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修要訣》~ 卷下 (9)
卷下 (9)
1. 呂純陽祖師敲爻歌
一物無,惟顯道,五方透出真人貌。仙童仙女彩雲迎,五明宮內傳仙教。傳仙教,話幽清,只是真鉛鍊汞精。聲聞緣覺冰消散,外道修羅縮頸驚。點枯骨,立成形,信道天梯似掌平。九祖先靈悉解脫,誰羨繁華富與榮。尋烈士,覓賢才,同安爐鼎化凡胎。若是慳財並吝寶,千萬神仙不肯來。
修真士,不妄說,妄說一句天公折。萬劫塵沙道不成,七竅眼睛皆迸血。貧窮子,發願切,要把凡流盡提接。同起蓬萊仙會中,凡境熬煎盡了歇。塵世短,受思量,洞府乾坤日月長。堅志苦心三二載,百千萬劫壽無疆。達聖道,顯真常,虎兕刀兵不敢傷。水火蛟龍無損害,拍手天宮笑一場。
這些功,真奇妙,分付與人誰肯要。愚徒死戀色和財,所以神仙不肯照。真至道,不擇人,豈問高低富與貧。日饒帝子共王孫,須去繁華銼銳紛。嗔不除,怒不改,墮入輪迴生死海。堆金積玉滿山川,神仙冷笑應不採。名非貴,道極尊,聖聖賢賢示子孫。腰金跨玉騎驕馬,瞥見如同隙里塵。
隙里塵,石中火,何枉留心為久計。苦苦煎熬喚不回,奪利爭名如鼎沸。如鼎沸,水沉淪,失道迷真業所根。有人平卻心頭棘,便把天機說與君。命要訣,性要悟,入聖超凡由汝做。三清路上少人行,六道門中爭入去。報賢良,休慕顧,性命關鍵堪守護。若是缺一不芳菲,執著波查應失路。
悟真常,不達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悟命基,迷祖性,恰似整容無寶鏡。壽同天地丈夫兒,把握陰陽為本柄。性命全,玄又玄,海底洪波渡法船。生擒活捉蛟龍首,始知匠手不虛傳。
白話文:
呂純陽祖師敲爻歌
修道之法,唯有顯揚大道,才能顯現真人的風貌。得道之人將會受到仙童仙女的迎接,在五明宮內學習仙道。修道講究的是真鉛鍊汞,精煉自身,才能擺脫聲聞緣覺的束縛,讓外道邪魔退避三舍。修道如同點化枯骨,使其成形,信奉大道,修行之路如同掌上觀紋般平坦。如此,九代祖先都能得到解脫,哪還會羨慕富貴榮華?修道者應該尋覓有志之士和賢才,一起煉丹,脫胎換骨。但若吝嗇財寶,神仙也不會來相助。
修真之人,切勿妄言,一句妄言都會遭到天譴,萬劫難逃,甚至七竅流血。貧窮之人更要發願精進,引渡眾生,一起登上蓬萊仙島,擺脫凡塵的煎熬。塵世短暫,要好好思量,而洞府中的時間卻悠長。只要堅持苦修三五年,就能獲得無量壽命。達到聖人之境,就能常顯真性,虎豹豺狼、刀兵之災都傷不到你;水火蛟龍也無損於你,你將會在天上歡笑。
這些修道妙法,卻無人肯要。愚昧的弟子沉迷於色財,所以神仙才不願照拂他們。真正的至道,不論貴賤貧富,都會接納。即使是帝王將相,也需放下富貴繁華。若不能去除嗔怒,就會墮入輪迴生死之海。即使金山銀山堆積如山,神仙也不會理睬。名利非真貴,唯有大道才是至高無上,聖賢先人早已教導後代。即使腰纏萬貫,騎著駿馬,在得道之人眼中,也如同微不足道的塵埃。
如同塵埃般渺小,如同石中之火般難以察覺,何必為那些虛名利祿費盡心思呢?苦苦煎熬卻喚不回,爭名奪利如同鍋中沸騰的水。如同沸騰的水,終將沉淪,失去大道,迷失自我。只有平息內心的煩惱,才能領悟天機。修道要領在於悟性,領悟生命真諦,才能超凡入聖。三清大道少有人走,六道輪迴卻人滿為患。修道之人要行善積德,不要貪慕虛榮,守護好自己的性命。若有一點欠缺,便無法成就,執迷不悟,必將迷失方向。
