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

《湯液本草》~ 卷之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7)

1. 麻仁

味甘、平。無毒。

入足太陰經,手陽明經。

《本草》云:主補中益氣,中風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積血,復血脈,乳婦產後余疾。長髮,可為沐藥。久服肥健不老。

白話文:

《本草綱目》記載:具有補益氣血、治療中風出汗、利尿通便、化解血瘀、恢復血脈通暢、治療產後婦女疾病的作用。可助長頭髮,可以用作洗髮水。長期服用可強身壯體,延緩衰老。

《液》云:入足太陰、手陽明。汗多、冒熱、便難,三者皆燥濕而亡津液,故曰脾約。約者,約束之義,《內經》謂:燥者潤之,故仲景以麻仁潤足太陰之燥及通腸也。

白話文:

《液論》說:飲食中的液體進入足太陰脾經和手陽明大腸經。汗出過多、發熱、大便困難,這三種情況都是因為燥熱傷津,導致津液虧損,所以稱為脾約。約,有約束的意思。《內經》說:燥熱的要用滋潤的治療,所以仲景使用麻仁來滋潤足太陰脾經的燥熱,並通暢腸道。

2. 薏苡仁

氣微寒,味甘。無毒。

《本草》云: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下氣。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久服,輕身益氣。其根能下三蟲。仲景治風濕燥痛,日晡所劇者,與麻黃杏子薏苡仁湯

白話文:

在《本草》中記載了以下的功效:

  • 主治筋脈緊張抽搐,無法伸屈。
  • 治療風濕痹痛,通利下氣。
  • 去除筋骨中的邪氣,使其無力。
  • 促進腸胃健康,消水腫,增進食慾。
  • 長期服用可以減輕體重,增強體力。
  • 根部可以驅除體內的寄生蟲。

仲景在治療風濕乾燥疼痛,太陽西下時症狀加劇的病症時,會使用麻黃、杏子、薏苡仁湯。

3. 甘草

氣平,味甘,陽也。無毒。

入足厥陰經、太陰經、少陰經。

《象》云:生用大瀉熱火,炙之則溫,能補上焦、中焦、下焦元氣,和諸藥,相協而不爭,性緩,善解諸急,故名國老。去皮用。甘草梢子生用為君,去莖中痛,或加苦楝、酒煮玄胡索為主,尤妙。

白話文:

《象》中記載,生甘草大瀉熱火,炙烤後則溫和,能補養上焦、中焦、下焦的元氣,與其他藥物相配合而不相衝突,性味緩和,善於緩解各種急症,因此被稱為「國老」。使用時去除外皮。生甘草梢為主藥,去莖痛,或加入苦楝、用酒煮玄胡索為主,效果更佳。

《心》云:熱藥用之緩其熱,寒藥用之緩其寒。經曰:甘以緩之。陽不足,補之以甘,中滿禁用。寒熱皆用,調和藥性,使不相悖,炙之散表寒,除邪熱,去咽痛,除熱,緩正氣,緩陰血,潤肌。

白話文:

《心》中說:使用熱性藥物可以緩解熱,使用寒性藥物可以緩解寒。經文中說:甘味可以緩解。陽氣不足時,用甘味藥物來補益,但是如果中滿(即胸腹脹滿)則禁用了。熱性藥物和寒性藥物都可以用,調和它們的藥性,使它們不發生衝突。將藥物炙烤一下,可以散發體表的寒氣,去除邪熱,緩解咽痛,消除熱,緩解正氣,緩解陰血,潤澤肌膚。

《珍》云:養血補胃,梢子去腎中之痛。胸中積熱,非梢子不能除。

《本草》云: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尰,解毒,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臟咳嗽。止渴,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故名國老。

白話文:

《本草綱目》記載:

它能治療五臟六腑的寒熱邪氣,強健筋骨,長出肌肉,增加力量。還可以治療金瘡中毒,溫暖中焦,通暢氣息。對於心煩氣短、損傷肺臟引起的咳嗽,也有治療作用。此外,它還可以止渴,疏通經脈,促進血液循環,解百藥之毒。由於它彙集了九種特異土質的精華,能調和七十二種石頭和一千二百種草藥,所以被稱為「國老」。

《藥性論》云:君。忌豬肉

《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甘以補脾,能緩之也,故湯液用此以建中。又曰:甘者令人中滿。又曰:中滿者勿食甘。即知非中滿藥也。甘入脾,歸其所喜攻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脾臟喜歡溫和的滋養,如果進食過快,就用甘味食物來緩解。甘味可以補益脾臟,起到緩和的作用,因此湯藥中會使用甘味藥材來調養脾胃。

又說:甘味食品會讓人腹中飽滿。還說:腹中飽滿的人不要服用甘味藥材。由此可知,溫和調補脾胃的藥物並不適合於腹中飽滿的情況。甘味藥材會進入脾臟,補益它喜好的味道,而不是治療腹中飽滿症狀。

或問:附子理中、調胃承氣皆用甘草者,如何是調和之意?答曰: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調胃承氣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藥用之非和也,皆緩也。小柴胡有柴胡、黃芩之寒,人參半夏之溫,其中用甘草者,則有調和之意。中不滿而用甘,為之補,中滿者用甘,為之泄,此升降浮沉也。

白話文:

有人問:附子理中湯和調胃承氣湯都用了甘草,這是什麼意思?

