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蟬花無比丸中加入蟬蛻,主要基於其疏風止痙、散風止癢之功效。
蟬蛻為蟬蛻去翅後的乾燥外殼,性味甘寒,入肺經。其具有疏散風熱,止痙解毒,生髮烏髮的功效。而蟬花無比丸所治證多為風熱襲表,導致發熱、痙攣、瘙癢等症狀。故方中加入蟬蛻,可起到疏散風熱,止痙止癢之效,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以達治病之目的。
蟬花無比丸中加入蛇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止痙:蛇蛻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舒筋活絡之效。蟬花本身也具有疏風散熱、止痙定搐的功效,二者搭配,可增強止痙功效,用於治療小兒驚風、抽搐等症。
- 活血化瘀:蛇蛻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對於由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綜上所述,蛇蛻的加入可以增強蟬花無比丸的祛風止痙、活血化瘀功效,使其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蟬花無比丸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蟬花無比丸主治風寒濕邪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肢體痠痛等症狀。羌活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可以配合蟬花等藥材,共同達到驅散風寒、止痛止癢的效果。
-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蟬花無比丸中除了風寒濕邪,也可能伴隨有濕邪阻滯經絡,導致疼痛難忍。羌活又能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可以有效改善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疼痛,並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病症痊癒。
蟬花無比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改善血液循環: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蟬花性寒,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止痙的作用。兩者配伍,可以補血活血,改善血液循環,使藥效更容易到達病竈。
- 緩解毒性,協調藥性: 蟬花性寒,長期服用可能造成脾胃虛寒。當歸性溫,可以溫補脾胃,緩解蟬花的寒性,協調藥性,避免副作用。
蟬花無比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原因在於其 活血行氣、止痛 的功效。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心包經,具有 疏散風寒、行氣止痛 的作用。蟬花本身具清熱解毒、鎮驚止痙之效,而川芎則可 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流,有利於藥效的發揮,同時也能 減輕蟬花藥性偏寒帶來的副作用,提升藥物安全性和有效性。
蟬花無比丸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邪,止癢止痛:蟬花善治風熱瘡瘍,而防風則具有疏散風邪、止癢止痛之功。二者合用,可加強疏散風熱,止癢止痛的效果,適用於風熱所致的皮膚病。
- 協調藥性,提高療效:蟬花性寒,容易寒涼傷胃,而防風性溫,可以緩解蟬花的寒性,協調藥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提高藥物療效,減少副作用。
總而言之,防風的加入不僅可以增強蟬花無比丸的功效,還可以使藥性更加平和,提高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蟬花無比丸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 健脾利濕,寧心安神:茯苓性平味甘,入脾、心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蟬花性寒,善清熱解毒,但若脾虛濕盛,則易導致藥力難以發揮。茯苓可健脾利濕,使藥力更容易滲透,並能安神定志,減輕蟬花可能引發的寒涼之弊。
- 協調藥性,增強功效:蟬花擅長清熱解毒,但其苦寒之性易損傷脾胃。茯苓能健脾和胃,與蟬花相配,既能發揮蟬花清熱解毒之效,又能避免其傷及脾胃,起到協調藥性、增強功效的作用。
蟬花無比丸中加入石決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平肝,熄風止痙:石決明性寒,味甘鹹,入肝經,具有清熱平肝、熄風止痙的功效。蟬花無比丸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風、抽搐、發熱等症狀,石決明可以清熱瀉火,平肝熄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 降壓明目:石決明還有降壓明目的作用。小兒驚風發作時,常伴有頭暈目眩、視力模糊等症狀,石決明可以清肝明目,緩解這些症狀,提高藥效。
蟬花無比丸方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涼血止痛: 赤芍性寒,味苦酸,入肝經,具有涼血止痛的功效。蟬花無比丸主治熱毒壅盛,導致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赤芍可清熱涼血,緩解疼痛。
