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

《湯液本草》~ 卷之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5)

1. 黃耆

氣溫,味甘,純陽。甘,微溫,性平。無毒。入手少陽經、足太陰經,足少陰、命門之劑。

《象》云:治虛勞自汗,補肺氣,入皮毛,瀉肺中火。如脈弦自汗,脾胃虛弱,瘡瘍血脈不行,內托,陰證瘡瘍必用之。去蘆用。

白話文:

《象經》說:治療虛弱多汗,需要補充肺氣,強化皮膚,排除肺部火氣。如果脈搏弦緊、多汗,表示脾胃虛弱,傷口或血脈不通暢,導致內部託毒,溫病或瘡瘍中陰證(例如發冷、冒冷汗等症狀)必定需要使用這個處方。去除蘆葦後再使用。

《珍》云:益胃氣,去肌熱,諸痛必用之。

《心》云:補五臟諸虛不足,而瀉陰火、去虛熱,無汗則發之,有汗則止之。

《本草》云: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瘻,補虛;小兒百病,婦人子臟風邪氣,逐五臟間惡血,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腹痛泄痢。益氣,利陰氣。

白話文:

《本草綱目》上說:治療嚴重的膿瘡、久治不癒的潰瘍,排出膿液止痛,治療大風癩病、痔瘡和鼠瘻,補虛;治療兒童的各種疾病,婦女的子宮寒氣;排出五臟之間的惡血,補男人虧虛、勞累過度、身體虛弱,腹部疼痛、腹瀉。增加陽氣,促進陰氣運轉。

有白水耆、赤水耆、木耆,功用皆同。惟木耆莖短而理橫,折之如綿,皮黃褐色,肉中白色,謂之綿黃耆。其堅脆而味苦者,乃苜蓿根也。又云,破症癖,腸風血崩,帶下,赤白痢,及產前、後一切病,月候不調,消渴痰嗽。又治頭風熱毒,目赤,骨蒸。生蜀郡山谷、白水、漢中,今河東陝西州郡多有之。

白話文:

有白水耆老薑、赤水耆老薑、木耆老薑,它們的功效都是相同的。但是木耆老薑的莖較短,並且紋路橫生,折斷後像棉花一樣,皮是黃褐色,肉是白色,稱為綿黃耆。那些堅硬脆裂,味道苦的,是苜蓿的根部。另外,文獻中提到木耆老薑有治療破傷風、腸道脹氣、血崩、白帶、赤白痢疾,以及產前、產後的所有疾病、月經失調、消渴症、咳嗽等功效。還能治療頭風熱毒、眼睛發紅、骨蒸等症狀。它們生長在蜀郡的山谷、白水、漢中,現在河東陝西等州郡也有很多。

耆與桂同功,特味稍異,比桂但甘平,不辛熱耳。世人以苜蓿根代之,呼為苜蓿根,但味苦,能令人瘦,特味甘者能令人肥也。頗能亂真,用者宜審。治氣虛盜汗並自汗,即皮表之藥;又治膚痛,則表藥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為中州藥也;又治傷寒、尺脈不至,又補腎臟元氣,為里藥。是上、中、下、內、外三焦之藥。

白話文:

「耆」和「桂」的功效相似,但味道稍有不同。「耆」比「桂」更甘平,不辛熱。世人用苜蓿根來代替「耆」,並稱之為「苜蓿根」。不過,苜蓿根味道苦,會讓人消瘦,只有甘味足夠的「耆」才能讓人變胖。苜蓿根容易讓人混淆,使用時應仔細辨別。

「耆」可治療氣虛盜汗和自汗,屬於皮膚表面的藥物;還可治療皮膚疼痛,因此也是外用的藥物;此外,它能治療咯血、調養脾胃,是一種中氣藥;也能治療傷寒、尺脈不顯,還能補腎壯陽,屬於內服藥。因此,「耆」是上中下三焦、內外三焦都使用的藥物。

