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覺人編

《外科十三方考》~ 下編 (12)

回本書目錄

下編 (12)

1. 臁瘡

此瘡生於腳連兒骨,此處骨多肉少,故有窮骨之稱。患症多由風濕而來,初時發硬搔癢,倘偶一不慎,失手搔破時,則出血水,常常不幹,且受風后更奇癢難堪,往往窮年累月,不能治愈,臨症時看其肉色紅活而作痛者易治,如烏黑不痛者難治。內服中九丸及下列之清解劑;若瘡四邊高中間凹者,必有繭骨,宜搽紅升丹,貼隔紙膏。

防風,荊芥,蘇合,黃芩,梔子,連翹,赤芍(各五錢),黃柏,苦參,牛膝,木瓜,銀花,蒼朮,花粉,白芷,木通(各三錢)

上水煎空心服。外用熏洗湯熏洗,後貼隔紙膏,一日一換;若四弦好肉作癢者,以太歲墨搽於弦上,紅腫自退,癢即頓止,此時可用加味天然散以生肌、平口。如瘡不紅活而現烏色,兼出腥水者,宜以除濕追風之劑主之:

赤芍,防風,荊芥,白芷,薄荷,紫蘇,黃芩,黃柏,蒺藜,蒼朮,大黃,銀花,大楓子,蛇床子

上銼片,以上濃醋一大碗,取土罐一隻,入藥在內,煎一炷香時,將桐子葉約百十疋,入醋內泡軟,冷定取貼瘡上,一日一換,至瘡口不癢,瘡弦紅活時,貼膈紙膏,洗熏洗湯,摻天然散,生肌、平口。

白話文:

臁瘡生在腳踝骨附近,此處骨頭多、肉少,所以稱為「窮骨」。此病大多因風濕引起,初期皮膚發硬、奇癢難耐。若不小心抓破,則會流出水液,不易癒合,遇風則更加奇癢難忍,往往多年難愈。治療上,如果患處肉色紅潤、疼痛者較易治癒;如果顏色烏黑、不痛者則較難治療。內服中九丸及以下的清熱解毒藥劑。如果瘡瘍周圍高而中間凹陷,表示可能有骨刺,宜塗抹紅升丹,並貼上隔紙膏。

藥方一:防風、荊芥、蘇合香、黃芩、梔子、連翹、赤芍(各五錢)、黃柏、苦參、牛膝、木瓜、金銀花、蒼朮、花粉、白芷、木通(各三錢),水煎服,空腹服用。外用熏洗藥湯熏洗患處,然後貼上隔紙膏,一日換一次;如果患處周圍皮膚良好但奇癢難耐,可用太歲墨塗抹在患處周圍,紅腫會自行消退,瘙癢也會立即停止,此時可用加味天然散來促進傷口癒合。

如果瘡瘍顏色暗黑、不紅潤,且流出腥臭的液體,則應使用除濕祛風的藥劑:

藥方二:赤芍、防風、荊芥、白芷、薄荷、紫蘇、黃芩、黃柏、蒺藜、蒼朮、大黃、金銀花、大楓子、蛇床子(份量未註明),將藥材切碎,用濃醋一大碗煎煮一炷香的時間。再取桐子葉一百多片泡軟在醋中,冷卻後貼於患處,一日換一次,直到患處不再瘙癢,周圍皮膚紅潤後,再貼隔紙膏,並用藥湯熏洗,撒上天然散,促進傷口癒合。

2. 裙邊瘡

此瘡亦生於連兒骨上,女子生者名裙邊瘡,男子生者名臁瘡,故治法與臁瘡同。

白話文:

這種瘡瘍都長在脛骨上,長在女子身上的稱為裙邊瘡,長在男子身上的稱為臁瘡,所以治療方法與臁瘡相同。

3. 踝花症

此瘡生於踝上,故有是名。治法與前之乳花相同。在初起時,可以蒲公英、野芋頭各三兩,同搗爛,用酒糟和勻,敷於瘡上,乾燥又換,頗有痊愈希望。

白話文:

踝花症是指長在腳踝上的皮膚病,治療方法與之前提到的乳花症相同。初期可以用蒲公英和野芋頭各三兩,搗碎後加酒糟混合,敷在患處,乾了就換新的,這樣有很大的痊癒機會。

4. 蠟燭疳

此瘡生於龜頭之上,初起時發水泡,微癢,繼則皮破出水。初起時用熏洗湯熏洗之,以太歲墨搽之,即可痊愈;如不幸而擴大時,可內服中九丸,外貼隔紙膏,待痛止後,摻加味天然散,至肉轉紅活色時,即可痊愈。若肉不紅而又痛不止者,則以後方熏之:

水銀(一錢),硃砂(一錢),麝香(半分),猩紅(一錢),響錫(一錢)

上將錫先入小鐵鍋中,就炭火上熔化,加水銀攪勻,俟銀成粉,再加百草霜一錢,共眾藥研成細末,分作三份,以安息香三枝浸濕,每枝同藥一份,用棉紙捲成條,共成三條。用時每以一條點燃,熏入鼻中,口含淨水滿口,水熱又換,愈勤愈佳。熏時患者當坐於背風之所,勿使風吹煙亂,不易入鼻;如換水不勤者,必有喉牙疼痛之苦(即惹起口腔發炎),慎之!如此日日熏之,約六、七日即可痊愈。

白話文:

龜頭上長了這種瘡,初期會起水泡,微微發癢,接著皮膚破裂流出水液。初期可用熏洗藥液熏洗,再塗抹太歲墨,就能痊癒;如果不幸惡化擴大,可以內服中九丸,外敷隔紙膏,等到疼痛止住後,再撒上加味天然散,直到患處皮膚恢復紅潤,就能痊癒。如果皮膚沒有變紅,疼痛持續不止,就用以下藥方熏:

