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下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下痞

下痞為中醫證名,指因下焦閉塞不通所致之痞症。該證首見於《中藏經·辨三痞證並方第四十六》,其臨床表現主要涉及下焦氣機壅滯,水道不利之象。

病因病機

下痞之形成,多因下焦氣化失司,水濕停聚,或氣機鬱滯,導致經絡閉塞。下焦為水道通行之所,若氣滯水停,則臍下滿硬;膀胱氣化不利,故見小便不利;經絡受阻,氣血運行不暢,則語謇、腰脊疼痛;水濕下注,則足重難行。

臨床表現

  1. 小便不利:因下焦氣化不利,水液代謝失常。
  2. 臍下滿硬:下焦氣機壅滯,水濕停聚,壓迫局部。
  3. 語言謇澀:經絡氣血不暢,影響舌本。
  4. 腰脊疼痛:足太陽膀胱經循行不暢,氣血瘀阻。
  5. 腳重難行:水濕下注,經脈受阻,下肢沉重無力。

治療原則

治宜通利下焦,化氣行水。常用藥物如:

  • 瞿麥:利水通淋,善治小便不利。
  • 官桂(即肉桂):溫陽化氣,助下焦氣化。
  • 甘遂:逐水消腫,用於水濕壅盛之證。
  • 車前子:利尿通淋,清熱滲濕。

此類藥物相配,可疏通下焦氣機,利水消痞。然臨床運用時,需根據具體證候加減調配,以達最佳療效。

下痞屬中醫辨證範疇,與現代醫學某些泌尿系統或代謝性病症或有相通之處,然中醫治療仍以辨證論治為核心,著重調和下焦氣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