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

《湯液本草》~ 卷之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6)

1. 芍藥

氣微寒,味酸而苦。氣薄味厚,陰也,降也。陰中之陽。有小毒。

入手、足太陰經。

《象》云:補中焦之藥,得炙甘草為佐,治腹中痛。夏月腹痛少加黃芩,如惡寒腹痛,加肉桂一錢,白芍藥三錢,炙甘草一錢半,此仲景神方也。如冬月大寒腹痛,加桂二錢半,水二盞,煎一半。去皮用。

白話文:

醫書《傷寒論》說:補益中焦的藥物,加用炙甘草作為輔助,可以治療腹痛。夏季腹痛再加少量黃芩。如果惡寒腹痛,再加肉桂一錢,白芍藥三錢,炙甘草一錢半,這是仲景的妙方。冬季天氣寒冷,腹痛時再加桂二錢半,水二碗,煎到剩下一碗。去皮使用。

《心》云:脾經之藥,收陰氣,能除腹痛,酸以收之,扶陽而收陰氣,泄邪氣,扶陰。與生薑同用,溫經散濕通塞,利腹中痛,胃氣不通,肺燥氣熱。酸收甘緩,下利必用之藥。

白話文:

《傷寒論》記載:脾經的藥物可以收斂陰氣,消除腹痛。酸性的藥物能收斂陰氣,扶助陽氣並收斂陰氣,排出邪氣和扶持陰氣。如果與生薑一起使用,可以溫暖經絡、祛除濕氣、疏通阻塞,緩解腹中疼痛,治療胃氣不通、肺部燥熱。酸收斂,甘緩和,治療腹瀉時一定要使用。

《珍》云:白補、赤散,瀉肝、補脾胃。酒浸,行經,止中部腹痛。

《本草》云: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

白話文:

《本草綱目》記載:用於治療:

  • 由邪氣引起的腹痛。
  • 血塊堵塞導致的疾病。
  • 堅硬的積聚物。
  • 因寒熱導致的疝氣和腫塊。
  • 疼痛。
  • 增加小便量。
  • 補充氣血,疏通血脈。
  • 緩和胃部不適,散開惡血和毒血。
  • 去除水氣,改善膀胱功能。

《衍義》云:芍藥,全用根,其品亦多。須用花紅而單葉者,山中者佳,花葉多則根虛。然其根多赤色,其味澀。有色白粗肥者,亦好,余如經。然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今見花赤者,為赤芍藥;花白者,為白芍藥。俗云白補而赤瀉。

白話文:

《衍義》中說:芍藥,只用根,它的種類也很多。必須用花朵紅潤而葉子單生的,山中的最好,花葉多了根部就會空虛。然而,它的根大多是紅色的,味道也很澀。有顏色潔白、粗大而肥厚的,也很好,其他與經書記載的相同。但是,血虛寒性的人禁止服用此藥,古人有云:減用芍藥以避免中寒。實在不可輕忽。現在所見花朵紅潤的,稱為赤芍藥;花朵白色的,稱為白芍藥。俗話說白芍藥補益,赤芍藥瀉下。

東垣云:但澀者為上。或問:古今方論中多以澀為收,今《本經》有利小便一句者,何也?東垣云:芍藥能停諸濕而益津液,使小便自行,本非通行之藥,所當知之。又問:有緩中一句,何謂緩中?東垣云:損其肝者緩其中。又問當用何藥以治之?東垣云:當用四物湯,以其內有芍藥故也。

白話文:

李東垣說:只有帶有收斂作用的纔是上等的藥物。有人問:古往今來的藥方中都將收斂作用視為收束的作用,現在《本經》裡有促進小便的作用呢,這是什麼道理?李東垣說:芍藥能阻止各種濕氣,又能增加津液,使小便自己排出,它本身不是利尿的藥,這一點應該瞭解。又有人問:有緩中的一句,什麼是緩中?李東垣說:損傷肝臟的人容易緩中。又有人問:用什麼藥治療緩中?李東垣說:用四物湯,因為裡面有芍藥。

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氣血。入手、足太陰經。大抵酸澀者為上,為收斂停濕之劑,故主手、足太陰經。收降之體,故又能至血海而入於九地之下,後至厥陰經也。後人用赤瀉白補者,以其色在西方故補,色在南方故泄也。

白話文:

紅色茱萸:利小便,行氣。 白色茱萸:止痛,散氣血。 兩者都歸屬手太陰經和足太陰經。

一般來說,酸澀味的藥材是高級的,具有收斂、止濕的作用,因此主治手太陰經和足太陰經。收降的性質,使得茱萸可以到達血海,進而進入九地的深處,所以也歸屬於厥陰經。

後世醫家將紅色茱萸用於瀉,白色茱萸用於補,這是因為紅色屬西方,所以補血;白色屬南方,所以瀉火。

《本草》云:能利小便。非能利之也,以其腎主大小二便,既用此以益陰滋濕,故小便得通也。

《難經》云: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血也。沒藥烏藥雷丸為之使。

白話文:

《難經》中提到:肝氣受損時,應緩和肝氣。也就是調理血液。可用沒藥、烏藥、雷丸作為藥引。

《本草》又云:惡石斛芒硝。畏硝石、鱉甲小薊。反藜蘆

白話文:

《本草綱目》中還記載:相剋的藥物有石斛、芒硝。相畏的藥物有硝石、鱉甲、小薊。相反的藥物有藜蘆。

《液》云:腹中虛痛,脾經也,非芍藥不除。補津液停濕之劑。

2. 熟地黃

氣寒,味苦,陰中之陽。甘,微苦,味厚氣薄,陰中陽也。無毒。

入手足少陰經,厥陰經。

《象》云:酒灑,蒸如烏金,假酒力則微溫,大補,血衰者須用之。善黑鬚發。忌蘿蔔。

《珍》云:若治外、治上,酒製。

《心》云:生則性大寒而涼血,熟則性寒而消腎。

《本草》云: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破惡血,溺血。利大小腸,去胃中宿食,飽力斷絕,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利耳目。生者,尤良。得清酒、麥門冬,尤良。

白話文:

《本草綱目》記載:木瓜可以治療斷裂、筋骨斷裂、內傷、化解血瘀,補骨髓,生長肌肉。煮成湯,可以清除寒熱積聚,緩解關節疼痛;主治男性五勞七傷,女性內傷、胞漏下血;化解惡血,尿血。促進大腸小腸蠕動,清除胃中的積食,減輕飽腹感,補益五臟內傷不足;暢通血脈,增強體力,利耳明目。生食木瓜效果最好。配上清酒或麥門冬,效果更佳。

惡貝母。畏蕪荑

東垣云:生地黃,治手足心熱,及心熱。入手足少陰、手足厥陰,能益腎水而治血,脈洪實者,宜此;若脈虛,則宜熟地。地黃假火力蒸九數,故能補腎中元氣。仲景制八味丸,以熟地黃為諸藥之首,天一所生之源也。湯液四物以治藏血之臟,亦以干熟地黃為君者,癸乙同歸一治也。蒸搗不可犯鐵,若犯鐵,令人消腎。

白話文:

東垣說:生地黃,可以治療手足心熱,以及心熱。它可以進入手足少陰經、手足厥陰經,能益腎水而補血,脈搏洪實的人,適合用生地黃;如果脈虛,則適合用熟地黃。地黃經過火蒸九次,所以能補腎中的元氣。仲景配製八味丸,以熟地黃為眾藥之首,它是天一生之源。湯液四物用於治療藏血的臟腑,也以乾燥的熟地黃為主藥,這是因為癸水和乙木同歸一治。蒸搗時不能接觸鐵器,若接觸鐵器,會讓人腎氣消散。

陳藏器云:蒸乾即溫補,生干即平宣。

《機要》云:熟地黃,臍下發痛者,腎經也,非地黃不能除。補腎益陰之劑,二宜丸當歸為補髓。

白話文:

《中醫經典》中提到:熟地黃,可以治療臍下疼痛的症狀,因為這種疼痛屬於腎經虛弱引起的,非地黃不能夠消除。對於補腎益陰的方劑,二宜丸中加入當歸可以補髓。

3. 生地黃

氣寒,味苦,陰中之陽。甘、苦,大寒。無毒。

入手太陽經、少陰經之劑。

《象》云:涼血補血,補腎水真陰不足。此藥大寒,宜斟酌用之,恐損胃氣。

《珍》云:生血涼血。

《本草》云: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產後血上薄心悶絕,傷身胎動下血,胎不落,墮墜踠折,瘀血留血,衄鼻吐血,皆搗飲之。

白話文:

《本草綱目》記載:主要用於治療婦女崩漏不止,產後血沖心頭導致昏厥,傷害身體導致胎動異常引起血崩,胎兒不落地、流產或早產,瘀血留血、鼻出血、吐血等症狀,全都用搗爛的藥材服用。

《液》云:手少陰,又為手太陽之劑,故錢氏瀉丙與木通同用,以導赤也。諸經之血熱與他藥相隨,亦能治之,溺血便血亦治之,入四散例。

白話文:

《液》書中說:手少陰心經又為手太陽小腸經的輔助,所以錢乙醫生採用瀉丙火的方法,搭配木通一起使用,目的是引導紅色小便排出體外。其他經絡的血熱症狀,也能用相同的藥物進行治療,甚至連溺血、便血都可以用,這算是分散治療的範例。

《心》云:苦甘,陰中微陽,酒浸上行、外行。生血,涼血去熱。惡貝母,畏蕪荑

白話文:

《本草綱目·心》說:苦甘,在陰中有少許陽氣,用酒浸泡後可向上行、向外行。可以生血、涼血去熱。忌和貝母同用,忌蕪荑。

4. 山藥

氣溫,味甘平。無毒。

手太陰經藥。

《本草》云:主補中益氣,除熱強陰。主頭面遊風,風頭眼眩。下氣,充五臟,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輕身耐老,延年不飢。手太陰藥,潤皮毛燥,涼而能補,與二門冬、紫芝為之使,惡甘遂

白話文:

《本草》記載:此藥能補養中氣,消除熱氣增強陰氣。主治頭面遊風,因風而頭暈目眩。能使氣下行,充實五臟,使肌肉增長。長期服用能使耳聰目明,身體輕盈,延年益壽,不覺飢餓。此藥入手太陰經,可滋潤皮膚毛髮,涼能補之,與麥冬、紫芝相配合使用,忌與甘遂同用。

東垣云:仲景八味丸用乾山藥,以其涼而能補也。亦治皮膚乾燥,以此物潤之。

白話文:

東垣說:仲景的八味丸裡用了乾山藥,因為它有補益作用,而且還能清涼。乾山藥也可用來治療皮膚乾燥,因為它有滋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