水銀、硃砂各一錢,麝香半錢,猩紅、響錫各一錢。先將響錫放入小鐵鍋中,用炭火熔化,加入水銀攪拌均勻,等到水銀變成粉末後,再加入百草霜一錢,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分成三份。取三枝安息香浸濕,每枝與一份藥粉混合,用棉紙捲成條狀,共做成三條。使用時,每次點燃一條,熏入鼻中,口中含滿清水,水變熱就換清水,換水次數越多越好。熏的時候,患者應坐在避風的地方,避免風吹亂煙霧,影響藥煙入鼻;如果換水不勤,必定會引起喉嚨牙齒疼痛(也就是口腔發炎),要特別注意!每天如此熏洗,大約六七天就能痊癒。

5. 下疳

此瘡亦生於龜頭上,或左或者,疼痛非常,患部崩裂,若不早治而爛至陰根時,即十中難獲一痊矣。治法與蠟燭疳同,內服中九丸,洗熏洗湯,摻天然散,生肌、平口。

白話文:

下疳這種瘡瘍,會長在龜頭上,也可能長在陰莖的其他部位,疼痛劇烈,患處會潰爛崩裂。如果不儘早治療,等到爛到陰莖根部時,十個病人中能痊癒的不到一個。治療方法與蠟燭疳相同,內服中九丸,用洗熏洗的藥湯清洗,再敷上天然散,以促進傷口癒合和組織再生。

6. 鬥精瘡

此瘡生於莖中尿管內,莖部腫硬,延至日久,管內排泄白色膿漿,小便刺痛,醫每誤作淋症治之,故屢治無效。其瘡之生也,多因酒色過度,或體弱火旺,忍精不泄,屢積逆精,致成此症。治法內服中九丸,兼服利水之劑:

木通,滑石,瞿麥,萹蓄,車前,炒梔,甘草(各七分),豬苓,澤瀉(各五分),白朮,丑牛(各六分),肉桂(三錢),通草(三錢),燈心引

上水煎空心服。另以熏洗湯濃煎一大碗,候水溫時,將龜頭入罐中浸之,使藥氣通入尿道管內(如照新法,利用水節,將藥水注入尿道中洗之,更妙),然後取後列小藥插入莖中:

五倍子一枚,開一小孔,將明礬末裝入使滿,以碗片一塊掩蓋其孔,外用藥泥包裹,慢火將泥燒乾後,再入炭火中燒之,至泥發裂起煙時取出,冷定去泥,將倍、礬研末,用棉紙捲成條,塗以麵糊,黏惹藥末於條上,陰乾,插入莖中,一日更換二次,不過七、八日,莖中之患即一掃而去,其膿遂亦不生矣。

然後以加味天然散生肌、平口,上天然散時亦如前法,以麵糊紙條黏惹天然散入莖中,使其生肌,但不可犯發物,並內服中九丸以協助之。

又一治法,系以牡蠣一錢,白蓮鬚、丹皮、棗皮、茯苓、芡實各一兩,澤瀉五錢,地黃二兩(脾胃不健者可加白朮一兩,枳實一兩,麥冬一錢),共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兼服中九丸、三香丸,外用下面摻藥:

黃柏一兩,去皮洗淨,以豬膽一枚,將柏皮烘熱,搽豬膽汁,又烘又搽,然後研為細末備用。

白話文:

鬥精瘡是一種發生在尿道內的疾病,患者陰莖腫硬,時間久了,尿道會排出白色膿液,排尿時疼痛。許多醫生誤認為是淋病而治療,所以總是治不好。這種病大多是因為縱慾過度、體虛火旺,或忍精不泄,精液積聚逆流而引起的。

治療方法:內服中九丸,同時服用利尿的藥物:木通、滑石、瞿麥、萹蓄、車前子、炒梔子、甘草(各七分)、豬苓、澤瀉(各五分)、白朮、牛膝(各六分)、肉桂(三錢)、通草(三錢)、燈芯草,用水煎服,空腹服用。另外,用熏洗藥水濃煎一大碗,待水溫後,將龜頭浸泡在藥水中,讓藥氣進入尿道(如果使用現代方法,用注射器將藥水注入尿道清洗更好)。然後,將下面這種藥物插入陰莖:五倍子一個,在上面開個小孔,灌入明礬粉末填滿,用碗片蓋住孔,外面用藥泥包裹,小火烘乾藥泥,再放入炭火中燒,直到泥裂開冒煙時取出,冷卻後去掉藥泥,將五倍子、明礬研成粉末,用棉紙捲成條,塗上麵糊,粘上藥粉,陰乾後插入陰莖,一天換兩次,七、八天就能痊癒,膿液就不會再產生了。

然後,使用加味天然散來促進傷口癒合。使用方法與之前相同,用麵糊和紙條將天然散粘在紙條上,插入陰莖,促進傷口癒合,但要避免食用發物,同時內服中九丸輔助治療。

另一種治療方法是:將牡蠣一錢、白蓮鬚、丹皮、棗皮、茯苓、芡實各一兩、澤瀉五錢、生地黃二兩(脾胃虛弱者可加白朮一兩、枳實一兩、麥冬一錢)研磨成粉,用蜂蜜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七八十丸,同時服用中九丸、三香丸,並外用以下藥物:黃柏一兩,去皮洗淨,用一個豬膽,將黃柏皮烘熱,塗上豬膽汁,反覆烘烤和塗抹,然後研磨成細粉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