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涇

《厚生訓纂》~ 卷之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2)

1. 睦親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及子生孩提,師保固明,仁孝禮義,以導習之矣。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懼而生孝矣。

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曲意順從,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反獎,應訶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耳。驕慢已習,方複製之,垂撻至死而無成,忿怒日隆而增怨,逮於成長必為敗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也。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但不忍訶怒傷其顏色耳,不忍楚撻慘其肌膚耳。

白話文:

上等聰明的人在未經教育之前就已經形成良好的品德,即使後續再進行教育也沒有太大幫助;中等程度的人如果不接受教育,他們將不會知道如何學習和成長。古代聖賢王曾推行胎教,並在孩子出生後由老師和保母引導他們學習仁、孝、禮、義等美德。

對於平民百姓,即使無法達到上述標準,也應該在孩子能夠辨認臉色、理解他人情緒時開始教育。通過指導和規範,讓他們知道何時該做何事,何時該停止行為,這樣到孩子幾歲時,就能減少對他們的體罰。如果父母表現出嚴厲但充滿慈愛的態度,孩子就會因害怕而產生孝順的心態。

我見過世上有些父母對孩子只有溺愛,總是曲意逢迎,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該告誡反而加以獎勵,該責備卻轉為微笑,直到孩子有了認知能力,才發現這些行為是被允許的。久而久之,孩子變得傲慢,即使想要改正也難以奏效,父母的憤怒日益升高,與孩子的怨恨也越積越多。等到孩子長大成人,必定會貽誤道德。孔子曾經說過,小時候形成的習慣就像天性一樣難以改變,習慣形成的特點就像天性一樣自然。

對於無法教育子女的父母來說,他們並非故意要讓孩子走向罪惡之路,只是不忍心斥責或打罵孩子而傷害他們的情緒,不忍心使用體罰手段而讓孩子受苦。

當以疾病為諭,安得不用湯藥針艾救之哉?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性焉。由命士以上,父子異宮,此不狎之道。抑搔癢痛,懸衾篋枕,此不簡之教也。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

共叔之死,母實為之,趙王之戮,父實使之。劉表之傾宗覆族,袁紹之地裂兵亡,可為靈龜明鑑也。人之有子,必使各有所業。貧賤有業,不致於飢寒。富貴有業,不致於為非。凡富貴之子弟,耽酒色,好博奕,異衣服,飾輿馬,與群小為伍,以致破家者,非其本心之不肖,由無業以度日,遂起為非之心。小人贊其為非,則有哺啜錢財之利,常乘間而贊成之,子弟宜早省悟。

白話文:

如果用疾病來比喻,怎麼能不用藥湯針灸救治呢?父親的嚴厲,不可以輕視。骨肉間的愛,不可以簡慢。簡慢則慈孝難以相接,輕視則會養成怠惰輕浮的性格。從大夫以上的官員,父子不同住,這是避免輕視之道。抑制搔癢疼痛,懸掛牀帳枕頭,這是避免簡慢的教導。人對子女的疼愛,很少能做到一視同仁,從古至今,這種弊病很多。賢明傑出的人自然可以讚賞疼愛,頑固愚笨的人也應該憐憫,有偏寵的人,即使想用厚愛對待,反而會因此害了他。

共叔段的死亡,他的母親實為始作俑者;趙王的受戮,他的父親實為幕後黑手。劉表的宗族覆滅,袁紹的國家分裂兵敗,都可以作為警惕的明鏡。人有了兒女,一定要讓他們各有所業。貧窮卑賤的人有職業,就不會挨餓受凍。富貴的人有職業,就不會做出不法之事。那些富貴子弟,沉迷於酒色,喜好賭博,穿著奇裝異服,裝飾車馬,與小人為伍,以至於傾家蕩產,並不是他們本性不肖,而是因為沒有正經職業來度日,才會產生作姦犯科的念頭。小人鼓吹他們作惡,則有巴結討好、索求錢財的利益,經常趁機迎合附和,子弟們應該早日反省醒悟。

