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覺人編

《外科十三方考》~ 下編 (3)

回本書目錄

下編 (3)

1. 鬢疽

鬢疽者生在鬢毛之間,形同癤子,其癢非常,大者為癰,小者為疽,遠年不收口者為漏。其患之來也,因人素好厚味,屢受熱症,故成此毒。其治法與鬢疔同,初起時以太歲墨搽之,先服金蚣丸,後服中九丸及十宣散,外用熏洗、生肌、平口法,只要成膿,無不愈者。

白話文:

鬢疽長在鬢角的毛髮之間,形狀像癤子,奇癢無比,大的稱為癰,小的稱為疽,多年不癒合的稱為漏。這種疾病的產生,是因為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味,又經常遭受熱症的侵襲,所以才會形成這種毒瘡。治療方法與鬢疔相同,初期可用太歲墨塗抹,先服用金蚣丸,再服用中九丸及十宣散,外用熏洗、生肌、平口等方法治療。只要能夠使膿液排出,就一定能痊癒。

2. 嘴疔(似指唇疔而言)

嘴疔者生嘴上,初起時可用艾火灸之,癢者須灸至痛,痛者須灸至癢。其治法與鬢疔同,敷搽、貼熏、服藥,無有不愈者。

白話文:

唇瘡生在嘴唇上,初期可以用艾灸治療。如果感覺癢,就要灸到感覺疼痛;如果已經感覺疼痛,就要灸到感覺不痛了,癢起來為止。治療方法和鬢角上的瘡一樣,外敷、貼藥、內服藥物,沒有治不好的。

3. 水疔

水疔不論何部以及四肢,皆可發生,初起時膚上麻癢,手搔之又覺疼痛,其色烏紫如疹,一發如雷,痛不可忍,疹處皮肉破爛出水,未到七日,或七日間爛成深坑,日夜呻吟者,多屬凶多吉少。治法內服中九丸,兼服金蚣丸,外用太歲墨搽之,更以熏洗湯每日熏洗三次,痛則停止。有膿者可治,如無膿而爛至骨者,為不治之症。

白話文:

水疔可能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包括四肢。初期皮膚會發癢,抓撓後疼痛加劇,患處呈現烏紫色的疹子,發作迅速且劇痛難忍。疹子處的皮膚和肌肉會破爛流出水液,若未在七日內或七日內潰爛成深坑,且患者日夜呻吟不止,預後大多不佳。治療方法是內服中九丸和金蚣丸,外用太歲墨塗抹,並每日用熏洗湯熏洗患處三次,疼痛時則停止熏洗。若有膿液則可以治療,但如果沒有膿液卻潰爛到骨頭,則屬於無法治癒的疾病。

4. 耳門癰

耳門癰者瘡生耳內,其症多由積熱而成,一邊硬至耳很,紅腫痛甚,初起用麻涼膏以止其痛,內服中九丸,兼服金蚣丸,以速散其毒,勿使久延釀成大患。此症定然成膿,治法與鬢疽同,內服中九丸,兼千金內托散,至七日後,耳內出膿,如膿久不幹者,須用線末,以綿紙成條,黏惹藥末插入耳內,連插數次,膿干即愈。

白話文:

耳門癰是長在耳朵裡面的瘡瘍,大多是因為體內積熱引起的。患處會硬硬的,一直硬到耳根,又紅又腫,疼痛劇烈。初期可以用麻涼膏止痛,內服中九丸和金蚣丸,以快速消除毒素,避免病情延誤而造成更大的問題。這種病症一定會化膿,治療方法和鬢疽相同,內服中九丸,並服用千金內托散。七天后,耳朵裡就會流出膿液。如果膿液很久都不乾,就需要用線末和棉紙做成條狀,沾上藥末插入耳內,反覆幾次,膿液乾了就好了。

5. 暗門閂症

此病生於喉嚨小舌之上,左右各有一個肉球,塞住喉嚨,致水米不下,眼多有膿,形如爛東瓜狀。治法以竹管一枝,內貯藥線一條,以鐵釬頂住藥線,入肉球內,一日插入藥線一次,連插三日,其球即消,約六、七日間,即可痊愈八九;至喉嚨不痛,能進硬食物時,以天然散生肌、平口,內服中九丸,兼服甘桔消痰飲:

桔梗,豆根(各一錢),梔子,連翹,防風,薄荷,甘草(各五分),黃連(七分),大力子(一錢),赤芍,白芷,川芎(各五分),玄參,麥冬(各七分),淡竹葉(五分,水煎服)

