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月經不調」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月經不調是中醫婦科常見病證,是指月經周期、經量、經色、經質等發生異常的病證。月經不調的病因病機較為複雜,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 腎虛:腎主生殖,腎精不足,則月經失調。
  • 肝鬱:肝主疏泄,肝氣鬱結,則月經不調。
  • 脾虛:脾主運化,脾虛則氣血生化無源,月經失調。
  • 氣血兩虛:氣血不足,則月經失調。
  • 痰濕阻滯:痰濕阻滯沖任,則月經失調。
  • 血瘀:血瘀阻滯經脈,則月經失調。

月經不調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 月經周期異常:月經周期提前或延後,月經周期不規則。
  • 經量異常:月經量過多或過少,月經量不均勻。
  • 經色異常:月經顏色鮮紅或暗黑,月經質地稀薄或稠厚。
  • 經前症候群:月經前出現乳房脹痛、情緒不穩、煩躁易怒、失眠多夢等症狀。
  • 不孕:月經不調可導致不孕。

月經不調的治療以中醫辨證論治為主,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常用的治療方法有以下幾種:

  • 中藥治療: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使用中藥調理月經。
  • 針灸治療:針灸可以疏通經絡,調理氣血,改善月經不調。
  • 食療治療:月經不調患者可以多吃一些具有補氣血、調經止痛作用的食物,如紅棗、桂圓、枸杞、黑豆、山藥等。
  • 運動治療:適當的運動可以改善月經不調患者的體質,增強免疫力,促進月經恢復正常。

月經不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波動。
  • 注意飲食調理,多吃一些具有補氣血、調經止痛作用的食物。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 定期進行婦科檢查,及早發現和治療月經不調。

月經不調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但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不孕等嚴重後果。因此,女性朋友們要重視月經不調,一旦發現月經不調,要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四物湯

  • 1.《世醫得效方》:「上為末。每服二錢,鹽、酒調下。月經不調,銀器、燈心。安胎,黃耆、生地黃。補虛調氣,生薑、紅棗,遍身虛腫,當歸、酒。小便不通,滑石末。心虛發狂,硃砂研調。敗血衝心,腹痛如刀刺,燒秤錘紅淬酒,不退,五靈脂、酒。血閉身疼,炒薑、酒。吐酸水,丁香七粒煎湯。
  • 2.《孕育玄機》:「月經不調,好酒下,或四物湯下。
  • 3.《古今醫統大全》:「_經驗調經湯_,治月經不調,或前或後,來多來少,或逾月不來,或一月兩至,服之皆效。
  • 4.《古今醫統大全》:「一、月經不調,好酒下,或四物湯下。

歸脾湯

  • 1.《古今名醫方論》:「治思慮傷脾,或健忘,怔忡,驚悸,盜汗,寤而不寐;或心脾作痛,嗜臥,少食,月經不調。
  • 2.《驗方新編》:「氣虛頭暈,補中益氣倍用歸、耆。肝經血虛,肢體作痛,四物加參、苓、朮、桂。肝腎虛弱,自汗盜汗,往來寒熱,六味丸加五味子。脾虛血弱,腹痛,月經不調,歸脾湯倍木香。血虛有熱,增損柴胡湯。骨蒸勞熱,咳嗽有經者,異功散去朮,加山藥、丹皮、五味、阿膠、童便。
  • 3.《胎產心法》:「氣虛頭暈,補中益氣倍用歸、耆。肝經血虛,肢體作痛,四物加參、苓、朮、桂。肝腎虛弱,自汗盜汗,往來寒熱,六味丸加五味子。脾虛血弱腹痛,月經不調,歸脾湯倍木香。血虛有熱,增損柴胡湯。骨蒸勞熱,咳嗽有紅者,異功散去朮,加山藥、丹皮、五味、阿膠、童便。
  • 4.《濟陰綱目》:「一婦月經不調,兩拗腫脹,小便澀滯,腹中一塊作痛,或上攻脅腹,或下攻小腹,發熱晡熱,惡寒,肌膚消瘦,飲食無味(兩拗即髀厭,屬肝經,小便小腹寒熱等症皆肝所主,而飲食無味則脾也,故須肝脾兼治),殊類廢症,久而不愈,余謂肝脾血氣虧損,用八珍湯、逍遙散、歸脾湯,隨症互服而愈。
  • 5.《瘍醫大全》:「歸脾湯,治思慮傷脾,不能攝血,健忘怔忡,驚悸不寐,心脾作痛,嗜臥少食,大便不調,身痛及盜汗,月經不調。
▼ 展開更多

