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膏

JIAN PI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理瀹》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9%
胃經 19%
肺經 13%
肝經 11%
心經 9%
大腸經 5%
腎經 5%
三焦經 3%
膽經 1%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腎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健脾膏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白朮可補脾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脾虛症狀。
  2. 固護脾陽: 白朮能溫脾陽,有助於抵禦寒邪入侵,防止脾陽虛損。脾陽虛則運化無力,導致消化不良、水濕停滯等問題。白朮溫補脾陽,可改善脾陽虛弱所致的各種病症。

因此,白朮在健脾膏中起着健脾益氣、固護脾陽的作用,有助於增強脾胃功能,改善脾虛所致的各種病症。

健脾膏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其性利水滲濕,能健脾利濕,對於脾虛濕困、食慾不振、腹脹便溏等症狀有改善作用。
  2. 寧心安神: 茯苓還具有一定的安神作用,能寧心安神,對於因脾虛導致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

因此,茯苓在健脾膏中起到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增進食慾,提高睡眠品質。

健脾膏方劑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緩解脾胃虛弱,健脾止瀉: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中止痛的功效,其酸味入脾,能益脾氣,緩解脾胃虛弱所致的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

二、調節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白芍的酸味能收斂脾胃,有助於脾胃氣血的運行,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增強消化功能,提高食物的吸收利用率。

健脾膏中加入神麴,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消食化積: 神麴為麥芽經發酵製成,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食積不化、腹脹便溏等症狀,神麴能促進消化,改善脾胃功能。
  2. 調和藥性: 神麴性甘溫,能調和藥性,使藥物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健脾膏中常含有多種藥材,神麴的加入有助於協調藥性,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神麴在健脾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能消食化積,還能調和藥性,使藥效更佳。

健脾膏中添加麥芽,主要是利用其消食化積的功效。麥芽為麥穀的發芽種子,性味甘平,入脾經,具有健脾開胃、消食化積的功效。

對於脾胃虛弱,食積不消者,麥芽能幫助消化食物,促進脾胃運化,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此外,麥芽還可燥濕止瀉,對於脾虛泄瀉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健脾膏中加入麥芽,可以起到健脾和胃、消食化積的作用,幫助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

健脾膏中加入香附,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微溫,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脾胃喜燥惡濕,肝鬱氣滯會影響脾胃功能,導致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香附能疏肝理氣,解鬱消脹,改善脾胃功能,有助於健脾養胃。
  2. 行氣止痛,緩解腹痛: 脾胃虛弱常伴有腹痛、腹瀉等症狀。香附能行氣止痛,緩解脾胃氣滯引起的腹痛,並可促進消化液分泌,幫助消化吸收,改善脾胃功能。

健脾膏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補血養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調經的功效。脾主運化,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氣血不足,導致面色蒼白、頭暈乏力等症狀。當歸補血養血,能改善脾虛所致的氣血不足,提升脾胃運化功能。
  2. 活血行氣: 當歸除了補血,還具有活血行氣的功效。脾虛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影響脾胃功能。當歸活血行氣,能改善氣血運行,促進脾胃運化,提升食慾,減輕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健脾膏中加入枳實,是為了消食積、行氣滯,以達到健脾和胃的效果。

枳實味苦、酸,性寒,入脾、胃經。其具有破氣消積、行滯通便的功效,能有效緩解食積不化、脘腹脹滿、大便不通等症狀。

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導致的食積,枳實能促進消化,幫助食物的消化吸收,改善脾胃功能,從而達到健脾和胃的目的。

健脾膏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歸脾、胃、肺經。其功效為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健脾膏常用於脾胃虛弱、痰濕阻滯所致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腹脹等症。半夏能有效祛除脾胃濕氣,幫助消化吸收,改善脾胃功能。
  2. 和胃止嘔: 半夏除了燥濕化痰,還有和胃止嘔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寒、痰濕阻滯引起的嘔吐,半夏能有效緩解症狀。健脾膏中加入半夏,能幫助增強胃腸蠕動,減輕噁心嘔吐,促進消化吸收。

健脾膏中加入陳皮,乃因其味辛、性溫,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

陳皮入脾經、肺經,能行氣消積,促進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其辛散之性,可燥濕化痰,緩解脾胃濕阻,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此外,陳皮與健脾膏中其他藥材如山藥、茯苓等配合,能增強健脾益氣、固精止瀉之功效,使藥效更為顯著。

健脾膏中加入黃連,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胃、肝經,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健脾膏常用於脾胃虛弱、濕熱內蘊之症,而黃連的加入,並非直接健脾,而是通過清熱瀉火,抑制濕熱的生成,從而改善脾胃功能。

此外,黃連可與其他健脾藥材如山藥、白朮等配合,起到「苦降泄熱,甘溫健脾」的效果,達到整體平衡,促進脾胃運化,達到健脾的效果。

健脾膏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其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歸脾、胃、肝經,具有溫暖脾胃,散寒止痛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便溏、嘔吐等症,吳茱萸能起到溫中散寒、消食止痛的效果。此外,吳茱萸還能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結導致的胸悶、脅痛等症。

