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液本草》~ 卷之三 (1)
卷之三 (1)
1. 卷之三
2. 草部
3. 防風
純陽,性溫,味甘、辛。無毒。
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乃二經行經之藥,太陽經本經藥。
《象》云:治風通用,瀉肺實,散頭目中滯氣,除上焦風邪之仙藥也。誤服,瀉人上焦元氣。去蘆並釵股用。
《珍》云:身,去身半以上風邪;梢,去身半以下風邪。
《心》云:又去濕之仙藥也,風能勝濕爾。
《本草》云: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痹。煩滿,脅痛脅風。頭面遊風去來,四肢攣急,字乳,金瘡內痙。
東垣云:防風能制黃耆,黃耆得防風,其功愈大。又云:防風乃卒伍卑賤之職,隨所引而至,乃風藥末潤劑也。雖與黃耆相制,乃相畏而相使者也。
《本草》又云:得澤瀉、藁本,療風;得當歸、芍藥、陽起石、禹餘糧,療婦人子臟風。殺附子毒。惡乾薑、藜蘆、白蘞、芫花。
白話文:
防風,屬性純陽,藥性溫和,味道甘甜帶辛辣,沒有毒性。
主要歸屬於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是這兩條經脈運行時會用到的藥材,也是太陽經本身的藥物。
《藥象》說:防風是治療各種風邪的通用藥,可以瀉肺的實熱,驅散頭部和眼睛中的阻塞氣滯,是去除上焦風邪的仙藥。但如果誤用,會耗損上焦的元氣。使用時要去除蘆頭和像釵股的根部。
《珍珠囊》說:防風的根部,主要去除身體上半部的風邪;防風的末梢,主要去除身體下半部的風邪。
《藥性賦》說:防風又是去除濕邪的仙藥,因為風邪可以戰勝濕邪。
《本草綱目》說:防風主要治療大風導致的頭暈頭痛,怕風,風邪引起的眼睛失明看不見東西,風邪在全身遊走,關節疼痛麻木,胸悶腹脹,脅痛和脅部風邪,頭面部遊走不定的風邪,四肢抽筋拘攣,產後抽搐,金屬外傷引起的內部痙攣。
李東垣說:防風能夠制約黃耆,黃耆和防風一起使用,藥效會更加強大。他又說:防風就像士兵中的小卒,地位卑微,會根據其他藥物的引導而發揮作用,是風藥中比較滋潤的一種。雖然它可以制約黃耆,但實際上它們是互相畏懼但又相互輔助的關係。
《本草綱目》又說:防風和澤瀉、藁本一起使用,可以治療風邪;和當歸、芍藥、陽起石、禹餘糧一起使用,可以治療婦女的子宮風病。它可以解附子的毒性。但要避免和乾薑、藜蘆、白蘞、芫花一同使用。
4. 升麻
氣平,味苦、甘。微苦,微寒,味薄氣厚,陽中之陰也。無毒。
陽明經本經藥,亦走手陽明經、太陰經。
《象》云:能解肌肉間熱,此手足陽明經傷風之的藥也。去黑皮及腐爛者用。若補脾胃,非此為引用不能補。若得蔥白、白芷之類,亦能走手足陽明、太陰。
《心》云:發散本經風邪,元氣不足者,用此於陰中升陽氣上行。
《珍》云:脾痹,非此不能除。
《本草》云:主解百毒,殺百精老物殃鬼,闢瘟疫瘴氣,邪氣,蠱毒入口皆吐出,中惡腹痛,時氣毒癘,頭痛寒熱,風腫諸毒,喉痛口瘡。
東垣云:升麻入足陽明,若初病太陽證便服升麻、葛根,發出陽明經汗,或失之過,陽明經燥,太陽經不可解,必傳陽明矣。投湯不當,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也。
朱氏云:瘀血入里,若衄血吐血者,犀角地黃湯,乃陽明經聖藥也。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升麻、犀角,性味相遠,不同,何以代之?蓋以升麻止是引地黃及余藥,同入陽明耳。
仲景云:太陽病,若發汗,若利小便,重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其害不可勝言。又云:太陽几几,無汗者,葛根湯發之。若几几自汗者,表虛也,不宜用此。朱氏用升麻者,以表實無汗也。
《訣》云:主肺痿咳唾膿血,能發浮汗。
白話文:
升麻,藥性平和,味道苦、甘。略帶苦味,稍寒涼,味道淡薄但氣味濃厚,屬於陽中帶陰的藥物。沒有毒性。
主要作用於足陽明胃經,也能作用於手陽明大腸經和足太陰脾經。
《藥象》說:能夠解除肌肉間的熱,是治療手足陽明經感冒的常用藥。使用時要去除黑皮和腐爛的部分。如果要補養脾胃,沒有升麻的引導就無法達到補益的效果。如果與蔥白、白芷等藥物一起使用,也能夠作用於手足陽明經和足太陰經。
《藥性賦》說:能夠發散足陽明經的風邪,對於元氣不足的人,可以用升麻來提升陰中的陽氣向上運行。
《珍珠囊》說:脾臟的痺痛,如果沒有升麻就無法消除。
《本草》說:主要功效是解各種毒素,殺滅各種精怪鬼魅,辟除瘟疫瘴氣、邪氣、蠱毒,如果誤食毒物,可以幫助吐出,也能治療中惡腹痛、時疫引起的疾病、頭痛寒熱、風腫等各種毒症、咽喉疼痛、口瘡等。
李東垣說:升麻歸屬於足陽明胃經,如果初病時是太陽經的症狀就服用升麻、葛根,會發出陽明經的汗,如果發汗過度,陽明經會變得乾燥,太陽經的症狀就無法解除,疾病一定會傳到陽明經。用藥如果不恰當,不僅沒有效果,反而會造成傷害。
朱丹溪說:體內有瘀血,如果出現流鼻血或吐血等情況,犀角地黃湯是治療陽明經的良藥。如果沒有犀角,可以用升麻代替。升麻和犀角的藥性、味道相差很大,為什麼可以用升麻代替呢?因為升麻只是引導地黃等其他藥物,一起進入陽明經而已。
張仲景說:太陽經的疾病,如果發汗或利小便過度,會大量消耗津液,導致胃中乾燥,疾病就會轉為陽明經的症狀,造成的危害難以言喻。又說:太陽經的症狀表現為微微發熱,沒有汗的人,可以用葛根湯發汗。如果微微發熱卻又自汗的人,屬於表虛,不適合使用葛根湯。朱丹溪使用升麻,是因為表證為實證且沒有汗。
《藥性歌訣》說:主要治療肺痿、咳吐膿血,能夠發出表面的汗液。
5. 羌活
氣微溫,味苦、甘,平;苦、辛,氣味俱輕,陽也。無毒。
足太陽經、厥陰經藥,太陽經本經藥也。
《象》云:治肢節痛,利諸節,手足太陽經風藥也。加川芎,治足太陽、少陰頭痛,透關節。去黑皮並腐爛者用。
《心》云:去溫,濕風。
《珍》云:骨節痛,非此不能除。
《液》云:君藥也,非無為之主,乃卻亂反正之主。太陽經頭痛,肢節痛,一身盡痛,非此不治。又云:羌治,足太陽、厥陰、少陰藥也。與獨活不分二種,後人用羌活,多用鞭節者;用獨活,多用鬼眼者。羌活則氣雄,獨活則氣細,故雄者入足太陽,細者入足少陰也。又錢氏瀉青丸用此,壬乙同歸一治也。
或問:治頭痛者何?答曰:巨陽從頭走足,惟厥陰與督脈會於巔,逆而上行,諸陽不得下,故令頭痛也。
白話文:
羌活的氣味稍微溫和,味道苦中帶甘,性質平和;味道苦、辛,氣味都比較輕,屬於陽性藥物。沒有毒性。
它是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厥陰肝經的藥物,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本經藥物。
《藥性賦》說:能治療肢體關節疼痛,使關節活動靈活,是手足太陽經的祛風藥。如果加上川芎,可以治療足太陽經和足少陰腎經的頭痛,並能使藥效穿透關節。使用時要去除黑色外皮和腐爛的部分。
《藥性賦》又說:能去除溫熱和濕邪引起的風邪。
《珍珠囊》說:骨節疼痛,沒有羌活就無法去除。
《湯液本草》說:羌活是主要藥物,它不是沒有作用的主藥,而是能使混亂的病症恢復正常的藥物。太陽經的頭痛、肢體關節疼痛、全身疼痛,沒有羌活就無法治療。又說:羌活是足太陽經、足厥陰經和足少陰經的藥物。羌活和獨活不應該被當作是同一種藥物,後人使用羌活時,多用帶鞭狀莖節的部分;使用獨活時,多用外觀像鬼眼睛的部分。羌活的氣味強烈,獨活的氣味細微,所以氣味強烈的入足太陽經,氣味細微的入足少陰經。而且錢氏瀉青丸也用到了羌活,這體現了肝(乙)腎(壬)同治的原理。
有人問:為什麼羌活能治療頭痛?回答說:足太陽膀胱經從頭部走到腳部,只有足厥陰肝經和督脈在頭頂交會,如果它們逆行向上,使其他陽經之氣無法下降,就會導致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