領悟真常,卻不明白生命的真諦,這是修道的第一個毛病。只修自身本性,而不煉丹,萬劫難逃,難以成聖。明白生命的根本,卻迷失本性,如同沒有寶鏡的整容一樣,徒勞無功。只有掌握陰陽之道,才能與天地同壽,成為真正的男子漢。性命圓滿,玄之又玄,如同乘船渡過洶湧的海底洪波。降服蛟龍,才能證明自己的道行。
2. 吳奠師大道歌
大道不遠在身中,物即皆空性不空。性若不空和氣住,氣歸元海壽無窮。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靈臺留一物。物在心中神不清,耗散真精損筋骨。神御氣,氣留形,不須雜術自長生。術則易,知道難,遇縱饒遇了不專。行所以千人萬人,學畢竟終無一二。成神若出便收來,神返身中氣自回。如此朝朝並暮暮,自然赤子結真胎。
白話文:
大道並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體之內,萬物最終都是虛無的,但本性不會空無。如果本性不空,那麼和諧的氣質就會駐留在身上,氣息回到生命的根源,壽命就能無窮無盡。想要讓身體中的精神不出散,就不要在心靈裡留下任何牽絆。心靈中有物,精神就會不清醒,會消耗真正的精力,損害筋骨。
當精神駕馭氣息,氣息滯留在形體,就不需要其他的雜術,自然可以長生不老。掌握技術容易,理解道卻很困難,即使遇到了也未必能專心學習。因此,雖然有千萬人去實踐,但真正學會的可能只有一兩個。
當精神如果出離身體,要立刻收回,精神返回身體,氣息自然也會跟著回來。這樣日復一日,夜復一夜,自然而然地,純粹的生命就會孕育出真正的生命。
這就是吳奠師的大道歌,講述了通過精神和氣息的控制,達到長生不老的境界。
3. 丘長春真人青天歌(混然子注)
青天莫起浮雲障,云起青天遮萬象。青天者,指人性而言也;浮雲者,指人雜念而言也。此二句是修行人一個提綱。大凡平日二六時中,心要清淨,意要湛然,不可起一毫私念間隔真性,自然如青天無雲障也。若苟有心,君不能為王,對境觸物,隨念所遷,其出彌遠,是云起而遮萬象也。
萬象森羅鎮百邪,光明不顯邪魔旺。此謂一性正位,百邪自歸,則身中天地萬氣一氣也,萬神一神也,自然心君泰定而鎮百邪也。若忿不能懲,欲不能窒,放情不返,被魔所攝,是吾光明不顯而邪魔旺矣。我初開廓天地清,萬戶千門歌太平。此言得道之士,勘破生身,本來無個什麼,只什麼清靜存真,常如赤子,性自空而命自固,則通身四六八萬四千毫孔血氣周流,無處不暢。易坤卦云:黃中通理,正位居體,暢於四肢,美在其中矣。
豈不是天地清而萬戶平也歟?有時一片黑雲起,九竅百骸俱不寧。此言有人惡念動處,即如黑雲之起,當此時急要知覺,便好迴光返照,養其良心可也。若無禁戒,隨眼耳鼻舌四門所漏,被形所役者,性天則黑雲銷門,苦海則淫欲波翻,是以一身九竅百骸俱不寧也。《道德經》云:開其門,濟其事,終身不救。
禪家所謂不怕惡念生,只怕知覺遲。孟子又曰:失其雞犬而知求,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學者可不戒歟?是以長教慧風烈,三界十方飄蕩徹。此一節警戒學人:心常要在腔子里,一動一靜在乎剛潔,不可與萬緣作對。若遇諸色相須是決烈其志,慎勿動念。尹喜真人曰:凡物之來,吾則應之以性而不對之以心。
《金剛經》亦曰: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是降伏其心。孔子故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此所以教人。心君若能主正,智慧自然圓通,則身中三寶歸體,十方肅清,無有障礙也。雲散虛空體自真,自然現出家家月。此承上云既得三界十方蕩徹自然,一念不生,則吾真性常存其妙,通身星月俱現光明,此乃內景坐忘之道也。如《度人經》云:諸天覆位,又如顏子屢空是也。