因此,健脾膏中加入吳茱萸,可以有效改善脾胃虛寒、脘腹冷痛、食少便溏、嘔吐等症狀,達到健脾和胃的效果。

健脾膏中加入山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消食化積: 山楂味酸甘,性微溫,歸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食積不化等症狀,山楂能促進胃液分泌,幫助消化,改善食慾。
  2. 活血化瘀: 山楂亦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改善血瘀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對於脾胃氣血運行不暢,也有輔助改善作用。

因此,健脾膏中加入山楂,能有效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同時也起到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整體脾胃健康。

健脾膏中加入白荳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醒脾開胃: 白荳蔻性溫,味辛,具有醒脾開胃、化濕消滯的功效,有助於增進食慾,改善消化不良,尤其是脾胃虛寒、食慾不振者。
  2. 行氣止痛: 白荳蔻還具備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緩解因脾胃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提升整體脾胃功能。

因此,白荳蔻在健脾膏中能有效改善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問題,起到健脾開胃、增進食慾的作用,對於整體脾胃健康起到積極作用。

健脾膏中加入益智仁,主要基於其健脾益智、寧心安神的功效。

益智仁味甘、辛,性溫,入脾、腎經。其性溫和,能溫中散寒,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所致的食慾不振、腹脹、便溏等症狀。同時,益智仁能益智安神,有助於改善因脾虛所致的健忘、心神不寧等症狀。

此外,益智仁還有利尿消腫的作用,可輔助健脾膏改善水濕停滯、肢體浮腫等症狀。因此,益智仁的加入,可以全面提升健脾膏的療效,使之更有效地改善脾胃虛弱、心神不寧等症狀。

健脾膏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其補氣健脾的功效。黃耆味甘,性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之效。

脾胃乃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主運化,氣血生化賴以維持。黃耆能補脾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營養吸收,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脾胃虛弱症狀。

同時,黃耆亦可補肺氣,與脾氣相輔相成,共同維持機體正常運作。因此,在健脾膏中加入黃耆,能有效改善脾胃虛弱,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整體健康。

健脾膏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其健脾益氣、補腎固精的功效。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補脾益氣、滋陰養肺、固腎益精的功效。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山藥能補脾益氣,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有助於改善脾虛導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同時,山藥也能滋陰養肺,改善肺虛咳嗽、氣喘等症狀。此外,山藥還具有固腎益精的作用,可改善腎虛導致的腰膝痠軟、遺精早泄等症狀。

因此,健脾膏中加入山藥,可有效提升其健脾益氣、補腎固精的功效,對改善脾胃虛弱、腎氣不足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健脾膏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保護脾胃的作用。許多健脾藥性偏寒,甘草可中和其寒性,使藥性溫和,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傷。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補脾益氣,與其他健脾藥物協同作用,增強其補脾健胃的功效。同時,甘草還能緩解脾胃虛弱引起的乏力、倦怠等症狀,有助於提高身體的整體狀態。

健脾膏中加入黨參,主要基於其補脾益氣的功效。

黨參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作用。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而黨參可補益脾胃之氣,增強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促進氣血生化,從而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乏力疲倦、面色蒼白等症狀。

因此,健脾膏中加入黨參,可以有效提升整體補脾益氣的效果,改善脾胃功能,增強身體的抵抗力。

健脾膏中添加木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疏肝理氣,健脾和胃: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其疏肝解鬱之功,可緩解肝氣鬱結導致的脾胃氣滯,進而達到健脾和胃之效。

2. 行氣止痛,消食導滯: 木香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脾胃氣滯所引起的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同時,其消食導滯的作用,也能促進食物消化,改善食慾不振的狀況。

因此,木香在健脾膏方劑中,能有效改善脾胃氣滯、消化不良等症狀,達到健脾和胃、增進食慾的功效。

主治功效


健脾膏

中藥方劑「健脾膏」,主要成分是:白朮、茯苓、白芍、神麴、麥芽、香附、當歸、枳實、半夏、陳皮、黃連、吳茱萸、山楂、白荳蔻、益智仁、黃耆、山藥、甘草、黨參、木香、,主治功效是:脾氣不和,運化無能,食物不能消化吸收。可能會出現喉部阻塞的感覺,腹脹不適。或是腹瀉、腹痛的症狀。還可能引起濕痰、水腫、黃疸、肚子脹滿、體內有積聚。在兒童中,可能會導致慢脾風的發生。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 神麴:消食化積、健脾胃、除煩。
  • 麥芽:健脾胃、消食化積、行氣理氣、溫裡溫中、除煩。
  • 香附:理氣解鬱、疏肝理氣、調經止痛、散結消痞。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枳實:理氣行氣、降逆化痰、寬中消脹。
  •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
  •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吳茱萸: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
  • 山楂: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活血化瘀、降氣、清熱利尿、安神。
  • 白荳蔻:溫暖脾胃陽氣、化濕、行氣止嘔。
  • 益智仁:補陽、補氣、溫裡溫中、調經和補腎。
  • 黃耆: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
  • 山藥:補氣、澀精止遺、補腎、止咳化痰、強筋骨、健脾胃、滋陰、止瀉。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黨參:補中益氣、健脾胃、生津止渴、補血、安神。
  • 木香: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

