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修要訣
《類修要訣》一書,為明代嘉興人胡文煥所撰,字子仁,號松泉。身為萬曆年間進士,官至太僕寺少卿,胡文煥不僅在仕途有所建樹,其在詩文、書法及醫學領域亦有深厚造詣。此書即是其在長年臨床實踐基礎上,彙整編寫的一部重要醫學著作。其著作尚包括《類修醫話》、《類修醫方》、《類修醫說》等,由此可見其醫學研究體系之一斑,而《類修要訣》則為其醫學思想及經驗的核心呈現之一。
全書依據明代醫學著作常見的分卷體例,分為上、中、下三卷。根據書介所述,上卷涵蓋內科疾病,如傷寒、溫病、雜病等;中卷專論外科,包含癰疽、瘡瘍、跌打損傷等;下卷則聚焦婦科疾患,涉及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等常見病症。書中共收錄方劑一百二十首,可見其內容既有理論闡述,亦注重實際方藥應用。書介更指出,本書論述精闢,臨床實用價值甚高,於明清兩代流傳廣泛,對後世中醫學發展影響深遠。
細讀書前的〈序〉文,作者胡文煥開宗明義地揭示了寫作此書的根本宗旨:「人之有生孰要哉?要莫過於全此生也。全此生孰要哉?要莫過於修此身也。」他將「全生」(保全生命)視為人生至要,而達到此目標的關鍵在於「修身」。這不僅是玄門(道家)「修真」之學的精髓,亦與儒家「修身」之理相通。作者認為,要真正做到修身全生,必須注意攝生養性之道,特別是「慎寒暑、節口腹、養性情、寡嗜欲」這四個方面,乃是修身全生的關鍵要領。
序中也流露出作者對當時一些攝生養生方法的反思與批判。他感歎許多人雖然渴望全生,卻陷入了「捨本求末,捨近求遠,舍易求難」的誤區,所為皆是無益之舉。胡文煥結合自身的體驗——「為多病所楚,妄希全生」——更堅定了編寫一本真正實用、切合人體的攝生醫學指南的決心。因此,他「採其攝修之法,當於理而切於人者」,將這些方法編輯成書,定名《類修要訣》。此書雖名為「要訣」,卻非坊間常見的歌訣形式,而是注重實質內容,旨在便利讀者理解與實踐。
書名的「類修」,體現了作者對內容的分類編排。他將攝生與治療之法分門別類,使讀者易於查閱,知所趨向。更重要的是,作者強調了學習和實踐的次第——「自本而末,自近而遠,自易而難」,即應從最根本、最貼近、最容易入手的方法開始。他深意在於,避免世人為求全生而輕易被惑,不循序漸進,反而「躐等妄行」,終至徒勞無功。故作者建議,應先從那些最為重要的、合乎儒家修身之理的方法開始實踐,如此才能真正達到全生的效果。他甚至提出一個深刻的觀點:「倘未能合夫彼而惟徒務諸此,是雖生猶弗生也。」意即如果不能將攝生養身的道理融入到更廣泛的人生修為和道德實踐中,只是機械地追求技巧,即使活著也如同行屍走肉。因此,書中提倡的「類修」之道,並非單純的醫療或養生技術,而是與個人的心性修養、道德踐履緊密結合,達到「雖死猶生」的境界,並認為真正理解此道者,將不再執著於儒、玄二途的區別。
從提供的卷上部分內容,我們可以看到《類修要訣》在具體醫學及攝生內容上的體現。卷上首先收錄了多篇引自古代醫學或攝生名家的歌、記、銘等,例如《孫真人衛生歌》、《陶真人衛生歌》、《孫真人枕上記》、《孫真人養生銘》以及《戒怒歌》。孫真人通常指代藥王孫思邈,而陶真人則可能指代道家人物如陶弘景,這表明胡文煥廣泛吸收和整合了前代經典中的養生精華。
這些篇章以歌訣、短文或警句的形式呈現,內容涵蓋了豐富的攝生養生原則和具體方法。其核心思想包括:
- 重視精氣神: 多篇都強調了保養真元氣、元神、精氣的重要性,認為這是生命健康的根本。不良情緒(如大怒、貪欲)、過度勞累、飲食失節等都會損耗精氣神。
- 情緒調攝: 特別是《戒怒歌》和《孫真人養生銘》都著重強調戒除或調和情緒,尤其是「怒」的危害。認為大怒傷氣、傷肝膽,會導致多種疾病甚至早逝。《孫真人衛生歌》也說「欲求長生先戒性」。情緒穩定、心境平和(喜樂有常嗔怒少,心誠意正慮自除)被視為養生的重要前提。