逍遙散

  • 1.《醫方集解》:「治血虛肝燥,骨蒸勞熱,咳嗽潮熱,往來寒熱,口乾便澀,月經不調(骨蒸潮熱,肝血虛也;肝火乘肺故咳嗽;邪在少陽故往來寒熱;火盛爍金,不能生水,故口渴便秘;肝藏血,肝病故經水不調)。
  • 2.《成方切用》:「(局方),治血虛肝燥,骨蒸勞熱,潮熱咳嗽。(有乾咳嗽者,丹溪曰:極為難治,此係火鬱之證,乃痰鬱其火。邪在中,用逍遙散以開之,下用補陰之藥可愈。)往來寒熱,口乾便澀,月經不調。凡肝膽兩經鬱火,以致脅痛頭眩,或胃脘當心而痛,或肩胛絆痛,或時眼赤痛,連及太陽。
  • 3.《馮氏錦囊秘錄》:「治血虛肝燥,骨蒸勞熱,咳嗽潮熱,往來寒熱,口乾便澀,月經不調。
  • 4.《銀海指南》:「_逍遙散_(《局方》),治血虛肝燥,骨蒸勞熱,潮熱咳嗽,往來寒熱,口乾便澀,月經不調。凡肝膽兩經鬱火,以致脅痛頭眩,或胃脘當心而痛,或肩胛絆痛,或時眼赤痛,連及太陽,婦人鬱怒傷肝,致血妄行,赤白淫閉,沙淋崩濁等症,俱宜此方加減治之。易曰:風以散之是也。
  • 5.《濟陰綱目》:「一婦月經不調,兩拗腫脹,小便澀滯,腹中一塊作痛,或上攻脅腹,或下攻小腹,發熱晡熱,惡寒,肌膚消瘦,飲食無味(兩拗即髀厭,屬肝經,小便小腹寒熱等症皆肝所主,而飲食無味則脾也,故須肝脾兼治),殊類廢症,久而不愈,余謂肝脾血氣虧損,用八珍湯、逍遙散、歸脾湯,隨症互服而愈。
▼ 展開更多

當歸散

  • 1.《女科折衷纂要》:「薛立齋云:前若肝腎虛熱用許學士當歸散,肝血虛熱四物加柴胡、山梔、丹皮,肝火內動小柴胡加山梔、丹皮,肝火血燥加味逍遙散,脾經鬱火加味歸脾湯,肝脾鬱火歸脾逍遙兼服,肝腎虧損歸脾、六味兼服,仍與月經不調參用。

補中益氣湯

  • 1.《校註婦人良方》:「一婦人因勞耳鳴,頭痛體倦,用補中益氣加麥門、五味而痊。三年後得子,因飲食勞倦,前症益甚,月經不調,晡熱內熱,自汗盜汗,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頓愈。經云: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故脾胃一虛,耳目九竅皆為之病。

六味地黃丸

  • 1.《赤水玄珠》:「一、艾附丸,若脾胃虛寒,陰血不足,氣逆發熱,月經不調,或胎氣不成者,宜暫用之。若脾腎虧損,陰虛發熱,月經不調,或崩漏帶下,或便血吐衄,小便淋澀,或晡熱內熱,寒熱往來,或盜汗自汗,不時倏熱,宜用六味地黃丸。若兼脾氣不足,飲食少思者,佐以六君子湯。
  • 2.《校註婦人良方》:「一、艾附丸,若脾胃虛寒,陰血不足,氣逆發熱,月經不調,或胎氣不成者,暫宜用之。若脾腎虧損,陰虛發熱,月經不調,或崩漏帶下,或便血吐衄,小便淋澀,或晡熱內熱,寒熱往來,或盜汗自汗,不時倏熱,宜用六味地黃丸。若兼脾氣不足,飲食少思者,佐以六君子湯。
  • 3.《校註婦人良方》:「一婦人因勞耳鳴,頭痛體倦,用補中益氣加麥門、五味而痊。三年後得子,因飲食勞倦,前症益甚,月經不調,晡熱內熱,自汗盜汗,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頓愈。經云: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故脾胃一虛,耳目九竅皆為之病。

