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

《湯液本草》~ 卷之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3)

1. 沙參

味苦、甘,微寒。無毒。

治證附前人參條下。

2. 半夏

氣微寒,味辛、平。苦而辛,辛厚苦輕,陽中陰也。生微寒,熟溫。有毒。

入足陽明經、太陰經、少陽經。

《象》云: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食。治太陰痰厥頭痛,非此不能除。

《心》云:能勝脾胃之濕,所以化痰。渴者禁用。

《珍》云:消胸中痞,去膈上痰。

白話文:

川烏性微寒,味辛、平。苦味重,辛味輕,屬陽中帶陰。生川烏微寒,熟川烏溫熱。有毒。

川烏入足陽明胃經、太陰脾經、少陽膽經。

《本草綱目》記載:川烏可以治療寒痰,以及因寒邪入侵而引起的肺寒、飲冷傷肺、咳嗽等症狀。它能溫和胃氣,消除胃寒,促進食慾。同時,川烏能治療太陰脾經痰厥頭痛,其他藥物無法消除這種頭痛。

《本草求真》記載:川烏能化解脾胃濕氣,所以能化痰。但對於口渴的人禁用。

《本草備要》記載:川烏可以消除胸中痞塊,清除膈膜上的痰液。

《本草》云: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咽喉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墮胎,療痿黃,悅澤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湯洗去滑令盡。用生薑等分制用,能消痰涎,開胃健脾。射干為之使。惡皂莢。畏雄黃、生薑、乾薑、秦皮、龜甲。反烏頭。

白話文:

《本草》記載:

  • 功用:

  • 治療傷寒寒熱

  • 心下堅硬不適

  • 消化不良

  • 咽喉腫痛

  • 頭暈目眩

  • 胸悶脹氣

  • 咳嗽、腹鳴

  • 制汗

  • 消除心腹、胸隔痰熱導致的滿脹、咳嗽、氣促、心下急痛、腹脹堅硬、時疫嘔吐腹瀉、癰腫、墮胎、治療痿黃病(一種皮膚病),使面色紅潤有光澤。

  • 注意事項:

  • 生用會導致嘔吐;熟用會導致腹瀉。

  • 使用前應將藥材清洗乾淨,去除滑膩物質。

  • 可與等量的生薑一起使用,能化痰涎,健脾開胃。

  • 射干為其引經藥。

  • 忌用皁莢。

  • 畏懼雄黃、生薑、乾薑、秦皮、龜甲。

  • 與烏頭相剋。

《藥性論》云:半夏使。忌羊血、海藻、飴糖。柴胡為之使。俗用為肺藥,非也。止吐,為足陽明;除痰,為足太陰。小柴胡中雖為止嘔,亦助柴胡能止惡寒,是又為足少陽也;又助黃芩能去熱,是又為足陽明也。往來寒熱在表裡之中,故用此有各半之意。本以治傷寒之寒熱,所以名半夏。

白話文:

《藥性論》中提到:

  • 半夏:禁忌與羊血、海藻、飴糖一起食用。柴胡可以調和半夏的作用。
  • 柴胡:通常用作肺部藥物,但這是錯誤的。柴胡的功能是止吐(屬於足陽明經),化痰(屬於足太陰經)。
  • 小柴胡湯中雖然含有半夏用於止嘔,但它也能輔助柴胡去除惡寒,所以它也作用於足少陽經;另外,它還能輔助黃芩清熱,因此它也作用於足陽明經。
  • 往來寒熱既表現在外又表現在內,所以使用小柴胡湯時,應各取一半。
  • 小柴胡湯原本用於治療傷寒的寒熱,因此得名「半夏」。

經云:腎主五液,化為五濕,自入為唾,入肝為泣,入心為汗,入脾為痰,入肺為涕。有涎曰嗽,無涎曰咳,痰者因咳而動脾之濕也。半夏能泄痰之標,不能泄痰之本,泄本者,泄腎也。咳無形,痰有形,無形則潤,有形則燥,所以為流濕潤燥也。

白話文:

醫經上說:腎臟主司五種津液,化為五種濕氣,留於體內變成唾液,進入肝臟變成淚水,進入心臟變成汗水,進入脾臟變成痰液,進入肺臟變成鼻涕。有口水伴隨的咳叫做「嗽」,沒有口水伴隨的咳叫做「咳」,痰液是因咳嗽而激發出的脾臟濕氣。半夏只能緩解痰液的症狀,不能徹底祛除痰液的根源,祛除根源的方法,是治療腎臟。咳嗽沒有固定形狀,痰液有具體形狀,沒有形狀的咳嗽潤滑通暢,有形狀的痰液乾燥阻滯,所以說咳嗽是濕氣導致潤滑貫通,痰液是濕氣導致乾燥阻滯。

3. 五味子

氣溫,味酸,陰中陽。酸而微苦,味厚氣輕,陰中微陽。無毒。

入手太陰經,入足少陰經。

《象》云:大益五臟。

孫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補五臟氣,遇夏月季夏之間,困乏無力,無氣以動,與黃耆、人參、麥門冬,少加黃柏,煎湯服,使人精神頓加,兩足筋力湧出。生用。

《珍》云:治咳嗽。

白話文:

孫思邈(孫真人)說:在五月經常服用五味子,可以補益五臟之氣。如果在夏季的仲夏時節感到疲倦無力、提不起精神,可以和黃耆、人參、麥門冬一起煎成湯服用,再加一點黃柏,這樣可以讓精神大振,雙腿有力。這些藥材都是生的。

《心》云:收肺氣,補氣不足,升也。酸以收逆氣,肺寒氣逆,則以此藥與乾薑同用治之。

《本草》云:主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益氣強陰益精,養五臟,除熱。

白話文:

《心論》中說:肺氣不足時,用補氣的藥來治療,同時也具有上升的作用。而酸味藥物具有收斂的作用,可以收斂逆氣。如果是肺寒導致氣逆,就可以同時使用酸味藥物和乾薑來治療。

《日華子》云:明目,暖水臟,治風,下氣消食。霍亂轉筋,痃癖,奔豚冷氣。消水腫,反胃,心腹氣脹。止渴,除煩熱,解酒毒,壯筋骨。五味皮甘肉酸,核中辛苦,都有鹹味,故名五味子。仲景八味丸用此為腎氣丸,述類象形也。

孫真人云: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氣,在上則滋源,在下則補腎,故入手太陰、足少陰也。

白話文:

《日華子》說:明目、溫暖臟腑、治療風氣、幫助消化。治療霍亂痙攣、風濕痛、奔豚冷氣。消水腫、反胃、心腹脹氣。止渴、除煩熱、解酒毒、強健筋骨。五味子的果皮甘甜、果肉酸,果核苦辛,但都有鹹味,所以稱為五味子。張仲景的八味丸裡用它做腎氣丸,是根據它的形狀和功效而命名的。

4. 甘遂

氣大寒,味苦、甘。甘,純陽。有毒。

《本草》云:主大腹疝瘕,腹滿,面目浮腫,留飲宿食。破堅消積,利水穀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熱,皮中痞熱,氣腫滿。瓜蒂為使。惡遠志,反甘草。

白話文:

《本草綱目》記載:南瓜子能治療嚴重腹脹、腹部有腫塊、腹脹、臉部浮腫、飲水或進食後停留體內。它能消除堅硬的腫塊、促進消化,利水通便。它能清除體內過多的水分,消除膀胱發熱、皮膚下有熱感、氣脹。

用瓜蒂作為引導藥。忌諱與遠志一起服用,會與甘草相剋。

《液》云:可以通水,而其氣直透達所結處。

《衍義》云:此藥專於行水,攻決為用,入藥須斟酌用之。

《珍》云:若水結胸中,非此不能除。

5. 大戟

氣大寒,味苦、甘,陰中微陽。有小毒。

《本草》云:治蠱毒,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中風,皮膚疼痛,吐逆,頸腋癰腫,頭疼,發汗,利大小腸。此澤漆根也。

白話文:

《本草綱目》記載:澤漆根可以用來治療蠱毒、腹脹疼痛、積塊、中風、皮膚疼痛、嘔吐、頸部和腋下的腫痛、頭痛、出汗、通暢大小便。

《液》云:與甘遂同為泄水之藥,濕勝者苦燥除之。反甘草。與芫花、黃藥子等分,水糊為丸,桐子大,每服十丸,傷風、傷寒,蔥白湯下;傷食,陳皮湯下。或十五丸,微加至止,亦可。芫花別有條,海藏,十棗湯同用。

《珍》云:瀉肺,損真氣。

白話文:

《液體論》中提到:液體和甘遂都是利水通便的藥物,體內濕氣過重時,可以用它們來去除燥熱。忌與甘草同用。

將液體、芫花和黃藥子等分,用清水調和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 10 丸,配以蔥白湯,用於治療風寒、傷寒;配以陳皮湯,用於治療食積。

也可以服用 15 丸,逐漸增加劑量,直到症狀好轉。芫花另有單獨的介紹,與海藏和十棗湯一起使用。

6. 蕘花

氣微寒,味苦、辛。有毒。

《本草》云:主傷寒溫瘧,下十二水,破積聚大堅癥瘕,盪滌腸胃中留癖,飲食寒熱邪氣。利水道,療痰飲咳嗽。

白話文:

《本草》記載:用於治療傷寒和溫熱瘧疾,驅除體內十二處積水,破除體內積聚的堅硬腫塊,清除腸胃中滯留的毒氣和不潔之物,以及因飲食不當導致的寒熱邪氣。通利水道,治療因痰液堵塞引起的咳嗽。

《衍義》云:仲景以蕘花治利者,以其行水也,水去則利止,其意如此。用時斟酌,不可太過與不及也。仍察其須有是證,方可用之。仲景小青龍湯: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熬令赤色用之。蓋利水也。

白話文:

《衍義》說:張仲景使用蕘花治療腹瀉,是因為蕘花具有利尿的作用,水排出後腹瀉就會停止,他這樣的用意。使用時應仔細斟酌,不可過量或不足。仍然要觀察病人是否有這樣的症狀,纔可以使用蕘花。張仲景的小青龍湯:如果腹瀉情況輕微,則去掉麻黃,加入蕘花,大小如雞蛋,煎熬至呈紅色後使用。這是因為蕘花可以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