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磁石丸中加入羌活,主要考慮其祛風濕、止痛的功效。
羌活性溫,味辛,歸膀胱經,具有散寒解表、祛風濕、止痛的功效。磁石丸以磁石為主藥,具有平肝潛陽、鎮驚安神之效。而羌活的加入,可以協同磁石,起到疏通經絡、散寒止痛的作用,從而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濕痹所致的頭痛、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磁石丸中加入陳皮,主要考慮以下兩點:
- 行氣化痰: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磁石性寒,入肝、腎經,具有鎮心安神,平肝潛陽之效。陳皮與磁石配伍,可以協調藥性,既能發揮磁石鎮心安神的功效,又能避免其寒性過於凝滯,更利於藥力下達。
- 調和脾胃: 磁石丸中往往會加入一些滋補肝腎的藥物,容易造成脾胃虛弱,影響藥物吸收。陳皮理氣健脾,可以促進脾胃運化,使藥物更容易被吸收,提高藥效。
磁石丸中加入木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降逆止嘔: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能行氣止痛,降逆止嘔。磁石丸主治脾胃虛寒,氣逆嘔吐,而木香能幫助磁石丸更好地止嘔降逆,改善脾胃氣機,促進食慾。
- 調和藥性: 磁石性寒,入腎經,能平肝潛陽,鎮驚安神。木香性溫,能調和磁石的寒性,避免寒性過重,影響藥效。同時,木香也能增強磁石的降逆止嘔作用,使藥效更佳。
磁石丸中加入澤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瀉火除濕: 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瀉火除煩之效。磁石丸主治心腎不交,心火亢盛,導致失眠多夢、心煩不安等症狀。澤瀉可清心火、利腎水,有助於平衡心腎之火,達到安神定志之效。
- 引藥下行: 澤瀉利水滲濕,能引導藥力下行,促進磁石等藥物更有效地作用於腎經,達到滋陰降火、安神定志之效。
磁石丸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利濕: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止瀉之效。磁石丸常用於治療心悸失眠、眩暈耳鳴等症,而脾胃虛弱、濕氣困脾常為其病因,赤茯苓可健脾利濕,改善脾胃功能,促進磁石丸藥效的發揮。
- 協調藥性:磁石性寒,入心、肝、腎經,具鎮靜安神、平肝潛陽之功效。赤茯苓性平,可緩和磁石的寒性,避免過寒傷胃,並協調藥性,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
磁石丸方劑中包含附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補腎: 磁石性寒,具有鎮靜安神、降逆止嘔之效,但容易損傷陽氣。附子性熱,可溫補腎陽,協同磁石,平衡寒熱,防止寒邪傷陽,提升藥效。
- 相輔相成: 附子辛溫,能散寒止痛,並能引導磁石入腎經,加強其鎮靜安神之效。兩者互相配合,相輔相成,增強藥效,達到治療目的。
磁石丸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降逆止嘔: 檳榔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之效。磁石丸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逆上衝所致的嘔吐,檳榔在此可助磁石降胃氣,止嘔吐。
- 行氣消積: 檳榔善於行氣消積,可促進脾胃運化,增強消化功能。磁石丸中可能含有其他健脾益氣的藥材,檳榔的加入可協同這些藥材,共同改善脾胃功能,增強藥效。
磁石丸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磁石丸以磁石為主,具有鎮驚安神、降逆止嘔之效,但容易損傷脾胃,白朮可補脾益氣,防止磁石丸對脾胃的損傷,增強其療效。
