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

《湯液本草》~ 卷之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2)

1. 黃連

氣寒,味苦。味厚氣薄,陰中陽也,升也。無毒。

入手少陰經。《象》云:瀉心火,除脾胃中濕熱,治煩躁噁心,鬱熱在中焦,兀兀欲吐,心下痞滿必用藥也。仲景治九種心下痞,五等瀉心湯皆用之。去須用。《心》云:瀉心經之火,眼暴赤腫,及諸瘡,須用之。苦寒者主陽有餘,苦以除之。安蛔,通寒格,療下焦虛,堅腎。

《珍》云:酒炒上行,酒浸行上頭。

《本草》云: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五臟冷熱,久下泄澼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療口瘡。久服令人不忘。

《液》云:入手少陰,苦燥,故入心,火就燥也。然瀉心其實瀉脾也,為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治血,防風為上使,黃連為中使,地榆為下使。

海藏祖方,令終身不發斑瘡,煎黃連一口,兒生未出聲時,灌之,大應。已出聲灌之,斑雖發,亦輕。古方以黃連為治痢之最。

《衍義》云:治痢有微血,不可執以黃連。為苦燥劑,虛者多致危困,實者宜用之。

《本草》又云:龍骨、理石、黃芩為之使,惡菊花、芫花、玄參、白蘚皮。畏款冬花。勝烏頭,解巴豆毒。

白話文:

黃連,性味寒涼,味道苦。味道濃郁,氣味較薄,屬於陰中帶陽的藥性,有向上升發的作用。沒有毒性。

主要歸入手少陰經。《藥象》說:可以瀉心火,去除脾胃中的濕熱,治療煩躁噁心、鬱積的熱在中焦、悶悶不樂想吐、心下痞滿等症狀,這些情況必須使用黃連。張仲景治療九種心下痞的症狀,所用的五種瀉心湯都用到了黃連。使用時要去除鬚根。《藥性賦》說:可以瀉心經的火,治療眼睛突然紅腫,以及各種瘡瘍,必須使用黃連。苦寒的藥物主要治療陽氣過盛的情況,用苦味藥物來去除過盛的陽氣。黃連可以使蛔蟲安靜,通利寒氣阻滯,治療下焦虛寒,堅固腎臟。

《珍珠囊》說:用酒炒黃連可以使藥性上行,用酒浸泡黃連可以使藥性到達頭部。

《本草綱目》說:黃連主要治療熱邪引起的疾病,眼睛痛、眼角損傷流淚,可以明目。治療腸道積熱引起的腹痛、下痢、婦人陰部腫痛。還可以治療五臟的冷熱疾病,久瀉不止,甚至大便帶膿血,可以止消渴、驚嚇,去除水腫、強健骨骼,調理腸胃、使腸道強健,增強膽功能,治療口腔潰瘍。長期服用可以使人記憶力增強。

《醫學入門》說:黃連歸入手少陰經,味道苦而乾燥,所以可以入心經,火性喜歡乾燥。但其實瀉心火實際上是瀉脾火,因為子能使母強盛,母強盛就能瀉其子。黃連可以用來治療血症,在用藥時,防風是引藥向上走的使藥,黃連是主要使用的中藥,地榆是引藥向下走的使藥。

海藏祖傳的秘方,可以使人終身不發斑疹瘡瘍。方法是,將黃連煎好,在嬰兒出生還沒發出聲音的時候,就給他灌下一口,效果非常顯著。如果已經發出聲音,再灌下去,雖然還是會發斑疹,但會比較輕微。古代的方劑常常把黃連作為治療痢疾的主要藥物。