子孫有過,父祖多不能知,貴官尤甚。蓋子孫有過,多掩蔽父祖之耳目,外人知之,竊笑而已。至於鄉曲之進見,有時稱道盛德之不暇,豈敢言其子孫之非?又自以子孫為賢,而以人言為誣,故子孫有彌天之過,而祖父不知也。間有家訓稍嚴,而母氏猶有庇其子之惡,不使其父知之者。

富家之子孫不肖,不過耽酒色,近賭博,破家之事而已。貴家之子孫不止於此,強索人之錢,強貸人之財,強借人之物而不還,強買人之物而不償,親近群小則假勢以凌人,侵害良善則飾詞而妄訟。鄉人有曲理犯法事,認為己事,名曰擔當。鄉人不爭訟,則偽作祖父之簡,千懇州縣,以曲為直。

白話文:

孫輩有過錯,往往使祖父無法得知,特別是高貴官員的後代,更是如此。原因在於,孫輩的過錯往往會被隱瞞,外人都只是私下裡偷笑,不敢公開指責。至於鄉裡的見面,人們總是讚揚長者的美德,誰又敢說孫輩的不是呢?他們自己認為孫輩賢明,而輕視他人意見。因此,孫輩可能犯下天大的錯誤,但祖父卻一無所知。偶爾,有些家庭教訓嚴厲,母親仍會庇護她的孩子,不讓父親知道他們的惡行。

富人家的孫輩如果不肖,通常只是沈溺於飲酒、女色,接近賭博,導致破產而已。而高貴之家的孫輩不僅如此,他們會強迫他人借款,強佔他人的財產,借東西不歸還,購買東西不償付,接近不良之輩便利用權力欺壓他人,欺負善良之人則編造理由進行不實訴訟。鄉間若有理不公而犯法的事,他們會認為是自己的事情,並稱為「擔當」。若鄉間的人不進行訴訟,他們就偽造祖父的簡約,向州縣百般央求,以曲解事實為正直。

差夫借船,放稅免罪,以所得為酒色之娛,殆非一端。其隨侍也私令吏人買物,私托場務賣物,皆不償。其直吏人補名,吏人免罪,吏人有浸潤,必責其報典。買婢妾限以低價,而使他人填賠。或同院子游狎,或於場務放稅,其他妄有求覓,亦非一端,不恤誤其父祖,陷於刑憲也。

凡為人父祖者,常嚴為關防,更宜詢訪,或庶幾焉。夫有人民而後有夫婦,有夫婦而後有父子,有父子而後有兄弟,一家之親,此三者而已矣。自茲以往,至於九族,皆本於三親焉。故於人倫為重,不可不篤。若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摯,前襟後裙,食則同案,衣則傳服,學則連業,遊則共方,雖有悖亂之人,不能不相愛也。及其壯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雖有篤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白話文:

那些差役藉著船隻運輸的方便,免除稅金的罪責,用所得的錢財縱情於酒色,這種情況並不止一例。他們的手下私自命令官吏購買物品,私自託人賣場務(公家商場)的東西,都不付錢。官吏們用自己的錢補償,於是官吏免除了罪責,官吏從中撈取好處,一定會要求那些人報答。他們購買婢妾時利用職權壓低價格,而讓其他人彌補損失。有的和衙門裡的人一起外出遊玩,有的則在場務放稅,其他不合理的要求和索賄行為也不止一例,也不去考慮連累自己的父母親族,讓他們陷入刑罰之中。

身為人父祖者,應當嚴加防範,還要多方打聽,或許能多少有所改善。人口有了,纔有夫婦;有了夫婦,纔有父子;有了父子,纔有兄弟,一家的親戚,只有這三種關係。從這三種關係進而延伸,直到九族,都是由這三種親情而來的。所以人倫關係中最重要的是這三種,不可不慎重對待。至於兄弟,是分形連氣、血脈相通的人。他們年幼時,父母左牽右抱,前面提著衣襟後面拖著裙子,吃飯坐在同一張桌子,穿的衣服是一件件傳下來的,讀書時一起學習,玩耍時一起玩,即使是叛逆的人,也不能不相親相愛。等到他們長大成人,各自娶妻生子,即使是最親厚的兄弟,情誼也不能不有所減淡。

