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覺人編

《外科十三方考》~ 下編 (10)

回本書目錄

下編 (10)

1. 乳癌

此症生於乳頭之下,其發生時如豆大,或如棗核,漸漸擴大時可如雞卵,其硬如石,但不紅腫,如受風熱或氣惱時,即紅腫而痛,經六、七日後,又復如常,不可針破,若不慎而針破後,即血出不止,或弦翻不收,病遂危矣。治法在初起一、二年者,服中九丸多次後,則漸漸消化,或用陽和湯送服中九丸亦可。若年久自潰者,則百無一生。

白話文:

乳癌初期腫塊如豆或棗核大小,逐漸增大可至雞蛋大小,堅硬如石,但不紅腫。偶爾因風熱或情緒鬱結而紅腫疼痛,數日後又恢復原狀。切勿針刺,若不慎刺破,則出血不止,甚至傷口難以癒合,病情危急。早期(一、二年內)可服用中九丸多次,使其逐漸消散,或用陽和湯送服中九丸。但若腫塊久病潰爛,則幾乎無治癒可能。

2. 腰疽

此症生於左右腰眼下裙帶處,皮膚色紅,腫硬頭平,痛甚。在初起時可用艾火灸之,痛者灸至癢,癢者灸至痛,毒即可散,縱或不散,為害亦少。治法與乳花同,服中九丸,敷洗熏貼,生肌、平口。

白話文:

腰部腫痛發生在左右腰部下方、靠近裙子邊緣的地方,皮膚發紅、腫脹堅硬,表面平坦,疼痛劇烈。初期可用艾灸治療,疼痛時灸到感覺癢,癢時灸到感覺痛,這樣就能散掉毒氣。即使毒氣沒有完全散掉,危害也會減少。治療方法與乳房腫痛相似,服用中九丸,並配合清洗、熏蒸、貼敷等外治法,以促進傷口癒合、腫塊消退。

3. 上肚角疽

此症生在臍上,約離臍三寸處,皮膚不紅不腫,肉內隆起一塊,按之微痛,醫多誤作痰核治之,或作奔豚氣治之,故皆無效。病之來源,多因酒色過度後,風邪乘虛所致。治法以生薑、火蔥一握,木捶捶爛,入鍋炒熱,敷於患部,冷後又炒又敷,以散其風邪,內服中九丸兼金蚣丸,外敷麻涼膏,或兼服排膿敗毒之劑以攻之:

白朮,茯苓,當歸,川芎,炙耆,人參(各三錢),云風,白芷,黃芩,山梔,連翹,銀花,蜈蚣,殭蠶,全蠍,蟬蛻,大黃,芒硝,甘草,大棗(三枚引)

上水煎空心服,日二次,其毒即可不出皮膚;如成膿或自潰時,其膿即由大便而出,再服蠟礬丸干膿收功:

黃蠟(二兩),明礬(二兩),硃砂(一兩)

先將礬、砂研細,合於一處,將黃蠟入鍋熔化後,方下礬、砂攪勻,乘熱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開水送下,至大便膿盡時收功。

白話文:

上肚角疽是指長在肚臍上方約三寸處的腫塊,皮膚表面沒有紅腫,但內部隆起,按壓時略感疼痛。許多醫生誤以為是痰核或奔豚氣而治療無效。 此病多因縱慾過度,身體虛弱時,風邪入侵所致。治療方法是用生薑和火蔥搗爛後加熱,反覆敷在患處,以驅散風邪。同時內服中九丸和金蚣丸,外敷麻涼膏,或配合具有排膿解毒功效的中藥一起服用。

內服藥方包括:白朮、茯苓、當歸、川芎、炙甘草、人參(各三錢)、白芷、黃芩、山梔、連翹、銀花、蜈蚣、殭蠶、全蠍、蟬蛻、大黃、芒硝、甘草、大棗(三枚)。 水煎服,每日兩次,空腹服用,能防止毒素侵入皮膚。如果腫塊化膿或自行潰爛,膿液會從大便排出。之後再服用蠟礬丸以收斂止血。

蠟礬丸的藥方包括:黃蠟(二兩)、明礬(二兩)、硃砂(一兩)。 先將明礬和硃砂研磨成粉末混合,再將黃蠟熔化後加入混合粉末攪拌均勻,趁熱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用白開水送服,直到大便排出膿液乾淨為止。

4. 下肚角疽

此症生於臍下左右,約離臍三寸處,有硬塊一條,橫過胯眼上下作痛,醫者多誤作奔豚或小腸之氣,故治鮮有效。患此者多由酒色過度後,乘熱臥於當風之處,使氣遏痰不能周流所致,其形狀與上肚角症相似,治法亦同。惟人體虛弱者當兼服三香丸,敷麻涼膏,經六、七日後,皮膚腫起痛甚者,可用化肉膏貼之,至肉黑時,用針撥開,膿即隨手出矣。

若膿不幹者,可用藥線三次,其膿自干;若膿成而不出膚,必然內潰而由小便中出,以燈心湯送中九丸服之,即可痊愈。

白話文:

此病症發生在肚臍下方左右,距離肚臍約三寸的地方,會出現一條硬塊,橫跨胯骨上下,並伴隨疼痛。許多醫生誤以為是奔豚氣或小腸氣,因此治療效果不佳。這種病症大多是因為過度縱慾聲色,之後又冒著熱氣睡在風口處,導致氣血受阻,痰濕停滯不通而引起的。其症狀和上腹部類似病症相似,治療方法也相同。體質虛弱的人,應同時服用三香丸,並敷上麻涼膏。經過六七天后,如果皮膚腫脹疼痛加劇,可用化肉膏貼敷,直到患處皮膚變黑,再用針挑開,膿液就會流出。

如果膿液流不乾,可用藥線引流三次,膿液就會自行乾燥;如果膿液形成卻沒有流出體表,則會向內潰爛,從尿液中排出,此時服用中九丸,以燈心湯送服,即可痊愈。

5. 便毒

此症在胯眼下有結核,初如彈子大,漸擴張大至雞卵狀,不甚痛。初起時服中九丸兼金蚣丸,外貼麻涼膏,即可內消;如不消時,可再以五虎下西川法主之:

蜈蚣,全蠍,殭蠶,蟬蛻,山甲,當歸,赤芍,黃芩,梔子,連翹枳殼,銀花,防風,荊芥,生地,木通,豬苓,二醜,大黃,芒硝,黃連,白芷,甘草

上水煎空心服,日三次,其毒自消。如作膿時,以上肚角疽之排膿劑服之,或在放膿時以化肉膏貼之,至穿頭時洗以熏洗湯,貼以解毒膏;膿盡後,用天然散以平口、生肌,須忌發物。

白話文:

胯下出現腫塊,初期如彈珠大小,逐漸腫大至雞蛋大小,不太疼痛。初期可以服用中九丸和金蚣丸,並外敷麻涼膏,腫塊就能自行消散;如果消不掉,則可以服用「五虎下西川」方劑:蜈蚣、全蠍、殭蠶、蟬蛻、穿山甲、當歸、赤芍、黃芩、梔子、連翹、枳殼、金銀花、防風、荊芥、生地黃、木通、豬苓、二醜、大黃、芒硝、黃連、白芷、甘草,水煎服,空腹服用,一天三次,毒氣自然消散。如果腫塊化膿,則服用治療腹部癰疽的排膿藥物,或在排膿時外敷化肉膏,膿頭形成後用熏洗藥水清洗,再貼上解毒膏;膿液排盡後,使用天然散藥來平復傷口、促進癒合,期間需忌口辛辣刺激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