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

《湯液本草》~ 卷之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

1. 獨活

氣味與羌活同。無毒。氣厚味薄,升也,苦辛。足少陰腎經行經之藥。

《本草》云:主風寒所擊,金瘡止痛,賁豚癇痓,女子疝瘕。療諸賊風,百節痛風,無久新者。

《液》云:獨活細而低,治足少陰伏風,而不治太陽。故兩足寒濕痹,不能動止,非此不能治。

《象》云:若與細辛同用,治少陰經頭痛。一名獨搖草,得風不搖,無風自搖。去皮淨用。

《心》云:治風須用,又能燥濕。經云:風能勝濕。

《珍》云:頭眩目暈,非此不能除。

白話文:

獨活的氣味和羌活相似。沒有毒性。氣味濃郁但味道較淡,具有向上升散的特性,味道苦且辛辣。是足少陰腎經循行的藥物。

《本草》記載:主要治療因風寒侵襲所導致的疾病,能夠止金瘡(刀傷)的疼痛,治療奔豚、癲癇、抽搐,以及女性的疝氣和腹部腫塊。可以治療各種賊風(遊走性風邪),無論病程長短的關節疼痛都有療效。

《藥液》記載:獨活的個頭細小且生長低矮,主要治療足少陰經潛藏的風邪,不治療足太陽經的病症。所以,雙腳寒冷、濕痺、無法正常活動的病症,非此藥不能治療。

《醫學啟源》記載:如果和細辛一起使用,可以治療足少陰經的頭痛。獨活又名獨搖草,有風吹時不動,無風時卻會自己搖動。使用時要去除外皮,取乾淨的藥材。

《藥性賦》記載:治療風邪必須用到獨活,它也能夠燥濕。如同醫經所說:風能剋制濕氣。

《丹溪心法》記載:頭暈目眩的症狀,非此藥不能消除。

2. 柴胡

氣平,味微苦,微寒。氣味俱輕,陽也,升也,純陽,無毒。少陽經、厥陰經行經之藥

《象》云:除虛勞寒熱,解肌熱,去早晨潮熱,婦人產前後必用之藥。善除本經頭痛,非他藥能止。治心下痞,胸膈痛。去蘆用。

《心》云:少陽經分之藥,引胃氣上升,苦寒以發表熱。

《珍》云:去往來寒熱,膽癉,非此不能除。

《本草》云:主心腹,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除傷寒心下煩熱,諸痰熱結實,胸中邪氣,五臟間遊氣,大腸停積水脹,及濕痹拘攣。亦可作浴湯。久服輕身、明目、益精。半夏為之使,惡皂莢,畏女菀、藜蘆。入足少陽,主東方分也。在經主氣,在臟主血。

證前行則惡熱,卻退則惡寒,雖氣之微寒,味之薄者,故能行經。若佐以三稜、廣朮、巴豆之類,故能消堅積,是主血也。婦人經水適來適斷,傷寒雜病,易老俱用小柴胡湯主之,加以四物之類,並秦艽、牡丹皮輩,同為調經之劑。

《衍義》云:柴胡,《本經》並無一字治勞,今人治勞方中鮮有不用者,凡此誤世甚多。嘗原病勞,有一種真臟虛損,復受邪熱,因虛而致勞,故曰:勞者,牢也,須當斟酌用之。如《經驗方》治勞熱,青蒿煎丸,用柴胡正合宜耳,服之無不效。

《日華子》云:味甘,補五勞七傷,除煩止驚,益氣力。《藥性論》亦謂治勞乏羸瘦。若此等病,苟無實熱,醫者取而用之,不亡何待。註釋本草,一字亦不可忽,蓋後世所誤無窮也。苟有明哲之士,自可處制,中下之士,不肯考究,枉致淪沒,可不謹哉,可不戒哉。如張仲景治寒熱往來如瘧,用柴胡,正合其宜。

《圖經》云:治傷寒有大小柴胡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柴胡加芒硝等湯,故後人治傷寒熱,此為最要之藥。