姊娰之比兄弟則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節量親厚之恩,猶方底而圓蓋,必不合矣。惟友愛深至不為傍人之所移者勉。夫二親既沒,兄弟相顧,當若形之與影,聲之與響,愛先人之遺體,惜己身之分氣,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際,異於他人,望深則易怨,望近則易餌,譬猶居室,一穴則塞之,一隙則塗之,庶無頹毀之慮。如雀鼠之不恤,風雨之不防,壁陷楹淪,無可救矣。

僕妾之為雀鼠,妻子之為風雨,甚哉。兄弟不睦,則子侄不愛。子侄不愛,則群從疏薄。群從疏薄,則童僕為雙舌矣。如此則路行皆錯,其面而蹈,其心誰救之哉?人家不和,多因婦女以言激怒其夫,及於同氣。蓋婦女所見不廣遠,不公平,所謂舅姑伯叔妯娌,皆假合強為稱呼,非自然天屬,故輕於割恩,易於悠怨,非丈夫有遠識,則為其役而不自覺,一家之中,乖變生矣。

白話文:

親姊妹之間的感情,比與堂兄弟姐妹的感情還要親近。現在讓這些感情疏淡的人來節制和親厚的恩情,就像用方的底座搭配圓的蓋子,肯定是無法相配的。因此,只有那些友愛深厚,不會被外人影響動搖的人才能做到。父母雙亡之後,兄弟姐妹們要互相扶持,就像形影不離般密切,聲音與迴音相應般契合,疼惜先人留下的遺體,珍惜自己身上流淌的家族血脈,除了兄弟姐妹,還能有誰能做到這些呢?

兄弟姐妹之間的相處與他人不同,期望過高容易心生怨恨,期望過低則容易被利用。就好像居住的房屋一樣,一個小洞可以堵住,一條縫隙可以補上,這樣纔不會有倒塌的危險。如果像雀鳥與老鼠肆意破壞,風雨侵襲也不防範,牆壁破損、屋柱傾倒,就無法挽救了。

僕人和婢妾就像雀鳥和老鼠,妻子和兒女就像風雨,這樣說一點也不誇張。兄弟姐妹不和睦,那麼子侄也不會相親相愛。子侄不親愛,那麼旁系親屬也會疏遠。旁系親屬疏遠,那麼僕人就會搬弄是非。這樣一來,走起路來都會錯亂,明知危險卻還是盲目踏入,又有誰能救得了他呢?

家庭不和睦,大多是因為婦女用言語激怒丈夫,進而影響到同氣相連的兄弟姐妹。這是因為婦女見識淺薄,是非不明,所說的公公婆婆、伯叔妯娌等都是強行湊合的稱呼,並不是天生的親屬關係,因此她們容易割捨情分,樂於生發怨恨,如果丈夫沒有長遠的見識,就會不知不覺地被她們利用,從而導致家庭內部出現矛盾。

於是兄弟子侄,有隔屋連牆至死不往來者,有無子而不肯以猶子為後,有多子而不與兄弟者,有不恤兄弟之貧,養親必欲如一,寧棄親而不顧葬親,亦欲均費;寧留喪而不葬者,其事多端,不可既述。

亦有遠識之人,知婦女之不可諫誨,而外與兄弟相愛,私救其所急,私賙其所乏,不使婦女知之,彼兄弟之貧者,雖怨其婦女,而愛其兄弟,至於分析,不敢以貧而貪愛兄弟之財產者,蓋由不聽婦人之言,而先施之厚,因以得兄弟之心也。婦女易生言語者,多出於婢妾,婢妾愚賤,尤無見識,以他人之短,言於主母。

