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生訓纂》~ 卷之四 (3)
卷之四 (3)
1. 睦親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及子生孩提,師保固明,仁孝禮義,以導習之矣。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懼而生孝矣。
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曲意順從,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反獎,應訶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耳。驕慢已習,方複製之,垂撻至死而無成,忿怒日隆而增怨,逮於成長必為敗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也。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但不忍訶怒傷其顏色耳,不忍楚撻慘其肌膚耳。
當以疾病為諭,安得不用湯藥針艾救之哉?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性焉。由命士以上,父子異宮,此不狎之道。抑搔癢痛,懸衾篋枕,此不簡之教也。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
共叔之死,母實為之,趙王之戮,父實使之。劉表之傾宗覆族,袁紹之地裂兵亡,可為靈龜明鑑也。人之有子,必使各有所業。貧賤有業,不致於飢寒。富貴有業,不致於為非。凡富貴之子弟,耽酒色,好博奕,異衣服,飾輿馬,與群小為伍,以致破家者,非其本心之不肖,由無業以度日,遂起為非之心。小人贊其為非,則有哺啜錢財之利,常乘間而贊成之,子弟宜早省悟。
子孫有過,父祖多不能知,貴官尤甚。蓋子孫有過,多掩蔽父祖之耳目,外人知之,竊笑而已。至於鄉曲之進見,有時稱道盛德之不暇,豈敢言其子孫之非?又自以子孫為賢,而以人言為誣,故子孫有彌天之過,而祖父不知也。間有家訓稍嚴,而母氏猶有庇其子之惡,不使其父知之者。
富家之子孫不肖,不過耽酒色,近賭博,破家之事而已。貴家之子孫不止於此,強索人之錢,強貸人之財,強借人之物而不還,強買人之物而不償,親近群小則假勢以凌人,侵害良善則飾詞而妄訟。鄉人有曲理犯法事,認為己事,名曰擔當。鄉人不爭訟,則偽作祖父之簡,千懇州縣,以曲為直。
差夫借船,放稅免罪,以所得為酒色之娛,殆非一端。其隨侍也私令吏人買物,私托場務賣物,皆不償。其直吏人補名,吏人免罪,吏人有浸潤,必責其報典。買婢妾限以低價,而使他人填賠。或同院子游狎,或於場務放稅,其他妄有求覓,亦非一端,不恤誤其父祖,陷於刑憲也。
凡為人父祖者,常嚴為關防,更宜詢訪,或庶幾焉。夫有人民而後有夫婦,有夫婦而後有父子,有父子而後有兄弟,一家之親,此三者而已矣。自茲以往,至於九族,皆本於三親焉。故於人倫為重,不可不篤。若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摯,前襟後裙,食則同案,衣則傳服,學則連業,遊則共方,雖有悖亂之人,不能不相愛也。及其壯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雖有篤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白話文:
睦親
聰明的人不教導也能成為愚笨的人,即使教導也沒有用;中等资质的人,不教導就不知道。古代聖明的君王有胎教的方法,孩子出生後,師長和保姆就以仁、孝、禮、義來引导他学习。即使平民百姓做不到這樣,也應該在嬰兒時期,讓孩子認識人的表情,了解人的喜怒哀樂,就開始教導他,讓他該做的事就去做,該停止的事就停止。等孩子几岁大时,就可以减少体罚了。父母威严慈爱,子女就会敬畏而孝顺。
我看到世间有些父母不教导孩子却很溺爱,一味顺从孩子,在饮食起居上任由孩子想怎样就怎样。应该告诫孩子却反而奖赏他,应该责备孩子却反而笑着纵容他。等到孩子长大懂事了,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骄纵的习惯已经养成,再想纠正就难了,即使鞭打至死也无济于事,孩子的怒气只会日益增长,与父母的怨恨也越来越深,长大后必定会成为败德之人。孔子说:“少年的行为习惯就像天性一样,习惯就成了自然。”一般人教不了子女,也不是故意要使子女犯罪,只是不忍心呵斥责骂而伤了孩子颜面,不忍心鞭打而使孩子皮肉受苦罢了。
应该把教导孩子比作治疗疾病,怎么能不用汤药针灸来救治呢?父子间的严厉不可以过于随便,骨肉之情不可以过于疏远。疏远了,则慈孝难以维系;随便了,则会产生怠慢懈怠的情绪。从士大夫以上的人家,父子就住不同的住所,这就是不随便之道。给孩子挠痒止痛,挂蚊帐,准备被褥枕头,这就是不疏远的表现。人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公平,古今都是如此,这种弊端很多。聪明优秀的孩子固然应该受到宠爱,愚笨的孩子也应该怜悯。如果偏爱某个孩子,即使想以此厚待他,反而会害了他。
共叔段之死,他的母亲是罪魁祸首;赵王被杀,他的父亲是幕后主使。刘表家族覆灭,袁绍地盘分裂兵败,都可以作为前车之鉴。人有了孩子,一定要让孩子各有所业。贫穷的人有了职业,就不会挨饿受冻;富贵的人有了职业,就不会做坏事。许多富贵人家的子弟沉迷酒色,喜欢赌博,穿奇装异服,装饰车辆马匹,与小混混为伍,最终导致家破人亡,这并不是他们本身就坏,而是因为没有职业以度日,才起了做坏事的心思。小人奉承他们做坏事,从中得到钱财的好处,总是乘机怂恿他们,子弟应该早日醒悟。
子孙犯了错,祖父母往往不知道,特别是达官显贵更是如此。因为子孙犯错,往往会遮掩祖父母的眼睛和耳朵,外人知道了,也只是暗自笑话而已。在乡里逢人,有时忙着夸耀自己的美德,哪里敢谈论自己子孙的不是?而且他们自己认为子孙很贤明,把别人的话当作诬蔑,所以子孙即使犯了弥天大错,祖父母也不知道。有的家庭家教稍严,但母亲却常常包庇儿子的恶行,不让丈夫知道。
富家子弟不肖,顶多就是沉迷酒色,接近赌博,导致家破人亡而已。而贵家子弟则不止于此,他们强索别人的钱财,强借别人的东西不还,强买别人的东西不给钱,亲近小混混就仗势欺人,侵害善良的人就编造谎言进行诬告。乡里人犯了错事,他们就说是自己做的,说是担当责任。乡里人不打官司,他们就假装是祖父母的旨意,千方百计地恳求州县官府,把错的变成对的。
差役借了船,就逃税免罪,把所得的钱财用于酒色享乐,这还只是其中一种情况。他们的随从私下指使吏人买东西,私下托人卖东西,都不给钱。他们替吏人补名额,让吏人免罪,吏人从中得到好处,就一定要让其回报。买婢女妾侍的时候,限定低价,再让别人补足差价。或者和院子里的下人厮混,或者在买卖中逃税,其他的无理要求也是层出不穷,全然不顾会连累祖父母,使他们陷入刑罚之中。
凡是为人父母的,应该经常严格地加以防范,并且要多方打听,或许还能有所补救。有了人民之后才有夫妻,有了夫妻之后才有父子,有了父子之后才有兄弟。一家人的亲情,就这三种而已。从这里推衍下去,直到九族,都起源于这三种亲情。所以,人伦关系最为重要,不可不重视。兄弟是同体同心的人。小时候,父母左提右抱,衣食住行都在一起,学习玩耍也在一起,即使是性情乖张的人,也不能不互相爱护。长大以后,各自成家立业,即使感情再深厚,也难免会逐渐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