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煥

《類修要訣》~ 類修要訣續附 (3)

回本書目錄

類修要訣續附 (3)

1. 太清中黃胎藏論略

眾人只見所把之物身以死矣,後卻見物還歸本形。此法即可以下界助身,不可以便行非法之事,大須護慎。其法大須隱默,若臥在床上,但以被覆身,隱念一遍,便卻出入。只見所臥衾被是身,不見被形。若於財色留心,當為神理銷折矣。九行空門至真路,大道不與人爭怒。

動息能持勿暫停,陰神返照神常助。持心不息,其道易成。諸行無心是實心,因心運得歸天去。無心之心,因心運心。雖無有心,還因心有。除苟無心是謂真,眾事曰苟,無事曰除。除心上念,萬行歸餘。自隨胎息入天門。胎息以善行為要機,無念為至路。玄元正理內藏身,無曲潛形體合真。

《洞玄經》曰:心無曲,萬神足。三部清虛元氣固,六府翻成百萬神。三元靜,六府調,真氣歸於真形,二理相合,五臟六府諸神共有百萬,自然相和應也。大腸之府主肺堂,肺為首,三焦之主。中有元神內隱藏。《太明經》曰:大腸主肺也,鼻柱中央為候色也,元氣自足,其氣當見。

腎府當明內宮女,外應耳宅為門戶。《內神經》曰:精主腎,腎為後宮,內宮列女主。耳,腎之宮,承氣於耳。左腎為任,右腎為癸,循環兩耳門內,有元神守自都管,兼主志。凡人好嗔怒即傷腎,腎傷即失志,俱喪元神。故道者忌嗔怒。膀胱兩府合津門,氣海循環為要路。

膀胱是兩府氣,腎合膀胱,乃受津之府,上應於舌根也。津液往來常潤,肥澤舌岸,以應兩膀胱氣。若少不潤,服氣人未成,當欲少語,以養津也。語多即口乾,難用氣也。中有神,其神常抱無貪之行。故道者不貪,志合神理。子當得見內神章,終身不泄神常助。

白話文:

太清中黃胎藏論略

世人只看到修行所用的物件好像已毀壞,但後來卻又看到它恢復原形。這個方法可以輔助自身修行,但絕不能用來做違法亂紀的事,必須十分謹慎小心。此法必須秘密進行,例如躺在床上,用被子蓋住身體,默默念誦一遍,就能出入自如,只感覺被子就是自己的身體,而感覺不到被子的形狀。如果沉迷於財色,就會被神明的力量摧毀。九行空門才是通往真理的正道,大道不會與人爭執。

只要能保持呼吸運行,就不要暫停;陰神返照,神明就會常相助持。持續不斷地修行,大道便容易成就。一切行為都不執著於心,才是真正的無心;因為無心,才能返歸天界。無心,卻因著心而運作;雖然沒有執著於心,但仍然依靠著心而存在。只有徹底去除執著之心,才是真正的無心;世間一切事務,執著於心則為苟,不執著則為除。去除心中雜念,萬事萬物都會歸於平靜。然後隨著胎息進入天門。胎息修行的關鍵在於善行,無念才是通往至境的道路。玄妙的元氣正理藏於體內,身心合一,潛藏著真實的形體。

《洞玄經》說:心無執著,則萬神具足。三部清虛元氣穩固,六腑就會化生出百萬神明。三元靜定,六腑調和,真氣歸於真形,陰陽二理相合,五臟六腑中的神明共有百萬,自然會互相協調應和。《太明經》說:大腸主肺,鼻樑中央的顏色可以反映元氣是否充盈。

腎臟如同內宮,外應於耳朵,耳朵是腎的門戶。《內神經》說:精氣主宰腎臟,腎臟是後宮,內宮有列位女官。耳朵是腎的宮殿,承接腎氣。左腎為任,右腎為癸,元神在左右耳門內循環往復,守護著自身,主宰著人的意志。凡人容易動怒就會傷腎,傷腎就會喪失意志,元神也會損傷。所以修道之人要戒除嗔怒。膀胱是兩個氣府的交匯之門,氣海循環是關鍵。

膀胱是兩個氣府,腎臟與膀胱相連,是承受津液的府庫,上應於舌根。津液的往來滋潤著舌頭,與膀胱之氣相應。如果津液不足,修煉之人尚未成功,就應該少說話,以滋養津液。說話太多就會口乾舌燥,難以運用真氣。其中有神明,神明常懷不貪之念。所以修道之人不貪,志向才能與神明相合。你應該能看到內神章的內容,終身不洩漏,神明就會常相助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