- 固本培元:白朮能固腎氣、補中氣,與磁石丸中其他藥物共同作用,起到固本培元、增強體質的作用,從而更好地發揮鎮驚安神、降逆止嘔之效。
磁石丸方劑中加入訶子,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收斂固澀: 訶子味酸澀,性平,入肺、大腸經,具有收斂固澀、止瀉止痢的功效。磁石丸主治腎虛、脾虛、滑精、遺尿等症,而訶子可輔助磁石收斂腎氣,固澀精關,防止滑精遺尿。
- 清熱解毒: 訶子亦具清熱解毒的功效,能幫助磁石清熱瀉火,緩解因腎虛火旺引起的症狀,如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
因此,訶子在磁石丸中發揮著收斂固澀、清熱解毒的輔助作用,與磁石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磁石丸中包含肉蓯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補腎固精,益氣養血: 肉蓯蓉性溫,味甘,歸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氣養血的功效,與磁石的補腎固精、平肝潛陽功效相輔相成,可增強藥效,共同作用於腎虛精虧、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症狀。
- 調和藥性: 磁石性寒,肉蓯蓉性溫,二者配伍,可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磁石寒性過重,對脾胃造成損傷,同時也可防止肉蓯蓉溫性過強,引起燥熱。
磁石丸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助磁石引火歸元: 磁石性寒,善於平肝潛陽,但過於寒涼易傷陽氣。花椒辛溫,可溫陽散寒,助磁石引火歸元,平衡寒性,提升藥效。
- 燥濕化痰,助磁石止嘔安胎: 磁石性潤,善於止嘔安胎,但容易留滯濕氣。花椒辛溫燥濕,可化痰止嘔,配合磁石,有助於去除濕邪,提高安胎功效。
磁石丸中包含磁石,主要原因如下:
- 磁石性寒,入肝腎經,具有鎮驚安神、平肝熄風之功效。磁石可平息肝陽上亢,鎮定心神,對於心悸不安、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
- 磁石具有鎮靜降壓之效。現代研究表明,磁石能調節心血管功能,降低血壓,對於高血壓、心律不整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磁石丸中加入磁石,主要是利用其鎮驚安神、平肝熄風、鎮靜降壓等功效,以治療相關疾病。
磁石丸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因肝腎不足所致的耳聾、耳鳴等症狀。其組方精妙,其中包含的烏頭,性熱味辛,歸心、脾、腎經,具有強烈的溫經止痛效果。在磁石丸中加入烏頭,目的在於利用其溫通經絡之功,以助磁石平肝潛陽,增強方劑整體療效。烏頭雖有毒性,但經炮製後可減輕毒性,確保安全使用。在磁石丸中,烏頭與磁石、龍骨等藥材相配,共奏補益肝腎、安神定驚、開竅聰耳之效,對於改善聽力下降、耳部不適等問題有獨到之處,彰顯了中醫辨證施治的智慧。
磁石丸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利水:桑白皮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利水消腫之效。磁石丸主要用於治療腎虛水腫、心悸氣短等症,而桑白皮可輔助磁石清熱利水,宣肺止咳,協同藥效,使治病效果更佳。
2. 抑制水飲上泛:腎虛水腫常伴有氣虛上逆、水飲上泛之症。桑白皮可抑制水飲上泛,緩解咳喘、氣促等症狀,配合磁石補腎固本,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磁石丸方劑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潛陽: 磁石性寒,善於潛陽降火,但過於寒涼易傷陽氣。鱉甲性平,味甘鹹,具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的作用,可與磁石相配,緩解其寒涼之性,避免傷陽,提高藥效。
