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茯苓散

CHI FU LI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5%
肺經 15%
心經 12%
肝經 12%
胃經 11%
大腸經 6%
腎經 5%
小腸經 5%
三焦經 4%
膽經 4%
膀胱經 2%
心包經 2%
脾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腎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膽經
膀胱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赤茯苓散:治療疼痛,調理氣血

赤茯苓散是中藥方劑,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化痰、補氣益血、止痛調經等功效,臨牀上主要用於治療中醫古代文字:陰陽俱虛,經絡凝澀,氣血不和,身體疼痛,背膊勞倦,手足無力。

白話文翻譯:身體的陰陽二氣都很虛弱,經絡堵塞不通暢,氣血運行不協調,身體到處疼痛,背部和肩膀很疲倦,手腳無力。赤茯苓散的主要成分包括赤茯苓、當歸、木香、桂枝、白朮、枳殼、赤芍、柴胡、黃耆、鱉甲、五味子、桔梗、川芎、橘紅、甘草等15種中藥材。

1. 桂枝: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桂枝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桂枝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水腫、痛經、血瘀等症狀。

2. 甘草: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3. 白朮: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白朮可以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具有多種藥用價值,常用於治療脾虛氣弱、食慾不振、肢體乏力、水腫、黃疸、自汗、盜汗、口渴、口乾舌燥、安胎、食少、腹脹、泄瀉、風濕疼痛、關節炎等症狀。

4. 鱉甲:鱉甲具有滋陰、補氣、清熱瀉火、平肝息風、降氣、清虛熱、調經等功效。它味鹹、甘,性寒,歸肝、腎經。滋陰可以增強造血功能,補益氣血,改善體質和增強體力。清熱瀉火可以清除體內熱毒,緩解因熱引起的疾病。平肝息風可以滋陰潛陽,益精凝神,適用於肝風內動,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頭痛、抽搐、痙攣、驚厥等症。此外,鱉甲還有降氣、清虛熱、調經等功效。

5. 柴胡:柴胡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等功效。它能疏散風熱,發表宣肺,清透少陽,清熱瀉火,用於治療感冒、發熱、頭痛、身痛、咳嗽、口乾、咽痛等症狀。柴胡還具有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等功效。

6. 赤芍: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等功效。它可用於治療各種疾病,包括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鬱脅痛、經閉痛經、癥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水腫、淋巴水腫、膀胱炎、尿路感染、血熱瘀滯、月經不調、貧血、肝炎等。

7. 川芎: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胸脅刺痛等症。同時,川芎還可治療風寒感冒、肢體疼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肝鬱氣滯引起的胸脅脹痛、胃脘疼痛等症。除此之外,川芎還有補血、強筋骨的作用,可治療貧血、月經不調、痛經,以及跌打損傷、骨折等症狀。

8. 當歸:中藥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當歸能促進造血功能,增加血細胞數量,達到補血效果;其活性成分能調節子宮平滑肌,緩解痛經,促進內膜生長,改善月經不調;當歸所含的維生素K等活性成分能增強血管壁張力,促進血小板聚集,達到止血效果。此外,當歸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補血生肌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同時,當歸亦有止咳平喘之效,其所含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鎮咳、祛痰、平喘的作用,可抑制氣管平滑肌收縮,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

9. 黃耆: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黃耆為中藥補氣之聖藥,具有補氣生血、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效。黃耆還具有排膿、止血、解毒、化腐生肌、生津止渴、補中益氣、健脾胃、補血、固表止汗、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是中醫臨牀常用的補益藥品。

10. 桔梗:桔梗性微寒,味甘辛,歸肺、胃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濕熱、寒熱交加所致之咳嗽、痰多等症狀,亦可預防和治療呼吸道感染。桔梗還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排膿解毒、止血等功效,可用於治療膿瘍、癤子、瘡瘍等疾病。

11. 橘紅:橘紅性溫味辛,歸肺、脾二經,具有理氣化痰、健脾和胃、補陽益氣、散結、燥濕等功效。橘紅常用於治療陽虛氣弱、脾胃虛寒、痰濕咳嗽、瘰癧、乳癰、痰核、水腫、痞塊、吐血衄血、咳喘痰多、食慾不振、胸悶脘痞等症。橘紅藥食同源,但性溫,不宜過量服用,以免出現口乾舌燥、便祕等副作用。

