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心下痞滿」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心下痞滿

心下痞滿為中醫常見證候之名,指患者自覺胸脘部(心窩下方)有痞塞脹滿之感,按之柔軟而無明顯硬痛。《脾胃論》卷下明確記載此證,並指出其成因多與氣機郁滯相關,屬「痞證」範疇之一。


病因病機

  1. 氣滯鬱結
    情志失調或飲食不節,導致肝脾氣機不暢,中焦升降失常,氣壅滯於心下,形成痞滿。如《景岳全書》所言:「痞滿一證,多由氣逆氣滯。」
  2. 痰濕困阻
    脾虛運化失職,水濕內停,聚而成痰,痰濕阻遏中焦氣機,發為痞滿。
  3. 寒熱錯雜
    外邪入裡或脾胃素虛,寒熱之邪交結於心下,如《傷寒論》中「瀉心湯證」所述之「心下痞,按之濡」。
  4. 脾胃虛弱
    久病體虛或勞倦傷脾,中氣不足,運化無力,氣滯而痞滿。

臨床表現

  • 主症:胸脘部滿悶不舒,似有物阻塞,按之無壓痛或僅有輕微脹感。
  • 兼症:或見噯氣、納呆、噁心,甚則煩悶;若痰濕重者,可伴苔膩、口黏;寒熱錯雜者,或見口苦、腸鳴下利。

治法與方藥

  1. 行氣散痞
    • 木香化滯湯(《脾胃論》):以木香、砂仁、陳皮等理氣化滯,主治氣機壅滯之痞滿。
    • 散滯氣湯(《蘭室秘藏》):含柴胡、枳實等,疏肝和胃,解鬱消痞。
  2. 化痰祛濕
    • 二陳湯平胃散,針對痰濕中阻之痞滿,燥濕化痰,健脾和中。
  3. 寒熱並調
    • 半夏瀉心湯(《傷寒論》):黃芩、黃連清熱,乾薑溫中,半夏降逆,適用於寒熱互結之痞。
  4. 補中益氣
    • 香砂六君子湯,益氣健脾,佐以木香、砂仁行氣,治脾胃虛弱兼氣滯者。

鑒別診斷

  • 心下痞硬(《傷寒論》):按之有抵抗感,多屬邪結實證,如結胸證;而心下痞滿以「按之濡」為特徵,屬氣滯虛證。
  • 胃脘痛:以疼痛為主,痞滿則以悶塞感為重,痛感不顯。

古籍文獻摘要

  • 《脾胃論》:「痞者,心下滿而不痛是也。」
  • 《傷寒明理論》:「痞者,留邪在心下,故曰痞。」
  • 《醫學衷中參西錄》強調痞滿「總因氣機不暢」,治法當以調暢氣機為要。

心下痞滿雖屬常見,然病因有虛實寒熱之異,臨證需辨明病機,對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