吹藥

熊膽(三分),宮粉(一分),冰片(一分),甘石(一錢),明雄(一錢),硃砂(五分),豆根(一錢)

上共為末吹之,不過半月,即可痊愈,以加味天然散收口:

加味天然散(此與前方不同)

赤石脂,煆龍骨,海螵蛸,冰片,兒茶,乳香,沒藥,血竭

上共為細末,加入天然散中用之,功能生肌、平口。

白話文:

暗門閂症是一種發生在喉嚨小舌頭上方的疾病,喉嚨左右各長出一個肉球,堵塞喉嚨,導致吞嚥困難,眼睛常有膿,形狀像爛掉的冬瓜。治療方法是用一根竹管,裡面放一條藥線,用鐵鉗夾住藥線,插入肉球內,每天插入一次,連續三天,肉球就會消下去。大約六七天就能痊癒八九成;等到喉嚨不痛,可以吃硬食時,就用天然散來促進傷口癒合,並服用中九丸和甘桔消痰飲。

甘桔消痰飲的藥方:桔梗、豆根各一錢,梔子、連翹、防風、薄荷、甘草各五分,黃連七分,大力子一錢,赤芍、白芷、川芎各五分,玄參、麥冬各七分,淡竹葉五分,水煎服用。

吹藥的藥方:熊膽三分,宮粉一分,冰片一分,甘石一錢,明雄一錢,硃砂五分,豆根一錢,磨成粉末吹入患處。

大約半個月就能痊癒,然後再用加味天然散來收口。

加味天然散(與前面提到的天然散不同):赤石脂、煅龍骨、海螵蛸、冰片、兒茶、乳香、沒藥、血竭,磨成細粉,加入天然散一起使用,可以促進傷口癒合。

6. 項下桃

此症生於腮下,結一大核,形如胡桃,若不受熱,善於保重者,其核即軟如棉,若偶有惱怒時,其核即硬大,牽連舌根,頗類重舌,以重舌之方治之,又多不效,故此症必須取核,方有痊愈希望。可照前痰核法落核,內服中九丸兼金蚣丸,其他熏洗、生肌、平口、諸法,皆與痰核相同。

白話文:

腮下長出一個像核桃一樣大的腫塊,如果避免受熱,並且好好保養,腫塊就會軟得像棉花一樣。但如果偶爾生氣,腫塊就會變硬變大,還會牽連到舌根,感覺像舌頭變重了,雖然可以用治療舌頭沉重的方子,但往往沒什麼效果。所以這種病必須把腫塊取掉才有痊愈的希望。可以參考之前治療痰核的方法切除腫塊,內服中九丸和金蚣丸,其他像熏洗、生肌、消腫等方法,都跟治療痰核一樣。

7. 馬刀痰核

此症生於下頦對喉嚨處,形圓如卵、堅硬如石,塞住喉嚨,女人患者甚多,一起惱怒,即腫痛潮熱,約七、八日後,即又如常。醫治之法,以順氣行痰之劑為佳,內服中九丸兼金蚣丸,切戒針灸,不可落核,若微針破,即血出不止,且翻弦而不易收口,慎之。若子午潮熱,又有火症者(防成骨癆),十難一痊。

白話文:

馬刀痰核好發於下巴正對喉嚨的位置,形狀圓潤像雞蛋,堅硬如同石頭,阻塞喉嚨,女性患者較多。患者一旦情緒激動,就會腫痛發熱,大約七、八天後症狀又會自行消退。治療方法以疏通氣血、化解痰飲的藥物為主,內服中九丸和金蚣丸,切忌針灸,避免刺破痰核,因為一旦針刺破損,就會出血不止,而且傷口難以癒合,需格外小心。如果患者出現子午時分發熱,伴隨有熱症(有發展成骨癆的風險),則痊癒的希望渺茫。

8. 乳花

此瘡生於乳頭之上,或左右二旁,是名乳花,亦名乳癰,眼孔之多,與蜂窩相似。治法外用麻涼膏貼之,內服中九丸兼托裡之劑;至七天之後,痛即漸止,四圍破皮,照前法熏洗,生肌、平口,須忌發物,方保無虞。或貼隔紙膏亦佳。

白話文:

乳頭或乳房周圍長出的瘡,稱為乳花,也叫乳癰,瘡口很多,像蜂窩一樣。治療方法是用麻涼膏外敷,內服中九丸等能清熱解毒的藥物。大約七天后,疼痛會逐漸減輕,瘡口四周破皮,之後繼續用之前的藥物熏洗,促進傷口癒合,使瘡口平復。期間要忌口,避免吃容易引起發炎的食物,才能確保痊癒。也可以用隔紙膏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