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十三方考》~ 下編 (11)
下編 (11)
1. 魚口
此症生於胯間,與便毒相似,惟便毒圓而魚口長,是其不同處,潰後則形同魚口,故有是名。治法亦如便毒,敷服熏貼,生肌、平口。
山甲(三大片炒),歸尾(三錢),大黃(三錢),殭蠶(一錢炒),黑醜(一錢),土木鱉(三個),甘草節(三錢)
上以酒水各一盅,煎至八分時,空心服之,渣再煎服,俟便利四次後,食稀粥以補之。除黃甲串外,九龍丹亦為內消魚口良方,過去重慶某醫曾以此方製成「魚口內消丸」成藥出售,獲利不資,且有不少同道購作診室常用品,其著有療效可知。
九龍丹
木香,乳香(制),沒藥(制),兒茶,血竭(另研),巴豆(去油不去心各等分)
上研末,以生蜜調成一塊,瓷器收貯。臨用時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空腹時熱酒送服。又一本云:丸如綠豆大,每服九丸,故名「九龍丹」。以編者過去經驗,一粒似太少,九粒又嫌過多,大都視患者體質強弱、以三丸至七丸為最適當;但偶爾也有用到九丸的,病勢減退雖快,而患者有下利不休副作用,是不免過分吃苦耳。
又文叔來外科摘錄中之九龍丹方,與此小有不同,專治魚口便毒,懸癰橫痃,初起未成膿者宜服,方為兒茶、血竭、乳香、沒藥、木香、甲珠各一兩,共為末,以歸尾三兩,紅花二兩,酒煎膏,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錢,空心熱酒送服,數服自潰。余意便毒既成,在未化膿時,必須用快刀斬亂麻手段以殺其勢,使不化膿,今將猛烈峻瀉之巴豆除去,似失其制方意義,但用歸尾、紅花煎膏和丸部分,殊屬可取。
編者臨症上常用家傳之「魚口內消丸」治便毒,效力極為確實穩妥,特將其方介紹如次:
黃柏,荊芥,防風,花粉,蟬蛻,蒺藜,木通,槐子,山甲,斑蝥(各等分),蜈蚣,全蠍,黑砂(較前藥分量加倍)
上研末,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熱黃酒送服。
白話文:
魚口是一種長在胯下的疾病,症狀類似便毒,但便毒的患處是圓形的,而魚口則是長條形的,這是它們的主要區別。患處潰爛後,形狀如同魚嘴,因此得名「魚口」。治療方法與便毒相似,主要採用敷藥、內服、熏蒸等方法,以促進傷口癒合和消腫。
藥方一:山甲(三大片,炒)、歸尾(三錢)、大黃(三錢)、殭蠶(一錢,炒)、黑醜(一錢)、土木鱉(三個)、甘草節(三錢)。將以上藥材用等量酒水各一盅煎煮,至八分滿時空腹服用,藥渣再煎煮服用。待大便四次後,食用稀粥來補充營養。
除了上述藥方,九龍丹也是治療魚口的良方。過去重慶一位醫生曾用此方製成「魚口內消丸」出售,療效顯著。
九龍丹藥方:木香、乳香(制)、沒藥(制)、兒茶、血竭(另研)、巴豆(去油不去心,各等分)。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用蜂蜜調和成丸,用瓷器保存。服用時,取豌豆大小的一丸,空腹用熱酒送服。也有方子說丸藥如綠豆大小,每次服九丸,故名「九龍丹」。根據經驗,一丸藥量可能太少,九丸又可能太多,一般根據患者體質,三到七丸較為適宜。但偶爾也有服用九丸的情況,雖然病情好轉快,但患者會出現腹瀉不止的副作用。
另一本古籍中記載的九龍丹方略有不同,專治魚口和便毒的初期未化膿的症狀。藥方為:兒茶、血竭、乳香、沒藥、木香、甲珠各一兩,研磨成粉,再用歸尾三兩、紅花二兩,以酒煎成膏,和藥粉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錢,空腹熱酒送服,服用幾次後便會自行潰爛。作者認為,便毒已形成,在未化膿前,應採取果斷措施控制病情,避免化膿。而此方去除了峻瀉的巴豆,似乎失去了原方的意義,但使用歸尾、紅花煎膏和丸的部分,還是值得借鑑的。
作者常用家傳的「魚口內消丸」治療便毒,療效可靠,現將方子介紹如下:
黃柏、荊芥、防風、花粉、蟬蛻、蒺藜、木通、槐子、山甲、斑蝥(各等分)、蜈蚣、全蠍、黑砂(分量加倍)。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熱黃酒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