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人參茯苓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氣益脾: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肺、安神益智之功效。茯苓性平,味甘,歸心、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功效。二者合用,可起到補氣健脾,益氣養心,利水消腫的作用,適用於氣虛脾弱、心悸失眠、乏力浮腫等症。
- 扶正祛邪:人參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可增強機體抵抗力,抵禦外邪侵襲。茯苓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可排除體內濕邪,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二者合用,可增強機體的抵抗力,抵抗各種疾病的侵襲。
人參茯苓湯是一張傳統的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所導致的諸多症狀,如食少便溏、肢體倦怠等。此方以人參、茯苓為君藥,旨在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其中加入川芎這味藥材,是出於調和血氣、活血化瘀的考量。根據中醫理論,脾主運化而統血,若脾虛不能正常運作,不僅會影響消化吸收,還可能造成血行不暢。川芎性溫味辛,能入肝經,有著「血中之氣藥」之美譽,能夠活躍血脈中的氣機,促進血液循環,從而改善因脾虛引起的血瘀狀況。此外,川芎還有助於緩解頭痛、胸悶等症狀,增強整體療效。因此,在人參茯苓湯中配伍川芎,不僅可以提升方劑對脾虛患者的適應性,還能確保治療過程更加全面均衡,達到氣血雙補的效果。
人參茯苓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利水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人參補氣益血,與茯苓合用,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濕代謝,有助於改善脾虛濕困、氣血不足等症狀。
- 配伍相宜,相輔相成: 人參偏於補氣,茯苓偏於利水,兩藥相配,既能補氣,又能利水,協同作用,相得益彰,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在治療脾虛水腫、心悸失眠等病症時,人參茯苓湯的應用較為廣泛。
人參茯苓湯為一傳統方劑,主要由人參、茯苓等藥材組成,用於治療因氣虛導致的一系列症狀,如疲倦乏力、食慾不振等。在該方中加入桂枝,其意圖在於利用桂枝溫通經絡、助陽化氣的功效。桂枝性溫味辛,能溫經散寒、調和營衛,對於氣虛伴有肢冷、脈細弱的患者尤為適用。此外,桂枝還能促進汗腺分泌,達到發汗解表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因為氣虛而產生的輕微外感症狀。與方中其他藥物如人參補氣、茯苓利水健脾相配合,共同發揮扶正祛邪的效果。因此,桂枝在人參茯苓湯中的應用,不僅增強了整個方劑溫陽補氣的能力,也使該方劑在臨床上更具有針對性和廣泛的適應範圍。
人參茯苓湯是一張強調補氣健脾的經典方劑,在其組成中加入知母,主要是考慮到知母具有清熱滋陰、潤燥生津的功效。該方以人參、茯苓為主,旨在補益氣血、健脾利水,適用於氣虛兼有濕阻之症。然而,在補益過程中,若患者體內有潛在的虛熱或陰虛火旺的情況,單純使用溫補藥物可能會助長虛火,導致口乾舌燥等症狀。因此,加入知母能有效平衡這種情況,防止因過度溫補而產生的副作用。
知母性寒質潤,能夠清肺胃之熱,滋養陰液,對於治療因氣虛導致的虛熱有很好的效果。此外,知母還能增強方中其他藥物的作用,使整體療效更加協調全面。總體來說,知母在此方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以及辨證施治的靈活性,確保了該方既能補益正氣,又能兼顧調整體內陰陽平衡,避免偏勝偏衰。
人參茯苓湯是一張常見的補益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所致的各種症狀。該方由人參、茯苓等多種藥材組成,其中加入川貝母有其特殊意義。川貝母味甘苦、性微寒,歸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的功效。在人參茯苓湯中,人參和茯苓主要起到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的作用,而川貝母則能輔助處理因脾虛不能運化水濕而產生的痰飲問題。
