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

《湯液本草》~ 卷之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7)

1. 麻仁

味甘、平。無毒。

入足太陰經,手陽明經。

《本草》云:主補中益氣,中風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積血,復血脈,乳婦產後余疾。長髮,可為沐藥。久服肥健不老。

《液》云:入足太陰、手陽明。汗多、冒熱、便難,三者皆燥濕而亡津液,故曰脾約。約者,約束之義,《內經》謂:燥者潤之,故仲景以麻仁潤足太陰之燥及通腸也。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平和,沒有毒性。

歸入足太陰脾經和手陽明大腸經。

《本草》記載:主要功效是補養中氣、增強體力,可以治療中風後汗出不止,排除體內多餘水分,使小便順暢,化解體內瘀積的血塊,恢復血脈的正常運行,對產後婦女的各種不適症狀也有幫助。此外,還能使頭髮生長茂盛,可以作為洗髮的藥材使用。長期服用可以使人身體肥壯健康,延緩衰老。

《藥液》記載:歸入足太陰脾經和手陽明大腸經。汗多、發熱頭暈、排便困難,這三種情況都是因為體內乾燥濕氣不足,導致津液耗損,所以稱為脾約(脾臟受到約束)。所謂的「約」,就是約束的意思。《內經》說:「乾燥就要用滋潤的方法來治療。」因此,張仲景用麻仁來滋潤足太陰脾經的乾燥,並且疏通腸道。

2. 薏苡仁

氣微寒,味甘。無毒。

《本草》云: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下氣。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久服,輕身益氣。其根能下三蟲。仲景治風濕燥痛,日晡所劇者,與麻黃杏子薏苡仁湯。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質稍微偏寒,沒有毒性。

《本草》這本書說:主要治療筋脈拘急、彎曲伸展不開、風濕麻痺,能使氣往下行。可以去除筋骨中的邪氣和麻木不仁,使腸胃通暢,消除水腫,使人能吃得下飯,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增強氣力。它的根能驅除體內三種寄生蟲。張仲景用麻黃杏子薏苡仁湯來治療風濕乾燥疼痛,而且是下午時分疼痛加劇的狀況。

3. 甘草

氣平,味甘,陽也。無毒。

入足厥陰經、太陰經、少陰經。

《象》云:生用大瀉熱火,炙之則溫,能補上焦、中焦、下焦元氣,和諸藥,相協而不爭,性緩,善解諸急,故名國老。去皮用。甘草梢子生用為君,去莖中痛,或加苦楝、酒煮玄胡索為主,尤妙。

《心》云:熱藥用之緩其熱,寒藥用之緩其寒。經曰:甘以緩之。陽不足,補之以甘,中滿禁用。寒熱皆用,調和藥性,使不相悖,炙之散表寒,除邪熱,去咽痛,除熱,緩正氣,緩陰血,潤肌。

《珍》云:養血補胃,梢子去腎中之痛。胸中積熱,非梢子不能除。

《本草》云: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尰,解毒,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臟咳嗽。止渴,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故名國老。

《藥性論》云:君。忌豬肉。

《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甘以補脾,能緩之也,故湯液用此以建中。又曰:甘者令人中滿。又曰:中滿者勿食甘。即知非中滿藥也。甘入脾,歸其所喜攻也。

或問:附子理中、調胃承氣皆用甘草者,如何是調和之意?答曰: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調胃承氣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藥用之非和也,皆緩也。小柴胡有柴胡、黃芩之寒,人參、半夏之溫,其中用甘草者,則有調和之意。中不滿而用甘,為之補,中滿者用甘,為之泄,此升降浮沉也。

鳳髓丹之甘,緩腎濕而生元氣,亦甘補之意也。經云:以甘補之,以甘瀉之,以甘緩之。《本草》謂:安和七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名為國老,雖非君而為君所宗,所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於此可見調和之意。

夫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泄,辛橫行而散,酸束而收斂,咸止而軟堅,甘上行而發,如何《本草》言下氣?蓋甘之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內可外,有和有緩,有補有瀉,居中之道盡矣。入足厥陰、太陰、少陰,能治肺痿之膿血而作吐劑,能消五發之瘡疽。每用水三碗,慢火熬至半碗,去渣服之。

消瘡與黃耆同功,黃耆亦能消諸腫毒瘡疽。修治之法與甘草同。

《本草》又云:朮、乾漆、苦參為之使。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白話文:

甘草,性味平和,味道甘甜,屬性為陽性。沒有毒性。

能進入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

《藥象》說:生甘草能大量瀉除體內熱火,炙甘草則性溫,能補益上焦、中焦、下焦的元氣,調和各種藥性,使其互相協調而不衝突。藥性緩和,善於解除各種急迫的症狀,所以被稱為「國老」。使用時要去皮。甘草梢(甘草的末梢部分)生用可以作為君藥,能去除莖部疼痛,或加入苦楝、用酒煮過的玄胡索一起使用效果更佳。

《藥性要訣》說:熱性藥物加入甘草能減緩其熱性,寒性藥物加入甘草能減緩其寒性。《黃帝內經》說:「甘味能使藥性緩和。」陽氣不足時,可以用甘味藥物來補益。中焦脹滿時禁用甘草。寒熱症狀都可以使用甘草,能調和藥性,使藥物之間不互相衝突。炙甘草能散發體表寒邪,清除體內邪熱,去除咽喉疼痛,緩解熱症,緩解正氣耗損,緩解陰血不足,滋潤肌肉。

