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足心熱」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足心熱

足心熱是中醫的一種症狀,是指足底部位發熱,常伴有疼痛、灼熱感。足心熱多由熱邪、濕邪、血瘀等原因引起。

熱邪

熱邪是指體內熱毒過盛,導致足心發熱。熱邪引起的足心熱,常伴有發熱、口渴、小便黃赤、大便乾結等症狀。

濕邪

濕邪是指體內濕氣過重,導致足心發熱。濕邪引起的足心熱,常伴有頭重腳輕、四肢沉重、食欲不振等症狀。

血瘀

血瘀是指血液循環不暢,導致足心發熱。血瘀引起的足心熱,常伴有面色蒼白、唇色紫暗、舌質紫暗、脈沉細等症狀。

治療

足心熱的治療方法,根據不同的病因,可分為以下幾種:

  • 熱邪:可用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中藥治療,如黃連解毒湯、三黃片等。
  • 濕邪:可用利濕化痰、清熱解毒的中藥治療,如五苓散、藿香正氣丸等。
  • 血瘀:可用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中藥治療,如丹參、赤芍、桃仁等。

預防

足心熱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吃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 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 保持足部清潔,勤換鞋襪。
  • 若有足心熱的症狀,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小建中湯

  • 1.《皇漢醫學》:「卒喘悸脈浮者,是裡虛也。』亡有逃亡之意。勞者,疲也,血不榮肉,精不守骨,虛熱入於骨髓而手足心熱,四肢痛,夢遺精,手足瘦削,不能遠行,所以名為勞也。裡急之裡,即表裡之裡,皮膚之內,筋脈之意也。悸者,乃心中悸也。衄者,鼻血也,由於衝逆之故。腹中痛,由於裡急也。

五苓散

  • 1.《証治準繩‧幼科》:「既吐且渴,雖瀉而手足心熱,面赤,居處喜冷,此熱證也,五苓散(驚)竹葉石膏湯(痘渴)加橘皮等主之。大吐而身熱煩渴,腹滿而喘,大小便澀,面赤悶亂,錢氏云此當利小便,不瘥者,宣風散(痘發熱)下之。《百問方》用香蘇飲,吐加半夏、茯苓、白芍。瀉加白朮、茯苓。

平胃散

  • 1.《幼科指南》:「小兒哯乳之證,非止一端。有宿乳,有停痰,有胃熱,有胃寒之分。如面色多赤,二便微閉,手足指熱,此為熱哯也,宜和中清熱飲主之。面色青白,糞青多沫,手足指冷,此因寒而哯也,用溫中止吐湯煎服。如口燥唇乾,夜臥不寧,手足心熱,此為傷乳而哯也,宜平胃散最妙。
  • 2.《古今醫統大全》:「_平胃散_,治吐逆頻並手足心熱,不進乳食。(方見脾胃門。)加藿香,名正氣散。(通治嘔吐。)

四物湯

  • 1.《醫方集解》:「本方去桂,名療腎滋本丸:治腎虛目昏。本方去桂、加黃連,名黃柏滋腎丸:治上熱下冷、水衰心煩(上熱下冷,陽極似陰也)。單黃柏一味,名大補丸:治腎、膀胱虛熱(氣虛者用四君子湯下,血虛者四物湯下,)腰股痛而足心熱;為末,薑汁、酒調服,名潛行散;治痛風,腰以下濕熱流注。
  • 2.《醫學入門》:「治法:濕熱下注者,先用隔蒜灸,及活命飲以解蘊毒,次服補中益氣湯、腎氣丸以補精氣。三陰虛者,初起托裡消毒散,或托裡散加牛膝、檳榔、杜仲,或托裡消毒散;潰後大防風湯、十全大補湯、八味丸。陰虛足心熱者,四物湯加知母、黃柏,脾虧者,補中益氣湯。若專治瘡者,死。

胃苓湯

  • 1.《痘疹心法要訣》:「【注】痘證不喜秘結,更忌瀉利。初出時瀉,尚具開通之功,火熱由利而解。若瀉甚,則是邪氣並於腸胃,迫而下降,使傳化失常也,宜柴苓湯主之。起脹時瀉,手足逆冷,痘不起,其色淡白,此冷瀉也,以陳氏木香散主之。如中滿惡食,瀉黃酸臭,手足心熱,面赤瘡紅,此胃熱作瀉,以胃苓湯主之。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 1.《張卿子傷寒論》:「先大便硬。則陽氣不得下通。既得大便。則陽氣降下。頭中陽虛。故卓然而痛。穀氣者。陽氣也。先陽氣不通於下之時。足下惡風。今陽氣得下。故足心熱也。

