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嘔逆」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嘔逆

病證名,首見於《靈樞·經脈》。嘔逆為嘔吐之別稱,指胃氣上逆,迫使胃內容物從口中吐出之病症。中醫認為,嘔逆與胃、脾、肝、膽等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其病因病機多端,臨床表現亦有寒熱虛實之分。

病因病機

  1. 外邪犯胃: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或穢濁之氣侵犯胃腑,致胃失和降,氣逆而上,發為嘔逆。
  2. 飲食不節:過食生冷、肥甘厚味,或暴飲暴食,損傷脾胃,宿食停滯,胃氣不得下行,反逆為嘔。
  3. 情志失調:憂思惱怒,肝氣鬱結,橫逆犯胃,胃氣上逆而作嘔逆。
  4. 脾胃虛弱:素體脾胃氣虛,或久病傷及中陽,運化無權,水穀不化,胃虛氣逆,遂生嘔吐。
  5. 痰飲內停:脾失健運,水濕內停,聚而成痰飲,痰飲上犯胃脘,阻遏氣機,引發嘔逆。

辨證分型

  1. 寒邪客胃:嘔吐清水或痰涎,脘腹冷痛,得溫則減,舌淡苔白,脈沉遲。
  2. 熱邪內蘊:嘔吐酸苦,口乾口臭,煩渴喜冷飲,舌紅苔黃,脈滑數。
  3. 食滯胃脘:嘔吐酸腐,脘腹脹滿,噯氣厭食,吐後覺舒,苔厚膩,脈滑。
  4. 肝氣犯胃:嘔吐吞酸,噯氣頻作,胸脅脹痛,情志不舒時加重,脈弦。
  5. 脾胃虛寒:嘔吐時作,食少倦怠,四肢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脈弱。
  6. 痰飲內阻:嘔吐痰涎,胸脘痞悶,頭眩心悸,苔白膩,脈滑。

治療原則

中醫治嘔逆,首重辨明病因,分證施治。總以和胃降逆為大法,輔以散寒、清熱、消食、疏肝、溫中、化痰等法。常用方劑如:

  • 寒嘔:吳茱萸湯、理中湯。
  • 熱嘔:黃連溫膽湯、竹葉石膏湯。
  • 食滯:保和丸、枳實導滯丸。
  • 肝氣犯胃:半夏厚朴湯、左金丸。
  • 脾胃虛弱:香砂六君子湯。
  • 痰飲:小半夏加茯苓湯、二陳湯。

針灸取穴亦常選用內關、足三里、中脘等,以調和胃氣,止嘔降逆。

嘔逆一證,雖為常見,然病因複雜,須細審其源,方能對證施治,獲效迅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