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生訓纂》~ 卷之六 (3)
卷之六 (3)
1. 養老
或因事分簡者,聽會早赴不待促。違約者,每事罰一巨觥。詩曰:七人五百有餘歲,同醉花前今古稀。走馬關雞非我事,紵衣絲髮且相輝。又曰:經春無事連翻醉,彼此往來能幾家。切莫辭斟十分酒,儘教人笑滿頭花。
當時同會伯康(溫公之兄)與君從(席汝言)七十八歲,安之(王尚恭)七十七歲,正叔(楚建中)七十四歲,不疑(王謹言)七十三歲,叔達七十歲,溫公六十五歲,合五百一十歲。口號成詩用安之韻。嗚呼!為人子者,於親壽在堂之時,隨分約鄰里之老者,約為此會以娛其頹齡,無不可者,故特取云。
羅大經云:予家深山中,每春夏之交,蒼蘚盈階,落花滿徑,門無剝喙,松影參差,禽聲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隨意讀書,或詩數篇。從容步山徑,撫松竹,與犢麛共偃息於長林豐草之間,坐弄流水,漱口濯足。既歸竹窗下,山妻稚子作筍蕨,供麥飯,欣然一飽。
美筆墨,任大小,作數十字,展所藏法帖盡卷縱觀之。興到則吟小詩一兩首,再煮苦茗一杯。出步溪邊,邂逅園翁溪友,門桑麻,說粳稻,量時校雨探節數,時相與劇談一餉。歸而倚杖柴門之下,則夕陽在山,紫綠萬狀,變幻頃刻,可悅人目。牛背笛聲,兩兩歸來,而月印前溪矣。
唐子西云: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玩味此句最妙,然識其妙者蓋少。彼牽黃臂蒼,馳獵於聲利之場者,但見滾滾馬頭塵,忽忽駒隙影耳,人能真知此,妙則東坡所謂無享。此靜坐一日是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所得不已多乎?易曰:觀頤觀其自養也。康節詩云:老年軀體素溫存,安樂窩中別有春。
盡道山翁拙於用,也能康濟自家身。此自養之旨也。善自養如鶴林,斯可以逸老矣。
白話文:
養老
有些人因為事情繁忙而簡化聚會,但只要能參加,就儘早赴會,不要拖延。違約者,每次罰一杯大酒。詩云:七人年齡加起來超過五百歲,如今同在花前醉飲,已近古稀之年。騎馬打獵這些事與我們無關,只求安享晚年,彼此珍惜。又云:春天無事就連日痛飲,能互相來往的鄰居卻不多。千萬別推辭,一定要喝足十杯酒,讓大家都笑逐顏開。
當時參加聚會的有伯康(溫公的兄長)七十八歲,安之(王尚恭)七十七歲,正叔(楚建中)七十四歲,不疑(王謹言)七十三歲,叔達七十歲,溫公六十五歲,總共五百一十歲。這首口號詩是根據安之的韻腳寫的。唉!做子女的,當父母壽誕在堂時,應該盡孝心,邀請鄰里中年長者,一起舉辦這樣的聚會來娛樂他們的晚年,這是再好不過的了,所以我特意記錄下來。
羅大經說:我家在深山中,每到春夏之交,階前長滿青苔,小路上落花遍地,門外寂靜無聲,松影婆娑,鳥鳴聲此起彼伏。午睡醒來,就到山泉邊汲水,拾些松枝煮苦茶喝。隨意看看書,或者寫幾首詩。悠閒地在山路上散步,撫摸著松竹,與小牛小鹿一起在茂密的樹林和豐盛的草地上休息,坐在流水邊玩耍,漱口洗腳。回到竹窗下,妻子和孩子做些筍蕨,配上麥飯,吃得十分開心。
拿出筆墨,不論大小,寫上幾十字,然後拿出收藏的法帖,一卷一卷地細細觀賞。興致來了就吟誦一兩首小詩,再煮一杯苦茶。走到溪邊,遇到園丁或溪邊的朋友,談談桑麻,聊聊稻穀,估算一下雨水和節氣,有時會一起熱烈地談論一番。回到家,拄著拐杖倚在柴門下,夕陽西下,萬物呈現出紫綠相間的景象,變化莫測,令人賞心悅目。牧童的笛聲此起彼伏,成群結隊地回家了,月亮已經倒映在溪流中了。
唐子西說:「山林寂靜如同遠古時代,白天漫長如同小年。」品味這句話最妙,然而能領悟其中妙處的人卻很少。那些牽著獵犬,戴著斗笠,在名利場上奔波的人,只看見滾滾的馬蹄揚起的塵土,匆匆忙忙如同隙縫中的影子而已。人若能真正明白這個道理,那麼像東坡先生所說的,便能享受無上的樂趣。靜坐一天,如同過了兩天,如果活七十歲,就相當於活了一百四十歲,所得豈不是很多嗎?《易經》說:「觀頤,觀其自養也。」康節的詩云:「老年身體素來安康溫和,安樂窩裡別有一番春意。盡說山翁不善於經營,卻也能夠保全自身健康。」這就是自養的真諦。善於自養的人就像鶴一樣,這樣就能安逸地度過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