- 活血化瘀: 赤芍亦具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蟬花無比丸中常配伍活血化瘀藥物,如丹參、赤小豆等,赤芍可助其增強活血化瘀之力,促進瘡瘍消退。
蟬花無比丸中加入梔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梔子性寒,味苦,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方中若因外感熱邪或內生熱毒而出現發熱、咽痛、口渴、便祕等症狀,梔子可起到清熱解毒,降火消炎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
二、 緩解肝鬱氣滯: 蟬花無比丸中常加入一些疏肝解鬱的藥材,而梔子亦具有疏肝解鬱之效。當肝氣鬱結,導致胸悶、脅痛、食慾不振等症狀時,梔子可起到疏肝解鬱,緩解肝氣鬱結的作用,增強整體療效。
蟬花無比丸中加入白蒺藜,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解鬱,平肝熄風: 白蒺藜味苦辛,性微寒,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平肝熄風之效。蟬花無比丸主治肝風內動、筋脈拘攣、口眼歪斜等症,白蒺藜可有效緩解肝風上擾所致的頭暈目眩、口眼歪斜等症狀。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白蒺藜亦具清熱解毒之功,可輔助蟬花清熱解毒,消散熱毒,緩解因熱毒蘊結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
蟬花無比丸中加入黃芩,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清熱解毒: 黃芩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蟬花為蟲草菌寄生蟬蛹而形成,性寒涼,亦有清熱解毒之效。二者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等症。
- 涼血止血: 黃芩亦可涼血止血,與蟬花同用,可治療熱毒入血所致的吐血、衄血、咯血等症。
蟬花無比丸中加入菊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菊花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的功效。蟬花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二者合用,可增強藥效,更好地清除體內熱毒,治療熱病症狀。
- 疏散風熱: 菊花具有疏散風熱,清肝明目的作用,與蟬花搭配,可有效緩解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疼、鼻塞、咽痛等症狀,達到疏風散熱、清熱解毒的效果。
總而言之,菊花在蟬花無比丸中的加入,可與蟬花相輔相成,加強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蟬花無比丸方中包含蒼朮,主要原因有二:
一、 燥濕化痰:蒼朮性辛溫,味苦,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健脾祛濕之功效。蟬花無比丸主治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的頭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蒼朮可以有效去除濕邪,使藥效更佳。
二、 祛風止痛:蒼朮同時具備祛風止痛之效,可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肢體痠痛等症狀。蟬花無比丸中加入蒼朮,可以更好地達到祛風止痛的功效,使療效更為顯著。
蟬花無比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效。蟬花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二者合用,可增強清熱涼血之功,對於因熱毒內盛所致的發熱、咽痛、口舌生瘡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滋陰降火: 生地黃能滋陰補血,養血生津,而蟬花則偏於清熱解毒。二者相配,可達到滋陰降火的效果,對於因陰虛火旺所致的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盜汗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調理作用。
蟬花無比丸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血,益精填髓: 熟地黃為滋陰補血的要藥,性溫潤而滋膩,能補腎陰,填精髓,對於蟬花無比丸所治的虛勞、精血虧虛等病症,可起到滋養補益的作用,有助於緩解患者的疲乏、虛弱等症狀。
- 配伍相宜,協調藥性: 蟬花性寒,有清熱解毒之功,但久服易傷脾胃。熟地黃性溫,可補脾胃之氣,並能溫潤藥性,避免蟬花寒涼之性過於傷脾,使得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發揮療效。
蟬花無比丸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蟬花無比丸主治肝氣鬱結所致的頭昏、頭痛、胸悶、脅痛等症,香附能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配合其他藥物,有助於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症狀。