《珍珠囊》說:能養血補養胃氣,甘草梢能去除腎臟的疼痛。胸中有積熱,非甘草梢不能去除。

《本草綱目》說:能主治五臟六腑的寒熱邪氣,使筋骨強健,增長肌肉,增強體力。能治療金瘡腫痛,解毒,溫補中焦,使氣下行。能治療煩躁、腹脹、呼吸短促、損傷內臟引起的咳嗽。能止渴,疏通經絡,通暢血氣,解除各種藥物的毒性。甘草為大地精華,能調和七十二種礦石,一千二百種草藥,所以被稱為「國老」。

《藥性論》說:甘草為君藥。忌與豬肉同食。

《黃帝內經》說:脾臟喜好緩和,若脾氣急躁,則應食用甘味來緩和。「甘味能補益脾氣,也能緩和脾氣的急躁」,所以湯劑中用甘草來健脾和中。又說:「甘味會使人中焦脹滿」。又說:「中焦脹滿的人不要吃甘味食物」,由此可知甘草並非是會導致中焦脹滿的藥物。甘味藥物進入脾經,能夠歸其所喜而發揮功效。

有人問:附子理中湯、調胃承氣湯都使用甘草,這如何理解「調和」的含義?回答說:附子理中湯使用甘草,是為了防止附子藥性過於上行;調胃承氣湯使用甘草,是為了防止大黃等藥性快速下行。這兩種藥方使用甘草並非為了調和藥性,而是為了緩和藥性。小柴胡湯中有柴胡、黃芩的寒性,也有人參、半夏的溫性,其中使用甘草,才真正有調和藥性的含義。中焦不滿時使用甘味藥物,可以補益,中焦脹滿時使用甘味藥物,可以疏泄,這就是藥物的升降浮沉。

鳳髓丹中甘草的作用,是緩和腎濕,並產生元氣,也是甘味補益的含義。《黃帝內經》說:「用甘味補益,用甘味疏泄,用甘味緩和。」《本草綱目》說:能調和七十二種礦石,一千二百種草藥,所以被稱為「國老」,雖然不是君藥,但可以輔助君藥發揮作用,所以能夠調和草藥、礦石,並解除各種毒性。由此可見甘草調和藥性的作用。

各種味道的藥物,苦味藥性直行而瀉下,辛味藥性橫行而發散,酸味藥性收斂,鹹味藥性止瀉而軟堅,甘味藥性向上而發散,為何《本草綱目》說甘草能使氣下行?這是因為甘草的藥性有升降浮沉,可以向上也可以向下,可以向內也可以向外,具有調和、緩和、補益、瀉下等作用,體現了中和的道理。能進入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能治療肺痿膿血,可以作為催吐劑,也能消除五種發作的瘡疽。每次用水三碗,用小火熬至半碗,去渣後服用。

消除瘡瘍的功效與黃耆相同,黃耆也能消除各種腫毒瘡疽。修治的方法與甘草相同。

《本草綱目》又說:白朮、乾漆、苦參是甘草的使藥。甘草忌與遠志同用,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種藥。

4. 白前

氣微溫,味甘,微寒。無毒。

《本草》云: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狀似白薇、牛膝輩。

《衍義》云:白前保定肺氣,治嗽多用,白而長於細辛,但粗而脆,不似細辛之柔。若以溫藥相佐使則尤佳。仲景用。

白話文:

白前性味稍溫,味道甘甜,帶有一點寒性,沒有毒性。

《本草》記載:主要治療胸脅部位的氣逆上衝,以及咳嗽、氣喘等症狀。外形和白薇、牛膝等藥材相似。

《藥物衍義》記載:白前能保養安定肺氣,治療咳嗽時經常使用,它的白色和外形都比細辛長,但是質地粗糙且易碎,不像細辛那樣柔軟。如果搭配溫性的藥物一起使用,效果會更好。張仲景的醫方中也有使用。

5. 白薇

氣大寒,味苦、咸,平。無毒。

《本草》云:主暴中風身熱,肢滿,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氣,寒熱痠疼,溫瘧洗洗、發作有時。療傷中淋露,下水氣,利陰氣,益精。近道處處有之,狀似牛膝、白前而短小。療驚邪風狂痓病。

《液》云:局方中多有用之治婦人,以《本經》療傷中、下淋露故也。

《本草》又云:惡黃耆、大黃、大戟、乾薑、乾漆、山茱萸、大棗。

白話文:

性味大寒,味道苦、鹹,藥性平和,沒有毒性。

《本草》記載:主要治療突然中風導致的身體發熱,四肢脹滿,神志不清,胡言亂語,以及各種邪氣引起的疾病,像是發冷發熱、痠痛,還有時發時止的瘧疾。也能治療因外傷引起的淋漓不盡,能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促進陰氣運行,增進精氣。這種藥材在各地都很常見,外形像牛膝和白前,但比較短小。還能治療受到驚嚇引起的邪風、癲癇等疾病。

《液》記載:民間的藥方中多用它來治療婦女疾病,是因為《本經》提到它可以治療外傷和淋漓不盡的問題。

《本草》又說:這種藥材不能和黃耆、大黃、大戟、乾薑、乾漆、山茱萸、大棗一起使用。

6. 前胡

氣微寒,味苦。無毒。

《本草》云:主痰滿,胸脅中痞,心腹結氣,風頭痛。去痰實,下氣,治傷寒寒熱,推陳致新,明目益精。半夏為使。惡皂莢,畏藜蘆。

白話文:

氣味稍微寒涼,味道苦。沒有毒性。

《本草》記載:主要治療痰多胸悶、胸脅部位的痞塞感、心腹部的氣結、以及風邪引起的頭痛。能夠去除實痰,使氣下降,治療傷寒引起的發冷發熱,促進新陳代謝,使眼睛明亮、增益精氣。可以與半夏一起使用,並避免與皂莢同用,也忌畏藜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