由於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故當脾虛導致水濕停聚時,易形成痰飲,進而影響肺的功能,出現咳嗽、痰多等症狀。因此,在人參茯苓湯中加入川貝母,不僅可以增強整體方劑的化痰效果,還能夠通過其潤肺作用,減輕因脾虛引起的肺部不適,達到調理脾肺、消除痰飲的目的。總體而言,川貝母在該方中的應用,彰顯了中醫“治濕不忘理脾”、“治痰不忘調肺”的治療原則。
人參茯苓湯是一張傳統中醫處方,主要用於調理氣血、補益心脾。此方由多種草藥組成,其中包含了杏仁。杏仁在方中的應用,主要是取其潤肺止咳、通利二便的功效。從中醫理論來看,肺主皮毛而開竅於鼻,與大腸相表裡,因此杏仁能通過滋潤肺臟而影響到皮膚及呼吸道的健康,並能通過調理大腸來改善排便情況。此外,杏仁性溫味甘苦,歸肺、大腸經,適合用於治療因肺燥導致的乾咳少痰或大便秘結等症狀。在人參茯苓湯中加入杏仁,可以輔助其他藥材共同發揮作用,不僅能夠增強整體方劑的補益效果,還能兼顧到肺部和腸道的健康,使患者得到更全面的治療。總體來說,杏仁在此方中的使用,體現了中醫「治未病」的思想,以及注重整體調節的治療原則。
人參茯苓湯為一補益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如食少便溏、肢體倦怠等。在該方劑的組成中,包含了人參、茯苓及葶藶子等多種藥材。其中,葶藶子是一味具有利水消腫、化痰止咳功效的藥物,性微寒,味辛、苦,歸肺經、膀胱經。加入葶藶子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其利尿作用,幫助去除體內的濕氣,同時也因其能宣肺降氣,對於由脾虛濕盛所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有輔助療效。
在整體配方上,人參與茯苓共同發揮健脾益氣的作用,而葶藶子則從清熱利濕的角度出發,三者相互配合,能夠更好地達到調理脾臟功能、改善濕氣過重的情況。通過這種綜合性的治療方式,人參茯苓湯能夠有效地解決由脾虛濕阻所引起的一系列問題,從而恢復身體的健康狀態。
人參茯苓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由人參、茯苓等藥材組成,用於補益氣血、健脾利濕。方中加入柴胡,其意涵在於調和肝脾、疏肝解鬱。柴胡性微寒、味苦辛,歸肝經及膽經,擅長疏肝解鬱、調經止痛。在本方中,柴胡能協調人參、茯苓等補益藥物可能造成的壅滯,避免補而不通的情形發生,確保氣機暢達。此外,對於兼有肝氣鬱結或脾胃不和的患者而言,柴胡更能發揮其疏肝理脾之效,有助於改善情志不遂所導致的各種症狀。總體而言,柴胡在人參茯苓湯中的應用,不僅增強了整體方劑的調和作用,還進一步提升了治療效果,使該方更適合於氣虛兼有肝鬱的複雜病情。
人參茯苓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脾胃,降逆止嘔: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燥濕化痰的作用。人參茯苓湯以補氣健脾為主,但若脾胃虛弱,氣機不暢,容易出現噁心嘔吐,半夏便能調和脾胃,降逆止嘔,使補益之品更好地發揮作用。
- 消除痰濕,助補益: 茯苓利水滲濕,人參補氣生津,但若痰濕內阻,會影響藥效的吸收和運化。半夏能燥濕化痰,消除痰濕,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補益功效。
人參茯苓湯是一則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由人參、茯苓等藥材組成,用於治療因氣虛導致的一系列症狀,如乏力、食慾不振等。然而,根據一般的人參茯苓湯配方來看,該方並未記錄含有麻黃這一成分。若某個版本的人參茯苓湯確實加入了麻黃,可能是根據具體臨床情況進行了加減變通。
麻黃為一味性質溫熱、善於發汗解表的藥物,常見於治療外感風寒所引起的咳嗽、喘息及肢體疼痛等症。將麻黃加入人參茯苓湯中,可能出於以下考慮:一是對於同時伴有氣虛與風寒外感的患者,利用麻黃以增強發汗解表之力,輔助祛除體內寒邪;二是利用麻黃的溫通作用,促進人參和茯苓等藥物在體內的運行,增強整體療效。但由於麻黃具有較強的藥性和潛在副作用,使用時應謹慎,最好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
人參茯苓湯為一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調補氣血、安神健脾。根據此方的組成原則與臨床應用來看,其中加入石膏的原因主要是考慮到其清熱瀉火的功效。在中醫理論中,石膏性寒味甘,能清解內熱、生津止渴,對於治療因氣虛而產生的虛熱症狀有很好的效果。在人參茯苓湯中,人參、茯苓等藥材重在補益中氣,但若患者同時伴有內熱或虛熱表現時,單純補益可能導致虛不受補的情況,甚至加重熱象。因此,加入石膏能夠起到平衡作用,既能增強整體方劑的適應範圍,又能避免補益過度所產生的副作用。總體來說,石膏在此方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神,通過調和寒熱、虛實之間的關係,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人參茯苓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與人參、茯苓搭配,能促進脾胃運化,增強藥效,使補氣健脾的功效更顯著。