- 健脾和胃,消食導滯:香附還能健脾和胃,消食導滯,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脾胃失調,如食慾不振、腹脹、消化不良等症,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蟬花無比丸方劑中包含決明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肝明目: 決明子性涼味甘,入肝經,具有清肝明目、降脂通便的功效。蟬花無比丸主治風熱上攻、肝火旺盛所致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頭昏耳鳴等症,決明子可以清肝火,降肝熱,改善視力,與方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明目的功效。
二、 通便潤腸: 決明子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改善便祕,降低肝火上升的風險。蟬花無比丸中可能包含其他清熱解毒的藥材,容易造成腸胃燥熱,決明子加入其中可以緩解燥熱,保持腸道通暢,避免藥物過於燥熱對身體造成負擔。
蟬花無比丸中加入夏枯草,主要考量其清熱解毒與散結消腫的功效。
夏枯草性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清肝火、散結消腫、利咽止痛的功效。蟬花為蟲草類藥材,性涼,味甘,入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補腎益精的功效。兩者合用,相輔相成,可以增強清熱解毒的功效,並能有效消散咽喉腫痛、瘰癧結核等病症,達到治療目的。
蟬花無比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蟬花性寒,甘草性甘平,兩者搭配可緩解蟬花寒涼之性,避免損傷脾胃,使藥物更易於服用,降低副作用。
-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疼痛、解毒等功效,可增強蟬花清熱解毒、鎮痛止癢等作用,提高藥方整體療效。
總之,甘草在蟬花無比丸中發揮著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重要作用,使藥方更加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蟬花無比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範圍廣泛,主要針對風、熱、濕邪上攻目疾,兼及肝腎不足所致之眼症:
- 外障目疾:如「風眼、氣眼」指風熱外襲、氣滯鬱結之眼紅腫痛;「睑上風疹痛癢」為風濕熱邪侵襲眼睑;「翳膜侵睛」、「黑白之間赤環如帶」則屬黑睛生翳、抱輪紅(角膜周圍充血),均與風熱壅滯、肝火上炎相關。
- 內障及視功能異常:如「兩目漸小」、「視物如霧」、「睛白高低」,可能涉及肝腎陰虛或氣血失調導致的視神經萎縮、白內障等。
- 全身兼症:如「頭風牽搐」為風陽上擾頭痛;「口乾舌苦」屬肝膽濕熱;「淚多羞澀」則因風邪外引、津液外溢。
- 特殊病證:小兒痘疹眼病乃痘毒上攻目竅,需清熱解毒、疏風退翳。
整體而言,本方適用於風熱夾濕、肝鬱化火、肝腎陰虛夾瘀之多種複雜眼疾。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祛風退翳,清肝明目(針對外障)
- 蟬蛻、蛇蛻:輕靈上行,善祛風退翳,治目赤翳障。
- 防風、羌活、白蒺藜:散風除濕,止癢止痛,治風疹痛癢。
- 石決明、草決明、黃芩、夏枯草:清肝瀉火,平肝潛陽,解黑睛赤翳、抱輪紅。
二、養血活血,調肝和血(調理氣血)
- 當歸、川芎、赤芍、生地、熟地:養血活血,滋肝腎之陰,治睛白高低、視物昏矇。
- 香附:疏肝解鬱,助氣血運行。
三、健脾化濕,固護中焦(佐制寒涼)
- 蒼朮(芝麻制)、茯苓、炙甘草:健脾燥濕,防苦寒傷胃,兼除濕熱上攻。
四、引經與協同增效
- 甘菊花:引藥上行,清頭目風熱。
- 山梔子(炒黑):清三焦鬱火,兼涼血止血,防熱傷血絡。
配伍特點與治療原理
標本兼治:
- 標證(風熱翳障)用蟬蛻、蛇蛻、防風急祛其邪;
- 本證(肝腎陰虛、氣血不和)以歸、芎、二地調補,防祛風藥耗陰。
升降並調:
- 羌活、防風升散外風;
- 石決明、草決明沉降肝火,復其目竅清明。
動靜結合:
- 赤芍、川芎活血行氣;
- 茯苓、甘草健脾守中,防行散過度。
此方通過疏風清熱、養血平肝、健脾滲濕的多層次作用,治療風熱濕邪與肝腎不足交雜之疑難眼病。
傳統服藥法
蟬蛻1兩(去土翅足,微炒),蛇蛻6錢(微炒),羌活4兩,當歸4兩,川芎4兩,防風4兩,白茯苓(研末,水飛)4兩,炙甘草4兩,石決明(東流水浸1宿,鹽水微炒)4兩,赤芍藥13兩,山梔子(炒黑)2兩,白蒺藜(米拌炒黃,去刺,米不用)半斤,黃芩3兩,甘菊花3兩,蒼朮(米泔浸半日,曬乾,用芝麻1斤拌炒,去辣味淨,去芝麻)15兩,生地4兩,熟地4兩,香附4兩,草決明4兩,夏枯草4兩。上為末,蒸餅糊為丸。
每服2錢,晚食後睡時以清茶送下。
忌發風之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蟬花無比丸有一定的副作用,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蟬花無比丸, 出處:《明醫指掌》卷八。 組成:茯苓(去皮)4兩,炙甘草4兩,防風(去蘆)4兩,石決明2兩,川芎2兩,羌活(去蘆)2兩,當歸2兩(酒洗),赤芍藥2兩,蒺藜(炒)1兩,蟬退2兩,蒼朮(米泔浸,曬乾,炒)2兩,蛇退1兩。 主治:明目退翳。主治:眼赤爛。
蟬花無比丸, 出處:《惠直堂方》。 組成:蟬蛻1兩(去土翅足,微炒),蛇蛻6錢(微炒),羌活4兩,當歸4兩,川芎4兩,防風4兩,白茯苓(研末,水飛)4兩,炙甘草4兩,石決明(東流水浸1宿,鹽水微炒)4兩,赤芍藥13兩,山梔子(炒黑)2兩,白蒺藜(米拌炒黃,去刺,米不用)半斤,黃芩3兩,甘菊花3兩,蒼朮(米泔浸半日,曬乾,用芝麻1斤拌炒,去辣味淨,去芝麻)15兩,生地4兩,熟地4兩,香附4兩,草決明4兩,夏枯草4兩。 主治:遠近風眼、氣眼,瞼上風疹痛癢,翳膜侵睛,頭風牽搐,兩目漸小,眼眶赤爛或白睛帶青,黑珠帶白,黑白之間,赤環如帶,謂之抱輪紅障,視物如霧,睛白高低,或口乾舌苦,淚多羞澀,及小兒痘疹眼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