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生訓纂
周涇所著的《厚生訓纂》,是明代醫學史中一部兼具深度與廣度的重要著作。此書共十卷,其書名「厚生」二字,已開宗明義點出其核心關懷——「厚」者,豐厚、豐富也;「生」者,生命、生存也。訓纂者,收集、編輯並加以闡述也。周涇透過對前人智慧的梳理與整合,旨在為世人提供一套豐富而實用的養生保命、防病治病指南,其影響力廣及後世,堪稱中醫學典籍中不可忽視的一環。
追溯《厚生訓纂》的成書背景,可從作者周涇於嘉靖己酉年(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擔任衢州府知府時所寫的〈引〉中窺見端倪。周涇因病休養,閒暇時閱讀了《顏氏家訓》、《袁氏世範》等修身齊家之書,以及《三元延壽》、《養生雜纂》、《便民圖纂》、《通書》、《居家必用》等關乎養生、日常實用的書籍。他發現這些著作雖然內容豐富,涵蓋了「民生日用」的方方面面,卻往往「大繁而言,成文不易了了,且無所執要」,亦即篇幅過於龐雜,重點不夠突出,不便於人們日常遵循和掌握要領。有鑑於此,周涇萌生了摘取其中簡易、實用之精華,從嬰兒至老年,涵蓋性情、飲食、起居、處己、睦親、治家等各個層面,分門別類,加上標題,彙編成冊的念頭。
起初,這只是他為家庭中年幼子弟設立的教導之用,經抄錄後示予貳守周公潭石。潭石公閱後,卻力勸其付梓刊行。周涇對此感到不解,認為不過是些家庭日常教誨,何需刊刻流傳?然而,潭石公的一番話點醒了周涇。潭石公認為,「王者之政,自老老幼幼始」,認為關心人民的生活起居、飲食習慣,讓他們懂得如何「由之生,生而咸登壽考之域」,使民得以長壽健康,這本身就是重要的「政」務,具有普遍推廣的意義。周涇聞之豁然,遂決定將此書刊刻,以示衢州百姓,如同推行禮樂教化一般。由此可見,《厚生訓纂》的創作動機不僅源於周涇個人的體悟和家族教育的需求,更在於一種兼濟天下的士大夫情懷,將養生知識的普及視為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這種將醫藥養生提升至政治教化層面的觀點,在中醫文獻中並非孤例,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醫、政、教合一的思想。
《厚生訓纂》的內容架構如其簡介所示,集養生、醫理、醫方於一體,體現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和實用性。
在養生方面,周涇秉持了中醫學源遠流長的「天人相應」思想。他強調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體的生理活動和健康狀況與自然界的變化緊密相連,相互影響。因此,養生的核心在於「順天而生,逆天而死」,要求人們遵循自然界的規律,調整自身的飲食起居、情緒心態,以達到與自然和諧共處,維持身體的健康狀態。書中提供的具體養生建議極具操作性,例如在「育嬰」一卷中,詳細論述了從胎教、初生護理到日常養育的各個環節。胎教的理念,強調母親妊娠期間應觀察美好的事物,聽聞賢者的言行,誦讀詩書,保持心神寧靜、性情平和、謹慎嗜欲、節制飲食、慎重起居,清淨一切雜事,認為這樣才能生出端正、長壽、忠孝、仁義、聰慧且健康的子女,這正是古代「外在環境與內在狀態影響胎兒稟賦」觀念的體現。對於新生兒,書中提供了極其細微且充滿傳統智慧的護理方法,如急時拭淨口中惡血以防百病,初生不急於哺乳而先用黃連、硃砂清掃腸胃,觀察舌下有無「重舌」並處理,強調斷臍不可用刀而應隔衣咬斷並呵氣溫暖以防中寒內吊,以及斷臍後注意臍部護理以防臍風等。這些護理細節,雖然有些帶有當時的醫學觀念限制(如咬斷臍帶),但也反映了古人對新生兒脆弱生命的極度重視和細心照料。在哺乳方面,周涇強調得法,提出乳後不宜即予哺食,哺後不宜即予乳,因小兒脾胃虛弱,食乳相雜難以消化,易生積滯;又強調餵乳不宜過飽、不宜在兒啼未定或氣息未調時急餵,以免嘔吐。這些都體現了對小兒消化系統特點的深入觀察。書中還警示了對小兒健康的潛在威脅,如亂用下藥、過早餵食堅硬食物、父母嚼食餵養(易生疳積)、衣物過暖不見風日(致肌膚脆弱)、過度抱持等,並指出小兒「陽氣有餘,陰氣不足」的體質特點,提醒父母應避免讓其過食肉類及厚味,以免助火傷陰,引發驚風、痰熱、痘瘡紫泡等疾。這些具體建議,無不體現了養生從生命最初始階段做起,並密切結合個體生理特點的理念。