回答:附子理中湯用甘草,是擔心附子升揚太過;調胃承氣湯用甘草,是擔心大黃瀉下太快。這兩種藥物加甘草不是為了調和,而是為了緩和藥性。

小柴胡湯中既有柴胡、黃芩的寒涼,也有人參、半夏的溫熱,其中使用甘草,就有調和之意。

體質虛弱、不滿時用甘草可以補益,體質實熱、滿盛時用甘草可以瀉泄,這關係到氣血升降浮沉的變化。

鳳髓丹之甘,緩腎濕而生元氣,亦甘補之意也。經云:以甘補之,以甘瀉之,以甘緩之。《本草》謂:安和七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名為國老,雖非君而為君所宗,所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於此可見調和之意。

白話文:

鳳髓丹的甘味,能緩解腎臟濕氣,生發元氣,也有滋補元氣之意。經典中說:「以甘味滋補,以甘味瀉下,以甘味緩和。」《本草經》中說:「安和七十二種石頭、一千二百種草,號稱國老,雖然不是君王,卻是君王所敬重尊崇的,因此能調和草石,解毒消災。」由此可見,鳳髓丹有調和的作用。

夫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泄,辛橫行而散,酸束而收斂,咸止而軟堅,甘上行而發,如何《本草》言下氣?蓋甘之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內可外,有和有緩,有補有瀉,居中之道盡矣。入足厥陰、太陰、少陰,能治肺痿之膿血而作吐劑,能消五發之瘡疽。每用水三碗,慢火熬至半碗,去渣服之。

白話文:

各種藥物的味道都有不同的作用:

  • 苦味:藥物沿著經絡直線運行,具有瀉下的作用。
  • 辛味:藥物向橫向擴散,具有發散的作用。
  • 酸味:藥物使身體收斂,具有收斂的作用。
  • 鹹味:藥物使堅硬的身體組織軟化,具有軟堅的作用。
  • 甘味:藥物向上運行,具有發酵的作用。

但《本草綱目》提到甘味藥物可以下氣,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甘味藥物既可以升降,也可以浮沉,既可以內用也可以外用,既可以調和也可以緩解,既可以補益也可以瀉下,是非常中庸的一種味道。

甘味藥物走足厥陰、太陰和少陰經,可以治療肺部虛弱導致的膿血咳出症狀,也可以用於製作催吐劑。此外,甘味藥物還能消散五種發病部位的瘡疽。

使用甘味藥物時,通常是用三碗水慢火熬煮至剩下半碗,去渣後服用。

消瘡與黃耆同功,黃耆亦能消諸腫毒瘡疽。修治之法與甘草同。

《本草》又云:朮、乾漆苦參為之使。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白話文:

《本草》又提到:白朮、乾漆和苦參可以作為附子藥物使用的輔助藥。附子忌諱與遠志同用,與大戟、芫花、甘遂、海藻這四種藥物配伍相剋。

4. 白前

氣微溫,味甘,微寒。無毒。

《本草》云: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狀似白薇、牛膝輩。

《衍義》云:白前保定肺氣,治嗽多用,白而長於細辛,但粗而脆,不似細辛之柔。若以溫藥相佐使則尤佳。仲景用。

白話文:

《衍義》中說:白前可以保護肺氣,經常被用來治療咳嗽,它的形狀比細辛白而長,但比較粗而且易折,不像細辛那樣柔軟。如果用溫和的藥物配合使用,效果會更好。仲景用過它。

5. 白薇

氣大寒,味苦、咸,平。無毒。

《本草》云:主暴中風身熱,肢滿,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氣,寒熱痠疼,溫瘧洗洗、發作有時。療傷中淋露,下水氣,利陰氣,益精。近道處處有之,狀似牛膝、白前而短小。療驚邪風狂痓病。

白話文:

《本草》上說:牛膝草可以治療突發的中風,身體發熱,四肢腫脹,精神恍惚不認識人,精神錯亂有邪氣,寒熱痠痛,間歇性發作的溫瘧。也能治療外傷後淋在雨中,以及下痢,幫助排出體內的寒氣,增強精氣。這種草在路邊到處可見,它的形狀像牛膝草和白前,但比較短小。可以治療驚嚇、邪風、瘋病等疾病。

《液》云:局方中多有用之治婦人,以《本經》療傷中、下淋露故也。

《本草》又云:惡黃耆大黃大戟乾薑乾漆山茱萸大棗

白話文:

《本草》中還提到,它與黃耆、大黃、大戟、乾薑、乾漆、山茱萸、大棗相排斥。

6. 前胡

氣微寒,味苦。無毒。

《本草》云:主痰滿,胸脅中痞,心腹結氣,風頭痛。去痰實,下氣,治傷寒寒熱,推陳致新,明目益精。半夏為使。惡皂莢,畏藜蘆

白話文:

《本草》中記載,半夏可以治療痰氣過多、胸部兩側疼痛、心腹氣滯、風寒頭痛。它具有化痰散結、降氣、治療風寒熱病、促進新陳代謝、明目益精的功效。半夏常用於引導其他藥物發揮作用。它與皁莢相剋,與藜蘆相畏,不能同時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