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疹輯要》~ 卷一 (10)
卷一 (10)
1. 禁忌
2. 辨證
萬密齋曰:凡出疹,熱起至收完,但看右手一指,脈洪大有力,雖有別證,亦不為害。此定存亡之要訣也。
霖按:此即陽證得陽脈之義。若細軟無力,則陽證得陰脈也。景岳以診得陰脈,宜速救元神,用溫補托法,參酌治之,是矣。然有熱毒深伏於內,不能透發於外,假寒真熱之證,肢冷麵青,六脈沉伏細數,若誤用溫補,禍不旋踵。痧疹陽邪,熱證俱多,安危之機,須細心體認也。
痧為陽毒,首先干肺。肺主氣屬金,熱邪傷氣,舌上多見白苔,金之色也,治當清肺。若無虛寒的證,誤治則殺人事矣。不獨痧疹為然,夏日忽患咯血,俗名暑瘵,證亦見白苔,宜清絡熱,同一義也。司命者豈可忽諸!
《瘄疹全書》云:疹之出也,有熱三日而即出者,有熱四五六日而出者,有熱而涼,涼而復熱者,有一日寒熱往來數次而出者,有熱一日涼一日,復涼復熱至五六七日而出者。大抵五日前出者多輕,五日後出者多重;毒少則熱少,毒多則熱多;熱少則早而易出,熱多則遲而難出,大有分別。七日不出,面青鼻煽,喘急生痰,名曰悶瘄,不治。
凡瘄先從肚腹發起,而後及於四肢者順;先從手足發起,而後及於肚腹胸背者逆。
凡瘄於皮膚上發出,成粒者順;以手摸之礙指尖,紅者吉;瘄上重疊起瘄者吉。蓋瘄以起發為上也。
痘後瘄者吉,瘄後痘者凶。蓋痘後出瘄,則腠理疏而毒易出,無形之毒氣易泄也;瘄後出痘,則陰血虧而漿難灌,有形之營血難成也。此言痘後出瘄,因其腠理疏通,毒氣易出,故吉;若瘄後出痘,則一日三潮,三日九潮,往來進退,勞動陰血則血虛,血虛而責其灌漿也,難矣。
痘瘄一齊出者,所謂瘄夾痘也,先治其瘄,而後治其痘。瘄潮一日,忽夾痘苗,所謂瘄噴痘;痘苗初見,忽又夾瘄。所謂痘噴瘄。治宜先發瘄潮,不論痘苗,三日潮完,痘始蒸長。但治痘藥中,必須滋養陰血,切不可用參、耆、甘、芷、朮、桂,溫補之藥,蓋瘄無補陽法也。
若痘出一日至四五日內,忽然瘄出痘中,所謂瘄合痘也,發表起痘之藥皆同,瘄發則痘自蒸長。若痘出六七日,內漿未灌,或灌未足,忽然瘄出痘中,所謂痘離瘄也,若助痘漿則瘄悶而難出,若攻瘄潮則痘靨而不漿。既欲其潮,又欲其漿,正所謂陰陽困憊,氣血奔命者是也。
證必上喘痰壅,下瀉膿漿,神昏厥逆,百無一生。若痘少兒大,見瘄不失時機,連發瘄潮,痘雖遲滯,至三日潮完,痘復蒸漿回合。以其元氣壯實,等瘄潮完,痘乃自漿自靨而愈。此蓋百中一二也。若痘多兒小,元氣怯弱,至此用補則瘄閉悶,不補則痘癢塌,施治兩難,故曰逆也。
若痘至九日,十、十一、十二日後,漿雖回而痂未落,忽然出瘄,所謂瘄趕痘也。治宜微發表,不可大發汗。如喘急無汗而瘄不起者,麻黃亦可權用。如服汗藥皆成水泡,亦不妨。至瘄後復結痂而落,宜多服滋陰養血藥。若痘痂落盡而出瘄者,痘後瘄也。瘄潮已完而痘出者,瘄後痘也。
白話文:
萬密齋說:凡是出疹子,從發熱到疹子全部消退,只要看右手食指的脈搏,如果脈象洪大有力,即使有其他症狀,也不會有大礙。這是判斷生死的重要訣竅。
我認為,這就是陽證出現陽脈的意思。如果脈象細軟無力,那就是陽證出現陰脈。張景岳認為,如果診斷出陰脈,應該盡快救護元氣,用溫補的方法來扶正,這是對的。但是,如果體內有深藏的熱毒,無法從體表發散出來,出現假寒真熱的症狀,四肢冰冷,臉色發青,六脈沉伏且細數,如果誤用溫補藥物,很快就會有大禍。痧疹屬於陽邪,熱證居多,病情是危險還是平安,必須仔細辨別。
痧屬於陽毒,首先侵犯肺部。肺主氣,屬金,熱邪傷害氣,舌苔上多見白色,這是金的顏色,治療應該清肺。如果沒有虛寒的症狀,誤治會導致死亡。不只是痧疹這樣,夏天如果突然咯血,俗稱暑瘵,也會出現白苔,應該清除絡熱,道理是一樣的。醫生怎麼可以忽略這些呢!
