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

《湯液本草》~ 卷之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

1. 木香

氣熱,味辛、苦,純陽。味厚於氣,陰中陽也。無毒。

《象》云:除肺中滯氣,若治中、下焦氣結滯,須用檳榔為使。

《珍》云:治腹中氣不轉運,和胃氣。

《心》云:散滯氣,調諸氣。

《本草》云:治邪風,闢毒疫瘟鬼,強志,主淋露,療氣劣,肌中偏寒,主氣不足,消毒,瘟瘧蠱毒,行藥之精。

白話文:

《本草綱目》記載:治療邪風、驅除瘟疫鬼怪、增強志氣,還能治療淋病、尿路感染,改善氣色不佳、身體局部寒冷,治療氣血不足,消毒,驅除瘧疾和蠱毒,促進藥物吸收。

《本經》云:主氣劣、氣不足,補也;通壅氣、導一切氣,破也。安胎、健脾胃,補也;除痃癖塊,破也。與本條補破不同,何也?易老以為破氣之劑,不言補也。

白話文:

《本經》中記載:

  • **補的作用:**為主氣虛弱、氣血不足的人補充氣血。

  • **破的作用:**疏通阻塞的氣血,促進全身氣血運行。

  • **補的作用:**安胎、健脾胃。

  • **破的作用:**去除瘕癖塊(身體內部的結塊)。

與本文中提到的「補破」不同,原因何在?

易老認為,破氣的藥物只具有破氣的作用,不具有補的作用。

2. 知母

氣寒,味大辛。苦寒,味厚,陰也,降也。苦,陰中微陽。無毒。

入足陽明經,手太陰、腎經本藥

《象》云:瀉足陽明經火熱,補益腎水膀胱之寒。去皮用。

《心》云:瀉腎中火,苦寒,涼心去熱。

《珍》云:涼腎,腎經本藥,上頸行經,皆須用酒炒。

《本草》云: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療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風汗內疸。多服,令人泄。

白話文:

《本草》中記載:此藥可以治療口渴、發熱、去除邪氣、四肢水腫、利尿、治療虛弱、補充元氣、治療傷寒、長期瘧疾引起的發熱、脅肋下的邪氣、膈胃部的疼痛,以及風寒造成的內部腫脹。服用過多會導致腹瀉。

東垣云:入足陽明、手太陰,味苦,寒潤。治有汗骨蒸,腎經氣勞,瀉心。仲景用此為白虎湯,治不得眠者,煩躁也。煩者,肺也;躁者,腎也。以石膏為君主,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腎之源。緩以甘草、粳米之甘,而使不速下也。經云:胸中有寒者,瓜蒂散吐之。又云:表熱裡寒者,白虎湯主之。

白話文:

東垣說:知母進入胃經和肺經,味道苦,性寒涼滋潤。可以治療盜汗骨熱、腎氣受損、心火旺盛等症狀。仲景使用知母作為白虎湯的主要藥材,用於治療失眠煩躁的患者。煩躁是由肺氣所致;躁動是由腎氣所致。以石膏為君主藥,輔以知母的苦寒之性,以清涼滋潤腎的本源。緩和地加入甘草、粳米的甘味,防止知母藥性過於猛烈。經典中說:胸中寒冷,可以用瓜蒂散來祛除。又說:表熱裡寒的患者,可以服用白虎湯來治療。

瓜蒂、知母味皆苦寒,而治胸中寒及裡寒,何也?答曰:成無己注云:即傷寒寒邪之毒為熱病也。讀者要逆識之,如《論語》言:亂臣十人,書言唯以亂民,其能而亂四方。亂,皆治也,乃治亂者也,故云亂民,亂四方也。仲景所言「寒」之一字,舉其初而言之,熱病在其中矣。

白話文:

瓜蒂和知母都味苦性寒,為什麼能治療胸中寒症和裡寒呢?

回答:

成無己在注釋中說:所謂的傷寒,就是寒邪之毒造成的熱病。讀者需要逆向理解這句話。就像《論語》中說的:「亂臣十人」,書中寫的是「唯以亂民」,意思是他們能亂四方。這裡的「亂」都是指治理,治理亂臣,治理四方之亂。同理,仲景所說的「寒」字,指的是最初的徵兆,而熱病隱藏在其中。

若以「寒」為寒冷之寒,無復用苦寒之劑。兼言白虎證「脈尺寸俱長」,則熱可知矣。

3. 貝母

氣平,微寒,味辛、苦。無毒。

《本草》云: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瘡,風痙。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目眩項直,咳嗽上氣。止煩渴,出汗,安五臟,利骨髓。

白話文:

《本草綱目》記載:

主治傷寒發熱、淋病、邪氣、疝氣、喉嚨腫痛、乳腺不通、外傷、風寒抽筋。

可用於治療腹中硬塊、胸悶腹脹,去除風寒之邪、頭暈頸部僵硬、咳嗽氣喘。

止渴、出汗、安撫內臟,強健骨髓。

仲景:寒實結胸,外無熱證者,三物小陷胸湯主之,白散亦可。以其內有貝母也。別說,貝母能散胸中鬱結之氣,殊有功。

白話文:

張仲景說:寒氣凝結成胸部的腫塊,外表沒有發熱症狀的,用三物小陷胸湯治療,效果很好。白散也可以用,因為裡面含有貝母。另外,貝母有散開胸中鬱結之氣的作用,幫助化痰止咳。

《本草》又云:厚朴白薇為之使,惡桃花,畏秦艽、礜石、莽草,反烏頭

白話文:

《本草》中記載:使用厚朴、白薇作為配伍藥材,不宜和桃花同用,也忌諱與秦艽、礜石、莽草一起使用,同時與烏頭相剋。

海藏祖方,下乳三母散:牡蠣知母、貝母三物為細末,豬蹄湯調下。

白話文:

從古方《海藏》記載的治療乳腺疾病的方劑「下乳三母散」中,取用牡蠣、知母、貝母三味藥,研磨成細末,用豬蹄湯送服。

4. 黃芩

氣寒,味微苦,苦而甘。微寒,味薄氣厚,陽中陰也。陰中微陽,大寒。無毒。

入手太陰經之劑。

《象》云:治肺中濕熱,療上熱,目中赤腫,瘀肉壅盛,必用之藥。泄肺受火邪上逆於膈上。補膀胱之寒不足,乃滋其化源也。

白話文:

《象》經中說:治療肺中濕熱,消除眼睛發熱、發紅腫脹,腫脹瘀血充盈等病症,一定要用此藥。因為肺受火邪上逆膈上,所以要補充膀胱寒氣不足,滋養其化生之源。

《心》云:瀉肺中之火。

潔古云:利胸中氣,消膈上痰。性苦寒,下痢膿血稠黏,腹疼後重,身熱,久不可者。與芍藥、甘草同用。

白話文:

古籍中記載:黃連具備以下功效:

  • 通暢胸中的氣
  • 消除食道上的痰

黃連性質苦寒,如果出現以下情況,應避免使用:

  • 腹瀉帶血或膿,質地稠黏
  • 腹痛和大便後感到便意未盡
  • 身體發熱

如果出現上述症狀,服用黃連應當搭配芍藥和甘草使用。

《珍》云:除陽有餘,涼心去熱,通寒格。陰中微陽,酒炒上行,主上部積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白話文:

《珍》經中說:排除陽氣過剩,用涼性藥物去除心熱,打通寒閉的經絡。陰虛中微有陽氣,用酒炒補藥讓其上行,主要是治療上半身的積血,不用這個方法無法治癒。肺氣上逆苦不堪言,用苦味藥物急瀉出來。

《本草》云:主諸熱黃疸,腸澼泄痢,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傷,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穀,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

白話文:

《本草》說:主治各種熱性黃疸、腸道積滯泄瀉、驅逐身體水分、治療便血閉塞、惡性瘡瘍腐蝕、燙傷、治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食、利小腸、治療女性血閉、淋漓下血、兒童腹痛。

東垣云:味苦而薄,中枯而飄,故能瀉肺火而解肌熱,手太陰劑也。細實而中不空者,治下部妙。

陶隱居云:色深堅實者好。又治奔豚、臍下熱痛。飄與實,高下之分,與枳實枳殼同例。黃芩,其子主腸澼膿血。

白話文:

陶隱居說:顏色深沉、堅實的品質較好。也可治療奔豚病、臍下熱痛。飄與實,是高低品質的區分,與枳實、枳殼的分類方式相同。黃芩的種子可以治療大腸濃血膿液。

《本草》又云:得厚朴黃連,治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蠣,令人有子;得黃耆白蘞赤小豆,療鼠瘻。山茱萸龍骨為之使。惡蔥實。畏丹砂、牡丹、黎蘆。張仲景治傷寒心下痞滿,瀉心湯四方皆用黃芩,以其去諸熱、利小腸故也。又,太陽病下之,利不止,有葛根黃芩黃連湯

白話文:

《本草》中還說:

  • 取得厚朴和黃連,可以治療腹痛。
  • 取得五味子、牡蒙和牡蠣,可以幫助生育。
  • 取得黃耆、白蘞和赤小豆,可以治療陰囊腫塊。
  • 山茱萸和龍骨可以作為輔助藥物。
  • 忌食蔥實。
  • 忌用丹砂、牡丹和黎蘆。

張仲景治療傷寒引起的胸悶腹脹,瀉心湯中都用黃芩,因為它可以清熱解毒,疏通小腸。 此外,太陽病如果下痢不止,可用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

亦主妊娠,安胎散內多用黃芩,今醫家常用有效者,因著之。《千金方》:巴郡太守奏加減三黃丸,療男子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寒熱者。久服之,得行及奔馬。甚驗。

白話文:

此古文也主治懷孕,安胎的散方中多用黃芩。現在的醫生常使用且有效,因為有效而沿用至今。《千金方》記載:巴郡太守上奏加上減去三黃丸的加減法,可以治療男子的五勞七傷、消渴、肌肉萎縮,以及婦女的帶下、手足寒熱。長期服用,可以行走如奔馬一樣快捷。驗證效果顯著。

陶隱居云:黃芩,圓者名子芩,仲景治雜病方多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