今《本草》、《圖經》只言河東者,沁州綿上是也,故謂之綿耆。味甘如蜜,兼體骨柔軟如綿,世以為如綿,非也。別說云,黃耆本出綿上為良,故《圖經》所繪者,憲水者也,與綿上相鄰,蓋以地產為「綿」。若以柔韌為「綿」,則偽者亦柔。但以乾脆甘苦為別耳。東垣云:黃耆、人參甘草三味,退熱之聖藥也。

白話文:

現在的《本草》和《圖經》都只提到河東產的黃耆,指的就是沁州的綿上地區,所以稱為綿耆。它的味道甜如蜜,身體柔軟如棉花,人們都認為它的名字是來自柔韌的質感,這是不對的。另有記載說,最好的黃耆是產自綿上的,所以《圖經》所畫的黃耆,取材於鄰近綿上的憲水地區,是以產地命名為「綿」。如果以柔韌來解釋「綿」,那麼仿冒品也同樣柔韌。只有以乾脆的口感和甘苦的味道來區分纔是正確的。東垣先生說:黃耆、人參、甘草三種藥物,是退熱的聖藥。

《靈樞》曰:衛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闔。黃耆既補三焦、實衛氣,與桂同,特益氣異耳。亦在佐使。桂則通血也,能破血而實衛氣,通內而實外者歟。桂以血言,一作色求,則耆為實氣也。惡鱉甲

白話文:

《靈樞》說:衛氣能溫暖肌肉,充盈皮膚,使皮毛腠理柔軟,並且負責開合。黃耆既能補益三焦,充實衛氣,與桂枝同用,但特別在於能補益氣血。它也在輔佐其他藥物時使用。桂枝則能通血,既能破瘀血又能充實衛氣,可能兼具通內外之效。桂枝以血論,有人認為是顏色,那麼黃耆就是補益氣血的。忌與鱉甲同用。

2. 蒼朮

氣溫,味甘。

入足陽明、太陰經。

《象》云:主治同白朮,若除上濕、發汗,功最大;若補中焦、除濕,力小,如白朮也。《衍義》云:其長如大拇指,肥實,皮色褐,氣味辛烈,須米泔浸洗,再換泔浸二日,去上粗皮。

白話文:

《象》書中說:它的主要功效和白朮相似,若要祛除上焦濕氣、發汗,它的功效最大;若要補益中焦、祛除濕氣,其功效較小,這點和白朮相似。《衍義》書中說:它的形狀像大拇指,肥厚飽滿,皮色褐色,氣味辛辣,需要用米泔水浸泡洗淨,再換米泔水浸泡兩天,除去表面的粗皮。

東垣云:入足陽明、太陰,能健胃安脾。

《本草》但言:術,不分蒼、白。其蒼朮別有雄壯之氣,以其經泔浸、火炒,故能出汗,與白朮止汗特異,用者不可以此代彼。

白話文:

《本草綱目》只說:蒼朮、白朮不分種類。但蒼朮特別雄壯,經過泔水浸泡、火炒,所以可以發汗,和白朮止汗的功效完全不同,使用時不能混用。

海藏云:蒼、白有止、發之異,其餘主治,並見《圖經》。

3. 白朮

氣溫,味甘。苦而甘、溫,味厚氣薄,陰中陽也。無毒。

入手太陽、少陰經,足陽明、太陰、少陰、厥陰四經。

《象》云: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利腰臍間血,除胃中熱,去諸經之濕,理胃。

潔古云:溫中去濕,除熱,降胃氣,蒼朮亦同,但味頗厚耳。下行則用之,甘溫補陽,健脾逐水,寒淫所勝,緩脾生津去濕,渴者用之。

白話文:

潔古說:蒼朮能溫中去濕,清熱,下行胃氣,具有這些功效。但要注意它味道比較厚重。當病邪在上,宜用蒼朮;當病邪在下,則用甘溫蒼朮補陽,健脾利水,補益脾胃,緩解津液不足,適合口渴等症狀。

《本草》:在術條下,無蒼、白之名。近多用白朮治皮間風,止汗消痞,補胃和中,利腰臍間血。通水道,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臍。在氣主氣,在血主血。