《瘄疹全書》裡說:疹子出來的時間,有的是發熱三天就出來,有的是發熱四五六天才出來,有的是發熱後又轉涼,涼了又發熱,有的是一天寒熱來回好幾次才出來,有的是發熱一天涼一天,反覆涼熱到五六七天才出來。一般來說,五天前出的多半比較輕,五天後出的多半比較重;毒素少則發熱輕,毒素多則發熱重;發熱輕則疹子出得早而且容易出,發熱重則疹子出得晚而且不容易出,這裡面有很大的區別。如果七天還不出疹子,臉色發青,鼻翼扇動,呼吸急促,產生痰液,就叫做「悶瘄」,是沒辦法治好的。
一般來說,瘄疹先從肚子發出來,然後才到四肢的,是順證;先從手腳發出來,然後才到肚子胸背的,是逆證。
一般來說,瘄疹在皮膚上發出來,呈現顆粒狀的,是順證;用手摸疹子,感覺有突起,而且顏色是紅色的,是吉兆;疹子上又重疊長出疹子的,是吉兆。總之,疹子能夠順利發出來是最好的。
出過痘疹後再出瘄疹是吉兆,出過瘄疹後再出痘疹是凶兆。因為出過痘疹後再出瘄疹,說明皮膚紋理已經疏鬆,毒素容易排出,無形的毒氣容易發散;出過瘄疹後再出痘疹,說明陰血虧虛,漿液難以灌注,有形的營血難以形成。這就是說,痘疹之後出瘄疹,因為皮膚紋理疏通,毒氣容易排出,所以是吉兆;如果瘄疹之後出痘疹,就會一日三次潮熱,三天九次潮熱,反覆進退,耗損陰血,導致血虛,血虛就難以灌注漿液了。
如果痘疹和瘄疹同時出現,這叫做瘄疹夾雜痘疹,應該先治療瘄疹,然後再治療痘疹。瘄疹發作一天,突然出現痘疹的苗頭,這叫做瘄疹噴發痘疹;痘疹苗頭剛出現,又突然出現瘄疹,這叫做痘疹噴發瘄疹。治療應該先發散瘄疹,不用管痘疹苗頭,三天疹子發完,痘疹才會慢慢長大。但是,治療痘疹的藥物中,必須要滋養陰血,切記不能使用人參、黃耆、甘草、白芷、白朮、肉桂等溫補的藥物,因為瘄疹沒有補陽的方法。
如果痘疹發出後一到四五天內,突然在痘疹中出現瘄疹,這叫做瘄疹合併痘疹,發散、使痘疹長出來的藥物都是相同的,瘄疹發出來,痘疹自然會慢慢長大。如果痘疹發出六七天,裡面的漿液還沒有灌注好,或者灌注不足,突然在痘疹中出現瘄疹,這叫做痘疹離開瘄疹,如果幫助痘疹長漿,瘄疹就會悶住難以發出,如果攻破瘄疹,痘疹就難以結痂而且沒有漿液。既想要瘄疹順利發出,又想要痘疹灌注漿液,這就是所謂的陰陽困乏,氣血奔命。
這種情況一定會出現上氣喘、痰液阻塞,下瀉膿血,神志昏迷、昏厥,幾乎沒有生還的可能。如果痘疹少,小孩體格壯,發現瘄疹就及時發散,連續發作瘄疹,雖然痘疹會比較遲緩,但到三天瘄疹發完後,痘疹也會恢復長漿並結痂癒合。這是因為元氣比較強壯,等到瘄疹發完,痘疹就會自己長漿、結痂而痊癒。這大概是百中一二的幸運情況。如果痘疹多,小孩體格弱,元氣虛弱,這種情況下用補藥,瘄疹就會閉塞悶住,不用補藥,痘疹就會塌陷不長,治療進退兩難,所以說是逆證。
如果痘疹到了第九天、第十天、第十一天、第十二天之後,雖然漿液已經回縮,但是痂還沒脫落,突然又出瘄疹,這叫做瘄疹追趕痘疹。治療應該稍微發散,不可以大汗淋漓。如果呼吸急促但不出汗而且瘄疹發不出來,也可以暫時使用麻黃。如果服用發汗的藥物都變成水泡,也沒有關係。等到瘄疹結痂脫落後,應該多服用滋陰養血的藥物。如果痘疹的痂全部脫落後才出瘄疹,這就是痘疹後的瘄疹。如果瘄疹發完後才出痘疹,這就是瘄疹後的痘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