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生訓纂》~ 卷之四 (1)
卷之四 (1)
1. 卷之四
2. 處己
世事多更變,乃天理如此。今世人往往見目前稍稍榮盛,以為此生無足慮,不旋踵而破壞者多矣。大抵天序十年一換甲,則世事一變,今不須廣論久遠,只以鄉曲十年前,二十年前比論目前,其成敗興衰何當有定勢?世人無遠識,凡見他人興進及有如意事則妒忌,見他人衰退及有不如意事則譏笑,同居及同鄉人最多此患。
若知事無定勢如築牆之板然,或上或下,或下或上,則自慮之不暇,何暇妒人、笑人哉?誇之一字,壞人終身,凡念慮言語,才有誇心,即便斷卻,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又曰作事皆依本分,屈己饒人,終無悔吝。為錢穀毋與人爭鬥,款款讓人。至於禍患中,第一莫使性氣,中外些小事,一切用柔道理之。
識些道理,不做好人,天地鬼神亦深惡之。蓋不識好惡如童稚,如醉人,雖有罪,可赦。若知而故犯,王公不可免也。膺高年,享富貴之人,必須少壯之時,嚐盡艱難,受盡辛苦,不曾有自少壯享富貴安逸至老者。故早年登科甲,及早年得意之人,必於中年齟齬不如意,中年齟齬不如意,卻於暮年方得榮達。或仕宦無齟齬,必其生平窘薄,憂飢寒、慮婚嫁,有所困鬱而然。
若早年宦達,不歷艱難辛苦,及承父祖生業之厚,更無不如意者,又多不獲高壽。蓋造物乘除之理,類多如此。其間亦有始終享富貴者,乃是有大福之人,亦千萬人中間或有之。今人往往機心巧謀,皆欲不受辛苦,終身享有富貴,且思延其子孫,恐人力終不能勝天,徒為蒼蒼者笑耳。人生世間自有知識以來,即有憂患不如意事。
小兒叫號,皆其意有不平。自幼至少、至壯、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之事常多。雖大富貴之人,天下之所仰羨以為神仙,而其不如意處各自有之。與貧賤人無異,特其所憂患之事異耳,故謂之缺陷世界。以人生世間,無足心滿意者。能達此理而順受之,則可少安。凡人謀事,雖日用至微者,亦須齟齬而難成,或已成而敗,既敗而覆成,然後其成也,永久平寧,無復後患。若偶然易成,後必有不如意者。
造物機微,不可測度,如此靜思之,則見此理,可以寬懷。人之在世,吉凶悔吝,皆生於動,四者之中,惟吉一而已。人豈可不於舉動慎乎?人之性行,雖有所短,必有所長。與人交遊,若常見其短,而不見其長,則時日不可同處,若念其長,而不顧其短,雖終身與之交遊可也。凡人行己公平正直者,可用此以事神,不可恃此以慢神,可用此以事人,不可恃此以傲人。
雖孔子亦以敬鬼神,事大夫,畏大人為言,況下此者哉?彼有行己不當理者,中有所歉,動輒知畏,猶能避遠災禍,以保其身,至於君子而偶罹於災禍者,多由自負以召致之耳。
白話文:
處己
世事變幻莫測,這是自然規律。如今許多人稍有成就便自滿,以為此生無憂,結果很快便敗落,這樣的人太多了。大致上,天運十年一變,世事便會跟著改變。不必說很久以前的事,就拿鄉里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情況和現在相比,興衰成敗哪有什麼定數?世人目光短淺,看見別人得意就嫉妒,看見別人失意就嘲笑,同鄉鄰里之間尤其如此。
如果明白萬事沒有定數,就像砌牆的磚塊一樣,時而高時而低,那麼就會顧不上自己了,哪還有閒工夫嫉妒別人、嘲笑別人呢?一個“誇”字,就能毀掉人的一生。凡是想法、言語,只要有炫耀的心思,就應該立刻摒棄。滿招損,謙受益,這是天道。再說,做任何事都應該本本分分,謙讓別人,這樣終究不會後悔。為錢財不要與人爭鬥,處處謙讓。遇到禍患,首先要控制情緒,對於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以柔順寬容的態度處理。
懂些道理,卻不做個好人,天地鬼神也會厭惡。不懂好壞如同孩童或醉酒之人,即使有罪過,也能得到赦免。但如果明知故犯,即使是王公貴族也難逃懲罰。那些高壽富貴之人,年輕時必定經歷過艱辛困苦,沒有人從年輕到老都享盡富貴安逸。所以,年輕時就功成名就的人,中年往往會遭遇挫折;中年遭遇挫折的人,晚年卻可能獲得榮耀。或者,仕途順遂的人,一生必然貧困潦倒,為飢寒、婚嫁等操心,受過不少苦悶。
如果年輕時就官運亨通,沒有經歷過艱難困苦,而且繼承了豐厚的祖業,沒有任何不如意的事,這樣的人往往壽命不長。因為造物主有其運行規律,大多如此。其中也有一些人一生富貴,那是因為他們有大福氣,但這在千千萬萬人中也只屬少數。現在的人往往心機深沉,處心積慮,都想不勞而獲,終身享有富貴,並且希望子孫後代也能如此,但人力終究無法勝天,只會成為眾人笑柄。
人從有意識以來,就一直有憂患和不如意的事。小孩哭鬧,都是因為心中有不平。從幼年到壯年,再到老年,順心的事總是少,不如意的事總是多。即使是富貴之人,天下人都羨慕他們,認為他們如同神仙一樣,但他們也有各自的不順心的事,與貧賤之人並無二致,只是他們憂慮的事情不同而已,所以說人生是不完美的。人世間沒有完全滿足的人。能夠明白這個道理並順其自然,就能比較安心。人做任何事,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可能遭遇挫折而難以成功,或者已經成功了卻又失敗,失敗了又重新成功,然後才能最終成功,並且長久平安,沒有後顧之憂。如果偶然容易成功,以後必定會有不如意的事情。
造物主的微妙機制,是不可測度的。靜下心來思考這些道理,就能寬慰身心。人活在世上,吉凶悔吝,都產生於行動,四者之中,只有吉是好的。人怎麼能不謹慎行事呢?人的性格,雖然有缺點,但必定也有優點。與人交往,如果總是看到別人的缺點,而看不到別人的優點,那麼就無法長久相處;如果能看到別人的優點,而不顧及別人的缺點,即使終身與之交往也沒有問題。凡是為人正直公平的人,可以用這種方式侍奉神明,但不能以此驕傲自滿;可以用這種方式待人,但不能以此傲慢待人。
即使孔子也說要敬畏鬼神,侍奉長官,尊重大人,何況我們這些人呢?那些行為不正當的人,內心有所愧疚,做事小心翼翼,畏懼提防,還能避免許多災禍,保全自身。至於君子偶爾遭遇災禍,大多是因為自負而招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