白話文:

《本草綱目》:在蒼朮條目中,沒有蒼朮、白朮之分。近年來,人們大多使用白朮來治療皮膚風疹,止汗消食,補益脾胃,促進腰臍間的血液循環。它暢通水道,作用從皮毛、心胃到腰臍。在氣方面,它調理氣機;在血方面,它調理血脈。

潔古又云:非白朮不能去濕,非枳實不能消痞。除濕利水道,如何是益津液。

4. 當歸

氣溫,味辛甘而大溫,氣味俱輕,陽也。甘辛,陽中微陰。無毒。

入手少陰經,足太陰經、厥陰經。

《象》云:和血補血,尾破血,身和血。先水洗去土,酒製過,或火干、日乾入藥,血病須用。去蘆用。

《心》云:治血通用。能除血刺痛,以甘故能和血,辛溫以潤內寒,當歸之苦以助心散寒。《珍》云:頭,止血;身,和血;梢,破血。治上,酒浸;治外,酒洗。糖色,嚼之大辛,可能潰堅。與菖蒲、海藻相反。《本草》云: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金瘡,煮汁飲之。溫中止痛及腰痛,除客血內塞,中風痓,汗不出。

白話文:

《心》書記載:當歸具有治療各種血證的功效。它能消除血刺痛,因為甘味能調和血液,辛溫性可以滋潤內部寒氣,當歸的苦味能幫助心臟驅散寒氣。《珍》書記載:當歸頭部用於止血;身體用於調和血液;梢部用於破血。治療上部時,用酒浸泡;治療外用時,用酒洗滌。將當歸炒焦變成糖色,嚼起來很辛辣,可以潰散堅硬的結塊。當歸與菖蒲、海藻相剋。《本草》記載:當歸可用於治療咳嗽、上氣、溫熱瘧疾、皮膚寒熱、婦女月經不調、不孕不育、各種惡瘡、金瘡,煮汁飲用。它可以溫暖中焦止痛,緩解腰痛,清除內部瘀血,治療中風癱瘓,並發汗。

濕痹中惡,客氣虛冷。補五臟,生肌肉。氣血昏亂,服之即定。有各歸氣血之功,故名當歸。

雷公云:得酒浸過,良。若要破血,即使頭節硬實處;若要止痛止血,即用尾。若一時用,不如不使。

易老云:用頭,則破血;用尾,則止血;若全用,則一破一止,則和血也。入手少陰,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陰,以其脾裹血也;入足厥陰,以其肝藏血也。頭能破血,身能養血,尾能行血。用者不分,不如不使。若全用,在參、耆皆能補血;在牽牛、大黃皆能破血,佐使定分,用者當知。

白話文:

易老說:用生地黃的首部,就能破血;用生地黃的尾部,就能止血;如果全部用,就會既破血又止血,讓血液調和。生地黃歸入手太陰肺經,是因為肺主血;歸入足太陰脾經,是因為脾胃統血;歸入足厥陰肝經,是因為肝藏血。生地黃的首部能破血,它的身部能養血,它的尾部能行血。如果沒有分清用法,不如不用。如果全部用,參鬚和耆參都能補血;牽牛子和芒硝都能破血,配伍用藥時要分清主藥和佐藥,用藥的人應當瞭解。

從桂、附、茱萸則熱;從大黃、芒硝則寒。諸經頭痛,俱在細辛條下。惟酒蒸當歸,又治頭痛,以其諸頭痛皆屬木,故以血藥主之。

白話文:

以桂皮、附子、肉桂治療頭痛,則溫熱;以大黃、芒硝治療頭痛,則清涼。各種經絡導致的頭痛,都記載在細辛條下。只有用酒蒸當歸後,才能治療頭痛,因為所有頭痛都屬「木」氣過盛,因此用補血藥物來治療。

《藥性論》云:臣。畏生薑,惡濕面。

《經》云:當歸主咳逆上氣。當歸血藥,如何治胸中氣。

《藥性論》云:補女子諸不足。此說盡當歸之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