- 清熱解毒: 鱉甲除了滋陰潛陽之外,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輔助磁石清熱解毒,治療因熱毒內蘊所致的眩暈、耳鳴、心悸等症狀。
磁石丸方劑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陽散寒,助磁石行氣活血: 肉桂性溫,入心、脾、腎經,具有溫陽散寒、活血通經的作用。磁石性寒,入肝、腎經,可清熱降火,鎮驚安神。肉桂溫陽散寒,有助磁石行氣活血,使藥力更易流通。
- 溫補腎陽,助磁石固澀止遺: 肉桂可溫補腎陽,腎陽充足則可固澀止遺。磁石可收斂固澀,與肉桂相輔相成,增強固澀止遺之效。
磁石丸方劑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補氣升陽:黃耆為補氣要藥,能補中益氣,升陽固表,而磁石性寒,入腎經,有鎮靜安神之效。黃耆的補氣作用可以緩解磁石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損傷陽氣。
- 協同作用:磁石善於平肝潛陽,而黃耆補氣升陽,二者相輔相成,共同達到鎮靜安神、益氣升陽的效果。黃耆可以提高磁石的療效,使其更有效地治療肝陽上亢、心神不寧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磁石丸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分析
根據《博濟方》所載,磁石丸由以下中藥組成:
- 羌活: 發散風寒,止痛消腫
- 陳皮: 理氣化痰,和胃止噁
- 木香: 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 澤瀉: 利水滌熱,降脂通脈
- 赤茯苓: 利水滌濕,安神寧心
- 附子: 溫中散寒,壯陽回陽
- 檳榔: 消積破氣,驅蟲殺蟲
- 白朮: 補脾益氣,燥濕利水
- 訶子: 散寒解表,止咳平喘
- 肉蓯蓉: 滋陰補腎,強筋骨
- 花椒: 溫中止痛,殺蟲止癢
- 磁石: 養心安神,鎮靜止痛
- 黃耆: 補中益氣,固表防風
- 烏頭: 溫陽散寒,止痛祛溼
- 桑白皮: 清熱利肺,止咳平喘
- 鱉甲: 軟堅散結,滋陰補腎
主治功效及原理分析
從古文內容中,可以歸納出磁石丸主要應用於以下幾種病症:
諸氣腫 (《博濟方》):
- 病理: 氣機阻滯,水濕停聚。
- 治療原理: 方中羌活、陳皮、木香理氣行滯,澤瀉、赤茯苓利水消腫,附子、烏頭溫陽散寒以助氣化,檳榔破氣消積,白朮健脾燥濕,諸藥合用,共奏行氣利水、消腫之功。
膏淋,小便肥如膏 (《奇效良方》):
- 病理: 腎虛精關不固,脂液下注。
- 治療原理: 方中磁石、肉蓯蓉滋補腎陰,滑石利尿通淋,澤瀉利水,共奏補腎固精、清利濕熱之效。
瘴氣 (《聖濟總錄》):
- 病理: 感受瘴癘之氣,侵襲人體,可表現為陰陽失調、氣血逆亂。
- 治療原理: 磁石重鎮安神、潛陽納陰,配合丹砂清心安神、扶正陽氣,檳榔破氣除積、解毒,以調整陰陽平衡,祛除邪氣。
眼科疾病 (《類證治裁》、《博濟方》、《奇效良方》):
- 病理: 腎虛精虧、肝腎不足、風邪侵襲、痰火上擾等。
- 治療原理: 根據不同病因病機,磁石丸有不同加減變化。
- 補腎磁石丸: 磁石、肉蓯蓉、菟絲子、巴戟、石斛等滋補肝腎,明目;黃連羊肝丸清肝瀉火;六味丸滋陰補腎;二冬滋陰降火;羚羊補肝散清肝明目。
- 皁莢丸: 祛痰明目。
- 治療雷頭風變內障的磁石丸: 磁石、五味子、乾薑、牡丹皮、玄參、附子等溫陽散寒、活血化瘀、滋陰降火。
耳聾 (《奇效良方》):
- 病理: 風虛、腎虛。
- 治療原理: 磁石、防風、羌活、黃耆、木通、白芍藥、桂心、人參等補益肝腎、祛風通竅。
婦人陰氣衰弱,血枯不榮,月事不來 (《聖濟總錄》):
- 病理: 腎虛血虧。
- 治療原理: 磁石、當歸、川芎、白芍等補血調經、滋陰補腎。
腎經虛憊,四肢無力,面體少色,惡風寒,手足冷,骨節痛,耳內蟬鳴 (《聖濟總錄》):
- 病理: 腎陽虛衰。
- 治療原理: 磁石、鹿茸、五味子、枳實、楮實、附子、牡蠣、肉蓯蓉、山芋、巴戟天等溫補腎陽、強筋健骨。
腎臟久虛,體熱疼倦遺精,形瘦色昏,臍腹疼痛,耳常聞鐘磬風雨聲 (《聖濟總錄》):
- 病理: 腎陰虧虛,虛火上炎。