《東垣試效方》說:治療痢疾如果帶有少量血,就不能只用黃連。因為黃連是苦燥的藥物,虛弱的人使用容易導致危險,實證的人才適合使用。

《本草綱目》又說:龍骨、理石、黃芩可以作為黃連的使藥,黃連忌菊花、芫花、玄參、白蘚皮。畏懼款冬花。黃連可以制服烏頭的毒性,解除巴豆的毒性。

2. 大黃

氣寒。味苦,大寒。味極厚,陰也,降也。無毒。

入手足陽明經。酒浸,入太陽經;酒洗,入陽明經。余經不用酒。

《象》云:性走而不守,瀉諸實熱不通,下大便,滌盪腸胃間熱,專治不大便。

《心》云:滌盪實熱。

《珍》云:熱淫於內,以苦泄之。酒浸入太陽經,酒洗入陽明經,余經不用酒。

《本草》云: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盪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穀,調中化食,安和五臟。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

《液》云:味苦、寒,陰中之陰藥。泄漏,推陳致新,去陳垢而安五臟,謂如戡定禍亂以致太平無異,所以有將軍之名。入手足陽明,以酒引之,上至高巔;以舟楫載之,胸中可浮;以苦泄之,性峻至於下。以酒將之,可行至高之分,若物在巔,人跡不及,必射以取之也。故太陽陽明、正陽陽明承氣湯中俱用酒浸,惟少陽陽明為下經,故小承氣湯中不用酒浸也。

雜方有生用者,有面裹蒸熟者,其制不等。

《衍義》云:損益前書已具。仲景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用大黃、黃芩、黃連。或曰:心氣既不足矣,而不用補心湯,更用瀉心湯,何也?答曰:若心氣獨不足,則須當不吐衄也,此乃邪熱因心氣不足而客之,故令吐衄。以苦泄其熱,就以苦補其心,蓋一舉而兩得之。有是證者,用之無不效,惟在量其虛實而已。

《本草》又云:惡乾漆。

白話文:

大黃,藥性寒涼。味道苦,藥性大寒。藥味厚重,屬陰性,有下降的特性。沒有毒性。

主要作用於手足陽明經。用酒浸泡過,可進入太陽經;用酒洗過,則進入陽明經。其他經絡則不需要用酒。

《藥象》說:大黃藥性走竄而不停留,能瀉掉各種實熱不通的狀況,使大便通暢,清除腸胃間的熱邪,專門治療大便不通。

《藥性賦》說:大黃能清除體內的實熱。

《湯液本草》說:熱邪在體內過盛,可以用苦寒的藥物來瀉掉它。用酒浸泡的大黃可以進入太陽經,用酒洗過的大黃則進入陽明經,其他經絡則不需要用酒。

《本草綱目》說:大黃主要用於排除體內的瘀血,治療血滯導致的寒熱往來,能破除體內的癥瘕積聚,消除停留在體內的痰飲和宿食,清理腸胃,促進新陳代謝,使水穀正常運行,調理脾胃功能,幫助消化,使五臟安和。能平降胃氣,消除痰積,清除腸道內的結熱,治療心腹脹滿,以及女性因寒血閉塞導致的脹滿和小腹疼痛,也能消除體內的老舊瘀血。

《藥液》說:大黃味苦、性寒,是陰性藥物中的陰性藥。它能通泄,促進新陳代謝,清除體內積垢,使五臟安和,就像平定禍亂一樣,所以有「將軍」的美稱。它主要作用於手足陽明經,如果用酒來引導它,就能使藥力上達至高之處;如果用船來載它,藥力就能在胸中浮動;如果用苦味來泄掉它,藥性就能峻猛地向下走。用酒輔助它,就能使藥力到達高處,就像物品在頂端,人無法觸及,必須用射箭的方式才能取到一樣。所以,治療太陽陽明和正陽陽明的承氣湯中,都使用了酒浸的大黃,唯獨少陽陽明屬於下經,所以小承氣湯中沒有用酒浸的大黃。

