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咳嗽吐痰」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咳嗽吐痰是中醫常見的病症,其病因複雜,臨床表現多樣。中醫認為,咳嗽吐痰是肺氣不宣、肺熱痰盛、肺陰虛、肺腎陰虛等病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肺氣不宣是指肺氣宣發不利,肺失肅降,導致肺失宣降,津液聚而成痰,從而引起咳嗽吐痰。肺熱痰盛是指肺熱蘊結,津液化痰,痰熱互結,從而引起咳嗽吐痰。肺陰虛是指肺陰不足,津液虧損,痰液生化無源,從而引起咳嗽吐痰。肺腎陰虛是指肺腎陰虛,津液虧損,痰液生化無源,從而引起咳嗽吐痰。
咳嗽吐痰的中醫證候主要包括:
- 咳嗽:咳嗽是咳嗽吐痰的主要症狀,其性質可分為乾咳、濕咳、久咳。
- 痰:痰是咳嗽吐痰的主要病理產物,其性質可分為白痰、黃痰、黏痰、血痰。
- 其他症狀:咳嗽吐痰還可伴有胸悶、氣喘、咽喉不利、頭痛、身熱、盜汗、手足心熱等症狀。
中醫治療咳嗽吐痰,以辨證論治為原則,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
- 清熱化痰:適用於肺熱痰盛證。常用方藥有:桑菊飲、二陳湯、清肺化痰湯等。
- 滋陰潤肺:適用於肺陰虛證。常用方藥有:百合固金湯、玉竹百合湯、麥門冬湯等。
- 補肺益腎:適用於肺腎陰虛證。常用方藥有:六味地黃丸、五味子龍骨牡蠣湯等。
咳嗽吐痰是中醫常見的病症,其病因複雜,臨床表現多樣。中醫治療咳嗽吐痰,以辨證論治為原則,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通過中醫治療,可以有效緩解咳嗽吐痰的症狀,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 1.《皇漢醫學》:「一男子,初患頭痛,惡寒,手足惰痛,恍惚如夢,微渴,微嘔,胸肋攣急而引胸下痛,咳嗽吐痰血,處以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兼用解毒散(求真按:「此即黃連解毒散之略也」),服之,諸證得以痊愈。」
麻黃附子細辛湯
- 1.《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解少陰之表熱。一老人咳嗽吐痰,午後背脊洒淅惡寒後,微似發汗不止。一醫以為陽虛之惡寒,與醫王湯,無效,服此方五帖而愈。」」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一女年十八,咳嗽吐痰,氣上衝而頭目昏眩,四肢倦怠,心志不寧,寒熱往來,飲食無味,日就羸瘦而不愈,約一年許。眾醫皆以為勞瘵。余診之胸脅煩脹,乃以小柴胡加桂湯及滾痰丸使服之。三月許,收全效。」
- 2.《濟陰綱目》:「一妊婦因怒咳嗽吐痰,兩脅作痛,此肝火傷肺金,以小柴胡湯加山梔、熾殼、白朮、茯苓,治之而愈。但欲作嘔,此肝侮脾也,用六君子加升麻、柴胡而愈。」
歸脾湯
- 1.《臨症驗舌法》:「按:上原方主治心衰火盛,不能生土,以致土困金敗,外兼咳嗽吐痰,寒熱往來,盜汗等症,悉以此方治之。凡見脾胃衰弱,飲食少思,大便泄瀉,總屬心氣不旺所致,此補本法也。凡各種虛症,補中益氣湯所不效者,投以此方,加五味、白芍以斂其心氣,奏效更神也。又按補中陽藥也,歸脾陰藥也。」
