止,分作三份備用。

(2)以一份堆於小鐵鍋內,上以大碗覆之,隨以醋調熟石膏粉,將碗同鍋連接處塗封嚴密,勿使泄氣。

(3)以炒乾黃土(即黃土之炒去濕氣者,用赤石脂更好)或極細河砂,將碗掩住,但須露出碗底,並以鐵圈重物套壓碗底,不使移動,碗底置浸濕棉花一團,外以大鐵釘三隻(或用火盆上燉食物的鐵三腳架,更妙),插於地面土中,將鍋安置釘上,約離地高七指許。

(4)以微火烤胎,焚香計之,俟一炷香盡,再以文火升煉,俟第二炷香盡時,又以武火(即烈火,以焰離鍋底約二指許為度)升煉,俟三炷香盡時,察看碗底棉花是否由濕而干,更由干而成黃黑色,如已成黃黑色,即離火待冷。

(5)將已冷丹鍋,輕輕除去黃土、石膏,揭開丹碗,靈藥即升碗上,色白者嫩,色紫者老,色紅者恰到好處是上品(如碗上有水銀星珠,是武火用早,水銀首先飛上,不可使用),此為一轉,又名一打。

(6)取第二份藥末同一轉掃下丹藥調勻,合為一處,如前升煉三炷香,冷定取藥,是為二轉靈藥。

(7)取第三份藥末同二轉靈藥調勻,合為一處,如前升煉三炷香,冷定取藥,是為三轉,三轉已畢,所得之藥即為三打靈藥,亦名「鍋烈」。藥經三打,則水銀之本性死絕,服食遂無流弊。丹底可搽諸瘡,功能止癢定痛,長肉生肌,不可棄去。

白話文:

鍋烈製法(即三打靈藥)

配方:水銀一兩,白礬一兩(微火焙乾去水分),火硝一兩(焙乾去水分),食鹽一兩(焙乾),硃砂五錢,皂礬一兩。

製法:

  1. 將白礬、火硝、食鹽、皂礬、硃砂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再加入水銀繼續研磨,直到完全看不到水銀顆粒為止,然後將藥粉分成三份備用。

  2. 取一份藥粉放入小鐵鍋中,上面蓋上一個大碗,用醋調和熟石膏粉,將碗與鍋的連接處密封好,防止漏氣。

  3. 用炒乾的黃土(或赤石脂更好)或極細的河砂將碗埋住,只露出碗底。用鐵圈壓住碗底,防止移動。在碗底放一團浸濕的棉花,外面用三個大鐵釘(或用火盆上燉食物的鐵三腳架更好)插進地面,將鍋放在鐵釘上,離地約七指高。

  4. 用微火加熱,焚香計時,一炷香燒完後,改用文火加熱,第二炷香燒完後,再改用武火(猛火,火焰離鍋底約二指寬)加熱,第三炷香燒完後,觀察碗底棉花是否由濕變干,再由干變為黃黑色。如果變為黃黑色,就停止加熱,待其冷卻。

  5. 待冷卻後,小心清除黃土和石膏,揭開碗,靈藥就在碗底,顏色白的較嫩,顏色紫的較老,顏色紅的最佳(如果碗底有水銀顆粒,表示武火用的時間太早,水銀先飛上來了,這樣的藥不能使用)。這一次稱為一轉,也叫一打。

  6. 取第二份藥粉與第一次煉製得到的藥混合均勻,按照之前的步驟再升煉三炷香,冷卻後取出藥物,這稱為二轉靈藥。

  7. 取第三份藥粉與第二次煉製得到的藥混合均勻,按照之前的步驟再升煉三炷香,冷卻後取出藥物,這稱為三轉。三轉完成後,所得藥物即為三打靈藥,也叫「鍋烈」。經過三次煉製,水銀的毒性就被消除了,服用後就不會有副作用。煉藥剩下的藥渣可以塗抹瘡瘍,止癢止痛,促進肉芽生長,不要丟棄。

4. 金丹製法

(亦名鍋丹)

(處方),倭鉛(三錢),漳丹(二兩)

(製法):(1)將鉛放入傾銀罐內(即耐火黏土罐,昔日熔銀時常用此罐),置於火上熔化之。

(2)將漳丹徐徐撒於已熔鉛上,藉重鉛氣熏蒸,並於黃丹中間攪一凹處,俟蒸至凹處發現黑色,四周兼現黃色時,是即合度之證(大約一炷香時即可蒸透),冷定,去鉛取丹,是即金丹,亦名「鍋丹」。

白話文:

金丹製法

(又名鍋丹)

配方:倭鉛(三錢),漳丹(二兩)

製法:1. 將倭鉛放入耐火黏土罐中,加熱熔化。

  1. 將漳丹慢慢地灑在熔化的鉛上,利用鉛的蒸汽熏蒸漳丹。在漳丹中間挖個小凹處,等到凹處出現黑色,四周呈現黃色時,就表示煉製完成(大約一炷香的時間)。冷卻後,去除鉛,剩下的就是金丹,也稱為「鍋丹」。

5. 石青製法

(處方),白砒(二兩),硫黃(四兩)

(製法)(1)將砒、硫共研細末,投入傾銀罐內,上覆鐵板一塊,以鐵絲縛緊,再用鹽泥將罐全體封固(或以醋調石膏亦可),俟干聽用。

(2)將已干丹罐放木炭火中燒之,揣度罐中藥已熔化(約香三炷),乃取出待冷,剝除泥殼,揭去鐵板(手勢應輕,勿使蓋上所升之藥落下),升於蓋上而色如黃芽者為煙硫,沉於罐底而色帶暗綠者為石青,將此暗綠色物取出研細備用。二物雖然同出一本,性卻截然不同,蓋煙硫有毒而石青無毒也。

白話文:

石青製法

將二兩白砒和四兩硫黃研磨成細粉,放入銀罐中,上面蓋一塊鐵板,用鐵絲捆緊,再用鹽泥將整個罐子封好(也可以用醋調和石膏封固)。待其乾燥後備用。

將封好的罐子放在木炭火上加熱,估計罐內的藥材熔化後(大約燃燒三炷香的時間),取出放涼,去除泥殼和鐵板(動作要輕,避免蓋上的藥材掉落)。蓋子上的黃色物質是煙硫,罐底暗綠色的物質是石青。將這種暗綠色的石青取出研磨成細粉備用。雖然煙硫和石青都是從同一種原料製成,但它們的性質卻完全不同,煙硫有毒,而石青則無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