若婦人有見識,能一切勿聽,則虛妄之言,不復敢進。若聽信之,從而愛之,則必再言之,又言之,使主母與人遂成深仇,而婢妾方且得志。奴隸亦多如此。若主翁聽信門房族親,故皆大失歡。有識之人,自宜觸類醒悟。兄弟子侄,同居長者,或恃其長,凌轢卑幼,專用其財,自取溫飽,因而成私,薄書出入,不令幼者預知,幼者至於飢寒,必啟爭端,固為不可。或長者處事至公,幼者不能承順,盜取財物以為不肖之資,尤為不可。

白話文:

因此,有的兄弟、子侄之間,即使住得很近,甚至隔壁就是墳墓,但彼此卻互不理睬,一直到死都不互相走動。有的人沒有兒子,但是不肯讓自己的姪子繼承家業;有的人有很多孩子,但是不想和兄弟分享財富。有的人不在乎兄弟是否窮困潦倒,一定要把父母的養老送終都平均分配,哪怕自己要放棄照顧父母也要做到公平公正。有的人為了節省費用,寧可留下遺體不去埋葬。這些事情種類很多,無法一一敘述完畢。 也有一些聰明的人知道女人很難被勸告教育,所以表面上對兄弟表示友好,私下裡幫助他們解決緊迫的需求,補助他們缺乏的地方,而且不會讓妻子知道這件事。那些貧苦的兄弟雖然會抱怨自己的妻子,但是仍然非常關心自己的兄弟。等到分家的時候,他們也不敢因為貧困就貪圖兄弟的財產。這是因為他們在開始時就給予對方足夠的好意,並且得到了兄弟的信任和支持。 有些容易說閒話的女人大多出自下人的身份,她們愚蠢低微,更沒有什麼見解。她們常常拿別人的缺點去告訴主人的妻子。如果一個女人很有見識,能夠完全忽略這種謠傳的話題,那麼就不會有人再去散播謠言了。但是如果她相信並跟著喜歡這個謠言,那她就會再次重複它,然後繼續散播謠言,

若長者總持大綱,幼者分干細務,長必幼謀,幼必長聽,各盡公心,自然無事。朝廷立法於分析一事,非不委曲,然有竊眾營私,卻於典買契中,稱系妻財置到,或詭名置產,官中不能盡究。又有處於貧寒,不因父祖資產,自能奪立,營置財業,或雖有祖眾財產,別事置立私財,其同宗之人,必求分析。至於經州縣所在官府,累年爭訟,各至破蕩而後己。

若富者反思,果因眾成私,不分與貧者,於心豈無愧歉?果是自置財產,分與貧者,明則為高義,幽則為陰德,又豈不勝於連年爭訟,妨廢家務,及資結證佐,囑託胥吏賄賂官負之費耶?貧者亦宜自思,彼非竊眾,亦由辛苦營運,以至增置,豈可悉分之?況彼之私財,吾受之寧有不愧?苟能知此,必不至爭訟也。一應親戚故舊,有所假貸,不若隨力給與之。

白話文:

如果長輩掌握大局,年輕人負責細節,長輩有計畫,年輕人聽從,每個人都盡心盡力,自然不會有問題。朝廷制定法律,要求公平分配財產,但有些人為了私利,偷偷將公眾財產偽造成妻子的財產,或以其他假名義登記,官府無法完全查清。也有些人出身貧寒,靠自己努力獲得財產,或雖然有祖上留下的財產,但又另外置辦了私產,同宗族的人就會要求分家。因此,許多地方官府年年處理分家糾紛,往往導致家破人亡才結束。

如果富裕的人反思一下,這些財產真的是自己憑藉能力得到的,還是利用了大家的資源?如果沒有分給窮人,心裡難道不會感到愧疚嗎?如果願意將財產分給窮人,表面上是高尚的行為,背後也是積累陰德,怎麼會比年年打官司,耽誤家務,還要花錢賄賂官員,請證人佐證,來得划算?而窮人也應該反省,富人不是偷了大家的東西,而是靠辛苦努力獲得的財產,怎麼能全部要求分呢?況且,就算富人願意分私財,自己接受了,真的心安理得嗎?如果能明白這些道理,就不會為了分家而打官司了。對於親戚朋友有借貸需求,不如量力而為,盡力幫助他們。