東垣云:能引清氣而行陽道,傷寒外諸藥所加,有熱則加之,無熱則不加。又能引胃氣上行,升騰而行春令是也,欲其如此,又何加之。

海藏云:能去臟腑內外俱乏,既能引清氣上行而順陽道,又入足少陽,蓋以少陽之氣,初出地之皮為嫩陽,故以少陽當之。

白話文:

柴胡,性平和,味道稍微苦,性微寒。它的氣味都很輕淡,屬性是陽,能使氣機上升,是純陽之藥,沒有毒性。主要作用於少陽經和厥陰經。

《藥象》說:柴胡可以消除虛勞引起的寒熱,解除肌肉發熱,去除早晨發作的潮熱,是婦女產前產後必用的藥物。它很擅長治療本經引起的頭痛,其他藥物無法取代。還能治療心下痞悶,胸膈疼痛。使用時要去蘆頭。

《藥性賦》說:柴胡是少陽經的藥物,能引導胃氣上升,以苦寒的藥性來發散體內的熱邪。

《珍珠囊》說:柴胡可以去除寒熱交替發作的疾病,以及膽腑濕熱引起的黃疸病,沒有柴胡這些病就無法治癒。

《本草》說:柴胡主要治療心腹疾病,去除腸胃中阻塞的氣滯,飲食積聚,寒熱引起的邪氣,促進新陳代謝,消除傷寒引起的心下煩熱,各種痰熱結實,胸中的邪氣,五臟之間的遊走氣,大腸積水脹滿,以及濕痹引起的拘攣。也可以用來泡澡。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盈,眼睛明亮,增益精氣。半夏是柴胡的輔助藥,它討厭皂莢,害怕女菀和藜蘆。進入足少陽經,主管東方。在經絡中主要作用是調節氣,在臟腑中主要作用是調節血。

病情發展到前面時會怕熱,退後時又會怕冷,雖然柴胡的藥性稍微寒涼,味道也比較淡薄,但它能疏通行經絡。如果搭配三稜、廣朮、巴豆之類的藥物,就能消散堅硬的積塊,這時柴胡主要作用於血分。婦女經期不規律,時來時斷,傷寒雜病,不論老少都可用小柴胡湯來治療,加上四物湯等藥物,再配合秦艽、牡丹皮之類的藥材,共同成為調經的藥方。

《衍義》說:柴胡在《本經》中並沒有提到治療虛勞的功效,但現在治療虛勞的方子中卻很少沒有用到它,這是很常見的誤用。曾經研究過虛勞病,有一種是臟腑真的虛損,又感受邪熱,因為虛才導致虛勞,所以說「勞」有牢固的意思,使用時必須仔細斟酌。像《經驗方》中治療勞熱的青蒿煎丸,用柴胡就非常合適,服用後沒有不見效的。

《日華子本草》說:柴胡味道甘甜,能補養五勞七傷,消除煩躁,止驚,增強氣力。《藥性論》也說能治療勞累乏力、身體消瘦。如果遇到這類疾病,沒有實熱的情況下,醫生仍然使用柴胡,那離死亡也就不遠了。註釋本草,一個字都不能忽略,因為後世的錯誤多由此而來。如果有聰明有智慧的人,自然能妥善運用,但中下水平的醫生,不肯仔細研究,胡亂用藥,導致病人死亡,這難道不該謹慎、不該戒備嗎?像張仲景治療寒熱交替發作如瘧疾的病症,用柴胡,就非常合適。

《圖經》說:治療傷寒有大小柴胡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柴胡加芒硝湯等方子,所以後世醫生治療傷寒發熱,柴胡是最重要的藥物。

李東垣說:柴胡能引導清氣而使陽氣運行,治療傷寒,其他藥物會根據病情是否發熱來決定是否加入柴胡,如果沒有發熱就不加。它又能引導胃氣上升,使陽氣像春天一樣上升,想要達到這個效果,又何必再加其他藥物呢?

張海藏說:柴胡可以去除臟腑內外虛弱的情況,它既能引導清氣上升,使陽氣順暢運行,又能進入足少陽經,因為少陽的氣就像初出地面的嫩芽,所以用少陽來代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