加味逍遙散

  • 1.《景岳全書》:「乳岩屬肝脾二臟鬱怒,氣血虧損,故初起小核結於乳內,肉色如故,其人內熱夜熱,五心發熱,肢體倦瘦,月經不調,用加味逍遙散、加味歸脾湯、神效栝蔞散,多自消散。若積久漸大,□岩色赤出水,內潰深洞為難療,但用前歸脾湯等藥可延歲月。若誤用攻伐,危殆迫矣。
  • 2.《癘瘍機要》:「一婦人性急善怒,月經不調,內熱口苦,患時瘡,服敗毒之藥,膿水淋漓,熱渴頭眩,日晡益甚,用加味逍遙散,服之漸愈。因大怒,月經如湧,眼赤出淚,用四物湯加山梔、柴胡、連、芩數劑而愈。
  • 3.《一草亭目科全書》:「治鬱怒傷肝,眼目赤澀昏暗,婦人多有之,血虛發熱,口乾自汗,月經不調,腹痛等症。
  • 4.《校註婦人良方》:「愚按:前症有身發疙瘩,或如丹毒,癢痛不常,或膿水淋漓,發熱煩渴,或頭目昏眩,日晡益甚,或寒熱發熱,月經不調,皆肝經風熱血燥,用加味逍遙散為主,佐以四君、芎、歸。若忿怒身發疙瘩,痛疼寒熱,乃肝火血燥,用加味小柴胡湯。氣血俱虛,八珍加柴胡、丹皮。
  • 5.《薛氏濟陰萬金書》:「通經丸,若脾胃無虧,暴怒氣逆,或生冷所傷,陰血凝滯,月經不通者,宜暫用之。若因脾胃虛弱不能生血,宜六君當歸;若因脾胃鬱火,內耗其陰血者,宜歸脾湯;若因肝脾鬱怒,氣血傷而月經不調者,宜加味歸脾湯;若因脾肝虛熱而月經不調者,宜用加味逍遙散。
▼ 展開更多

柴胡桂枝乾薑湯

  • 1.《皇漢醫學》:「《古方便覽》曰:「一婦人,平生月經不調,氣上衝,兩脅急縮,腰痛不可忍。其經將行時,臍腹㽲痛,下如豆汁,或如米泔水,一日或半日即止。如是者已十二三年。余診之,胸脅苦滿,臍上動悸甚,乃作此方及硝石大圓雜進之,時時下泄赤黑之膿血。服數月,前證得以痊愈。」

肥兒丸

  • 1.《保嬰撮要》:「一女子兩拗腫痛,小腹作癢,小便赤澀,發熱晡熱,月經不調,先用加味小柴胡湯四劑腫漸消,次用加味逍遙散諸症漸愈,佐以四味肥兒丸而愈。

八珍湯

  • 1.《女科折衷纂要》:「按薛氏曰:前症當扶養正氣為主,用六君子湯加當歸。若脾肺氣虛而咳喘口乾,用補中益氣加麥冬、五味。若因中氣虛而口乾頭暈,用補中益氣加蔓荊。若肝經血虛而肢體作痛用四物參朮。若肝腎虛熱而自汗、盜汗、寒熱往來者,用六味丸加五味。若因脾虛血弱,肚腹作痛,月經不調,用八珍湯倍白朮。
  • 2.《產鑒》:「若脾肺氣虛,而咳嗽口乾,用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子,頭暈加蔓荊子。若肝經血虛,而肢體作痛,用四物湯加參、術。肝腎虛弱,自汗、盜汗,寒熱往來者,用六味丸加五味子。因脾血虛弱,肚腹作痛,月經不調,用八珍湯倍白朮。因脾虛血燥,皮膚瘙癢,用加味逍遙散。
  • 3.《濟陰綱目》:「一婦月經不調,兩拗腫脹,小便澀滯,腹中一塊作痛,或上攻脅腹,或下攻小腹,發熱晡熱,惡寒,肌膚消瘦,飲食無味(兩拗即髀厭,屬肝經,小便小腹寒熱等症皆肝所主,而飲食無味則脾也,故須肝脾兼治),殊類廢症,久而不愈,余謂肝脾血氣虧損,用八珍湯、逍遙散、歸脾湯,隨症互服而愈。
  • 4.《校註婦人良方》:「愚按:前症當扶養正氣為主,用六君子湯加當歸。若脾肺氣虛而咳嗽口乾,用補中益氣加麥門、五味。若因中氣虛而口乾頭暈,用補中益氣加蔓荊子。苦肝經血虛而肢體作痛,用四物、參、術。若因肝腎虛弱,而自汗盜汗,寒熱往來者,用六味丸加五味子。若因脾虛血弱,肚腹作痛,月經不調,用八珍湯倍加白朮。
  • 5.《產鑑》:「若脾肺氣虛,而咳嗽口乾,用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子,頭暈加蔓荊子。若肝經血虛,而肢體作痛,用四物湯加參、術。肝腎虛弱,自汗、盜汗,寒熱往來者,用六味丸加五味子。因脾血虛弱,肚腹作痛,月經不調,用八珍湯倍白朮。因脾虛血燥,皮膚瘙癢,用加味逍遙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