月下方堪把笛吹,一聲響亮振華夷。此以下乃言修命工夫。月下者,言身中冬至子時,一陽動處癸生時也。當此時急下手採之,便以神呼氣,氣歸竅,內吹其音,外閉其門,調和律呂,混合百神。此乃吹吾身中無孔之笛,發一聲響亮而振動華荑也。非遇真師口訣不可知也。驚起東方玉童子,倒騎白鹿如星馳。
驚起者,熏蒸也,從下而上也。東方者,甲木生火於寅位也。玉童子者,流意飛神也。倒騎者,逆轉也。白鹿者,煉精化為白氣也。總而言之,凡作丹入室之時,性君主內,流意沉下,水府熏蒸存中根,候陽火漸熾,舉動上頭關,捩從寅至巳流戊土,督進陽火,進逐金精,直透三關,上入南宮,補離中之陰,是成乾象,則要如星馳之速。逡巡別轉一般樂,也非笙兮也非角。
白話文:
青天無雲,才能顯現萬物。所謂「青天」,指的是人的本性;「浮雲」,指的是人的雜念。這兩句是修煉者重要的原則。日常生活中,時刻保持內心清淨,思緒澄明,不可有任何私念干擾本性,才能像青天一樣沒有雲彩遮蔽。若心猿意馬,不能掌控自身,被外物牽引,思想就會越走越遠,如同雲彩遮蔽萬物。
本性端正,則一切邪惡都會自然消失,身體內外天地之氣融為一體,萬神合一,心神安定,邪惡自然無法侵犯。若不能控制憤怒和慾望,放縱情感,就會被邪魔控制。
得道之人,看破生死的幻象,返璞歸真,保持清淨本性,如同嬰兒般純真,天性空靈,生命自然堅固,全身八萬四千個毛孔的氣血都能暢通無阻。《易經·坤卦》說:「黃中通理,正位居體,暢於四肢,美在其中。」這不就是天地清靜,天下太平的景象嗎?
有時惡念一起,就像烏雲密佈,全身都不舒服。此時應當立即覺察,反省自身,培養良知。若不加以約束,任憑感官的慾望流失,被外物所役使,本性就會被蒙蔽,陷入慾海之中,全身都會感到不適。《道德經》說:「打開門戶,放任事態發展,終身都無法挽救。」
禪家說不怕惡念產生,只怕覺察太遲。孟子也說:「丟了雞犬知道尋找,丟了本心卻不知道尋找,可悲啊!」學習者應該引以為戒。所以要培養堅定的意志,使正氣充盈,遍及三界十方。
修行之人,心念應當時刻保持端正,無論動靜都要剛正不阿,不可與外物糾纏。遇到外界的誘惑,必須堅定意志,不可動念。《尹喜真人》說:「外物來時,應以本性應對,而非以私心應對。」《金剛經》也說:「不應執著於色、聲、香味、觸、法而生起分別心,應當無所執著而生起清淨心。」孔子也說:「君子端正自己的品行,而不會有怨恨。」這就是教導人們要保持內心清淨。心神端正,智慧自然通達,三寶歸一,十方清淨,沒有任何障礙。
雲散天開,本性顯現,如同家家戶戶都掛著明月。這是指修行達到一定境界,三界十方都清淨了,沒有任何雜念,本性自然顯現,全身充滿光明,這就是內景坐忘之法,如同《度人經》所說「諸天覆位」,也如同顏回的「屢空」境界。
在子時,一陽初生之際,是修煉的最佳時機。此時應當調動真氣,內外呼應,調整氣息,溝通百神。如同吹奏無孔之笛,發出響亮的聲音,震動天地。這需要真師的指點才能領悟。
所謂「驚起」,指的是真氣的上升;「東方」,指的是寅位木生火;「玉童子」,指的是意念飛升;「倒騎」,指的是逆轉;「白鹿」,指的是煉精化氣。總之,練功時,心神內守,真氣下沉,水府溫養命根,待陽火漸盛,則向上運行,貫通三關,直達上丹田,補充離宮的陰氣,形成乾象,速度如同星馳電掣一般。 修煉的過程如同樂曲,卻又不完全是笙與角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