補中益氣湯

  • 1.《痘科輯要》:「聶:發熱稍緩,頭熱面不熱,手足心熱,手足背不熱,精神困倦,大小便利或胸腹熱,飲食減少,宜補中益氣湯,渴加麥冬、五味。
  • 2.《醫學入門》:「治法:濕熱下注者,先用隔蒜灸,及活命飲以解蘊毒,次服補中益氣湯、腎氣丸以補精氣。三陰虛者,初起托裡消毒散,或托裡散加牛膝、檳榔、杜仲,或托裡消毒散;潰後大防風湯、十全大補湯、八味丸。陰虛足心熱者,四物湯加知母、黃柏,脾虧者,補中益氣湯。若專治瘡者,死。
  • 3.《癘瘍機要》:「一舌赤裂或生芒刺,兼作渴引飲,或小便頻數,不時發熱,或熱無定處,或足心熱起者,乃腎水乾涸,心火亢盛,用加減八味丸主之,佐以補中益氣湯。若誤用寒涼之劑,必變虛寒而歿。

六味地黃丸

  • 1.《成方切用》:「腎中水虛不能制火者,此方主之。今人足心熱,陰股熱,腰脊痛,率是此證,乃咳血之漸也。熟地滋陰補腎,生血生精,山萸溫肝逐風,澀精秘氣;牡丹瀉君相之伏火,涼血退蒸。(時珍曰:伏火,即陰火也。陰火,即相火也。世人專以黃柏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勝,丹皮能入腎瀉陰火,退無汗之骨蒸。
  • 2.《醫方考》:「有足心熱,內股熱,腰痛,兩尺脈虛大者,病原於腎虛也。熟地黃、山茱萸,味厚者也,味厚為陰中之陰,故能益腎;腎者水臟,虛則水邪歸之,故用山藥、茯苓以利水邪;水邪歸之則生濕熱,故用澤瀉、丹皮以導坎中之熱。滋其陰血,去其熱邪,則精日生而腎不虛,病根既去,咳嗽自寧矣。正考見虛損門。
  • 3.《醫方考》:「腎非獨水也,命門之火併焉。腎不虛,則水足以制火,虛則火無所制,而熱證生矣。名之曰陰虛火動。河間氏所謂腎虛則熱是也。今人足心熱,陰股熱,腰脊痛,率是此證。老人得之為順,少年得之為逆,乃咳血之漸也。熟地黃、山茱萸味厚者也。經曰:味厚為陰中之陰,故能滋少陰,補腎水。

竹葉石膏湯

  • 1.《証治準繩‧幼科》:「既吐且渴,雖瀉而手足心熱,面赤,居處喜冷,此熱證也,五苓散(驚)竹葉石膏湯(痘渴)加橘皮等主之。大吐而身熱煩渴,腹滿而喘,大小便澀,面赤悶亂,錢氏云此當利小便,不瘥者,宣風散(痘發熱)下之。《百問方》用香蘇飲,吐加半夏、茯苓、白芍。瀉加白朮、茯苓。

大黃甘草湯

  • 1.《皇漢醫學》:「欲辨胃熱,即大便秘結,或食已即吐,或手足心熱,或目黃赤,或上氣頭痛,則可知為胃熱矣。若以上衝證為目的而用之即無大誤,雖虛證而大便久燥結者,亦可用此方,是權道也,不必膠柱。贊州御池平作以此方為丸而多用之,即今之大甘丸也。中川修亭以調胃承氣湯為丸,能治吐水病,皆同此意也。

四君子湯

  • 1.《醫方集解》:「本方去桂,名療腎滋本丸:治腎虛目昏。本方去桂、加黃連,名黃柏滋腎丸:治上熱下冷、水衰心煩(上熱下冷,陽極似陰也)。單黃柏一味,名大補丸:治腎、膀胱虛熱(氣虛者用四君子湯下,血虛者四物湯下,)腰股痛而足心熱;為末,薑汁、酒調服,名潛行散;治痛風,腰以下濕熱流注。

敗毒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腮間腫痛,用鐵箍散、敗毒散之類,出膿久不愈,面色黧,足心熱,口舌乾。余謂:此稟腎水不足之虛症,當補肺金,滋腎水為主。不信,仍服前劑,脾土益虛,絕生氣而歿。

瀉白散

  • 1.《痧疹輯要》:「_瀉白散_,治肺熱咳,手足心熱。
  • 2.《麻疹專論》:「_瀉白散_,治肺熱咳嗽,手足心熱。

瀉黃散

  • 1.《治瘧機要》:「瘧邪舍於脾膜,口甜黏膩,苔白脘悶,寒起四末,渴喜熱飲,大腹脹悶,宜用不換金正氣散加黃連、黃芩、芍藥主之,以辛溫開膜化濕,苦寒清熱降火也。若唇口乾燥,煩渴,手足心熱,脈右關數,此係暑伏脾經,宜瀉黃散主之,此方妙在防風一味,鼓動太陰之膜,俾脾熱從梔子引而下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