言借則我望其還,不免有所索,索之既頻,而負償者反曰我欲償之,以其頻索,則姑已之。方其不索,則又曰彼不下氣問我,我何力強還之?故索亦不償,不索亦不償,終於結怨而後已。蓋貧人之假貸,初無欲償之意,縱其欲償,則將何償?或假作經營,又多以命窮計拙而折。

方其始借之時,禮恭言遜,其感恩之心,指天誓日可表,及其至責償之,日恨不以兵刃相加,所謂因財成怨矣。不若念其貧,隨吾力之厚薄,以與之財,我無責償之,念彼亦無怨於我也。同姓之子,昭穆不順,亦不可以為後。鴻雁雖微,亦不亂行,人乃不然,至於以叔拜侄於理安乎?設不得已,養弟、養侄孫以奉祭祀,當撫之如子,與之財產。受所養者,奉之如父,如古人為嫂制服,今世為祖承重之意,而昭穆不亂,庶幾得之。

白話文:

借錢給人,總希望對方能還,免不了要催促。催促頻繁,對方卻說要還錢,因為你一直催,所以就先不還了。等到你不催的時候,又說你從來不問他要錢,他拿什麼還?結果要錢不還,不要錢也不還,最後只能結怨收場。窮人借錢,一開始就沒有想還的意思,就算想還,又能拿什麼還呢?就算勉強經營,也多半因為命運不濟,計謀拙劣而失敗。

一開始借錢的時候,對方禮貌謙遜,感恩之心,可以指天發誓來證明,可是到了要還錢的時候,就恨不得用刀劍來對付你,這就是因財生怨。倒不如體諒他們的貧困,根據自己的能力,給他們一些錢,自己不用催討,他們也不會有怨恨。同姓兄弟,輩分順序不應該混淆,就像後代不能亂了輩分一樣。鴻雁雖然渺小,也絕不亂了隊伍,人卻不然,叔父拜侄子,這道理上說得通嗎?如果實在無法避免,養弟弟、養侄孫來祭祀,就應該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撫養他們,把財產分給他們。被養育的人,應該像對待父親一樣尊敬他們,就像古代人為嫂子守孝一樣,現在為祖先承擔責任,這樣輩分才能分明,才能達到理想狀態。

若近世立繼,其在生前者,多出於所後,本心猶不為害。至於死後立繼,往往皆為遺資爭競而已。彼貧而無後者,曾見誰為之意哉?此最可為慨嘆者也。古人謂:周人惡媒,以其言語反覆,詒女家則曰男富,詒男家則曰女美,近日尤甚。若輕信其言而成婚,則夫婦反目,至於仳離者有之。

大抵嫁娶,固不可無媒,而媒者之言,不可盡信。至於為婚姻爭告者,蓋緣議婚之始,不立婚書,止憑媒言,或小札為定,亦是一大不美事,婚姻之家,宜謹始可也。人之姑姨姊妹,及親戚婦人,年老而子孫不肖,不能供養者,不可不收養。然又當關防,恐其身故之後,其不肖子孫妄經官府,稱其人因飢寒而死,或稱其遺下有囊篋之物,官府受詞必為追證所擾。須於生前白之於眾,明白知其身外,無餘物而後可,凡要為高義之事,必預防之。

白話文:

如果現代人要立繼承人,如果是在還活著的時候,大多數是出自於後代的請求,原本的心意可能還沒有受到傷害。但如果是死後才立繼承人,往往都是為了遺產爭奪而已。那些窮困沒有後代的人,又有誰真正為他們著想呢?這最令人感慨。古人說:周朝人討厭媒人,因為他們的言語反覆無常,對女方說男方很有錢,對男方說女方很漂亮,近來更是如此。如果輕信媒人的話而結婚,就會導致夫妻反目,甚至離婚的例子也不少。

