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覺人編

《外科十三方考》~ 下編 (7)

回本書目錄

下編 (7)

1. 鬢疔

鬢疔生於太陽下,左右形一樣,頭尖如癤,堅硬如石,起初頂上如粟米大,起白泡,或癢或痛,色紅者吉,紫黑者凶,治法內服中九丸,兼服千金內托散(即十宣散)。方如下:

川芎,當歸,生地(各八分),赤芍,白芷,防風(各三錢),黃耆(一錢),梔子,連翹,荊芥,白朮,黃芩(各八分),茯苓,銀花,人參,甘草(各三分)

上煎服。有膿者可治,無膿者難治,故可以預決生死。

外治法:或貼麻涼膏,或塗太歲墨以止其痛,兼用熏洗湯洗之,俟六、七日後,紅色或烏色回弦,起白漿泡產膿,頭頂上不硬而棉軟,飲食如常者,是為可治之症。若痛不止,烏黑如前,又不成膿者,其症危矣。當辨五善、七惡,以決生死存亡;如成膿之症,已經潰爛化膿者,可以清油、黃蠟、隔紙膏等貼之:

隔紙膏方

乳香,沒藥,血竭(各一錢),輕粉(二錢),銀硃(二錢),鉛粉(三錢),硃砂(二錢),冰片(一分),石鐘乳(三錢煆過)

上共為末,用清油四兩,黃蠟四兩,入鍋熔化取起,瓷碗貯之,候冷定,入藥在內攪勻,以棉紙攤膏,貼於患處,一日兩換。貼去腐肉後,視其肉色如石榴尖樣時,用熏洗湯洗淨,貼解毒膏,摻加味天然散,生肌、平口。

白話文:

鬢角長出的疔瘡,位於太陽穴附近,左右對稱,形狀尖銳像癰疽,堅硬如石。初期頂端像小米粒大小,會起白色水泡,或癢或痛,顏色發紅是好的徵兆,紫黑色則預後不良。治療方法:內服中九丸,並服用千金內托散(即十宣散)。藥方如下:

川芎、當歸、生地黃(各八分),赤芍藥、白芷、防風(各三錢),黃耆(一錢),梔子、連翹、荊芥、白朮、黃芩(各八分),茯苓、金銀花、人參、甘草(各三分),煎水服用。

若已化膿則可治療,未化膿則難治,因此可以預測疾病的生死。

外治方法:可以貼敷麻黃膏,或塗抹太歲墨止痛,並用熏洗藥水清洗患處。六七天后,如果顏色由紅轉黑或黑轉紅,出現白色膿泡並化膿,頂端不再堅硬而是柔軟,飲食正常,則表示病情可治。如果持續疼痛,顏色仍然烏黑,且不化膿,則病情危急。需根據五善七惡(判斷病情輕重的標準,文中未詳述)來判斷生死。如果已經化膿潰爛,可以用清油、黃蠟、隔紙膏等貼敷:

隔紙膏藥方:

乳香、沒藥、血竭(各一錢),輕粉(二錢),銀朱(二錢),鉛粉(三錢),硃砂(二錢),冰片(一分),石鐘乳(三錢,經煅燒處理),研磨成粉末。用清油四兩、黃蠟四兩,加熱融化後,倒入瓷碗,待冷卻凝固後,加入藥粉拌勻,用棉紙攤開藥膏貼敷患處,一天換兩次。待腐肉脫落後,如果肉色像石榴籽一樣,則用熏洗藥水清洗乾淨,再貼敷解毒膏,並撒上加味天然散,促進傷口癒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