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腸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腸鳴

腸鳴,又稱腹鳴,指腸中鳴響之證,首見於《素問·臟氣法時論》。其成因多與臟腑氣機失調、寒熱虛實有關,臨床需辨證論治。以下分述中醫對腸鳴之病因病機及治法:

一、病因病機與辨證

  1. 脾虛腸鳴

    • 表現: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
    • 病機:脾失健運,水穀不化,清濁不分,下注腸道。
    • 治法:健脾溫中,理氣化濕。
    • 方藥:枳實理中湯加木香,以健脾行氣。
  2. 中氣不足

    • 表現:腸鳴聲弱,伴氣短乏力。
    • 病機:脾胃氣虛,升降失司,腸腑失養。
    • 治法:補益中氣,調和脾胃。
    • 方藥:六君子湯加木香,益氣健脾兼行氣。
  3. 邪在大腸

    • 表現:腸中雷鳴如雷,氣上沖胸。
    • 病機:寒熱錯雜,邪滯大腸,氣機逆亂。
    • 治法:寒熱平調,和胃降逆。
    • 方藥: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以調暢氣機。
  4. 土郁腸鳴

    • 表現:腸鳴頻作,伴腹脹、泄瀉。
    • 病機:濕土郁滯,氣機壅塞,如《內經》云「土郁之發,腸鳴而為數後」。
    • 治法:燥濕運脾,理氣解郁。
    • 方藥:平胃散加半夏、木香、茯苓,以化濕行滯。
  5. 熱勝腸鳴

    • 表現:腹中鳴響,氣上沖胸,或見煩熱。
    • 病機:腸腑積熱,氣機亢逆。
    • 治法:清熱利濕,行氣消脹。
    • 方藥:葶藶木香散,瀉肺行水兼調氣機。

二、其他經典論述

  • 里寒腸鳴
    《金匱要略》載「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屬脾胃虛寒,水飲內停,治以附子粳米湯溫中散寒、化飲降逆。

  • 胃寒泄瀉腸鳴
    李東垣主張升陽除濕,用升陽除濕湯加益智、半夏、生薑、大棗,溫中化濕以止鳴。
  • 水火相激腹鳴
    朱丹溪認為胃中水火不調可致腸鳴,初用二陳湯加黃芩、黃連、山梔清熱化痰;若未效,改用胃苓湯加減,健脾滲濕以調和陰陽。
  • 湧水證
    《張氏醫通》提及「肺移寒於腎」之湧水證,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腸鳴濯濯,治以葶藶丸加木香,瀉肺行水兼理氣滯。

三、總結

腸鳴一證,中醫辨證細緻,需分虛實寒熱。虛者多責之脾腎,實者常因濕熱、氣滯;寒者溫散,熱者清解,總以調和臟腑氣機為要。歷代醫家對其治法各有發揮,臨床當結合四診,審因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