12. 木香:木香性溫、味辛,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木香主要用於治療胸腹脹滿、嘔吐腹瀉、腹脹滿痛、脾胃不和、氣滯血瘀、濕熱瀉痢、裡急後重、脾虛食少、消化不良、風寒咳嗽、哮喘、情志不舒、鬱鬱寡歡等證狀。

13. 五味子:五味子性溫、味酸、澀,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其中,固澀收斂可斂肺止咳、澀腸固精、益氣生津、補腎寧心;補氣可助脾益氣,增強抵抗力,緩解疲勞;補腎可改善腎虛諸症,如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遺精早洩、陽痿不舉等;止咳化痰可稀釋呼吸道分泌物,促進痰液排出

方劑組成解釋


赤茯苓散由赤茯苓、當歸、木香、桂枝、白朮、枳殼、赤芍、柴胡、黃耆、鱉甲、五味子、桔梗、川芎、橘紅、甘草等16味中藥組成。其中,赤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木香具有行氣止痛、散寒止痛的功效;桂枝具有發汗解表、溫經通絡的功效;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枳殼具有理氣寬胸、行氣止痛的功效;赤芍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柴胡具有疏肝解郁、和胃降逆的功效;黃耆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消腫的功效;鱉甲具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的功效;五味子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的功效;桔梗具有宣肺利咽、化痰止咳的功效;川芎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橘紅具有理氣化痰、燥濕散結的功效;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赤茯苓散是一首具有益氣活血、通絡止痛功效的方劑,但由於其中含有赤茯苓、當歸、木香、桂枝、白朮、枳殼、赤芍、柴胡、黃耆、鱉甲、五味子、桔梗、川芎、橘紅、甘草等多種中藥,因此在使用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氣喘痤瘡肺結核扁桃腺炎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胰臟炎腳氣病排尿困難神經性厭食症心內膜炎尿道炎膀胱炎五十肩慢性肝硬化原發性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百日咳心包炎

相同名稱方劑


赤茯苓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三引《醫方大成》。 組成:人參、白朮、赤茯苓、香薷、澤瀉、豬苓、蓮肉、麥門冬(去心)各等分。 主治:心經伏暑,小便赤濁。

赤茯苓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三引《經驗良方》。 組成:赤茯苓1錢,桑白皮1錢,貝母1錢,升麻半錢,甘草半錢,桔梗(微炒)半錢,杏仁半錢,甜葶藶(炒)半錢。 主治:大人、小兒水氣腫滿,喘咳不止。

赤茯苓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八。 組成:赤茯苓半兩,桑根白皮半兩(銼),川升麻1分,甜葶藶1分(隔紙炒令紫色),杏仁1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桔梗1分(去蘆頭),貝母半兩(煨令微黃)。 主治:小兒水氣腫滿,喘咳不止。

赤茯苓散, 出處:《雞峰》卷十八。 組成:赤茯苓3分,細辛3分,半夏3分,藁本3分,蔓荊子1兩,旋覆花1兩,防風1兩,川芎1兩,枳殼1兩,甘草1兩,人參1兩半,前胡1兩半,羌活1兩半,天麻2兩,菊花半兩。 主治:風虛痰飲,頭痛惡心。

赤茯苓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五引《聖惠》。 組成:赤茯苓1兩,甜瓜子2兩,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川芒消半兩,桃仁1兩(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牡丹1兩半。 主治:腸癰,小腹牢強,按之痛,小便不利,時有汗出,惡寒脈遲,未成膿。

赤茯苓散,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一。 組成:赤茯苓(去黑皮)3分,當歸(去苗,洗,切,焙乾)3分,木香半兩,桂心(去粗皮,不見火)3分,白朮1兩,枳殼(麸炒,去瓤)半兩,赤芍藥1兩,柴胡(去苗,洗)半兩,黃耆半兩(炙),鱉甲(醋炙,去裙)3分,五味子(揀淨)半兩,桔梗(銼,炒)半兩,川芎半兩,橘紅半兩,甘草半兩(炒)。 主治:陰陽俱虛,經絡凝澀,氣血不和,身體疼痛,背膊勞倦,手足無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