二、 調和藥性: 人參、茯苓偏於甘溫,而陳皮則偏於辛溫,兩者搭配能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單味藥物過於溫燥,防止滋膩之弊。同時,陳皮的理氣作用也能防止補藥壅滯,使補益功效更為順暢。
人參茯苓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由人參、茯苓等多種中藥材組成。其中加入訶子這味藥材,有其獨特的療效與意義。在中醫理論中,訶子性溫、味苦澀,歸肺與大腸經,具有斂肺止咳、下氣利咽、止瀉痢之功效。本方以人參補氣固表為君藥,茯苓健脾利水為臣藥,二者相輔相成,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所致的食少便溏、肢體倦怠等症狀。訶子在此方中的應用,則著重在其能收斂肺氣、止瀉的作用,有助於增強整體方劑的止瀉效果,使脾虛所導致的泄瀉得到更好的控制。同時,訶子還能幫助改善因脾虛引起的咳嗽、氣短等症狀,從而全面調理體質,達到扶正固本的目的。綜上所述,訶子在人參茯苓湯中的應用,對於增強方劑的治療範圍和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人參茯苓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與人參、茯苓同用,可加強補氣健脾之效,使氣血充盈,脾胃運化功能增強,從而改善氣虛乏力、食少便溏等症狀。
- 燥濕健脾:人參茯苓湯主治脾虛濕困,白朮能燥濕健脾,與茯苓共奏利水滲濕之功,可祛除脾胃濕氣,改善水腫、腹脹等症狀,進一步提升補脾益氣的療效。
人參茯苓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人參性溫,茯苓性平,兩者合用雖補氣健脾,但略偏溫燥。甘草性甘平,味甘入脾,能緩解人參的溫燥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 增強功效:甘草味甘,能緩和藥性,使人參補氣效果更佳,同時還能增強茯苓健脾利水之功,使整體方劑療效更顯著。
人參茯苓湯為一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如食少便溏、肢體倦怠等。在該方劑的組成中,包含了人參、茯苓及羌活等多種中藥材。人參主要作用是補氣固表,增強體質;茯苓則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的功效。至於羌活的加入,乍看之下似乎與此方劑的主要療效有所出入,但實際上卻有其深層意義。
羌活性溫味辛,具有散寒祛風、除濕止痛之效,常用於風寒濕痹的情況。在人參茯苓湯中加入羌活,主要是考慮到脾虛濕盛之人往往容易感受外邪,尤其是寒濕之邪。羌活能夠幫助去除體內的寒濕,預防或減輕因寒濕引起的肢體痠痛等不適。此外,通過改善體內的濕氣環境,還可以增強其他藥材的效果,使整體療效更加顯著。因此,羌活在人參茯苓湯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綜合調理的原則。
人參茯苓湯是一種傳統的中醫方劑,主要由人參、茯苓等多種草藥組成。在該方劑中,包含了馬兜鈴這味藥材。馬兜鈴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清肺降氣、止咳平喘的功效,對於治療各種呼吸道疾病有著顯著的效果。人參茯苓湯主要是為了調理人體氣血、補益脾胃而設置,加入馬兜鈴可以增強方劑對肺部疾病的治療能力。
馬兜鈴性寒,能入肺經,對於肺熱咳嗽、氣喘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在人參茯苓湯中,人參補氣固表,茯苓利水滲濕,加上馬兜鈴的清肺作用,使得整個方劑不僅能夠提升人體正氣,還能夠針對因肺氣不宣所導致的相關病症進行調理。需要注意的是,馬兜鈴雖然療效顯著,但其成分中含有一定毒性,使用時應嚴格遵照醫囑,以免發生不良反應。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人參茯苓湯 」
藥材組成
- 人參: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桂枝: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