- 治療原理: 磁石、鹿茸、五味子、枳實、楮實、附子、牡蠣、肉蓯蓉、山芋、巴戟天等滋陰補腎、潛陽降火。
消渴內虛熱,結成癰疽 (《聖濟總錄》):
- 病理: 陰虛內熱,熱毒壅盛。
- 治療原理: 磁石、石膏、知母、黃連、天花粉等滋陰清熱、解毒消癰。
總結
磁石丸是一個應用廣泛的方劑,其主治功效涵蓋了內科、婦科、眼科、耳科等多個領域。其核心藥物磁石,具有重鎮安神、潛陽納陰、滋補腎精等多重功效,配合其他藥物,可以靈活應對多種病症。不同古籍中記載的磁石丸,其組成和側重點略有差異,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總體而言,磁石丸以補益肝腎、調和陰陽、行氣利水為主要治療原則,對於氣血失調、水濕停聚、肝腎虧虛等引起的疾病有較好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磁石2兩(燒赤,醋淬7遍),五味子(炒)1兩,牡丹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玄參1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鹽湯送下。
《眼科龍木論》有乾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臨床應用應慎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磁石丸, 出處:《雞峰》卷二十五。 組成:磁石4兩(好者),桂2兩,猬皮1枚。 主治:脫肛。
磁石丸, 出處:《黴瘡證治》卷下。 組成:萆麻仁21粒,皂莢(豬牙物)5分,地龍(大者)2條,全蠍2個,遠志2錢,磁石(煅,水飛)2錢,乳香2錢,元寸1分。 主治:耳中腫痛,屬實者。
磁石丸,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二。 組成:磁石(燒赤,醋淬3遍)1兩,五味子1兩,牡丹皮1兩,乾薑1兩,黑參1兩,附子(炮)半兩。 主治:雷頭風內障。初患之時,頭面多受冷熱毒風衝上,頭旋,猶如熱病相似,俗稱雷頭風。或嘔吐,或惡心,年多衝入眼內,致令失明;或從一眼先患,瞳人或大或小不定,後乃相損,眼前昏黑,不辨三光。
磁石丸,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羌活半兩,陳皮半兩,木香半兩,澤瀉半兩,赤茯苓(去皮)半兩,附子(炮,去皮臍)半兩,檳榔半兩,白朮半兩,訶子(炮,去皮用)半兩,肉蓯蓉半兩,椒紅半兩,上好磁石(吸鐵多者。燒赤,入醋淬10次,細研,水飛過,至極細爲妙)半兩,烏頭(炮)半兩,桑白皮(另研爲末,不用筋滓)半兩,鱉甲(醋炙令黃)半兩,官桂(去皮)半兩,黃耆(另研,取細末)半兩。 主治:諸氣腫。
磁石丸, 出處:《局方》卷一(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組成:磁石(燒,醋淬20遍,搗羅如粉)10兩,牛膝(酒浸,焙)6兩,黃踯躅(炒)8兩,川芎4兩,肉桂(去粗皮)4兩,赤芍藥4兩,黑牽牛(炒)4兩,草烏(炮,去皮臍)14兩。 主治:補益,去風明目,活血駐顔。主治:腎臟風毒上攻,頭面浮腫,耳鳴眼暗,頭皮腫癢,太陽穴痛,鼻塞腦悶,牙齒搖動,項背拘急,渾身瘙癢,癮疹生瘡,百節疼痛,皮膚麻痹,下注腳膝,筋脈拘攣,不能屈伸,腳下隱痛,步履艱辛。
磁石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三四。 組成:磁石2兩(燒令赤,以醋淬7次,搗碎,研,水飛過),鹿茸1兩5錢(去毛,塗酥炙微黃),人參(去蘆頭)1兩,黃耆(銼)1兩,白茯苓1兩,遠志(去心)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牡蠣3分(燒爲粉),牛膝1兩(去苗),防風3分(去蘆頭),楮實子1兩5錢(水淘,去浮者,焙乾),五味子5錢,薯蕷3分,巴戟3分,石斛1兩(去根,銼),桂心2分,熟乾地黃1兩,肉蓯蓉3分(酒浸1宿,刮去粗皮,炙乾)。 主治:補腎虛。主治:虛勞。腎臟乏弱,耳聾或常聞鍾磐風雨之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