臨床使用時,有的會直接生用大黃,有的會用麵粉包裹蒸熟,炮製方法並不一樣。

《衍義補遺》說:大黃的藥性在之前的醫書中已經詳細說明。張仲景用大黃、黃芩、黃連組成瀉心湯,治療心氣不足導致的吐血、鼻血。有人問:既然心氣不足,為什麼不用補心湯,反而用瀉心湯呢?回答說:如果只是單純的心氣不足,就不會出現吐血、鼻血的症狀,這是因為邪熱趁虛進入體內,導致心氣不足,進而引起吐血、鼻血。用苦味的藥物泄掉熱邪,就能達到補心的效果,這是一舉兩得的方法。有這種證狀的,使用這個方子沒有不見效的,關鍵在於衡量病人體虛或體實的程度,來決定用藥的劑量。

《本草綱目》又說:大黃畏懼乾漆。

3. 連翹

氣平,味苦。苦,微寒,氣味俱輕,陰中陽也,無毒。

手足少陽經、陽明經藥。

《象》云:治寒熱瘰癧,諸惡瘡腫,除心中客熱,去胃蟲,通五淋。

《心》云:瀉心經客熱,諸家須用,瘡家聖藥也。

《珍》云:諸經客熱,非此不能除。

《本草》云:主寒熱鼠瘻,瘰癧,癰腫癭瘤,結熱蠱毒,去寸白蟲。

《液》云:手、足少陽。治瘡、瘍、瘤、氣癭起、結核,有神。與柴胡同功,但分氣血之異耳。與鼠黏子同用,治瘡瘍別有神功。

白話文:

性味平和,味道苦。苦味,稍微帶寒性,氣味都比較輕淡,屬於陰性中的陽性,沒有毒。

主要歸屬於手少陽經、足少陽經和陽明經。

《藥性象》說:可以治療寒熱交替、瘰癧(淋巴結核),各種惡性瘡腫,消除心中虛熱,去除胃裡的寄生蟲,疏通小便不暢的五淋。

《藥性心訣》說:能夠清除心經的客熱,所以各家都必須使用,是治療瘡瘍的聖藥。

《珍珠囊》說:各種經絡的客熱,沒有連翹就不能夠去除。

《本草綱目》說:主要治療寒熱交替、鼠瘻(淋巴結炎),瘰癧,癰腫、癭瘤(甲狀腺腫大),結塊發熱的蠱毒,以及去除寸白蟲(絛蟲)。

《藥性賦》說:歸屬於手、足少陽經。治療瘡、瘍、瘤、氣癭突起、結核,效果非常顯著。與柴胡的功效相似,只是在氣和血的歸屬上有所不同。與鼠黏子(牛蒡子)一起使用,治療瘡瘍有特別的療效。

4. 連軺

氣寒,味苦。

《本經》不見所注,但仲景古方所注云,即連翹之根也。方言熬者,即今之炒也。

白話文:

氣味寒涼,味道苦。

《神農本草經》沒有記載相關的註解,但張仲景的古方註解說,這個是指連翹的根。古代所說的「熬」,就是現在的「炒」。

5. 人參

氣溫,味甘。甘而微苦,微寒,氣味俱輕,陽也。陽中微陰,無毒。

《象》云:治脾肺陽氣不足,及能補肺。氣促,短氣、少氣。補而緩中,瀉脾肺胃中火邪,善治短氣。非升麻為引用,不能補上升之氣,升麻一分、人參三分,為相得也。若補下焦元氣,瀉腎中火邪,茯苓為之使。

《心》云:補氣不足而瀉肺火,甘溫而補陽利氣。脈不足者,是亡血也,人參補之。益脾,與乾薑同用,補氣,裡虛則腹痛,此藥補之,是補不足也。

《珍》云:補胃,喘嗽勿用,短氣用之。

《本草》云: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脅逆滿,霍亂吐逆,調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

《液》云:味既甘溫,調中益氣,即補肺之陽、瀉肺之陰也。若便言補肺,而不論陰陽寒熱何氣不足,則誤矣。若肺受寒邪,宜此補之;肺受火邪,不宜用也。肺為天之地,即手太陰也,為清肅之臟,貴涼而不貴熱,其象可知。若傷熱則宜沙參。沙參味苦、甘微寒,無毒,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療胃痹、心腹痛,結熱邪氣,頭痛,皮間邪熱。安五臟,補中。