- 知母: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 川貝母:清肺熱、化痰、潤肺、止咳、平喘、鎮咳、祛痰、散結、清熱解毒、安神。
- 杏仁:止咳平喘、潤腸通便、降氣、生津止渴、驅蟲殺蟲。
- 葶藶子: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
- 柴胡: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
-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 麻黃: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
- 石膏: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
-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
- 黑訶子:澀腸止瀉、固表止汗、清肺利咽、化痰止咳、降氣除煩。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羌活: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
- 馬兜鈴:清肺熱、利咽喉、消腫止痛、理肺氣、寬胸隔、降氣、平喘化痰。
主治功效
痰液過多,呼吸困難,伴有咳嗽。
總結
中藥方劑「 人參茯苓湯 」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具有補氣、活血化瘀、利水消腫、清熱瀉火、止咳化痰等功效,可用於治療痰液過多、呼吸困難、伴有咳嗽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人參1.5兩,赤茯苓(去黑皮)1.5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甘草(炙)1兩,黃芩(去黑心)2兩,櫸皮2兩半(梁州者佳)。
上為粗末。
一二歲兒,每服1錢匕,水5分盞,煎至3分,去滓,分溫2服,空心、午後各1;兒大者,稍增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適用於痰盛,喘滿咳嗽的患者。但本方中含有麻黃、石膏等中藥,有發汗、解表的功效,因此,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人參茯苓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九。 組成:人參1兩半,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枳殼(去瓤,麸炒)1兩,甘草(炙)1兩,黃芩(去黑心)2兩,榉皮2兩半(梁州者佳)。 主治:小兒洞泄不調。
人參茯苓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六。 組成:人參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益智(去皮,微炒)3分,桔梗(炒)3分,前胡(去蘆頭)1兩,旋覆花2兩,木香半兩,甘草(炙,銼)1分,枇杷葉(炙,去毛)3分,柴胡(去苗)3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分,大腹(銼)5枚。 主治:脾胃氣弱,不思飲食,日漸黃瘦。
人參茯苓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二。 組成:人參2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黃耆1兩,白朮1兩,乾薑(炮)1兩,前胡(去蘆頭)1兩,甘草(炙)1兩,訶黎勒皮1兩,枇杷葉(拭去毛)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麻黃(去根節)1兩,桂(去粗皮)1兩,益智子(去皮)1兩。 主治:膈氣,宿食不消,痰毒氣虛,飲食無味,壯熱憎寒,霍亂吐逆,及脾泄氣痢,陰陽二毒,食毒,傷寒。
人參茯苓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五八。 組成:人參(去蘆頭)2錢半,川芎2錢半,白茯苓2錢半,桂心2錢半,知母2錢半,貝母(炒)2錢半,杏仁(去皮尖,麸炒)2錢半,苦葶藶(炒)2錢半,柴胡(去蘆頭)2錢半,半夏(湯泡7次,爲粗末,取生薑自然汁制3次)2錢半,麻黃(去根節)2錢半,石膏2錢,陳皮1兩(去白),訶子(煨)2兩(取去皮),白朮1兩,甘草1兩(炙),羌活半兩,馬兜鈴半兩。 主治:降氣。主治:痰盛,喘滿咳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