- 飲食習慣: 多篇都給出了詳細的飲食建議。《孫真人衛生歌》提出飲食有度,「飢餐渴飲莫大過」,避免油膩、辛辣刺激。《陶真人衛生歌》更是花費大量篇幅討論飲食宜忌,強調「去其甚者」,主張少餐、細嚼慢嚥,避免粗速、黏膩、難消化、未熟、死畜、陳腐、油膩等食物,特別強調「晚食常宜申酉前」。這與現代醫學對飲食健康的要求多有契合之處。
- 起居有常與環境適應: 孫、陶二真人的歌訣都提到了順應四時變化調整衣著和生活習慣,強調「避風如避箭」,坐臥應避免當風,尤其食後毛孔開時更應謹慎。臥不厭「蹙」(屈膝)覺貴「舒」(伸展)等臥姿建議,以及關於沐浴水溫、枕頭冷暖的提醒,都體現了古人對生活細節的重視。
- 適度運動與身體保養: 提出「食後徐行百步多,手搓臍腹食消磨」,以及「人體亦欲得小勞,譬如戶樞終不朽」等觀點,強調適度活動有益健康。還有許多具體的身體保養手法,如叩齒、咽津(玉泉)、按摩(摩脅腹、摩腎堂、摩心、熨眼、揩擦額面、摩鼻莖、搓耳根、乾浴、按䏶、揉肩)等,這些都是傳統導引養生術的體現。
- 呼吸吐納與導引術: 《陶真人衛生歌》提到了「運氣之術」,並具體介紹了「吸新吐故」、咽津以及六字訣(噓呵呼嘻吹及呬)等行氣方法,這是道家養生功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 道德修養與積善: 《孫真人衛生歌》和《孫真人養生銘》都將道德修養與健康長壽聯繫起來,提出「胸次平夷積善多」是「身安壽永福」的關鍵,以及「操履長方正,於名無貪利無競」即使未能完全遵循歌中養生法,「百行周身亦無病」。這再次呼應了序文中將攝生與儒家修身相結合的思想。
由此可見,《類修要訣》卷上伊始,並非直接進入具體的疾病診斷和方藥治療,而是以傳統養生學的核心思想和方法為基礎,從情緒、飲食、起居、運動、道德等多個層面,全面闡述如何固護生命之本,防患於未然。這與書介中提到的,上卷主要論述內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如傷寒等)似乎有些不同,但更合理的理解可能是,胡文煥認為健康的基礎在於良好的養生,只有打好這個基礎,才能更好地應對疾病的發生和治療。因此,卷上很可能以這些基礎養生原則開篇,隨後再深入探討具體的內科病證治療,正如其序中所言的「自本而末,自易而難」。
例如,書介中提供的單獨關於傷寒的內容,強調了辨證施治,根據不同的證型(風寒、風熱、暑濕、燥火)選用不同的方劑(如麻黃湯、桂枝湯、銀翹散等),並輔以飲食調養和休息。這部分內容體現了中醫對外感熱病的經典辨治思路,與傳統傷寒學派和溫病學派的思想相結合,是其內科治療部分的典型範例。將這部分內容與卷上開篇的養生篇章對照來看,《類修要訣》的「類修」不僅包含了預防疾病的攝生養性,也涵蓋了治療已病後的辨證論治。全書結構體現了「治未病」與「治已病」相結合的理念,從宏觀的養生原則到具體的疾病治療方法,層層深入,體現了作者的醫學體系。
總結來說,《類修要訣》是一部承繼並發展傳統醫學養生與臨床經驗的著作。作者胡文煥將儒家修身與道家攝生之理融會貫通,強調全生在於修身,並從多方面闡述了實用且合乎義理的養生方法,作為預防疾病、固護生命之本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本書進一步分卷論述內、外、婦科疾病的辨證診治,提供具體的方藥與治療策略。卷上開篇引用的孫、陶真人等前賢的養生思想和具體方法,以其通俗易懂的形式,為讀者提供了寶貴的健康指南。本書不僅反映了明代中醫的學術面貌,更因其理論與實踐並重,以及對養生與治療的全面涵蓋,成為對後世中醫學產生重要影響的經典之作。它不僅是一部醫書,更是一部倡導身心整體健康的修養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