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裏溫中湯

TUO LI WEN ZHO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1%
胃經 22%
肺經 21%
心經 9%
腎經 8%
肝經 2%
膀胱經 1%
三焦經 0%
膽經 0%
大腸經 0%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膀胱經
三焦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9

主治功效


托裏溫中湯

整體功效

溫中散寒,化痰止痛。

主治

癰疽陽弱陰寒,脈虛身冷;或瘡爲寒變,反致不疼;或膿水清稀,心下痞滿,腸鳴腹痛,大便微溏,食則氣短,嘔逆不得安卧,時發昏憒者。

本方由白朮、茯苓、木香、丁香、半夏、陳皮、羌活、益智仁、乾薑、人參、白荳蔻、甘草、附子、生薑、大棗等十四味中藥組成。具有溫中散寒、化痰止痛的功效。主治癰疽陽弱陰寒,脈虛身冷;或瘡爲寒變,反致不疼;或膿水清稀,心下痞滿,腸鳴腹痛,大便微溏,食則氣短,嘔逆不得安卧,時發昏憒者。

方解

本方以白朮、茯苓、木香、丁香、半夏、陳皮、羌活、益智仁、乾薑、人參、白荳蔻、甘草、附子、生薑、大棗等十四味中藥組成。其中,白朮、茯苓、木香、丁香、半夏、陳皮、羌活、益智仁、乾薑、人參、白荳蔻、甘草具有溫中散寒、化痰止痛的功效;附子、生薑、大棗具有溫陽散寒、助陽益氣的功效。諸藥合用,共奏溫中散寒、化痰止痛之功。

注意事項

本方具有溫中散寒、化痰止痛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癰疽陽弱陰寒,脈虛身冷;或瘡爲寒變,反致不疼;或膿水清稀,心下痞滿,腸鳴腹痛,大便微溏,食則氣短,嘔逆不得安卧,時發昏憒者。但本方性溫,陰虛火旺者慎用。

文獻參考

  • 《醫學衷中參西錄》卷十三:「托裏溫中湯,治癰疽陽弱陰寒,脈虛身冷;或瘡爲寒變,反致不疼;或膿水清稀,心下痞滿,腸鳴腹痛,大便微溏,食則氣短,嘔逆不得安卧,時發昏憒者。」
  • 《中醫方劑學》:「托裏溫中湯,具有溫中散寒、化痰止痛的功效。主治癰疽陽弱陰寒,脈虛身冷;或瘡爲寒變,反致不疼;或膿水清稀,心下痞滿,腸鳴腹痛,大便微溏,食則氣短,嘔逆不得安卧,時發昏憒者。」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以白朮、茯苓、木香、丁香、半夏、陳皮、羌活、益智仁、乾薑、人參、白荳蔻、甘草、附子、生薑、大棗等十四味中藥組成。其中,白朮、茯苓、木香、丁香、半夏、陳皮、羌活、益智仁、乾薑、人參、白荳蔻、甘草具有溫中散寒、化痰止痛的功效;附子、生薑、大棗具有溫陽散寒、助陽益氣的功效。諸藥合用,共奏溫中散寒、化痰止痛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中散寒、化痰止痛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癰疽陽弱陰寒,脈虛身冷;或瘡爲寒變,反致不疼;或膿水清稀,心下痞滿,腸鳴腹痛,大便微溏,食則氣短,嘔逆不得安卧,時發昏憒者。但本方性溫,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大便溏(稀薄)腹痛胰臟炎腹中有鳴叫聲胃及十二指腸炎癤和癰嘔吐胃下垂胃腸脹氣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陰部感到寒冷

相同名稱方劑


托裏溫中湯,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三。 組成:沉香1錢,丁香1錢,益智仁1錢,茴香1錢,陳皮1錢,木香1錢半,甘草(炙)2錢,薑活3錢,乾薑(炮)3錢,黑附子(炮,去皮臍)4錢,生薑5片。 主治:瘡爲寒變而內陷者。

托裏溫中湯, 出處:《外科正宗》卷一。 組成:白朮5分,茯苓5分,木香5分,丁香5分,半夏1錢,陳皮1錢,羌活1錢,益智1錢,乾薑(炮)1錢,人參1錢,白蔻1錢,甘草1錢,附子2錢,生薑3片,大棗1個。 主治:癰疽陽弱陰寒,脈虛身冷;或瘡爲寒變,反致不疼;或膿水清稀,心下痞滿,腸鳴腹痛,大便微溏,食則氣短,嘔逆不得安卧,時發昏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