「飲食」一卷更是將「厚生」的理念落實到日常生活的微觀層面。周涇開篇即闡述水穀之氣對人體「養神」的根本作用,指出「安穀則昌,絕谷則亡」,強調飲食是氣血生成之源。他提出了飲食的基本原則:先渴而飲,不欲過多;先飢而食,不欲過飽;食不欲粗與速;減省厚味、煎煿之物。這些原則至今仍被現代營養學所認可,是健康飲食的基礎。書中還提供了具體的時間建議,如「清晨食白粥」、「空心茶卯時酒申後飯宜少」。對於茶、酒、醋等日常飲品,書中也詳述了飲用方法和禁忌,如茶宜熱少,不宜空心飲;酒不宜過多、不可恆飲,並列舉了過量飲酒的危害。最為精彩且體現中醫醫理深度的部分,在於根據「陰陽五行」學說提出的四季飲食調攝原則和「五味偏勝」的理論。書中明確指出,不同顏色的食物(青、赤、黃、白、黑)與五臟(肝、心、脾、肺、腎)以及相應的組織(筋、脈、肉、皮、骨)和竅(爪、色、唇、毛、發)相應,而五味(酸、苦、甘、辛、鹹)則與五臟有特定的歸屬和影響關係。例如,酸味入肝,過食則「令人陰閉」(筋脈收縮、功能受損);苦味入心,過食則「令人變嘔」;甘味入脾,過食則「令人緩滿」(氣滯、消化不良);辛味入肺,過食則「令人洞心」(肺氣過散,影響心氣);鹹味入腎,過食則「令人渴酸」且傷皮肉、唇揭。書中進一步詳細列舉了五味過多對五臟及其相關組織的具體傷害,如酸多傷皮肉、鹹多傷心血、甘多傷腎骨、苦多傷肺皮毛、辛多傷肝筋爪。這部分內容深刻闡釋了「五味所傷」的原理,並引孫思邈之言強調「食五味不可偏勝」,否則將導致「五臟不平,百病蜂起」。這種將飲食與臟腑功能、病理變化緊密結合的論述,是中醫「寓醫於食」思想的典型體現。書中還附錄了大量的飲食禁忌,包括特定食物(如蒼耳、馬肉、糯米、黍米等)之間的搭配禁忌,以及服用某些中藥時應避免的食物(如服茯苓忌醋,服黃連、桔梗忌豬肉等),這些都是基於前人長期的臨床經驗和藥食同源的理論積累。
在醫理方面,雖然書中未如專業醫學著作般對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進行系統的理論闡述,但這些醫學原理是貫穿於養生和醫方論述中的基礎。周涇在論述小兒體質時,明確提到「陽氣有餘,陰氣不足」,這就是運用陰陽理論分析個體體質的例子。在論述飲食與臟腑關係時,運用五味歸經、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闡釋了飲食對健康的影響及偏頗所致的病理。因此,《厚生訓纂》的醫理部分更多是「寓理於法」,即將深奧的醫學原理融入到具體的養生方法和臨床應用中,使其更易於理解和實踐。書中所收錄的醫方,是醫理在臨床上的應用。儘管提供的文本中未包含具體方劑,但根據簡介,周涇收錄並論述了大量藥方,這些醫方必然是基於他對疾病機理(醫理)的認識,並結合臨床經驗而選用的。這些醫方的存在,使得《厚生訓纂》不僅是一部養生著作,也是一部具備臨床指導意義的醫書,為後世醫家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
《厚生訓纂》作為一部明代醫學典籍,其影響是深遠的。它以其廣博而約、精微而實的特點,對後世中醫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養生學領域,周涇提出的「天人相應」思想及具體的飲食、起居、情志調攝方法,為後世養生家所繼承和發展,奠定了中醫養生學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在醫理方面,書中對陰陽五行理論的應用,特別是結合飲食對臟腑氣血的影響進行的深入分析,為後世醫家進行辨證論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幫助他們在臨床實踐中更準確地判斷病情、遣方用藥。書中所載醫方,經過周涇的整理和論述,為後世臨床提供了大量的實用處方,豐富了中醫的臨證資源。
明清時期著名醫家對《厚生訓纂》給予了高度評價。明代醫學大家張景岳(與周涇同代或稍晚)和清代醫家王清任(生活在周涇之後)都在各自的著作中稱讚此書:「周涇之書,博而約,精而實,其論精微,其方簡要,其書可為醫家法則。」這八字評價——「博而約,精而實」,精準概括了《厚生訓纂》的價值所在。所謂「博而約」,是指書中內容廣泛,從胎兒到老年,從養生到治病,涵蓋面寬,但論述卻簡潔扼要,抓住了要領,不枝不蔓;「精而實」,是指書中所論醫理精深微妙,而非浮光掠影,同時又極具實用性,能夠指導具體的養生和治療實踐;「論精微」指其理論分析深入細緻;「方簡要」指其提供的藥方配伍精當,組方簡潔而療效可靠。這些評價,無疑確立了《厚生訓纂》在中醫學術史上的地位,被視為醫家學習和遵循的重要法則。
總而言之,《厚生訓纂》是一部集養生、醫理、醫方於一體,內容豐富、論述精闢、實用性強的中醫學著作。周涇以其深入的學術素養和對民生疾苦的關懷,將前人的養生醫學知識加以系統整理和提煉,使其既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又不失簡潔明瞭、易於實踐的特點。書中關於胎教、嬰幼兒護理的細緻指導,以及關於飲食調攝、五味與臟腑關係的深刻論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透過此書,我們不僅能了解明代中期中醫學的發展水平和特色,更能體悟古人對於生命健康、順應自然、積極養生的智慧。周涇將其定位為能使人「生而咸登壽考之域」的「政」,更凸顯了此書在社會教化層面的意義。儘管部分內容帶有歷史局限性,但《厚生訓纂》整體而言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醫學經典,對於後世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其傳承的養生理念與實踐方法,對當今追求健康生活的現代人而言,依然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