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十三方考》~ 中編 (4)
中編 (4)
1. 第二方·金蚣丸
吾蜀梁山楊旭東,蜀中醫纂有「驪龍珠」一方,為癰疽總方,專治一切癰疽腫毒,不論已潰未潰,俱能散毒收口,生肌長肉,方名之下標明為「內庭方」,亦即鱗鯉丸、金蚣丸之小有不同者。惟方中蜈蚣系二十一條,將山甲、蜈蚣制好後,每以山甲末一兩,蜈蚣末二錢,配入群藥之中,每丸重一錢五分;全蠍又系用荷葉包炮之,此小異耳。欲知其詳,可覆按原書。
又趙氏串雅編中之「八厘金」,主治癰疽發背,疔腫瘡毒,未成者服之,內消甚效,察其處方藥味,殆亦金蚣丸之加味,故並錄於此,以作他山之助。
番木鱉(水浸去皮油煠枯五錢),蟾酥(二錢),殭蠶(二錢),乳香(二錢),沒藥(二錢),膽礬(一錢),蜈蚣(三錢),山甲(一錢),血竭(一錢),硃砂(三錢),蟬蛻(一錢),川烏(一錢),雄黃(一兩),麝香(五分)
上共研末,於五月五日修合,水泛為丸,如萊菔子大,上部病飽服,下部病飢服,每以八釐,陳酒送下,小兒酌減。
他如趙氏之十寶丹,串雅補之回生丹,青囊秘授之全生丹,外科大成之六軍丸,蓬萊山樵輯方之觀音救苦丹等,皆與金蚣丸如出一轍,原書俱在,未遑盡錄。
蜈蚣、山甲等對腺結核有療效,自宜重用。且此方功能鎮靜神經,如加入麝香,更可治療小兒驚風抽搐。
白話文:
我,四川梁山人楊旭東,參考四川的醫書,裡面有一個叫做「驪龍珠」的藥方,這是治療各種癰疽腫毒的總方,不管是已經潰爛還是還沒潰爛的,都能夠幫助散毒、收口、生肌長肉。這個藥方在名稱下方註明是「內庭方」,也就是說它跟鱗鯉丸、金蚣丸只有一點點不同。主要的差別在於,藥方中蜈蚣的數量是二十一條,將穿山甲、蜈蚣處理好後,每用穿山甲粉末一兩,搭配蜈蚣粉末二錢,加入其他藥材一起製成藥丸,每顆藥丸重一錢五分。另外,全蠍是用荷葉包起來炮製,這也是一個小小的差異。想要知道更詳細的內容,可以去查閱原書。
另外,趙氏《串雅編》中記載的「八厘金」,主要治療癰疽、發背、疔瘡腫毒,在還沒化膿的時候服用,可以達到很好的內消效果。觀察它的藥方組成,大概也是在金蚣丸的基礎上增加一些藥材,所以一併記錄在這裡,希望能給其他人作為參考。
「八厘金」的配方如下:番木鱉(用水浸泡後去皮、油炸至枯黃,五錢)、蟾酥(二錢)、殭蠶(二錢)、乳香(二錢)、沒藥(二錢)、膽礬(一錢)、蜈蚣(三錢)、穿山甲(一錢)、血竭(一錢)、硃砂(三錢)、蟬蛻(一錢)、川烏(一錢)、雄黃(一兩)、麝香(五分)。
將以上藥材全部研磨成粉末,在五月初五這天調製,用水做成丸劑,大小像萊菔子(蘿蔔籽)一樣。如果是上半身部位的疾病,就吃飽飯後服用;如果是下半身部位的疾病,就空腹服用,每次服用八厘,用陳酒送服,小孩的用量要酌情減少。
其他像趙氏的十寶丹、《串雅補》中的回生丹、《青囊秘授》中的全生丹、《外科大成》中的六軍丸、蓬萊山樵輯錄的觀音救苦丹等,都和金蚣丸非常相似。因為原書都有記載,所以就不一一詳細列出了。
蜈蚣、穿山甲等藥材對腺結核有療效,應該多加利用。而且這個藥方有鎮靜神經的功效,如果加入麝香,更可以治療小兒驚風抽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