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

《湯液本草》~ 卷之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3)

1. 沙參

味苦、甘,微寒。無毒。

治證附前人參條下。

白話文:

味道是苦澀、甘甜,屬性稍微寒涼,沒有毒性。

能治療的病症,和前面人參條目下所記載的相同。

2. 半夏

氣微寒,味辛、平。苦而辛,辛厚苦輕,陽中陰也。生微寒,熟溫。有毒。

入足陽明經、太陰經、少陽經。

《象》云: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食。治太陰痰厥頭痛,非此不能除。

《心》云:能勝脾胃之濕,所以化痰。渴者禁用。

《珍》云:消胸中痞,去膈上痰。

《本草》云: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咽喉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墮胎,療痿黃,悅澤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湯洗去滑令盡。用生薑等分制用,能消痰涎,開胃健脾。射干為之使。惡皂莢。畏雄黃、生薑、乾薑、秦皮、龜甲。反烏頭。

《藥性論》云:半夏使。忌羊血、海藻、飴糖。柴胡為之使。俗用為肺藥,非也。止吐,為足陽明;除痰,為足太陰。小柴胡中雖為止嘔,亦助柴胡能止惡寒,是又為足少陽也;又助黃芩能去熱,是又為足陽明也。往來寒熱在表裡之中,故用此有各半之意。本以治傷寒之寒熱,所以名半夏。

經云:腎主五液,化為五濕,自入為唾,入肝為泣,入心為汗,入脾為痰,入肺為涕。有涎曰嗽,無涎曰咳,痰者因咳而動脾之濕也。半夏能泄痰之標,不能泄痰之本,泄本者,泄腎也。咳無形,痰有形,無形則潤,有形則燥,所以為流濕潤燥也。

白話文:

半夏氣味稍微寒涼,味道辛、平。帶有苦味和辛味,辛味濃厚而苦味較淡,屬於陽中帶陰的藥性。生用時藥性微寒,炮製成熟後藥性溫熱,帶有毒性。

它主要進入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和足少陽膽經。

《藥象》說:半夏可以治療寒痰,以及因身體受寒、飲用冷食而傷到肺所引起的咳嗽。它能調和胃氣,去除胃寒,增進食慾。也能治療因太陰脾經的痰導致的厥逆頭痛,若無半夏則難以消除。

《藥性賦》說:半夏能克服脾胃的濕氣,因此能化解痰液。但口渴的人不宜使用。

《珍珠囊》說:半夏能消除胸中的痞悶感,去除膈上的痰。

《本草》記載:半夏主要治療外感風寒引起的寒熱症狀,以及心下堅硬、氣逆下行、咽喉腫痛、頭暈目眩、胸悶腹脹、咳嗽氣逆、腸鳴等症狀。它能止汗,消除心腹、胸膈因痰熱壅塞所導致的滿悶結塊,以及咳嗽氣逆、心下急痛堅硬痞塞、時常嘔吐等症狀。還能消腫去癰,墮胎,治療因氣血不足導致的萎黃症,使面色紅潤。生用能使人嘔吐,熟用能使人排泄。使用時需用湯水洗去黏滑的部分。與等量的生薑一同炮製使用,能消除痰涎,開胃健脾。射干是它的使藥。它與皂莢相剋,並畏懼雄黃、生薑、乾薑、秦皮、龜甲,並與烏頭相剋。

《藥性論》說:半夏以柴胡為使藥。它禁忌與羊血、海藻、飴糖一同使用。一般人把它當作治療肺病的藥物,是不正確的。半夏止吐,是因其走足陽明胃經;半夏除痰,是因其走足太陰脾經。在小柴胡湯中,它雖能止嘔,但也是輔助柴胡來消除惡寒,所以也具有足少陽膽經的藥性;同時也能輔助黃芩來清熱,所以也具有足陽明胃經的藥性。它能治療表裡之間的往來寒熱,因此有各佔一半之意。此藥原本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所引起的寒熱,所以叫做半夏。