人參補五臟之陽也,沙參苦,微寒,補五臟之陰也。安得不異。

易老云:用沙參代人參,取其味甘可也。

葛洪云:沙參,主卒得諸疝,小腹及陰中相引,痛如絞,自汗出,欲死。細末。酒調服方寸匕,立瘥。

《日華子》云:治惡瘡疥癬及身癢,排膿,消腫毒。

海藏云:今易老取沙參代人參,取其甘也。若微苦則補陰,甘者則補陽,雖云補五臟,亦須各用本臟藥相佐使,隨所引而相輔一臟也,不可不知。

白話文:

人參,性味溫和甘甜,帶一點苦味,稍微偏涼,氣味清淡,屬性為陽。雖然屬陽,但帶一點陰性,沒有毒性。

《醫方考》說:人參能治療脾肺陽氣不足,也能補養肺氣。對於氣喘、呼吸短促、氣虛等症狀有效。人參能溫和地補益脾胃,同時也能瀉除脾肺胃中的火邪,尤其擅長治療呼吸短促。如果沒有升麻引導,就不能將補氣的效果向上提升,所以用升麻一分、人參三分的比例搭配,效果最好。如果要補養下焦的元氣,瀉除腎中的火邪,則需要茯苓來輔助。

《湯液本草》說:人參能補益氣虛,同時瀉除肺火,其甘溫的特性可以補養陽氣,並疏通氣機。如果脈象虛弱,代表有失血的情形,可以用人參來補養。人參能補益脾氣,與乾薑搭配使用,能補益氣虛。若是體內虛寒導致腹痛,服用人參可以補虛,就是補不足的意思。

《珍珠囊》說:人參能補養胃氣,但是有喘嗽症狀的人不宜使用,氣短的人則可以使用。

《本草綱目》說:人參主要補養五臟,能安定精神、穩定魂魄、止住驚悸、去除邪氣、使眼睛明亮、開竅增進智慧。人參可以治療腸胃虛冷、心腹脹痛、胸脅氣逆、霍亂吐瀉,也能調和脾胃、止渴、疏通血脈、消除積塊,使人不容易忘記事情。

《藥性賦》說:人參味道甘甜溫和,能調和脾胃、補益氣機,也就是補養肺的陽氣、瀉除肺的陰氣。如果只是說人參能補肺,而不區分陰陽寒熱、哪種氣虛,那就錯了。如果肺受寒邪,適合用人參來補養;如果肺受火邪,就不宜使用。肺屬於天的部位,也就是手太陰經,是清靜肅降的臟器,喜歡涼潤而不喜歡燥熱,這個道理應該明白。如果肺受熱邪侵擾,就適合使用沙參。沙參味苦、甘甜,稍微偏涼,沒有毒性,主要治療血瘀、驚氣、去除寒熱、補養中焦、補益肺氣,可以治療胃痹、心腹疼痛、結熱邪氣、頭痛、皮膚之間的熱邪。沙參能安定五臟、補養中焦。

人參是補養五臟之陽的藥物,而沙參性苦,稍微偏涼,是補養五臟之陰的藥物。兩者功效當然不同。

易老說:可以用沙參代替人參,取用它味道甘甜的特性。

葛洪說:沙參主要治療突然發生的疝氣,小腹及陰部互相牽引,疼痛如絞,還會流汗,感覺快要死了。將沙參磨成細末,用酒調服一小匙,立刻就能痊癒。

《日華子本草》說:沙參可以治療惡瘡疥癬及皮膚搔癢,能排出膿液,消除腫毒。

海藏說:現在易老用沙參代替人參,是取用它甘甜的特性。如果藥性偏苦,就補陰;如果藥性偏甘,就補陽。雖然都說能補五臟,但仍然要搭配各臟器的藥物來輔佐,隨著所要引導的臟器來輔助,這是不可不知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