- 2.《醫家心法》:「治心火衰微,不能生土,以致土困金敗,外見咳嗽吐痰,寒熱往來,盜汗,急以此方去木香,加白芍治之。凡見脾胃衰弱,飲食不思,大便泄瀉,總由君火不明所致,此補本法也。凡各種虛證,補中益氣湯所不能效者,投以此方。余嘗以此方加酒炒白芍、北五味子以斂心神,奏效更神也。」
十全大補湯
- 1.《醫學入門》:「漫腫食少者,補中益氣湯;晡熱頭昏者,逍遙散、腎氣丸;咳嗽吐痰者,十全大補湯、八味丸。久不斂口,滴盡氣血而死。腳肚上生瘡,初如粟漸大,抓搔不已,成片包腳相交,黃水流出,癢不可忍,久成痼疾難愈。先用貫眾煎湯淋洗,後用百藥煎為末,津唾調,逐旋塗敷,自外而入。」
六味地黃丸
- 1.《太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大凡陰虛之症,起自少年之人,縱欲者多,節欲者少。人至十五六歲,陽精始動,正在氣血發生,若失保守,真陽必敗,相火隨旺,以致形體瘦弱,頭目昏眩,耳內蟬鳴,骨蒸盜汗,咳嗽吐痰,痰中帶血,午後不安,夜夢遺精,驚悸煩渴,便血淋漓,不思飲食。治之先滋陰降火,以此丸為主。」
補中益氣湯
- 1.《濟世全書》:「_補中益氣湯_,治元氣虛弱,脾胃虧損,咳嗽吐痰,自汗喘急,發熱口乾,聲啞等症。」
二陳湯
- 1.《外科樞要》:「一婦人咳嗽吐痰,胸膈作痛,右寸關浮滑,項下牽強,此脾胃積熱成痰,非癰患也,以二陳湯,加山梔、白朮、桔梗,治之而愈。」
溫膽湯
- 1.《三家醫案合刻》:「此病起於費心勞碌,風寒不切,遂致咳嗽吐痰,久則內傷。內傷者,內中之藏氣傷也,即古人所謂虛勞證總不得愈,必須絕去費心勞碌之事,一毫凡念不起,助之以藥,或可延年。」
竹葉石膏湯
- 1.《皇漢醫學》:「一女子外感後,寒熱數日不解,咳嗽吐痰,不食,漸漸虛羸,殆成勞狀。服柴胡劑數百帖,無效。余診曰:「此暑邪內伏,不得解也,宜講伏暑之策,與竹葉石膏湯加杏仁。」五六日,熱大解,咳嗽隨止,能進食。後與人參當歸散,虛羸復常。」
參蘇飲
- 1.《古今名醫方論》:「治感冒風寒,咳嗽吐痰,涕唾稠黏,胸膈滿悶,寒熱往來,或頭痛惡寒,脈弱無汗。」
- 2.《醫方集解》:「本方去人參、前胡,加川芎、柴胡,薑棗煎,名芎蘇飲《澹療》:治傷風寒,外有發熱頭痛惡寒,內有咳嗽吐痰氣湧(此或肺有實熱,故去人參,加川芎,為通陰陽血氣之使也)。」
- 3.《成方切用》:「去人參,加川芎,前胡易柴胡,薑棗煎,名芎蘇飲。(澹寮。)治傷風寒,外有發熱頭痛惡寒,內有咳嗽吐痰氣湧。(此因肺有實熱,且表邪甚重,故去人參,而加川芎以除頭痛。以柴胡易前胡者,取其升散,不取其清降也。)」
秦艽鱉甲散
- 1.《古今醫統大全》:「(《局方》)》,秦艽鱉甲散,治血氣勞傷,四肢倦怠,面黃肌瘦,骨節煩疼,潮熱盜汗,咳嗽吐痰,山嵐瘴氣,並皆治之。」
八珍湯
- 1.《刪補頤生微論》:「夫臟腑本不相懸,而用藥若斯之異,倘泥而不通,其不致夭札者幾希!一婦人多郁多產,肢體漸瘦,四肢微腫,咳嗽吐痰,稍有動作,頭眩耳鳴,有與八珍湯者,久而無功。此肝脾郁傷血分,先用逍遙散加木香、龜膠、熟地,二十劑而症減其七。仍用八珍湯加丹皮、香附,兩月而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