經書說:腎臟主管五液,五液變化為五種濕氣,進入口中成為唾液,進入肝臟成為眼淚,進入心臟成為汗液,進入脾臟成為痰液,進入肺臟成為鼻涕。有痰聲的叫做嗽,無痰聲的叫做咳,痰是因咳嗽而引動脾的濕氣所產生的。半夏能宣泄痰的標證,但不能宣泄痰的本源,要宣泄痰的本源,就必須宣泄腎氣。咳嗽是無形的,痰液是有形的,無形的就需潤之,有形的就需燥之,所以半夏能流動濕氣並潤燥。

3. 五味子

氣溫,味酸,陰中陽。酸而微苦,味厚氣輕,陰中微陽。無毒。

入手太陰經,入足少陰經。

《象》云:大益五臟。

孫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補五臟氣,遇夏月季夏之間,困乏無力,無氣以動,與黃耆、人參、麥門冬,少加黃柏,煎湯服,使人精神頓加,兩足筋力湧出。生用。

《珍》云:治咳嗽。

《心》云:收肺氣,補氣不足,升也。酸以收逆氣,肺寒氣逆,則以此藥與乾薑同用治之。

《本草》云:主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益氣強陰益精,養五臟,除熱。

《日華子》云:明目,暖水臟,治風,下氣消食。霍亂轉筋,痃癖,奔豚冷氣。消水腫,反胃,心腹氣脹。止渴,除煩熱,解酒毒,壯筋骨。五味皮甘肉酸,核中辛苦,都有鹹味,故名五味子。仲景八味丸用此為腎氣丸,述類象形也。

孫真人云: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氣,在上則滋源,在下則補腎,故入手太陰、足少陰也。

白話文:

五味子,性溫,味道酸,屬於陰中帶陽的藥性。味道酸中帶點苦味,味道濃郁而氣味較淡,性質是陰性中帶點微陽。沒有毒性。

主要歸經於手太陰肺經,也能進入足少陰腎經。

《藥物象解》說:五味子對五臟都有很大的益處。

孫思邈說:在五月經常服用五味子,可以補養五臟之氣。到了夏季末期,感到疲倦乏力、提不起精神的時候,可以將五味子與黃耆、人參、麥門冬一起煎煮服用,稍微加入黃柏,可以使人精神立刻振奮,雙腿也變得有力。五味子一般生用。

《珍珠囊》說:五味子可以治療咳嗽。

《藥性賦》說:五味子能收斂肺氣,補氣虛,兼有上升的特性。它酸味的特性可以收斂上逆的氣,如果肺部虛寒導致氣逆,可以將五味子與乾薑一起使用來治療。

《本草經》說:五味子主要治療咳嗽氣喘、勞累虛損、身體消瘦、補虛不足、補益氣力、強壯陰精、補養五臟、清除虛熱。

《日華子本草》說:五味子可以明目、溫養腎臟、治療風邪、使氣下行、幫助消化。還能治療霍亂轉筋、脅下腫塊、奔豚冷氣。可以消除水腫、治療反胃、心腹脹氣。能夠止渴、消除煩躁發熱、解酒毒、強壯筋骨。五味子的皮是甘甜的,果肉是酸的,果核是辛辣苦的,都帶有鹹味,所以叫做五味子。張仲景的八味丸使用五味子,是因為它有補腎氣的作用,是根據它的特性來類比的。

孫思邈說:在六月經常服用五味子,可以增益肺金之氣,在上方可以滋養肺的源頭,在下方可以補益腎臟,所以它能進入手太陰肺經和足少陰腎經。

4. 甘遂

氣大寒,味苦、甘。甘,純陽。有毒。

《本草》云:主大腹疝瘕,腹滿,面目浮腫,留飲宿食。破堅消積,利水穀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熱,皮中痞熱,氣腫滿。瓜蒂為使。惡遠志,反甘草。

《液》云:可以通水,而其氣直透達所結處。

《衍義》云:此藥專於行水,攻決為用,入藥須斟酌用之。

《珍》云:若水結胸中,非此不能除。

白話文:

甘遂性味大寒,味道苦澀帶點甘甜。甘味在這裡指的是純陽之性。有毒。

《本草》記載:主要治療腹部腫脹、疝氣、腹脹、面部和眼瞼浮腫,以及體內停滯的痰飲和宿食。能破除堅硬的腫塊、消除積聚,疏通水液和腸道。能排除身體五種水液的異常,散去膀胱內積留的熱邪,以及皮膚下的痞塊和熱腫,氣腫脹滿等症狀。瓜蒂可以引導藥效。忌與遠志同用,會與甘草產生相反的作用。

《藥液》提到:甘遂能疏通水液,而且藥氣能直達水液結聚的地方。

《衍義》中說:這種藥專門用於排除體內水液,以攻破、決除的方式來發揮作用,入藥時必須謹慎斟酌使用。

《珍珠囊》提到:如果水液積結在胸中,不用甘遂就無法去除。

5. 大戟

氣大寒,味苦、甘,陰中微陽。有小毒。

《本草》云:治蠱毒,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中風,皮膚疼痛,吐逆,頸腋癰腫,頭疼,發汗,利大小腸。此澤漆根也。

《液》云:與甘遂同為泄水之藥,濕勝者苦燥除之。反甘草。與芫花、黃藥子等分,水糊為丸,桐子大,每服十丸,傷風、傷寒,蔥白湯下;傷食,陳皮湯下。或十五丸,微加至止,亦可。芫花別有條,海藏,十棗湯同用。

《珍》云:瀉肺,損真氣。

白話文:

性味大寒,味道苦中帶甘,屬性偏陰中帶一點陽。具有小毒。

《本草》記載:可以治療蠱毒,以及各種水腫,腹部脹滿急痛,體內腫塊,中風,皮膚疼痛,嘔吐,頸部、腋下生瘡腫,頭痛,發汗,通利大小腸。這裡說的大戟指的是澤漆的根。

《湯液本草》記載:大戟和甘遂都是用來排除體內水濕的藥物,體內濕氣過重的人可以利用其苦燥的特性來去除濕氣。大戟不可與甘草同時服用。可以將大戟與芫花、黃藥子等量混合,用水調成糊狀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十顆,如果得了風寒感冒,用蔥白湯送服;若是因為吃壞肚子,用陳皮湯送服。也可以服用十五顆,劑量可以稍微增加直到症狀停止。芫花另有說明,張元素認為,大戟可以和十棗湯一起使用。

《珍珠囊》記載:大戟具有瀉肺的作用,但會損傷人體的正氣。

6. 蕘花

氣微寒,味苦、辛。有毒。

《本草》云:主傷寒溫瘧,下十二水,破積聚大堅癥瘕,盪滌腸胃中留癖,飲食寒熱邪氣。利水道,療痰飲咳嗽。

《衍義》云:仲景以蕘花治利者,以其行水也,水去則利止,其意如此。用時斟酌,不可太過與不及也。仍察其須有是證,方可用之。仲景小青龍湯: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熬令赤色用之。蓋利水也。

白話文:

藥性稍微偏寒,味道苦又辛辣。有毒。

《本草》記載:主要治療傷寒引起的溫病和瘧疾,能排出體內積聚的水分,攻破腹中堅硬的腫塊,清除腸胃中積聚的病邪,以及飲食不當造成的寒熱邪氣。可以疏通小便的通道,治療痰飲和咳嗽。

《衍義》記載:張仲景用蕘花來治療腹瀉,是因為它能幫助排除體內的水分,當水分排出後,腹瀉自然就會停止,大概就是這個道理。使用時要仔細斟酌用量,不可過多也不可不足。必須確認確實有這種症狀,才能使用。張仲景的小青龍湯:如果出現輕微腹瀉,就要去掉麻黃,加入像雞蛋大小的蕘花,將其熬煮至赤紅色後使用。這是因為它能利水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