總結:中藥方劑「健脾膏」具有健脾補氣、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止瀉止痛的作用,適用於脾胃虛弱、運化無能、脘腹脹滿、腹痛泄瀉、濕痰水腫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黨參3兩,淮山藥6兩,芡實6兩,雲苓6兩,扁豆6兩,蓮子6兩,廣陳皮1兩5錢,使君子6兩,糯米3升,粳米7升,苡米6兩,白朮2兩。
各藥微炒香,為細末,另將糯米、粳米各蒸熟曬乾後炒爆,磨成細粉,與各藥和勻,加白糖十五斤(如嫌糖量重,可酌減,以適量為準),用模印成塊,烘乾。
小兒視年齡適量服之;營養不良者,可常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健脾膏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積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長期服用,可能會導致脾胃功能下降。

相關疾病


腹痛黃疸胰臟炎消化不良神經性厭食症心內膜炎慢性肝硬化心包炎慢性腎衰竭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黃熱病全身性水腫多痰皮膚顏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健脾膏,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南昌方)。 組成:黨參3兩,淮山藥6兩,芡實6兩,雲苓6兩,扁豆6兩,蓮子6兩,廣陳皮1兩5錢,使君子6兩,糯米3升,粳米7升,苡米6兩,白朮2兩。 主治:胃胸虛弱,消化不良,食少體倦,發育不良,易患吐瀉。

健脾膏, 出處:《理瀹》。 組成: 健脾膏(《理瀹》。)出處:《理瀹》。組成:白朮4兩,茯苓2兩,白芍2兩,六神曲2兩,麥芽2兩,香附2兩,當歸2兩,枳實2兩,半夏2兩,陳皮、黃連、吳萸、山楂、白蔻仁、益智、黃耆、山藥、甘草7錢,黨參5錢,廣木香5錢。主治:健脾。 。 主治:健脾。

健脾膏,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重慶方)。 組成: 健脾膏(《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重慶方)。)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重慶方)。組成:土粉沙參8兩,冬瓜仁16兩,芡實12兩,橘皮4兩,蓮米4兩,榧子肉4兩,雲茯苓4兩,山楂4兩,雷丸2兩,百合4兩,山藥8兩,苡仁4兩,建神曲1兩,麥芽1兩,谷芽1兩,雞內金1兩。主治:健脾開胃,進食生肌,調氣養血,潤顔壯神。 。 主治:健脾開胃,進食生肌,調氣養血,潤顔壯神。

健脾膏, 出處:《理瀹》。 組成:牛精肉1斤,牛肚4兩(用小磨麻油3斤浸熬,聽用),蒼朮4兩,白朮3兩,川烏3兩,益智仁2兩,薑半夏2兩,南星2兩,當歸2兩,厚朴2兩,陳皮2兩,烏藥2兩,薑黃2兩,甘草(半生半炙)2兩,枳實2兩,黃耆1兩,黨參1兩,川烏1兩,白芍1兩,赤芍1兩,羌活1兩,香白芷1兩,細辛1兩,防風1兩,香附1兩,靈脂1兩,蘇梗1兩,蘇子1兩,延胡索1兩,山楂1兩,麥芽1兩,神曲1兩,木瓜1兩,青皮1兩,檳榔1兩,枳殼1兩,桔梗1兩,靈仙1兩,腹皮1兩,醋三棱1兩,醋莪朮1兩,杏仁1兩,柴胡1兩,升麻1兩,遠志肉1兩,吳萸1兩,五味1兩,草蔻仁1兩,肉蔻仁1兩,巴戟天1兩,補骨脂1兩,良薑1兩,蓽茇1兩,大茴1兩,紅花1兩,黃連1兩,黃芩1兩,大黃1兩,甘遂1兩,苦葶藶1兩,紅芽大戟1兩,巴仁1兩,黑醜頭1兩,茵陳1兩,木通1兩,澤瀉1兩,車前子1兩,皂角1兩,木鱉仁1兩,萆麻仁1兩,全蠍1兩,炮山甲1兩,白附子1兩,附子1兩,滑石4兩,生薑4兩,薤白4兩,韭白4兩,蔥白4兩,大蒜4兩,鮮槐枝8兩,柳枝8兩,桑枝8兩,萊菔子2兩,乾薑2兩,川椒2兩,石菖蒲1兩,艾1兩,白芥子1兩,胡椒1兩,佛手乾1兩,鳳仙草(全株),棗7枚。 主治:脾陽不運,飲食不化,或噎塞飽滿,或泄痢腹痛,或爲濕痰,水腫,黃疸,臌脹,積聚,小兒慢脾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