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柴胡丸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柴胡的以下特性:
- 疏肝解鬱: 柴胡善於疏解肝氣鬱結,對於肝氣不舒、胸脅脹痛、情緒抑鬱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清熱解表: 柴胡具有清熱解表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外感風熱,如發熱、頭痛、咳嗽等症狀。
柴胡丸的組成中,柴胡作為主要藥材,正是利用其疏肝解鬱和清熱解表的功效,針對肝氣鬱結、外感風熱等病症,達到治療的效果。
柴胡丸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燥濕:柴胡丸主治肝膽濕熱、氣機鬱滯等證,而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燥濕、利水滲濕的功效。它能協助柴胡疏肝解鬱,利濕化濁,促進脾胃運化,使濕熱之邪得以排出體外,改善肝膽濕熱的症狀。
2. 和中緩急:赤茯苓還有和中緩急、寧心安神的作用。對於肝膽濕熱所致的胸脅脹悶、脘腹疼痛等症狀,赤茯苓可以緩解其急痛,起到協同柴胡疏肝解鬱、緩解疼痛的作用。
柴胡丸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扶正固本,增強抗病力: 人參性溫和,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肺之功效,能增強人體正氣,提升抵抗力。柴胡丸本身以疏肝解鬱、清熱解毒為主,加入人參可扶正固本,防止病邪侵襲,加強治療效果。
- 調和藥性,避免過於寒涼: 柴胡丸中包含柴胡、黃芩等寒涼藥性藥材,容易損傷脾胃。加入人參能中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保護脾胃功能,使藥效更加溫和,更適合體質偏虛弱者使用。
柴胡丸中加入木香,主要是因為兩者在藥性上相互配合,以達到更好的療效。
- 疏肝解鬱: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之功,而木香則能行氣止痛,兩者合用,可更有效地解除肝鬱氣滯,緩解胸脅脹痛、脘腹脹滿等症狀。
- 健脾和胃: 木香具有健脾和胃之效,可改善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柴胡則能調節肝氣,避免肝氣犯脾,兩者配合,有助於促進脾胃功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
柴胡丸中加入桂枝,主要是為了增強其解表散寒、疏肝理氣的功效。
桂枝性溫,味辛甘,具有溫經通脈、散寒止痛、發表解肌的作用。與柴胡搭配,能加強柴胡疏肝解鬱、升陽舉陷的功效,同時還能溫陽散寒,緩解因寒邪入侵而導致的肝氣鬱結、胸脅脹痛、寒熱往來等症狀。
此外,桂枝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虛症狀,進一步增強柴胡丸的療效。因此,桂枝是柴胡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有助於藥物發揮更全面、更有效的療效。
柴胡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解毒,通腑泄熱:柴胡丸主治肝膽溼熱,症見發熱、口苦、脅痛、煩躁等。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解毒、通腑泄熱之功,能清瀉肝膽溼熱,使熱毒從大便排出,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
- 配合柴胡疏肝理氣:柴胡丸以柴胡爲主藥,善於疏肝理氣,但柴胡解熱力不強。大黃的瀉熱作用,可配合柴胡疏肝理氣,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使肝氣疏泄,溼熱下降,從而達到治療肝膽溼熱的目的。
柴胡丸中加入枳殼,主要是為了其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之效。
枳殼味苦、酸,性寒,歸脾、胃經。其具有行氣解鬱、消食化積、降逆止嘔的功效。在柴胡丸中,枳殼能與柴胡、黃芩等藥物共同作用,疏解肝氣鬱結,促進氣血運行,從而達到緩解胸脅脹痛、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的目的。同時,枳殼還有助於降逆止嘔,緩解肝氣上逆所致的嘔吐等症狀。
柴胡丸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項原因: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柴胡丸中包含多味藥材,性質較為偏燥,加入甘草可以中和藥性,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過度刺激,使藥物更易被人體吸收利用。
- 保護脾胃:甘草具有健脾益氣、和胃止嘔的作用。柴胡丸主治肝膽濕熱引起的疾病,而肝膽濕熱易傷脾胃,導致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加入甘草可以保護脾胃,促進消化功能,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害。
柴胡丸中加入鱉甲,主要是基於其 清熱解毒、滋陰涼血 的功效。
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 清熱解毒 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清解熱毒,尤其適用於熱毒熾盛,血分有熱的疾病。同時,鱉甲還有 滋陰涼血 的功效,可以滋養陰血,涼解血分熱毒,對於熱病引起的血熱妄行、吐血、衄血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柴胡丸中加入鱉甲,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毒、滋陰涼血的功效,對於治療熱毒熾盛、血分有熱的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柴胡丸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寒熱結實,或熱攻衝心肺,氣急,晝夜有汗,日漸消瘦,不吃乳食」,其關鍵病機為:
- 寒熱結實:外邪(寒或熱)與體內氣血、痰濕互結,形成實證,阻滯氣機。
- 熱攻心肺:鬱熱上沖,影響心肺功能,導致氣急喘悶。
- 氣陰兩傷:晝夜汗出、消瘦、不食乳食,反映熱邪耗氣傷陰,脾胃受損。
此證屬外邪未解、內有鬱熱,兼見正氣不足(尤其小兒脾常不足),故需和解少陽、清熱通結、益氣健脾三者並行。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和解少陽,透解鬱熱
- 柴胡(君藥):
- 性辛涼,入少陽經,為和解表裡、疏解鬱熱之要藥,擅治寒熱往來。
- 配合甘草(炙),助其調和肝脾,緩急和中。
2. 清熱通結,瀉腑導滯
- 川大黃(臣藥):
- 微炒後緩其峻下,既能瀉熱通便,又防傷小兒稚陰之體。
- 枳殼(佐藥):
- 麩炒後性緩,行氣寬中,助大黃通降腑氣,解除熱結。
3. 益氣健脾,扶正祛邪
- 人參(佐藥):
- 補元氣、生津液,針對汗多消瘦、不食乳食之氣陰兩傷。
- 赤茯苓:
- 健脾利濕,導熱下行,兼顧小兒易夾濕之體質。
4. 溫陽行氣,調和氣血
- 桂心:
- 少量用之,溫通陽氣,助氣血運行,防寒涼藥過傷脾胃。
- 木香:
- 行氣止痛,調暢中焦,解決氣機壅滯所致之脹滿不食。
5. 軟堅散結,滋陰清熱
- 鱉甲(醋炙):
- 滋陰潛陽、軟堅散結,針對熱結日久可能形成之癥瘕或陰分伏熱。
全方配伍特點
- 攻補兼施:
- 以柴胡、大黃清熱通結為主,佐以人參、甘草補益,契合小兒「易虛易實」之體質。
- 寒溫並用:
- 柴胡、大黃偏涼,桂心、木香性溫,避免寒涼過度冰伏氣機。
- 標本同治:
- 解表清裡(標)+ 健脾益氣(本),防熱邪復熾。
治療原理總結:
通過和解少陽、通瀉鬱熱以治標,輔以健脾行氣、滋陰扶正以固本,使邪去而正不傷,適用於小兒外感夾實、熱結氣逆兼氣陰不足之複雜病證。
現代延伸思考
此方結構類似小柴胡湯與枳實導滯丸之合方化裁,若用於現代兒科,或可類推於反覆呼吸道感染伴消化不良(如腺樣體肥大、慢性扁桃體炎)屬少陽陽明合病者,但需具體辨證加減。
傳統服藥法
柴胡半兩(去苗),赤茯苓1分,人參1分(去蘆頭),木香1分,桂心1分,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枳殼1分(麩炒微黃,去瓤),甘草1分(炙微赤,銼),鱉甲半兩(塗醋炙微黃,去裙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每服5丸,用溫水送下,二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發汗解肌、通便泄熱之功,故不宜長期服用。服藥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柴胡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 組成:柴胡(去苗)1兩,貝母(去心)半兩,知母(焙)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芎藭半兩,款冬花半兩,黃耆(銼)1兩半。 主治:虛勞吐血,胸膈煩滿。
柴胡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七。 組成:柴胡(去苗)1兩,紫菀(去土)1兩,白茯苓(去黑皮)1分,雄黃(研)1分,人參1分,黃芩(去黑心)1分,牛膝(生)半兩,丹砂(研)半兩,馬兜鈴半兩。 主治:寧心志,止咳嗽,除肌熱。主治:熱勞。
柴胡丸, 出處:《聖惠》卷十六。 組成:柴胡(去苗)1兩,桔梗(去蘆頭)1兩,子芩1兩,赤芍藥1兩,黃耆(銼)1兩,枳殼(麸炒微黃,去瓤)1兩,鱉甲(塗醋炙微黃,去裙襕)1兩,人參(去蘆頭)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時氣餘熱不退,煩躁發渴,四肢無力,不能食飲。
柴胡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柴胡半兩(去苗),赤茯苓1分,人參1分(去蘆頭),木香1分,桂心1分,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枳殼1分(麸炒微黃,去瓤),甘草1分(炙微赤,銼),鱉甲半兩(塗醋炙微黃,去裙襕)。 主治:小兒寒熱結實,或熱攻衝心肺,氣急,晝夜有汗,日漸消瘦,不吃乳食。
柴胡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一。 組成:柴胡1兩(去苗),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葳蕤3分,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人參1兩(去蘆頭),天門冬1兩半(去心,焙),地骨皮3分,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黃連1兩(去須),知母1兩,羚羊角屑1兩,大麻仁1兩半(銼如膏),生乾地黃1兩半。 主治:利心肺,除煩熱,利大腸。主治:熱勞。
柴胡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組成:柴胡(去苗)1兩,鱉甲(醋多,去裙襕)2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焙)1兩,山梔子仁1兩,常山1兩,知母(切,焙)1兩,秦艽(去苗土)1兩,黃芩(去黑心)1兩,白朮1兩,檳榔(銼)1兩,桔梗(炒)1兩,芍藥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貝母(去心)1兩,人參1兩,熟乾地黃(焙)1兩,前胡(去蘆頭)1兩,防風(去叉)1兩,紫菀(去苗土)1兩,麻黃(去根節)1兩,黃耆(細銼)1兩,陳橘皮(去白,麸炒)1兩,桂(去粗皮)1兩,京三棱(炮,銼)3兩。 主治:虛勞寒熱,羸瘦食減,肢體困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