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芍藥丸

SHAO YAO WAN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16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脾經 20%
肝經 15%
肺經 12%
心經 12%
三焦經 9%
腎經 8%
心包經 6%
膽經 4%
大腸經 4%
胃經 3%
小腸經 1%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4-5歲兒,因食及在胎中宿熱,乳母飲食粗惡辛苦,乳汁不起,兒哺不爲肌膚,心腹痞滿,萎黃瘦脊,四肢痿躄繚戾。

傳統服藥法

白芍2兩,當歸5錢,黃連5錢,黃芩5錢,木香3錢,炙甘草3錢,檳榔片3錢,桃仁5粒,肉桂5錢。
助消化,整腸止痢。
上為極細末,煉蜜為丸, 2錢重。
每服1丸,開水送下,日2次。
忌生冷、葷腥,尤忌蟹肉。中氣虛弱者及孕婦忌服。

方劑組成解釋

白芍性苦、酸、微寒。主治平肝止痛、斂陰止汗、養血和營。治療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等症。

黃耆性甘、微溫。主治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

鱉甲性味鹹、微寒。主治陰虛發熱、陰虛陽亢、陰虛風動等證。能滋陰清熱、潛陽息風、軟堅散結。主陰虛發熱、勞熱骨蒸、熱病傷陰、虛風內動、驚癇、久瘧、瘧母、經閉等症。

人參性甘、微苦、微溫。主治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用於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柴胡性味苦、辛、微寒。主治解表退熱、疏肝解鬱、升舉陽氣。用於外感發熱、半表半裏寒熱往來、瘧疾、肝鬱脅痛乳脹、頭痛頭眩、月經不調、氣虛下陷之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症。

茯苓性甘、淡、平。主治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用於水腫尿少、水腫脹滿、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遺精白濁等症。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大黃性苦寒、主治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常用於治療實熱便秘、積滯腹痛、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胰臟炎腳氣病大便秘結癲癇腹中有鳴叫聲乳腺炎神經性厭食症高血脂症(膽固醇過高)五十肩乳房腺體瘤胃及十二指腸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痢疾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

相同名稱方劑

芍藥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五。 組成:芍藥(炒)1兩,艾葉1兩,地榆(炒)3分,當歸(切,焙)3分,白朮3分,龍骨(碎)半兩,乾薑(炮)半兩。 主治:産後赤白痢。

芍藥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一。 組成:芍藥3分,木香3分,枳殼(去瓤,麸炒)3分,檳榔(銼細)半兩,大黃(銼,炒)半兩。 主治:風毒腳氣,心胸煩悶,多痰咳嗽,背膊痛,大腸澀。

芍藥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七。 組成:芍藥2兩,人參2兩,赤茯苓(去黑皮)2兩,厚朴(去粗皮,薑汁炙)2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木香1兩,桂(去粗皮)1兩,桔梗(炒)1兩。 主治:胃熱腸寒,善饑,小腹痛脹。

芍藥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四。 組成:芍藥3分,桔梗(去蘆頭,炒)3分,細辛(去苗葉)3分,蜀椒(去目并閉口者,炒出汗)3分,桂(去粗皮)3分,乾薑(炮)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 主治:心疝,心脅痛及繞臍痛。

芍藥丸,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方)。 組成:白芍2兩,當歸5錢,黃連5錢,黃芩5錢,木香3錢,炙甘草3錢,檳榔片3錢,桃仁5粒,肉桂5錢。 主治:助消化,整腸止痢。主治:赤白痢疾,大便膿血,腹痛腸鳴,裏急後重。

芍藥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二。 組成:芍藥10分(炙令黃),黃耆4分,鱉甲(炙)4分,人參4分,柴胡8分,茯苓6分,甘草3分,乾薑3分(一方有大黃,無黃耆)。 主治:令兒充悅。主治:4-5歲兒,因食及在胎中宿熱,乳母飲食粗惡辛苦,乳汁不起,兒哺不爲肌膚,心腹痞滿,萎黃瘦脊,四肢痿躄繚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鎮心銀屑丸

相似度 76%

保元回漿散

相似度 71%

調降湯

相似度 71%

柴胡百合湯

相似度 70%

人參常山湯

相似度 70%

柴胡鐵鏽湯

相似度 66%

延年斷汗湯

相似度 66%

人參安胃散

相似度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