總之,婚姻不可缺少媒人,但媒人的話不能全信。至於為了婚姻而爭吵的人,大多是源於婚約一開始沒有立下婚書,只憑藉媒人的話,或者是一封小紙條就確定婚事,這也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婚姻大事,應該謹慎開始。家裡的姑姑、姨媽、姊姊、妹妹,以及其他親戚婦女,年紀大了,又沒有好的子孫可以供養,就不可不收養她們。但也要小心謹慎,擔心她們去世後,不肖子孫會到官府亂告,說她們是因飢寒而死,或者說她們遺留了箱子或袋子之類的東西。官府會受理他們的陳述,必將受到追查的困擾。應該在生前就將這些情況告訴大家,讓大家明白她們身外沒有任何東西,這樣才妥當。凡是想要行善事,一定要預先做好防範。

父祖高年,怠於營幹,多將財產,均給子孫。若父祖出於公心,初無偏曲,子孫各能戮力,不事遊蕩,必致興隆。若父祖緣有過房之子,有前母后母之子,有子亡而不愛其孫,又雖是一等子孫,自有憎愛,凡衣食財物,亦有厚薄,致令子孫,力求均給,其父祖於其中,又有輕重,安得不起他日爭端?若父祖緣子孫內有不肖者,慮其侵害,不得已而均給者,止可逐時均給財谷,未可均給田產。若均給田產,彼以為已分所有,必邀求尊長立契典賣。

典賣既盡,窺覷他房,從而婪取,必致興訟,使賢子賢孫,被其擾害,同於破蕩,不可不思。大抵人之子孫,或十數人皆賢,其中有一人不肖,則十數均受其害,至於破家者有之。國家法令百端,終不能禁,父祖智謀日出,終不能防。欲保家延祚者,覽他家之已往,思我家之未來,可不悠德熟慮,以為長久之計耶?遺囑之文,皆賢明之人,為身後之慮然,亦須公平,乃可以保家。

白話文:

父母和祖父母年老体衰,不愿操劳,往往将家产平分给子孙。如果父母和祖父母出于公心,没有偏袒,子孙都能努力奋斗,不游手好闲,家业一定会兴旺发达。但如果父母和祖父母有继子,有前妻和后妻所生的孩子,或者有儿子去世而不爱孙子,即使都是亲生子孙,也会有亲疏之分,在衣食住行和钱财方面也会有所区别,导致子孙为了公平而争执不休。父母和祖父母在分配财产时,也可能因为偏心而引发争端,最终导致家庭不和。如果父母和祖父母因为担心不肖子孙侵占家产而被迫平分家产,只能分给他们一些生活必需品,不能平分田地。一旦平分了田地,他们就会认为这些田地是自己的,然后以各种理由要求长辈立契典卖。典卖完家产后,他们会觊觎兄弟姐妹的财产,想法设法侵占,最终导致官司缠身,贤良的子孙也被他们所害,家道中落,不可不慎。一般来说,十几个子孙中只要有一个不肖子孙,就会连累其他所有子孙,甚至导致家破人亡。国家的法律法规再多,也无法完全禁止这种行为,父母和祖父母再聪明睿智,也无法完全防范。想要保住家业,传承香火,就应该吸取其他家庭的教训,思考自己家庭未来的发展,认真思考,制定长远的计划。遗嘱是贤明的人为身后之事留下的安排,必须公平公正,才能维护家族利益。

如劫於悍妻黠妾,因後妻愛子,中有厚薄偏曲,或妄立嗣,或妄逐子,不近人情之事,不可勝數,皆興訟破家之端也。

白話文:

如果被兇悍的妻子狡猾的小妾所威脅,因為繼母疼愛自己的兒子,在家庭中產生了不公平和扭曲的情況,或者胡亂指定接班人,或者是無理地趕走孩子,這些不合乎人性的事情多得說不完,都是引起官司、破壞家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