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十三方考》~ 中編 (8)
中編 (8)
1. 第八方·太歲墨
歌曰:太歲墨中麝香烈,大戟蚊蛤慈菇協,千金二烏糯米調,內可服來外可貼,死牛死馬河肫毒,山嵐瘴氣都消得,磨搽惡毒能止痛,又解砒毒並水厄,咽喉腫痛不得眠,疔瘡搽上湯潑雪。
(處方),山慈菇(一兩),千金子(一兩),大戟(一兩),蚊蛤(二兩去蟲),麝香(一分),川烏(二兩),草烏(二兩)
(製法),上共為細末,以糯米煮糊搗勻,用模型鑄為一錢重墨狀條塊,陰乾備用。(舊例甲子年制者,型上刻甲子二字,乙丑年制者,型上刻乙丑二字,故有太歲之稱)
(用法),每服一錠,病重者,可連服二錠,通利之後,用溫粥補之。凡疔瘡腫毒,口眼歪斜,牙關緊急等症,俱用溫酒磨服,其他一切瘡毒等症,皆用醋磨搽,功難盡述。
白話文:
歌訣說:太歲墨裡麝香氣味濃烈,大戟、蚊蛤、澤瀉互相配合,配以千金子、川烏、草烏及糯米調製,內服外敷皆有效,能治療牛馬中毒、河豚毒、瘴氣等,磨擦塗抹能止痛,還能解砒霜毒和水災引起的疾病。咽喉腫痛睡不著覺,疔瘡塗抹上藥後,如同冰雪般迅速消退。
藥方包含:澤瀉一兩、千金子一兩、大戟一兩、蚊蛤(去除蟲子)二兩、麝香一分、川烏二兩、草烏二兩。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糯米煮成糊狀,充分攪拌均勻,用模具製成每錠一錢重的墨條狀,陰乾備用。(舊例在甲子年製作的,模具上刻上甲子二字,乙丑年製作的,模具上刻上乙丑二字,因此稱為太歲墨)
使用方法:每次服用一錠,病情嚴重者,可以連服兩錠,通便後,用溫粥進補。凡是疔瘡腫毒、口眼歪斜、牙關緊閉等症狀,都用溫酒磨碎服用;其他各種瘡毒,都用醋磨碎塗抹,其功效難以完全描述。
2. 第九方·代針散
歌曰:未潰之毒可代針,巴霜信石各等分,淨雄一分相兌用,癰毒出膿漸漸輕,不問惡毒痰血起,陳醋調敷止痛疼。
(處方),巴霜(一錢),信石(一錢),明雄(一錢)
(製法),共研細末,收瓶備用。
(用法),若遇皮薄瘡癤,不得穿頭而畏刀針者,以陳醋調敷患處,約一日間,瘡頭即自行穿潰,或用黃蠟捻作麥粒大,令其兩頭有光,每服三粒,黃酒沖服,見汗之後,瘡頭即穿。如遇皮厚之瘡,須用鈹針刺開少許,再敷此藥,如未成膿,則此藥不可用,否則等於活剝龜殼。
許璉外科證治全書中有「咬頭膏」方,專治癰瘤膿熟不潰,作用雖與代針散同,其處方則較代針散為王道,因其可減低腐蝕中之痛感也,故摘附其方如次,
俾臨床時多一應付法門。
制乳香,制沒藥,番木鱉,生蓖麻仁,銅綠(各等分)
共為細末,另以不去油巴豆加倍,同藥末搗和成膏,再加白砒一分搗勻,臨用時,以綠豆大一粒放患頂上,用膏藥掩貼之,潰時即行揭下,讓膿汁外出,惟胎前、產後不可貼用。
白話文:
第九方·代針散
歌訣說:還沒潰爛的毒瘡可以用這個藥代替針灸。巴霜、信石各等份,雄黃一份混合使用,癰疽毒瘡膿液排出就會漸漸好轉。不論是多麼嚴重的毒瘡,或是痰血引起的,用陳醋調和敷在患處就能止痛。
處方:巴霜一錢,信石一錢,雄黃一錢。
製法: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收集起來保存備用。
用法:如果遇到皮膚較薄的瘡癤,不敢用刀針治療的,可以用陳醋調和藥粉敷在患處,大約一天時間,瘡頭就會自行潰破。或者,可以用黃蠟搓成麥粒大小,兩端磨光滑,每次服用三粒,用黃酒送服,出汗後,瘡頭就會潰破。如果是皮膚較厚的瘡,需要先用鈹針刺破一點點,再敷上此藥。如果還沒形成膿液,就不能用此藥,否則就像活剝龜殼一樣痛苦。
《許璉外科證治全書》裡有「咬頭膏」的方劑,專門治療癰疽膿液成熟但不潰爛的情況,作用和代針散類似,但處方更勝一籌,因為它能減輕腐蝕時的疼痛感,所以也列在這裡,提供更多治療方法。
咬頭膏處方:制乳香、制沒藥、番木鱉、生蓖麻仁、銅綠(各等份),研磨成細粉;再另取等量不去油的巴豆,加倍用量,與藥粉一起搗成膏狀;再加入白砒一錢拌勻。使用時,取綠豆大小的一粒放在患處的頂端,用膏藥貼敷,潰爛後再揭下,讓膿液排出。但孕期和產後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